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看馬英九執政前後的言論,想想他能否引領兩岸走向統一?zt

(2010-02-15 01:19:38) 下一個

[12668] (2010-02-12)



   馬英九執政以後,兩岸關係得到較大發展,很多人對馬英九推進兩岸走向統一抱有較大的希望,美國對台軍售後,又有一些人指責馬英九多方討好,左右逢源,踐行實質台獨,比陳水扁更陰險。不論是褒是貶,功過是非,相信後人自有公論,作為一介草民,主席先生的言論實在不敢肆意解讀(盡管他管不著我),筆者整理了一下2005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至今的言論,所有言論均有出處,請大家討論好了。

   1、反對台獨

   台灣人民是不讚成法理上的台獨,就是改變國號,成立一個台灣共和國,縮小中華民國領土範圍,變成隻有台(灣)澎(湖)金(門)馬(祖),陳總統(陳水扁)如果想做也沒有空間讓他去做。你看,他如果要改變國名,必須修改憲法,把整個國家都滅掉,而且依據我們的憲法規定,如果他這樣做,就必須麵對政黨被解散的命運。我們的憲法明定,政黨如果偏離自由民主,像是主張法西斯等違反自由民主的作法,或是他會危及中華民國的存在,像是主張台灣國,又或是主張縮小中華民國領土,這部分對某些台灣人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因為我們法理上對大陸有統治權,實際上卻沒有,就有人曾質疑這樣子合理嗎?但是,如果上述做法或論述就等於是違憲,不僅立法院做不到,國民複決也做不到。(2005年10月14日,執政前《香港明報》專訪)

   2、認同“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國兩製”

   我的基本理念、核心價值第一是捍衛中華民國,反對台獨,但我也不接受大陸的一國兩製,這是一個很清楚的態度;兩岸關係部分,我主張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盡快恢複協商,我所說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說清楚,九二共識不止“一個中國”,還有“各自表述”。(2005年10月14日,執政前《香港明報》專訪)

   3、依賴“軟實力”與大陸交往

   同樣我們也跟他講希望談一個和平的協議,去年11月胡錦濤先生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建議。好,那我們談的時候,我們會說,是不是應該讓大家在一個和平情況下討論和平的問題。不需要整天想要跟他打一仗,而是要想,能不能用台灣所擅長的“軟實力”,包括我們的文化、教育、民主、自由逐漸改變兩岸的對立情勢,這個對台灣最有利。(2008年5月2日,執政前在《鳳凰衛視》上談兩岸政策布局)

   軍事手段是台灣可用的諸多防衛手段之一,但並非最重要的手段。台灣非常仰賴“軟實力”與大陸交往,包括兩岸大三通以及大陸遊客入台更方便。(2009年12月15日,執政後《亞洲華爾街日報》采訪。)

   4、正視現實,共創未來

   海峽兩岸目前的情況跟譬如說過去的前四十年(不同),那時雙方是相互否定的,兩邊都不把對方當作一個國家或者政府看待,我們(現在)已經 不再采取原來的立場,可是我們也不可能承認他,“憲法”不可能允許,在我們的國土上有另外一個政府存在。他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所以雙方不可能從相互否認跳到相互承認,這做不到。我覺得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相互不否認,換句話說,並不需要雙方相互承認。

   胡先生提的是“建立互信”跟“求同存異”,我們是“正視現實”,“共創未來”,其實大家意思都差不多。我相信,雙方都體會出,如果再把過去六十年沒有結束的內戰繼續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利。一下子就馬上相互擁抱也很困難,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承認這個現實的情況,把爭議擱置下來,追求大家認為最迫切的東西。所以反映的是一種務實的看法。連前主席跟胡總書記能夠在這十六個字上達成一些共識,是值得肯定的。

   我沒有跟你再爭正統,實際上我也不可能取代你,為什麽不握手言和,一起來追求雙贏呢?(2008年5月2日,執政前在《鳳凰衛視》上談兩岸政策布局)

