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最著名交響曲 英雄 命運 田園 第七 合唱 簡介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意誌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華文世界,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於同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隻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製度的專製,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而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借以聯係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麵,也即是英雄所麵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鬥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特別是其中的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最為著名。貝多芬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作於1803-1804年,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侖寫的。當初拿破侖對於貝多芬來說,是一個革命的理想,是現代普羅米修斯。但當貝多芬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他憤然撕掉了本來準備獻給拿破侖的扉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兩部,是僅次於《第九交響曲》的超長作品,而在藝術成就上也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次公開演出,指揮是貝多芬自己。
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朝氣蓬勃的快板,沒有引子,一開始就是普羅米修斯的主題,它的發展充滿著意誌構成的力度。羅曼?羅蘭曾這樣描述這個樂章:“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在神話般的戰鬥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誌的主題投入烈火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展著,擴張著。”
第二樂章 葬禮進行曲,極柔的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著他的靈柩緩步行進,激情的爆發變為抒情的沉思。中段,軍鼓軍號取代了傷悼,尾聲又回到向英雄告別的歎息。
第三樂章 諧謔曲,活潑的快板,死與悲傷不能動搖意誌,這一樂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它活潑、激昂,中部有歡樂的軍號合奏,乃表達著英雄性質。
第四樂章 終曲,極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劇《普羅米修斯》的主題,它使用了11次波瀾壯闊的連續變奏,最後以急板結尾,成為強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勝利和凱旋、莊嚴的頌歌。
雖然拿破侖背叛了革命,《“英雄”交響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從“偉人”變成了“叛徒”,但是這絲毫不能掩蓋這部作品的偉大。雖然這是為拿破侖而作的交響曲,但是其中到處洋溢著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這部長達40多分鍾的作品,可以說塑造了一群為革命理想而奮鬥的英雄雕像。曲調中時刻洋溢著戰鬥的氣息,自由的理念。貝多芬曾經說過,《“英雄”交響曲》是他最鍾愛的作品之一,不難看出這部交響曲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事實上,最初公演的時候,它並沒有受到聽眾乃至當時同仁們的廣泛認可。這正是因為在這部與眾不同的大作中,貝多芬完全發揮出了屬於他獨特個性的非凡藝術氣息,無論在樂章的編排上還是在旋律的構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紮特、海頓所開創的傳統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而這種藝術構思的來源,可以說恰恰來自作品主題所蘊含的“自由、革命”精神!作品將法國大革命這場人類曆史上永載史冊的大眾運動,以及其中湧現出來的風雲人物用交響曲這一藝術手段進行了記載、加工乃至升華,所以不得不承認這首交響曲注定將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風格開始趨於成熟,也走入屬於他自己的軌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產生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這首交響曲有著貝多芬進入創作個性期後的鮮明烙印,強調戲劇衝突,強調意誌的渲泄,音樂形象非常鮮明,但過於情緒化。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Symphony No.5 in c Minor "Fate" Op.67,創作於1804-1808(中間曾一度中斷,創作了第四交響曲),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次公演,這是一部充滿活力,又“熱望未來”的作品,被國人稱為“命運交響曲”,可謂交響曲之冠,當然這是在名氣方麵,其登上音樂會的頻率之高,被人們熟悉的程度之深是其他交響曲所無法比擬的,其中表現出來的“天人交戰”的主旨前無古人。
