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的精神
(2010-08-10 18:46:29)
下一個
作者 張國驥
我作為一個教育行政管理者,在2002年至2003年被選派到美國加州大學學習。趁此機會,我走訪了四十多所大中小學,拜訪了一百多位美國教育界的人士,並深入到美國社區和美國人的家庭,較深入地探尋了影響美國教育的理念到底是什麽。
美國是一個教育大國,也是一個教育強國。由於美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多元的,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製度,五十個州就有五十種不同的教育製度。影響美國教育、形成美國今天教育製度和教育格局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深層次的因素是被美國政府、政黨、全社會所有民眾所接受和所遵循的教育理念。
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平等,是美國政府和人民從建國以來甚至在建國以前殖民地時期一直到現在還在追求的目標和夢想。美國從1776年7月4日宣布建國至今二百二十八年的曆史中,始終忠於美國開國者們賴以立國的正義、平等、自由的理想,孜孜不倦、堅忍不拔地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目標。今天,“保證教育機會均等,提高教育質量”這兩句話,作為美國教育部的座右銘鑲嵌在教育部總部的大理石的牆壁上,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美國的曆史上,少數族裔特別是美國黑人是受歧視的主要人群,在各方麵與白人談不上有什麽平等的權利,更談不上有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的權利。那時候,黑人沒有選舉權,坐車、吃飯、上學、就業、居住,甚至上廁所都得與白人分開,很多州的法律規定黑人與白人必須隔離,種族隔離政策導致種族騷亂不斷。1963年,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了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演講之一《我有一個夢想》。什麽夢想呢?那就是追求黑人與白人一樣享有平等和自由的夢想。他說:“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它之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之於眾。”
他說:“現在是實現民主諾言的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穀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開放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裏生活。我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盡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裏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我有一個夢想》發表之時,距林肯簽署的《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整整一百年,距美國1776年建國時和托馬斯·傑斐遜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時間是一百八十七年,但黑人還是沒有取得法律上完全平等的權利和自由的權利。而且,馬丁·路德·金還於1968年4月4日在田納西州被種族主義分子刺殺身亡。可見美國的種族歧視曆史之長之嚴重。但隨著二十世紀上半葉民權運動的發展,聯邦最高法院通過了一係列判決,宣告南方各州的種族歧視法律違憲而無效,直接推動了1964年國會通過《平等權利法案》。從此以後,才在法律上消除了種族歧視問題。然而,種族歧視問題在法律上得到了解決,並不意味著在所有方麵和現實中完全實現了平等。美國人認為,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和社會平等的核心,而且是一個長期追求的目標。直到今天,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為了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平等,仍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表現為,第一,聯邦政府用調查報告和宏觀目標的形式來影響和促進全國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的進一步實現。美國聯邦政府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完成了《國家處在危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調查報告。1981年8月26日,美國教育部長貝爾成立了國家教育優異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調查美國的教育質量,並於1983年4月提交了報告,稱該報告“既是一份給教育部長的報告,也是一封給美國人民的公開信”。認為在教育方麵,美國沒有完全實現建國時人人生而平等的諾言,所以美國處在危機之中。該調查報告中還說:“最初在這塊陸地上許下的諾言中有一部分正處於危機之中。這諾言是:所有的人,不論其種族、階級和地位,都有權得到公平機會,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他們個人的心靈和精神力量的工具。”“對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來說,對促進共同文化,特別是一個以多元化和個人自由而驕傲的國家來說,共同享有高水平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該調查報告希望人們看到:美國教育正處於困境,而這種困境並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造成這種困境的責任遍及各個方麵,因此,使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第二,發布了《美國2000:教育戰略》。1991年4月,“教育總統”老布什拋出了他振興美國教育的方案,提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全國六大教育目標:2000年,美國所有兒童上學之時都已做好學習的準備;2000年,中學生的畢業率要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2000年,學完四年、八年、十二年的課程後各級美國學生要在英語、數學、科學、曆史、地理等關鍵學科方麵具有相應的能力;2000年,美國學生的數學、科學成績要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2000年,美國的成年人都要脫盲而且要掌握在全球性經濟競爭中所必需的技能,並能履行公民的權利和職責;2000年,美國的每所學校都要實現無毒品、無暴力,並提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有紀律、秩序井然的環境。
