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頭圖片選自網絡,在下向圖片創作者表示敬意,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謝謝!)
(來源自MITBBS討論,由O編輯匯編)
那天和李春燕教授聊天的時候,提到了ABC身份認同這個問題。 恰好MITBBS一個網友也遇到類類似的問題,於是把這兩個例子都拉出來扯扯,順便說說ABC和華人的認同問題。
美國國慶的時候我哥帶著侄子侄女(倆都是美國出生美國長大)來看我,大家出去吃海鮮自助。在飯店時候侄子要吃薯條,我哥嫂子不同意,說吃這麽貴的自助,你吃薯條,不值。結果侄子回了一句 “今天是美國國慶,我是美國人,所以應該吃美國食物。你們中國人才吃蟹腿等中國食物。” 我哥當時就不知道該如何回複了。
MIT某網友:
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我侄子子女都在美國出生,從小在美國受教育,也就是每二、三年暑假回中國待一、二個月,看望爺爺和奶奶。他們之間從來不用中文,他們和父母還有我之間的交流是:聽中文,回英文。我哥和姐從小到現在也送他們去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在家也和他們說中文。這次把SCA5事件和他們原原本本的說了一下,怕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中文,又把英文的網頁給他們看。然後,就發現他們完全同意這個法案,說隻有這樣對其他族裔才公平。我問他們,你們現在成績都很好,但如果由於這個法案的族裔名額限製,導致你們不能被好的大學錄取,你們會後悔嗎?他們回答道:這不能怪法案本身,應該是他們自己還不夠優秀。而且,他們還有其他選擇,又不是就隻有上好的公立大學這一條路。我讓他們去問問他們的華裔同學,看看他們的反映。他們回來後說,他們的華裔同學也是這樣認為。然後,我就發現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是華人或華裔,也不認為中華民族和他們有任何關係,甚至連亞裔也無關。如此一來,就能理解為什麽3名華裔加州參議院會投讚成票的問題了。我和我哥和姐討論了一晚上,發現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現在都是我們第一代移民,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出來忙活反對這個SCA5法案,而在這裏的第2帶和半2代,這些未來的受益者(正在讀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們),有誰在出力,有誰關心這個他們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我們實際上在為他們創造未來更好的生存條件,但他們卻真的天真的認為和他們沒關係。
那麽究竟是什麽造成了這個問題呢? 為什麽薯條這個不是法國菜的法國菜 (英文名就是French Fries麽)成了“美國菜”而左宗雞,炒雜碎這些華人從來不認為是中國菜的“中國菜”仍然被打上“中國菜”的名號? 為什麽一代華人為了後代教育權的奮起抗爭。在本應受惠的二代眼裏則是無理取鬧?
我個人認為,這就涉及到一個社會潛在裏的標簽(labeling)和偏見(stereotype)的問題。 今天也就為這個事情扯扯,提出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思路。歡迎大家理性討論。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什麽造成了標簽問題。
無論是反JK還是反BB,我都遇到了認為我們抗爭是玻璃心,是過於敏感的的華人同學。他們中不少人認為任何的歧視都是個人行為。(JK和BB言論是言論自由,不應被禁止)隻有像SCA5一樣的立法才是歧視,需要鬥爭。
我的回答是,沒有上麵的標簽性言論,會有後麵的根據種族立法的情況出現麽?
