正文

侵華日軍為何參拜孔子(轉帖) (圖)

(2010-02-05 20:01:09) 下一個

1937年,日軍打到山東曲阜——孔子家鄉時,研究孔子儒家學說的日本東京大學高 田真治 教授上書日本軍部:“山東作戰,如破壞曲阜古跡,日本將負破壞世界文化遺跡的責任。”軍部於是急令前線部隊避開曲阜一帶的戰鬥。日軍進駐曲阜後,派兵把守孔廟,將領參拜。而在其他地區,日軍侵略掠奪,犯下滔天罪行。在曲阜沒有破壞孔子廟宇,這並非日軍良心發現,而是在於傳統上儒學對日本有很大影響,所以日軍麵對孔子靈位才心懷敬畏之心。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儒家思想對中國影響兩千餘年,也對日本等周邊國家影響巨大。

  公元285年,百濟博士王仁把《論語》等儒學書籍傳入日本,日本開始有了自覺的文化教育。604 年,日本聖德太子依據中國的《論語》、《孟子》等儒學經典,頒布《憲法十七條》,為大化改新奠定了理論基礎,建立了以隋唐為模式的中央集權製的封建國家。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舉儒學為聖教,人們在吟詩品茶的消遣中,習慣尊孔讀經,中國文化逐漸普及。從皇室成員、藩主武士,到而今政府官員、企業家乃至平民,都把中國曆史、哲學作為必修內容,以尋找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智慧。

  17世紀,學者山崎闇齋問學生:“我們天天讀孔孟之書,學孔孟之道,如果孔子、孟子領軍打到日本,我們該怎麽辦?”學生不知所措。山崎闇齋說:“萬一不幸遇到這種場麵,我們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戰,把孔孟抓起來,以報國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當時,日本人認為,“春秋大義”在中國不複存在,“中國”不應是地理上的中國,而應該是文化上的“中國”,而這個“中國”就在日本。針對“華夷之辨”的觀念,佐藤一齋提出,誰得到孔子之道,誰就是中心。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前後延續使用了約2500年,共計有孔氏子孫墓十餘萬座。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係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代至今,全無間斷。

  1920年,孔子後裔孔德成出生於他們的世居府邸──孔府,出生時亦有軍隊把守,將軍坐鎮。在其剛滿百日後,即被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頒令襲封為“衍聖公”。孔子家族從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長孫世襲“衍聖公”爵位。自此孔氏族人,無論長幼輩分,得以“公爺”稱之,並得大禮參拜。

  1937年,孔德成先生詩興大發,鼓吹中日“同文同種”,詩曰:“江川珠泗源流合,況是同州豈異人。抗戰全麵爆發後,在曲阜將要陷入日軍敵手之際,蔣介石命人護送孔德成夫婦離開孔府,前往武漢。當然在戰時,衢州被日軍戰領,孔廟內大批祭器及南宋以來所藏文物被動掠一空。孔子夫婦的楷木塑像,因事先已被轉移到深山裏,得以保存。

  17世紀,伊藤仁齋推崇東方的聖經《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明治以後,日本以近代西方學術方法研究《論語》,提出“和魂漢才”、“神儒一致”和“東洋盟主”等理念。1945~1984年,日本的《論語》譯著和研究著作50多種,有的再版10多次,中國有學者為此發出“中國現在已經沒有儒家”的慨歎。

  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手拿算盤,一手執《論語》。他認為,《論語》是“工商之本”、“商業聖經”,忠、孝、仁、義的儒家學說與言商求利的算盤並不矛盾,關鍵是“見利思義”,他提出“士魂商才”,並打破官尊商卑的陋習,創立了500多家企業。

  有“財界總理”美稱的東芝總裁石阪泰三,發揚 《論語》的親赴現場、“每事必問”的敬業精神,“與時推移,與事對證,又篤行之”。

  在筆者王錦思《日本行,中國更行》中,充分介紹了儒家學說等中國古代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煥發出新的光彩這一現象。

  王錦思

《聯合早報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