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羅斯眼中的中國炮擊金門:看了令人吃一驚! zt

(2010-02-28 18:20:21) 下一個

炮擊金門的第二天,赫魯曉夫曾發表了一個公開講話,在談到國際形勢時,他隻講了中東問題,而絲毫沒有提到在遠東發生的事情。一個星期以後,蘇聯也隻是以《真理報》評論文章的形式對這一事件進行了一般性的表態。文章指責“美國侵略勢力”和“蔣介石集團在遠東地區組織實施了軍事挑釁行動”,並表示了支持中國的立場:“解放台灣及其他所有屬於中國的沿海島嶼是中國人民的內部事務”,“同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所有國家一樣,蘇聯支持兄弟的中國人民為爭取恢複對台灣島及其他沿海島嶼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正義鬥爭”。“如果今天有誰企圖通過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來進行威脅的話,那麽他不應該忘記,這是在威脅蘇聯,因為蘇聯與人民中國是用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友誼與合作的紐帶連在一起的”。蘇聯作如此反應的依據大概是中國外交部8月26日的簡短通報:“這些島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我們無論如何要解放這些領土,這是我們的內部事務。美國對於我們的打擊行動持有何種立場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我們認為,美國人未必會參與這一地區的衝突。”9月4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授權國務卿杜勒斯發表《新港聲明》,宣稱美國有義務幫助台灣不受武力侵犯,國會已授權總統使用美國武裝部隊確保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的安全。台灣報紙也報道說,美國正在考慮對台灣海峽的軍事衝突采取從護航直至“投擲原子彈”等“五種行動”。直到此時,蘇聯才感到問題嚴重,並決定派外交部長訪華以弄清情況。與朝鮮戰爭期間中蘇在外交和軍事方麵緊密合作的情況相比,蘇聯如此遲鈍的反應,也從一個側麵說明對中國采取的軍事行動雙方缺乏及時的交流和溝通。
一年以後,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回顧台海危機的過程時總結說:“至1958年之前,中國的同誌們為沿海諸島,其中包括澎湖列島,主要進行的是政治鬥爭,目的是動員社會輿論界支持自己的正義要求。但是到1958年8月,出乎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預料,中國部隊開始突然炮擊沿海島嶼——金門和馬祖。美國為援助蔣介石把自己的部隊調到台灣地區。大陸和金門、馬祖對射了幾個星期。遠東局勢迅速緊張起來。在這種形勢下,蘇聯政府認為有必要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信件交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信中聲稱,我們把對人民中國的進攻看成是對蘇聯的進攻。我們認為堅定地支持兄弟的中國人民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
對上述史料進行解讀和分析後便不難得出結論:1958年8月23日炮擊金門前,中國方麵的確沒有與蘇聯進行協商,也沒有向蘇聯通報這個意圖。然而,令人感興趣的是,毛澤東卻有意給外界造成一種印象,似乎中國采取的這個軍事行動是中蘇協商的結果。這同炮擊金門決策期間赫魯曉夫突然訪華的起因和特殊形式有直接關係。
炮擊金門和馬祖的問題,是1958年3月5日由國防部長彭德懷提出的。彭德懷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經過軍委、空軍和福州軍區討論”,擬定在7、8月調空軍進入福建,並“準備在必要時轟炸金門、馬祖”。3月8日毛澤東答複,同意進行準備,“但最後實行進入,到那時再作決定”。7月17日彭德懷向總參、總政和總後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根據中東局勢,空軍要盡快入閩,炮兵準備封鎖金門及其海上航運,總參要立即擬訂部隊行動計劃。當晚,毛澤東又召集軍委及空軍、海軍領導人開會說,美軍登陸黎巴嫩,英國出兵約旦,為了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決定在金門、馬祖地區主要打擊蔣介石,牽製美帝國主義。地麵炮兵第一次打10萬至20萬發,以後每天打1000發,準備打兩三個月。兩個空軍師在炮擊的同時或稍後轉場到汕頭、連城。彭德懷連夜主持軍委會議,做出具體部署:空軍在27日轉場,炮兵準備於25日炮擊金門蔣軍艦艇,封鎖港口,斷其海上交通。