事實上,亞裔,尤其是華人抵達美國有悠久的曆史。 早在1785年就有華人抵達美國(帕拉斯號攜帶3名華人海員抵達巴爾的摩)而1820年開始就有大批華人移民美國,前後近200年。也就是說,美國華人曆史是和美國曆史發展同步的(美國憲法1787通過)而美國法律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也是由華人的名字構成的(美國法典第8篇第7題名為排除華人—Exclusion of Chinese,這是美國法律曆史上唯一一個完全一個針對特定國籍和族群的章節)在奴隸製在1865年被廢除的美國,排華法案這一全國性法案廢除時間是—1943年。1879年加州憲法禁止政府與公司雇傭華人的條款,更是在1952年才被廢除。至於對華人的婚姻禁令則更晚,直到最高法院在1967年 Loving v. Virginia 訴訟時宣布反對種族通婚法律違憲前,包括加州在內的很多州禁止華人和其他種族通婚。(加州1948年廢止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而很多州保持類似規定到1967年,為什麽會出這種法案,因為最早美國華人中有和白人通婚情況,並有很獨特的一個分支)
既然華人和美國曆史有如此深的交融,受到的曆史迫害如此之深(和黑人相差仿佛)華人像黑人一樣被認為是美國一部分了麽?如果讓一排白人,黑人,墨西哥人,印度人,ABC站在那裏,啥話都不必說,然後前麵一個牌子,【投票,美國人】(yes/no) ABC和印度人會多過其他人麽?
答案是顯然的。
MIT一個網友就提到了她小孩最近在麻省(已經是美國教育水平最高的州之一)遇到的問題。她的孩子出生在麻省Framingham, 長在哪裏,從來沒有去過中國。但是在小學課裏被問,你是從哪裏來的? 孩子回答很自然的,“美國啊,Framingham啊”老師很不依不饒的追問“我問的是你從哪裏來的,中國麽?”孩子就頂上了,“我出生在美國,就在這個鎮子”結果這個事情被家長了解並抗議,導致校長帶著老師來道歉。 事情雖小,但是從側麵能表現一個問題。
華人在美國無論幾代,仍然是所謂的perpetual foreigners. 正如李春燕教授提到的,她剛來美時,華人室友交了白人男友,結果被男方家母親阻撓,理由是 “all Chinese are drug dealers.” 問題是男方家中來美國時間遠晚於華女家庭來美時間。那麽誰更有資格被稱為Americans?
對於這個“perpetual foreigners”的待遇,善於自省的老一代華人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融入主流”他們用勤奮,汗水乃至自我放棄的方式試圖得到社會的承認:
-說華人窮,華人及其他亞裔經過多年努力經營,平均收入為全美各種族之首
-說華人教育水平低,華人在各種限製下,今天平均教育水平是全美各種族之首(超一半人有本科學曆,近3成有研究生以上學曆,甩第二名日裔好幾個百分點,研究生擁有量是美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教育聞名的猶太人也難望其背)
-說華人英語不好,很多華人幹脆不讓孩子說中文,學中文,導致我幫忙招募漢語聯邦探員的時候符合條件的ABC寥寥無幾(我們要求美國公民,大學本科以上學曆,一定政府背景,及漢語英語聽說讀寫母語水平)不說,還偶爾遇到為了讓孩子學“純正”英語,刻意不讓其他人和孩子說中文的父母。
-這裏就不說華人唯一一個倒數的,平均犯罪率全美各族倒數。。。
那麽被廣泛認為是模範少數族裔的華人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融入的結果了麽?他們得到的回報是 “殺光中國人” “SCA5” 和“中國人都是黑客”。他們得到的是ABC的認同危機,文化割裂及失落。 他們得到的是藤校的名額限製,扭曲AA的排擠與不成正比的稅收和福利待遇。
為什麽?
難道就是某位朋友說的,”老華人那一套融入簡化結果就是,說英語,信基督教,被白人艸!”?
說白了,華人今天被如此對待的根源在於沒能為自己的地位在美國社會上鬥爭出一個結果,而更多的是由外部影響(如二戰,民權運動)造成的境遇改變。 這一情況直接造成了其他族裔對華人“軟弱可欺”的印象強化。 從而被屢屢區別對待。 加上華裔在美國處於明顯少數,有著明顯膚色人種和文化區別,背後有著數億(從4-13)人的大國作為背景,要想在美國的其他族裔認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華人的內斂及部分融入思想更加惡化了這個問題。 我在以前也提到過,同樣是融入當前的社會,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簡單的全盤接受現狀,爭取盡量改變自己使得自己能夠融入。(為同而和)
一種是保持自己的民族性,通過改變當前社會的現狀,使得這個社會因為你的融入而更多元。(和而不同)
兩者之間難易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不過值得提醒的是,美國最驕傲的一點社會的多元化的根源在哪裏?前者還是後者?
