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偷來一個講壓韻的 : 近體詩的押韻 (ZT)

(2011-11-16 19:02:35) 下一個
http://www.ruiwen.com/news/32906.htm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詩、詞、曲無不押韻,所以詩歌又叫韻文。押韻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容易記得住、傳得開。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可以用平聲押韻,也可以用仄聲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又有多種。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方式,則有定規。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其中五言詩居多,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用平聲)。 過去寫詩,靠韻書來做統一的標準。所謂韻書,就是把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幹部,作為做詩押韻的依據。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唐朝的《唐韻》,現存完整的韻書是宋朝的《廣韻》。《廣韻》的韻部分得很細,有206韻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韻》為官方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為該書刊行於此城,故名《平水韻》(一說為南宋時代平水人劉淵根據前人韻書修編而成,故名《平水韻》)。該韻書將宋代《禮部韻略》(官方頒布的科考標準韻書)注明同用之韻,悉數合並,共106韻,上平聲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各聲韻目第八章已經開列,不再重複。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韻》為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一直沿用到現在。 前人做詩押韻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嚴格按韻書的規定做詩。例如封建時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製詩";科舉考生作的"試帖詩",押韻的字必須屬於同一韻部。科場"試帖詩"大部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若是詩出了韻(又稱"落韻"),無論詩作得怎麽高超,隻能算不及格。舊時作"分韻詩"用韻也很嚴格。若幹文人相聚,作詩或填詞時先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或填詞。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紫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就是描寫文人聚宴分韻作詩的。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不能出韻,即使窄韻、險韻也不例外。《紅樓夢》48回載:"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故舊時代學作詩,特別是考生學作"試帖詩",必須牢記106個韻部,尤其是30個平聲韻部。 另一種情形是凡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雖不在同一個韻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後,詩人苦於不能出韻的限製,試創了一些突破樊籬的"出格體",又叫"變體",出現了什麽"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形式。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quot;葫蘆韻"和"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後大,像葫蘆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這些"變體"並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就是首句用鄰韻,其餘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例如大家熟悉的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這叫"以冬襯東"。又如歐陽修的《行雲》: 疊疊煙波隔夢思,離愁幾日減腰圍。 行雲自亦傷無定,莫就行雲托信歸。 首句"思"屬支韻,"圍"、"歸"屬微韻,這叫作"以支襯微"。 用"襯韻"的在律詩中更多見。如楊萬裏《寄題曾子與競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灘,每過君家輒係船。 尊酒燈前山入座,孤鴻月底水連天。 暄涼書問二千裏,場屋聲名三十年。 競秀主人文似豹,不應霧隱萬峰邊。 首句"灘"屬寒韻,"船"、"天"、"年"、"邊"屬先韻,這叫作"以寒襯先"。又如劉禹錫《酬朗州崔員外》: 昔日居鄰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 一辭禦苑青門去,十見蠻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闔閭城。 何人萬裏能相憶?同舍仙郎與外兄。 首句"亭"屬青韻,"聲"、"生"、"城"、"兄"屬庚韻,這叫作"以青襯庚"。 前麵介紹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都稱之謂"出格體",不是正格。而這種"襯韻"不算出格,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作"孤雁出群"。"原來詩的首句可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餘的。古人稱五七律為四韻詩,排律有十韻二十韻等,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之內。"(王力《漢語詩律學》53頁)詩人從這多餘的韻腳上,討取點自由,借用鄰韻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體詩用韻是偏嚴的,鄰韻通押隻限於詩的首句。現代人寫近體詩,卻在突破這個樊籬,鄰韻通押已不限於詩的首句,而是擴展到其他押韻的句子,如絕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詩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這種突破也見之於傳統文學形式古為今用的導師們的作品中。