這部交響曲的構思、創作周期是比較漫長的,當時貝多芬的耳聾是逐漸加重的,其間並非單純的聽力減退,而且還會伴隨著嚴重的雜音幹擾,讓他苦不堪言。這是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後,在這個絕望、思考、反省、勝利中貝多芬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喉嚨”的口號,最終他戰勝了自己的意誌,重拾對音樂的信心。來自於對 “命運的挑戰”。作曲家企圖用一部大型的交響樂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歌頌這一自我鬥爭的主題。所發出的心靈呼喚!自此《命運交響曲》的主題漸露雛形。
這部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四個樂章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它們不僅是順理成章的,而且還被那個著名的“命運主題”賈成一體。貝多芬所說的“命運”不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數”,這個命運是指人生的苦難和種種不幸。而人應該戰勝苦難,主宰自己的生活,達到人類光明的理想。所以,他在給阿芒達牧師的信中說過那句名句:“我決心掃除一切障礙……我將扼住命運的喉嚨。”
音樂的第一樂章開門見山地推出主題——“命運的敲門”,這聲音威嚴、頑強甚至凶險,它環繞四周不時降臨.揮之不去躲避不及,使人緊張不安。第二主題是抒情性旋律,溫和舒緩,然而,第一主題的命運動機再次襲來,鬥爭的畫麵就是這樣戲劇性地展開。矛盾衝突愈演愈烈,形成了樂章的高潮,最後,敲門動機的沉重音響結束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有如一首抒情詩,表現了人的感情體驗的複雜世界。在流暢的行板上,第一主題深沉安詳,蘊含著內在的熱情,這個旋律是從民間歌曲改編成的。第二主題是具有號召力的英雄色彩旋律。兩個主題輪換變奏,樂曲從溫情柔弱逐漸發展成堅定有力的進行曲。
第三樂章是別開生麵的諧謔曲,分為主部、中部和再現部。這個樂章又展開了兩種力量緊張衝突的廣闊場麵,這是人與命運的最後搏鬥。主部音樂中兩種矛盾因素形成對比,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輾轉沉思,這時,圓號帶著那命運的叩門聲再次闖入,但是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響亮威嚴,嚴峻地行進,具有進行曲的特征。基本主題與命運動機輪流呈現,衝突更加明顯。最後,命運動機占了上風。樂章的中部晦澀的小調式轉成開朗的大調,精神為之一振,人間的歡樂形成不可遏製的力量。
第三樂章在凱旋的歡騰氣氛中直接過渡到第四樂章,充滿光明和勝利的情緒。在這個樂章裏,命運動機的陰影仍然存在,但隻是一個影子而已。最後,當勝利和歡樂的終曲響起時,它已經完全銷聲匿跡,最後的狂歡是對人的力量的讚美和歌頌。
這首交響曲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柏遼茲把其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鬆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為歌德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塌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麽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演出後,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讚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奇妙的東西,那麽你一生就算什麽也沒有聽見。”——這便是對這部交響曲最恰當的評價。
這首作品不光要聽氣勢、力度,更重要的是節奏的對比與變化。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貝多芬酷愛大自然,他在維也納時,常到郊區的森林、草地或河邊的榆樹下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思索萬物的生命實質。他還經常聆聽鄉村樂師的演奏,收集奧地利民謠,《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Op.68 正是對大自然和鄉村生活景象的描繪,按照貝多芬自己的話來說,這是“表現了人們在鄉村引起的愉快感情或鄉村生活的某些情趣”。整部作品情景交融,格調清新,音樂語言優美多姿,具有鮮明生動的民間特點。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 Op.68 大約完成於1808年, 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由作曲家親自命名為《田園交響曲》,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麵,它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