事實上,做美國公民和做華人不矛盾啊?就像美國黑人決不會把自己當美國白人啊? 絕大多數美國黑人不會覺得「飄」是一個反應現實的小說啊? 很多南方美國白人不會覺得南北戰爭導致了一個正義的結果啊?很多持保守主義信仰的美國人覺得FDR導致了美國的大災難啊? 那麽持第一種觀點的同學,鼓吹放棄鄉戀融入社會的,是想讓自己小孩成為一個美國白人呐, 還是美國黑人呐?還是某種不代表任何種族,或者主義的"平均美國人"? 這不搞笑麽?
要知道ABC當然首先是A,但是別忘了還有個C。很多ABC就因為AC自我衝突,加上外貌的原因,和社會已有的stereotype,在成長期對自己的identity感到困惑。加上父母沒有疏導好的話,會自卑,甚至自恨,比普通美國人還歧視亞裔。我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同事的小孩,ABC學習成績很好,大學剛畢業,這點倒是跟中國小孩一樣。但是自己給自己改了名字,不用父母起的那種俗的一塌糊塗的英文名,而是一個意大利人的名字,估計是想冒充意大利人吧。對中國的一切都反感。平時決不搭理中國人。
那麽如何改變這個問題,如何和而不同的融入美國社會?我個人意見是分為 正視,自信,溝通三部曲
首先要正視自己,正視華人群體和文化。 改變傳統的為同而和,犯法時無知無畏,被罰時躺倒任錘的傳統習慣。 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並區分認同感和自豪感(這是兩碼事),實實在在的為自己的族群爭取利益。
要知道,在這個多元的世界,對華人文化自身的認同,並不等於對其他文化的排斥。現在有“天朝上國”思想的,肯定不是我們華人。就拿ABC這個名字來說,從人家取的這個叫法也能看出重點是落在Chinese上麵。因此總把ABC定義為先是美國人,希望由此和白人看齊的,我隻能說某些人的“良好”意願而已吧。
但就是這些意願加上其他種族的labeling,造成了一些ABC的迷失。因為不管你是第幾代,隻要是黑頭發黃皮膚,隻要有外表顯著不同,就不可能真正“融入”。這是血淋淋的社會現實。老一代華人以“融入”社會主流為榮,殊不知即使你的所有言談舉止與別人毫無差別,但是因為外貌的不同,在他人眼裏,你仍然是不同的。而這些ABC恨自己的黃皮膚。其根源並是來自於自己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而其他美國人不認為你是美國人。就好像是熱臉貼到了冷屁股上。那麽解決思路簡單的就是拚命和自己的來源文化剝離。模仿“主流文化”(一般來說是白人文化,我還沒見過幾個模仿黑人或者拉美裔的)甚至責備父母為什麽把自己生成黃皮。導致自己被當怪物看。 在此基礎上不少家庭也沒起到好作用,不少老一代華人都是“逃離”中國的,他們潛意識裏一方麵痛恨TG,另一方麵覺得自己沾了美國的光,怕失去,所以教育孩子往往是怎麽才能融入(和他人一樣),並貶斥自身的文化來源。 這樣進一步加深了這些ABC的迷失。 對於這種情況,我隻能說,孩子是無辜的,至於把自己的仇恨轉嫁到下一代麽? ABC們隻是有個美國國籍而已,還是被動的,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如果你的孩子生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你會告訴他“你首先是埃塞俄比亞人”嗎? 我打保票你不會。為什麽孩子生在美國你就教育他首先做美國人呢?很簡單,你覺得學做美國白人比做傳統華人有麵子。其實說到底還是自己不自信——不好意思,我這句話肯定打擊一大片人,但我隻能得出這麽一個結論來。
對於有誌於改變這情況的朋友們,我覺得從讓孩子正視自己,正視曆史,培養文化認同感為第一步(而且這並不和國家自豪感衝突,事實上美國華人有太多的曆史閃光點值得自己自豪和其他種族學習)我們應從小就教育孩子你和其他族裔小夥伴相同又不同,不同的地方來自於你有機會去接觸,了解和繼承到一個和小夥伴完全不同的曆史和文化,它上下五千年,它被世界近1/4的人口所承載,這是你的那些小夥伴不能與生俱來的。你很幸運和special, 因為你同時在繼承一個古老文明的思考和一個現代文明的嚐試。那麽你更應該考慮的是怎樣為社會作貢獻,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在學習和了解所有的可能後,你可以做出自己喜愛的選擇,但應該尊重那些給你選擇的環境。並帶來屬於你的貢獻。