1993年4月,克林頓總統宣布《2000目標:教育美國法》,繼續進行教育大改革,目標由六個增加到八個:2000年,國家的教師隊伍應找到持續提高其職業技能的途徑,並抓住機會,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以教導美國學生為下個世紀做好準備;2000年,每一所學校都應加強與家長的合作,家長應更多地參與到促進孩子的社會、情感和學業成長的活動中來。
這就是有名的美國教育的八大目標。這八大目標的核心思想是全方位地提高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公平。布什總統和克林頓總統認為,教育沒有公平就談不上教育質量,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從各方麵來促進教育的發展,如普及教育,掃除文盲,促進中小學校之間平衡發展,每個學校都要有好老師,所有家長都要合作等等。
美國總統十分重視教育,有很多總統都宣稱自己是“教育總統”。直到今天,小布什總統雖然到處打仗,但對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是很重視的。小布什於2000年走馬上任後,就提出了包括下列項目的施政綱領:教育、稅務、社會保障、國防與外交、墮胎問題、醫療、農業科技和新生產業、環境和能源、國際貿易、槍械控製以及慈善事業。他把教育擺在了首位:耗資四百六十億美元,曆時十年,建立一個高標準、提倡發揚個性的教育體製;減少聯邦政府的幹預,維護校園安全;同時,政府還將審查教育成果。設立五十億美元的基金,使學生表現出色的學校獲得獎勵,而學生表現較差的學校將被扣除百分之五的政府撥款;當某地區的公立學校連續三年不能達到標準,政府將動用聯邦稅款,資助學生家長將學生送往私立學校就讀;鼓勵更多的學校進行創新;增加大學獎學金,政府撥款八十億美元,使每個家庭每年節省五千美元免稅的教育經費。2003年1月8日,布什又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令》。這項法律旨在提高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學的質量,進一步促進公民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該法案要求從2004至2005學年開始,全國所有三到八年級學生每年必須接受各州政府的閱讀和數學統考,各學區必須對每所學校的考試成績提出報告,並進行比較。如果一所學校連續兩年教學成績低劣,學生可轉學。如果連續三年教學質量未見提高,該校必須支付學生的補習費用。如果連續六年不能提高成績,該校的員工將進行調整。所有學校必須在十二年內使閱讀和數學達標的學生達到百分之百。各校必須縮短窮人與富人、白人與少數民族裔學生的分數差距。各州必須保證在四年內使所有的老師都合格上崗,並將2002年的聯邦中小學教育經費預算從2001年的一百八十五億美元增加到二百六十五億美元,並擴大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選擇性,促使學校之間均衡發展。
美國有比較健全的教育法律體係,如《國防教育法》、《中小學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針對某一個方麵的教育法律。如1862年,國會通過了《莫裏斯法》,要求向大學贈送土地,促使大學從貴族向大眾開放;二戰後,國會通過《大兵法》,大批複員軍人轉業後進入學校接受高等教育,使大學教育進一步朝大眾化的方向發展。
另外,美國民間也與政府相呼應,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大聲呼籲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的好處。如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在1999年的教育研究報告的主要結論是:教育公平,能夠給政府創造巨額的財政收入,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對平等、自由、機會均等的長期不懈的追求,使美國今天的教育更趨於公平和機會平等的目標。倡導教育機會平等和教育公平而由此形成美國教育的多元性、開放性(向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的人開放)、國際性、靈活性(各種不同性質的學校滿足不同目標的人的需要,國家沒有統一的教育製度)的特點,使美國教育既能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人們的需要,確保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又能滿足並充分發揮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使教育充滿活力和生機。
美國人認為,從整體上講,學校培養不出天才,而是培養公民,公民培養好了,人才也就有了。影響美國這一教育理念的有兩位教育家,一是紐曼,一是杜威。兩位都主張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的好公民。
約翰·亨利·紐曼生於1801年,逝世於1890年,是英國的宗教領袖和教育家。他在《大學的理念》(有的翻譯為《大學的理想》)一書中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的好公民。
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美國教育。其實,杜威還是一位平民主義的教育家,他堅決主張教育是培養合格的平民。他宣傳平民主義教育思想,提出平民主義教育的兩個要素:發展個性的智慧和養成協作的習慣。他大力提倡教育要培養富有個性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平民和公民。