這首作品其實是貝多芬在失聰情況下對大自然依戀的表達。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貝多芬什麽都聽不見了,就隻好在精神上重新創造一個他已經滅亡了的世界。要聽見它們的唯一方法,是讓它們在他心裏歌唱。”這部首作品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自己親自指揮。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注明:“《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裏所引起的感受,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全曲共由五個鮮明生動的民間特點。貝多芬為其中每一樂章都確定了標題: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到達鄉村的愉快感受。幾乎以一個鄉間邁步的簡單樂句組成,一個短小的五音音型反複了80次,在反複中調性和樂器色彩巧妙地變化。第二樂章極活潑的行板,描繪溪邊小景,以流水聲為主體,小提琴短小的顫音好似昆蟲的叫聲,樂章末尾能聽到類似鵪鶉、夜鶯、杜鵑的啼鳴。3.第三樂章快板,鄉民歡樂的聚會。用音樂記敘了維也納近郊酒店鄉村樂隊伴奏下的農民舞曲氛圍。第四樂章快板,對風聲、雷鳴、暴風雨的描述多少有點印象派的味道。第五樂章小快板,是對暴風雨過後複出的太陽,表達愉快的情緒,感恩大自然的莊嚴讚歌。三、四、五個樂章不間斷地演奏。
這首作品不光要聽對田園風光的細膩表達,而且還要注意第一樂章邁步主題節奏的豐富變化。
A大調第七交響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貝多芬是特立獨行的,他也不想讓自己作品風格有所重複,尤其是對於交響曲這個表現形式。在《第七交響曲》之前的幾部交響曲可謂部部經典、成功——英雄的謳歌、青春的讚頌、命運的鬥爭、田園的純樸。這時候貝多芬想到了用快樂、瘋狂的舞蹈性的節奏來作為新作的創作主題。
《A大調第七交響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作於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這部作品在6月間完成,此時拿破侖戰事已進入最後的高潮,大舉侵犯俄國,旦夕之間潰不成軍。曆史迅速地向前推進。當這部交響曲第一次上演時,拿破侖帝國已到達了分崩離析的最後階段。這部交響曲的壽命將超過卷進這場蔚為壯觀的政治大變動中的所有帝國—法蘭西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和英帝國。貝多芬本人於1813年12月8日在維也納大學大廳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次演出,這是為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傷兵而舉行的義演。這是一首非常壯麗而傑出的交響曲,它的基本主題,也可以叫做“英雄與人民”,這是因為貝多芬深切地理解到,歡樂是鬥爭所期待的勝利果實。因此,第七交響曲不用戲劇性的衝突和鬥爭表達英雄的形象,而是著重描寫勝利人民的凱旋和歡樂,貫穿著一種舞蹈的特性,整個樂曲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充滿活力。雖然是無副標題的作品,但是人們通常喜歡把它稱之為“舞蹈性的交響曲”,如瓦格納所說是“舞蹈的頌讚”。在貝多芬所有沒有副標題的交響曲當中,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歡迎的。
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所以它的地位終究是九大交響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
作品包括4個樂章:
第一樂章,稍慢速,活潑地,引子很長,一個雄偉樸素的主題從上至下闊步而來,展開成很宏偉的效果。快速部分根據一個輕鬆跳躍的音型寫成,柏遼茲稱之為農人的輪舞,但它很快就上升到似乎要失去控製的高潮。
第二樂章,小快板,以木管吹奏的柔和長弦開端,然後是低音弦樂器的節奏搏動,單簧管和大管的流動,小提琴的歎息,這首小快板樂章中彌漫著淡淡的憂愁,有人說它表達了對死與厄運的思考,有人說它表達了送葬主題,這是一個非常優美的樂章。
第三樂章,諧謔曲,急板,是充滿爆發性和動力性的對比,充滿情趣橫生的機智。三聲中部中兩個音符構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區中來回擺動,對比得惟妙惟肖。
第四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開始是弗吉尼業舞曲,但不久就發展成令人激動的旋動,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像是酒神的狂怒。瓦格納稱之為“舞曲的極品”。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誌,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遝之感。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征,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曆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並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如今《d小調第九交響曲》被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說歡樂頌是貝多芬交響樂的顛峰之作,更因為整部作品仿佛是貝多芬一生與其命運的一部鬥爭史。樂曲的第一、第二樂章均采用小調,表現了貝多芬早年的命運多舛,痛苦與絕望一直伴隨著他、折磨著他。但他一直堅持著,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著。慢慢地,痛苦轉為寧靜(第三樂章),以至到最後他完全得到解脫,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終的歡樂(第四樂章)。鬥爭,一直充斥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調第九交響曲》,更能給在痛苦與絕望洶湧的風浪中掙紮的人們以無窮的力量和希望。
編輯完善自網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