正在解放軍積極準備炮擊金門的行動時,出現了一個新情況。7月21日,剛從莫斯科返回的蘇聯大使尤金緊急求見毛澤東,提出中蘇建立一支聯合潛艇艦隊,越南也可以參加,共同對付美國。毛澤東強調,首先要確定方針,是中蘇合辦,還是蘇聯幫助中國辦。中國隻是要求蘇聯提供幫助。第二天上午,毛澤東與中共在京全體政治局委員集體召見尤金等人,在談話中,毛澤東重申了不搞聯合艦隊的立場,宣布撤回請蘇聯援助的要求,並莫名其妙地大發雷霆,強烈指責蘇聯。這個談話給蘇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感到問題嚴重,“所有這些問題實際上都與中蘇兩國關係、兩黨關係”有關,因而“心情沉重”。為此,尤金主動提出,最好是由赫魯曉夫本人來中國,直接與毛澤東舉行會談。或許,這正是毛澤東的用意所在。筆者過去在研究這個問題時,百思不得其解:蘇聯隻是作為盟國提出了一個軍事方麵聯合行動的建議,不同意就算了,毛澤東何必如此興師動眾,怒不可遏?給人的感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毛澤東借題發揮,把問題上升到“一萬多公裏長的海岸線都交給你們,我們隻搞遊擊隊”的嚴重程度,似乎就是要引起赫魯曉夫的重視。不過,毛澤東希望赫魯曉夫訪華,並非要與他協商正在擬訂中的炮擊金門行動。經過深思熟慮,7月27日早上毛澤東指示彭德懷和黃克誠,“打金門停止若幹天”,“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這個突然做出的決定確實有些蹊蹺,難怪彭德懷也感到不好理解。現在看來,毛澤東是不想在赫魯曉夫訪華期間發生炮擊事件,以免不得不與他麵對麵商議此事。
更令人奇怪的是毛澤東建議的赫魯曉夫離開中國的方式。赫魯曉夫訪華是秘密進行的,本來準備還是秘密回去,也沒打算搞聯合公報。但是在赫魯曉夫臨走前的會談中,毛澤東提出了赫魯曉夫是不是公開回國的問題。毛澤東建議在機場組織一個隆重的歡送儀式,有儀仗隊,並通知各國駐華使節。赫魯曉夫感到意外,說昨天已經談好,怎麽來的還怎麽走,來華前也是這樣商定的。毛澤東說,他本來有三個方案,即公開來公開去,秘密來公開去,秘密來秘密去,而且無論哪個方案都要搞一個公報。赫魯曉夫請求還是不要公開,以免給敵人提供造謠的借口。毛澤東解釋說,中國建議他秘密來訪是擔心敵人利用赫魯曉夫不在莫斯科的時候搞突然襲擊,故仍然堅持公開回國的方式,並說簽訂公報的一切工作已經準備好了。赫魯曉夫隻好表示同意。隨後公開發表的公報說:“會談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之間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和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麵的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由於擔心美國的軍事幹預,毛澤東如此做法,無非是想給外界造成一種印象,中國日後采取的行動是經中蘇雙方協商決定的。果然,看到公報後,特別是因為雙方的國防部長都參加了會談,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猜測中國可能會在沿海島嶼,甚至對台灣采取某種行動。赫魯曉夫走後不久,毛澤東便下令炮擊金門。 這時,杜勒斯更認為“中共對金門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是毛澤東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7月末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一致的行動”。顯然,這正是毛澤東堅持赫魯曉夫必須公開回國並發表會談公報所期待的效果。
統而言之,由於《毛澤東傳》披露的這條史料,現在可以對1958年炮擊金門前中國是否告知蘇聯的問題蓋棺定論了。當然,毛澤東最初有意對蘇聯隱瞞將在台灣海峽采取軍事行動的計劃,隻是要向世人顯示中國可以獨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這是所有東歐衛星國所不具備的,同時也是以實際行動強調這樣一個原則: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無須向別人請示或與別人協商。不過,從後來的事態發展看,毛澤東采取的這種做法,並非是有意忽視甚至破壞中蘇之間的同盟關係。麵對美國的軍事幹涉和核威脅,蘇聯答應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空軍援助,以及中蘇雙方所采取的協調行動,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即中蘇軍事同盟在遠東危機中仍然具有不容輕視的對抗美國、穩定局勢的作用。所以,盡管炮擊金門事件在客觀上可以看作是對莫斯科領袖地位的挑戰,也確實給中蘇關係籠罩了一層陰影,但毛澤東從來沒有忘記中蘇同盟在冷戰背景下的作用和影響,並且充分地利用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