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的校長們也紛紛擁護這種主張。如前哈佛大學校長巴布博士就認為,高校有八個功能:提高交流能力;培養分析能力;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互動的能力;培養對個人和環境的理解能力;改善個人對當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增長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知識。這就是美國流行的“開明教育”(或譯“自由教育”)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還是人;教育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但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而邁阿密大學前校長瑪萊特博士則進一步認為,“開明教育”的根本責任是為了培養“人”和“公民”。
美國人認為,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自由、自覺、批判的精神,是對善惡、美醜、是非的判斷能力,寬容精神,尊重人,合作精神等,甚至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美國的學校和教授們認為,獨立思考、質疑一切是創造之魂,像人文精神一樣也是教育之魂。耶魯大學校長萊文先生說:“對學生來說,就是要對任何事情都提出質疑,不管是你從這個學校的老師,還是從同學那裏學到的,或者是你從書上讀到的。第二點是學習,雖然你應該先提問題,但是你需要學習讀書,得到更多的信息來回答這些問題,努力學習。最後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學會如何獨立的思考。”
當新生進入耶魯大學的時候,萊文先生說:“我剛出版了一本書,包括了我最近十年所做的最好的演講,其中包括了我每年對大學新生的講話。根據不同的情況,每個講話都用了不同的比喻,基本上都傳達了同樣的信息,就是質疑一切,努力學習,獨立思考。”
耶魯大學及其校長的觀點,今天已經成為美國人普遍認同和認真實踐的一種教育理念。美國人認為,讓孩子們具備批判性思維,才會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突破人倫關係,做到“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十九世紀德國洪堡大學創立時所確立的學術自 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原則曾對美國高等教育 產生過重大影響,使得美國曆史上曾經以洪堡大學為榜樣,對美國教育進行了係列改革。如今美國 高等教育也形成了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 學術自治(Acadmic Autonomy)、學術中立(Acadmic Neutrality)的傳統。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說:“隻有由受過教育的人民組成的國家才能保持自由。”
他一生都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是美國第一個提出完備初等教育的人,認為公民有義務完成初等教育。
他晚年立誌於辦教育,建學校,四處奔波,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之中。他親自選址設計、規劃、建築;親自選定教材、校訓、校規和教師。專家認為,弗吉尼亞大學至今還是最適合於學習研究的地方,山清水秀,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開闊幽深,意境悠遠,富於自然和人文氣息,傳統和現代的和諧兼容,充分表現了傑斐遜的思想境界和教育理念。
傑斐遜十分重視教育,對教育一往情深。特別是到了晚年,他把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獻給了教育。他認為自己一生致力於反專製、反暴政,致力於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治製度,如果人民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國家不是由受過教育的人組成,自己的努力和夢想都將成為泡影,或者如同沙上建塔,頃刻倒塌;或者如海市蜃樓,終究是幻境而已。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說奠定了美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美國今天的教育之所以成為世界之強,飲水思源,其發軔之初時就得益於傑斐遜總統。
美國人和美國政府認為,美國就像一座大廈,支撐這座大廈有三大支柱,一是政府,二是宗教,三是教育。美國的教育體係完備,製度健全,各州各具特色。特別是近四千所各種類型的大學,私立的,公立的,教會的,色彩紛呈。有人這樣評價過美國大學所遵守的大學精神:美國大學所堅守的大學精神是使大學成為創造和保存人類文明的場所,成為培養智者的地方,成為人類精神資源傳遞和知識創造的最佳學堂,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和創新的具有獨立品格的思想熔爐,成為一個拒絕庸俗、堅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識、精神呼喚社會良知,引導社會前行的精神家園。
美國人認為,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麽境地,有兩件事是必須做的,並伴隨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與信仰宗教一樣的虔誠境界。1620年,歐洲最早的第一批移民,坐著“五月花”號這隻船抵達美洲,就是在現在的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普利茅斯上岸。如今,在當時上岸時的一塊石頭上寫著“1620”幾個數字,就是對這一重大事件的紀念。那時的移民生活艱苦異常,可以說沒有飯吃沒有衣穿,還時時麵臨著各種惡劣環境以及各種疾病特別是瘟疫的威脅。但從1620年起,這批移民就同時在當地建學校與教堂,並於1636年創辦了哈佛大學。所以,哈佛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常自豪地說,美國算不了什麽,先有哈佛,後有美國。歐洲移民到美洲以後,每到一處,必先做三件事:一是建教堂,這些移民大多是受到歐洲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建教堂是首先必做的一件事,他們認為,有了教堂,人的精神就有了歸宿,人就有了精神家園。二是建學校,他們認為,學校是教化之源,是一個人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必經之路,教育可以消除人性中的許多弊端。三是建郵局,郵局是與外部世界聯係的橋梁,是人們聯係外部世界、認識外部世界的有利工具。這種理念在美國誕生之前一個半世紀就已深深地植根於民眾之中。於此,政府和民眾對教育的深刻認識,使得美國的教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誠的宗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