這裏還要多說一句,文化的意義在於自我定位、自我認同和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比如知道周圍的人看重什麽,什麽樣的人會受到尊敬,應該怎麽做人做事,懂得自己所在民族的曆史和可能擁有的未來,知道這個社會的現狀、矛盾、問題和自己應該扮演的位置。。。等。 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的範疇遠大於習俗和語言。習俗說白了隻是一個團體遵循的行為規範,是文化最表麵的東西。即使文化上的美國人和習俗上的美國人也是不一樣的概念。(簡單例子,美國白人,黑人,拉美人持的文化一樣麽,他們是不是都是美國人?)畢竟美國文化不是英語文化,也不僅僅是基督教文化。韓國和歐洲移民也都說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文化。如何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溝通方式比吃西餐時會不會正確用叉子重要得多。 說到底學習語言和習俗隻是溝通用的工具,為此放棄自身文化那才是削足適履。。。在成長過程中記得多問問孩子,他最value哪些東西,他覺得理想的生活是什麽樣的。 隻有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幫助實現理想。
如果孩子能正確正視自己所處的文化,那麽我相信這個孩子無論以後做出什麽樣的選擇都不會迷茫。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層麵 自信:
什麽叫自信心?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肯定,做有意義的事,幫助別人,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大家的認可和尊敬,然後才會有自信。自信心不是學個什麽語言,或者融入個什麽圈子得來的。華人的毛病就是看重絕對的能力,但不教孩子一個成功的人應該怎麽去用這些能力。
對於這種人,我建議是拍回去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在這幾次討論裏我常遇到試圖淡化及不承認華人在曆史和現在仍然係統性被歧視的華人筒子。。。有趣的是很多其他族裔朋友到承認這個存在。 基本兩條就是 1.言論自由。 2.認為我是被迫害妄想。還有同學認為,隻要我相信人人平等了,種族歧視就不存在了的。。。 當然,什麽認為我鼓吹華人抱團,美國現狀是種族博弈是種族言論我就直接忽略了(我一不鼓吹華人至上,二不去消滅哪個種族,三要求華人和美國其他種族一樣待遇,順便要有自保能力也能成種族言論倒是奇葩)
對於這個我想說,請你再仔細想想,為什麽人人都是平等的,到底什麽是平等的。刑事案件附帶的民事賠償為什麽要把受害者的收入考慮進去,難道人或者平等,死了反倒價值不等了?美國憲法寫了人人平等,可到什麽時候投票權才平等的?都是成人了,不能像孩子似的書上說什麽就信什麽了。現在客觀事實是華裔和白人的不同太明顯了。與其從小就跟孩子天天掩耳盜鈴樣的說你跟那些小夥伴除開膚色,其他都一樣,不如大大方方的跟孩子說,你就是不一樣!不一樣沒什麽不好。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那些普世的東西可以在每個人身上,但是你還是可以有你不一樣的東西,有你獨特的文化背景。沒什麽不好意思承認的。沒有人認為華人就是美國人而不是華人,就像大家都說老黑是美國人也是黑人一樣。但老黑絕大多數不象廣大ABC那樣自卑於自己的黑人身份,拚命撇清。
華人後裔必然長著一張黃皮,如果失去對華人的認同,隻能淪為邊緣。因為黃皮會一直被其他族裔歧視。隻有認同華人身份,發揮華人優勢,才能在美國良好發展下去。我認為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現在的事實是,輿論掩耳盜鈴,以平等作幌子,假裝看不見事實上的不平等,才會保持不平等和製造新的不平等。