這裏以魯迅、*的舊體詩為例: 魯迅青年時代寫的近體詩,現在保存下來的,如《別諸弟》、《蓮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韻都屬同一韻部,"襯韻"也不用,是嚴格按照舊時的試帖詩用韻的。但當他賦與舊體詩以曆史新質之後,服從於表情達意,將前人"襯韻"、移植過來,而不限於首句。例如《悼柔石》: 慣於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幻變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裏的"時"、"絲"、"旗"、"詩"屬支韻,"衣"屬微韻,按陳規,鄰韻隻可用於首句,而這首詩卻用在最後一句。又如《無題二首》其一: 故鄉黯黯鎖玄雲,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酒卮食河豚。 這首詩裏的"雲"屬文韻,"春"屬真韻,"豚"屬元韻。三個押韻的字分屬於相鄰而又不同的韻部,這在古人近體詩中是很難找到的。但現在保留下來的魯迅近體詩,多數還是用同一韻部的。這少數幾首通押的近體詩,你總不能認為是他不懂韻律,或者一時疏忽,應該認為是對近體詩用韻的合理解放。 *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標準句式,可以變通的非關鍵字,也盡量拗而有救,調整得節奏鮮明、和諧,連不押韻的句子的腳節,上、去、入三聲摻合著用,鄰近的腳節不用同聲字,力避"上尾",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於此可見他對聲韻學造詣之深,運用之嚴謹。然而他的近體詩的押韻,同魯迅一樣,突破前人的樊籬,運用了鄰韻通押。例如《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岩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詩中的"難"、"丸"、"寒"三字屬寒韻,"閑"、"顏"二字屬刪韻。再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黃"、"慷"、"王"、"桑"四字屬陽韻,"江"屬江韻。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 "飛"、"微"、"衣"、"暉"屬微韻,"詩"屬支韻。再如《吊羅榮桓同誌》: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裏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錦戰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今君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五個押韻的字,分別屬三個韻部,"飛"、"違"、"非"屬微韻;"題"屬齊韻;"誰"屬支韻。 郭沫若近體詩很講究平仄,但押韻也不"率由舊章"。例如《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這首詩五個押韻的字也是分屬三個韻部,"淆"屬肴韻,"刁"屬蕭韻,"遭"、"毛"、"曹"屬豪韻。 對於近體詩的鄰韻通押,詩詞界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近體詩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還得合乎前人繩墨,一首詩的韻腳應該屬同一韻部,若要鄰韻通押,也隻限於詩的首句。他們的作品也是嚴格遵守這個規則的。對魯迅、*等近體詩的鄰韻通押,可"為尊者諱",隻說"在前人詩中難找",或"不合於唐宋詩人的格律",並無苛責之詞。 另一種意見認為,近體詩,在尚不能突破古四聲平仄樊籬的條件下,把押韻的寬限適當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這種解放,並未背離仿古的原則。前麵提到唐宋人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襯韻"等,早就鄰韻通押。在宋詞中,韻域很寬,鄰韻通押更自由。為近體詩開辟了古為今用道路的導師們,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韻,我們何不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呢? 我讚成第二種意見,但也不反對第一種意見。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漢語詩律學》中說:"近體詩用韻甚嚴,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通韻。"(字下麵加了著重點)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詩詞格律》中,則說:"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於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隻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可見這位研究詩詞曲格律的著名專家,也是讚成合理解放詩韻的。其實,鄰韻通押在前人詩中也並非難找,在清人袁枚《隨園詩話》中,就指出劉長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隱等作品中鄰韻通押的韻腳,並"唐人不以為嫌也"。竊以為作詩講究一韻到底,還是受了曆代官方科考的影響。 鄰韻通押,無疑給我們寫近體詩用韻帶來很大的方便,但初學寫作還須具備有關韻部的一些基本常識。 首先是對《平水韻》的106個韻部,尤其30個平聲韻部,及每個韻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個大致的了解。 舊時學童學詩韻是和學對偶一起學的。學法很簡單-----背誦《笠翁對韻》(清李漁著)、《聲律啟蒙》(清車萬育著)、《訓蒙駢句》(明司守謙著)等韻對書。這些書以平聲30個韻部為綱,把作詩押韻常用的同一韻部的字,編成歌訣。譬如:在《一東》條目下有:"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邊塞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漁翁。……"自小把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詞兒可以相對,又記得風、空、穹、蒙、中、紅、東、翁等常用字屬東韻。要求老年人像學童那樣背得滾瓜爛熟是很困難的,也不必要,但是,你要熟悉各韻部的常用字,讀這些書比讀《詩韻》有趣,因為後者如同辭典,讀起來枯燥無味,記不住,而且許多生僻字也用不著記。但是《詩韻》還是要購置一本的,以供查對。現在重印出版的《千家詩》,後麵附有《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訓蒙駢句》也有重印出版的,有興趣,可以看看。 賈學者過去發過的熱帖:短評詩友步雨清韻集錦(來韻)紅樓夢海棠詩的公案短評詩友步雨清韻集錦(塵韻)九月同題東籬兄點將,賈某鬥膽點評一下無憂的四首七絕經過的"過"是平是仄?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 方幹關於"九月同題"的一點補充給"紫色王家"講講“過別枝”的問題也說幾句現代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