   5、大陸既是威脅,也是機會

   我們把大陸既看作是一個威脅,也看作一個機會,我們是比較持平的。他是一個威脅,我們要把威脅極小化,他是一個機會,我們要把機會極大化。這是我們的看法。如果你一直把他當一個敵人,到時候可能會要打一仗,但如果說你也把他當一個機會的話,把機會極大化之後就會想辦法減少衝突,比如說,開放高中生到大陸上大學,有什麽好處呢?這些學生做了朋友,二三十年後,他可能就是國家領導人了,有了這些同學的基礎,我覺得對雙方溝通一定會有幫助。我們的這些做法,都是希望能夠擴大機會,減少威脅。(2008年5月2日,執政前在《鳳凰衛視》上談兩岸政策布局)

   二十多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告訴台灣,大陸對台灣既是威脅也是機會,威脅極小化、機會極大化是台灣未來重要目標。台灣與大陸是什麽關係?是友是敵?是威脅或機會?你不要困惑,你該做的建軍備戰還是要做,隻有備戰才能止戰;台灣絕對不求戰,但也不避戰、不畏戰。兩岸關係雖有改善,但該做的建軍備戰是絕不容鬆懈的。將來,台灣也許會跟對岸談判和平協議,但任何談判必須要以堅實的力量做基礎,我們不能從虛弱出發,我們要從堅強出發。(2008年7月2日,執政後在高雄陸軍官校畢業典禮致詞)

   這些武器絕大多數是“防衛性”的,基本上是“台灣防衛”必須的支出,希望有了這些武器之後,“能更有信心保衛台灣”。這對將來兩岸關係能夠進一步發展“事實上也有幫助”,當台灣越自信、越有安全感的時候,越能跟中國大陸進行更多互動。我們希望跟美國維持良好的安全關係,這是采取“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之下非常需要的一些武器。(2010年1月30日,執政後美國宣布新一輪對台軍售發表言論)

   從前許多國家回避台灣,深恐卷入兩岸對立,如今兩岸和解,他們開始願意與我們商談免簽證待遇或避免雙重課稅協議,也有更多國家願意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相關活動,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緩和的附帶效果。所以,事實上,兩岸和解增加了台灣的國際空間,也使我們更有意願與信心繼續深化兩岸關係,兩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我們獲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事實上,台灣最近經濟複蘇,也是仰賴中國市場。(2009年12月7日,執政後日本共同社、《讀賣新聞》等記者訪問)

   6、維持現狀對台灣、中國大陸都有益

   我是單純務實主義者,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民主張維持現狀,不讚成獨立或統一;維持台灣既有狀態不僅對台灣有利,對中國大陸也有益,我不相信他們已經準備好了。

   我們不追求形式上的獨立,也不會進行統一談判,我們堅守“維持現狀”的政策,不僅台灣、中國大陸和鄰國,包括日本及美國,都將因此受益。(2009年7月12日,執政後德國媒體《南德日報》專訪)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分享與傳承共同的血緣、語文、曆史與文化,但海峽兩岸隔海分治迄今已經60年,期間各自采取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製度,生活方式與經驗有很大的不同,確實需要一段長時間的交往來相互了解。現階段任何躁進的政治選擇,不論急統或急獨,都會引起嚴重的對立與紛擾,沒有一方可以獲利,周邊也連同受害。(2010年1月1日,執政後馬英九元旦祝詞)

   7、“統一”取決於台灣主流民意

   政府的兩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就是維持現狀。這段時間,要多交流、多溝通、多了解,台灣是個民主社會,所以台灣未來一定要交給2300萬人民來決定。(2010年1月1日,執政後馬英九元旦祝詞)

   台灣人民了解自己的需求,如果他們對與大陸在政治上統一不感興趣,沒有任何政治人物能夠強迫他們。(2009年7月12日,執政後德國媒體《南德日報》專訪)

   8、統一的前景:現階段沒有人能夠回答

   兩岸統一在“我們這一生”不太可能發生。(2009年5月15日,即將上任)

   兩岸統一,這是未來數十年以後的選擇之一,而且要等到中國實現民主化之後,而目前台灣民眾希望“維持現狀”。(2009年11月10日,執政後訪問日本)

   兩岸統一是否會發生,端視未來十年的發展,但現階段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2009年12月15日執政後《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

   畢開穎

《聯合早報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