要知道,如果華人人口比例小再體弱自卑,那就看看猶太人在二戰的教訓。現在猶太人是怎麽團結的?人家鄙視自己否認自己是猶太人嗎?是美國人也是猶太人。要知道一旦經濟危機,社會矛盾激化,先消滅弱小民族。不要以為我是太居安思危,一個少數民族不自強,結果就是被消滅。因此ABC要從小被教育以華人為榮,既是華人又是美國人,兩者並不衝突。說白了,但凡自卑於自己身份的ABC,有陽光自信的嗎?要知道ABC如果不會中文,會所謂的美國價值觀,所謂的美國文化,會美國英語,會所謂的融入,能過上比第一代移民更好的生活嗎?統計上很明確,他們過的還不如第一代移民。
因此對自己乃至未來孩子身份的定位,恰好是正視現實,坦然麵對歧視和偏見並努力鬥爭和改變的自信來源。
這是現實中會碰到的問題。與其等受傷了拚命想洗白自己的那張皮來說,不如告訴小的他/她是unique的,告訴大的在這個國家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更好生活。這樣讓每個華人都知道想洗白自己也是徒勞的。才能更好的接受自己,才有自信。
畢竟美國身份認定,如果是法律概念上的,是citizenship,不需要去給任何人灌輸。而種族,文化上的身份認定,才是一個模糊的區域。我們被打上了Chinese的烙印是必然的,哪怕很懂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也是如此。
因此正視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平等的去交流,才會有溝通基礎。
什麽是溝通,MITBBS另一個網友提到過:
舉個例子,我科有一ABC護士,聚會時別人問她是不是Chinese,無惡意,肯定問的是族裔,她跳起來說"I am not Chinese! I am American!"人家立刻回她"I know you are American, I am asking your origin" 考慮到語境,大多數工作中遇到的人這樣應該就是隨口問問. 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猶太裔,愛爾蘭裔,德裔,印裔好像都挺愉快的承認自己族裔。同樣的問題,沒見過人否認。頂多加上一句"I was born in US". 為啥這個ABC跳起來喊"I am not Chinese"呢?如果連華裔都視Chinese如洪水猛獸而避之不及,這族群好的了麽?if you are not proud of who you are, 別人從何尊重你?又如何溝通?
正如前麵所說,融入美國社會和定位自己的文化,種族背景差異完全不矛盾。
大家可以融入美國社會,而最容易得到尊重的是對美國社會說,我願意遵守你們的遊戲規則,願意了解你們的文化,生活在這裏。但是,同時,因為我和你們不可避免的有不同的膚色,文化背景,也希望你們能尊重和平等的看待這種差異。
這比起閉著眼大叫說,我跟你們就是沒差異,沒差異,沒差異啊沒差異 或拚命放棄文化的邯鄲學步來說是不是更自信?更有可行性?也更容易溝通並得到社會地位?
此外,溝通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實力。狼會和羊溝通麽(灰太狼和喜洋洋除外)?因此美國華人也要尊重主流的一點是了解槍支(2A是美國憲法賦予權力)了解遊戲規則,並能利用遊戲規則來保護自己。能戰方能言和。在美國這個社會如果你不為自己說話,爭取利益,那麽沒人會為你爭取利益。
所以說,美國華人政治地位的關健還是在於正視,自信和溝通。 對自己種族要認可,對美國也要認可。既不能一味的隻看到種族歧視,也不能玩新皈依者,美國就是天堂紅太陽。我們努力生活,我們尊重其他種族,對欺負到頭上的侮辱,也會堅決回擊。 這才是我們華人應該做的。融入美國文化可不是簡單的拷貝白人的生活。把皮膚漂白。而是認可美國的那些立國之本原則,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尊重多樣化。就是你天天吃中餐,穿長衫也可以當然融入。李小龍夠華人吧? 那個年代受到很多歧視吧? 可是李小龍絕對是個很牛B的美國華人。受到很多美國人尊敬。因為他給美國帶來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精神。 駱家輝無論我和他政治觀點有何不同,但對其不否定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以華裔自豪的態度我也是相當支持的。
而那些鼓吹放棄鄉戀,放棄文化要融入的,你們真的融入美國文化了麽?
雖然經曆過很多次種族歧視活動及鬥爭,我是沒碰到有人叫我go home,不過如果遇上,我會很自傲的跟他說,"this is my home!" 因為我為這片土地,這個文化帶來的更多。有機會的話,我也會讓我侄子知道,隻要我們正視自己文化,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隨著溝通的加深,正宗中國菜如蟹腿和爆炒,也會成為公認的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的。 正如“French Fries”一樣 ^^!
謝謝閱覽!
(本文轉自微信,在此向分享此文章的微信友致敬,謝謝!)
閣下請注意:閣下評論的部分字句,有違本博宗旨的嫌疑,特此警示,如有疑問,貴請閣下前往參閱本博博文:“至本博評論者”。
此條回複,如給閣下帶來什麽不快,向閣下致歉,並敬請原諒!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謝謝理解,謝謝合作!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KMT88的評論:是的,它同歧視有點關係。這篇轉貼就是在一個微信群中,談哈佛歧視話題時,被群友貼出來,後才被我貼上來的。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靈小抓的評論: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jdzrhs的評論: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shamrock100的評論: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X723的評論:這可真是個好辦法,好主意,讚一個。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益生菌的評論: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不記得的評論:讚你們的做法和教育,也讚你們的兒子。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bl的評論: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
回複武勝的評論:您的評論真精彩。
“聰明自信的孩子不太會如此,反而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產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關鍵是家長自己的文化修養是否對孩子有正麵影響,對主流社會的理解能力是否足夠,否則與孩子"雞同鴨講",缺乏共同語言。”講的非常好,讚!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太自卑,過於強調文化差異,凡事都往種族上扯,言語之間自己瞧不起自己。該據理力爭的時候息事寧人,該捍衛自己權力的時候又事不關己。我們自己要拿出點成功人的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句典型的老中英語。
這個好像不屬於社會定位範疇,是種族歧視問題,文章有點亂。。。
不知你本人是否生活在美國,你朋友所說的“她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17歲),非常憎惡自己是華人”的情況是很普遍的。1976年後從中國大陸來美國的華人後代裏,估計90%以上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情緒。10多年前,我剛來美國讀書時的頭半年就發現了這個令人驚訝和痛心的普遍現象。這些孩子 get loss of identity, 其實很痛苦,但責任不是他們,是來自他們的父母。因為,這個現象在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和1949年前來美的華人後代裏是很難見到的。
我前麵是對文章的邏輯混亂的評論,“其他族裔”和“他們的華裔同學”說明孩子是承認自己的華裔血統的,這與近接的“不認為自己是華人或華裔”,“甚至連亞裔也無關”是直接矛盾的,邏輯不通。所以,你轉帖的這篇文章討論的價值不大。
-------
回複needtime的評論: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這個世界太大了,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也各不相同,自然會造成千差萬別的不同的人、行為、語言。至於文章中所寫的情況,在下可不敢用判斷的詞語來作任何判斷,隻就近身邊的情況來聊聊:一個熟人曾親口告訴我說:她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17歲),非常憎惡自己是華人。還有一個熟人的女兒(15歲),也是從不承認自己是華人,憎惡、拒絕學中文,每每同人聊到這些話題,都是以美國人的口吻,我曾親耳聽到她發出以上的種種言語。
話又說回來,十幾歲的娃娃,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又能懂多少?即使發出這樣的言語來,也不足為怪。
謝謝閱覽,謝謝評論。
chinese 就不應該是譯文 中國人, 隻能用華裔一詞。 中國人也隻能對應一詞, chinese citizen。
文中提到的情景也常常發生於其它亞裔國家。 記得日本有個叫文部省 (相當於中國的教育部), 會有常規性規範用文指導。 也許我們國家也有, 不過從上學開始,真沒有看到過。
混淆後,常常出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