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1)
2017 (67)
記得有位小女孩認為,假日應該出作業,這樣才能多做練習,令我捏把冷汗。因為參加論壇的小學生代表,是不同學校選出的優秀學生。但是,乖巧的孩子卻把高頻率的練習當作假日首選課題?
多位家長發言指出,假日應該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出國旅遊見識,或者和很久才見一次麵的爺爺奶奶互動等,也有家長說要多規定作業,因為他們沒時間沒能力陪小孩,或帶孩子消費購買人生經驗。
也有老師、校長代表談到,作業的評比多元化,不僅隻有紙上練習的功課,還有課外閱讀、家事勞動等。我聽了既驚喜又失落,因為,我看到小五的女兒幾乎隻有寫不完的作業。
我認為,填鴨式的作業應該簡化,多一些時間讓孩子學習與人溝通、與大自然相親、與課外書本相交才是重要的。過多機械式的答題、練習,會喪失孩子的思考能力。隻會專注課業、成績的孩子未必是將來的棟梁之才。
或許我杞人憂天,但是,我是一名高中教師,任教於學校所謂重點班級。我看到太多所謂資優的孩子在家中的親子關係緊張、在校不懂尊師重道,更不太願意關注課本以外無私的服務,如打掃校園等。這批孩子將來有許多是台、清、交等名校的高材生,但是,乍看之下,很難看到教育投注更多的所謂人才,未來是否有用於社會?
因此,我極力呼籲家長,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然推到補習班、學校教師,或老師規定的作業形式上。沒錯,適度的作業形式引導,可以為孩子勾勒健全人生的藍圖。但是,家長在付出金錢以外的關懷,更是孩子身心健全的法寶,這無關乎家庭經濟能力。譬如:從小有勞動習慣的孩子,他比較能吃苦,受挫折容忍力較強,也較能體認別人的辛苦(父母、或弱勢團體),並且願意和團體同甘共苦,這樣的孩子身上所散發出的高貴價值,遠遠勝過一張高學曆文憑下造就出來的冷漠人才。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千萬不要到了青春期身心不穩定的情況下,才想到修補親子關係,往往為時已晚啊!
小學生該不該規定作業?!或許該有作業的是家長:每天和小孩談話至少20分鍾、關心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鼓勵孩子借閱圖書館書籍(親子可以事先討論借什麽書)、帶領孩子用溫柔的眼光去欣賞世界、去關懷需要關懷的人(年邁的祖父母、拾荒老人、身障人士等)、引領孩子觀察周遭的一草一木(巷口的小花何時綻放?校園有哪些植物?阿嬤的菜園種哪些菜?)這些大自然提供的教材無須付費,隻要願意,他隨時敞開雙臂,等著將我們抱個滿懷!小學生該不該有作業?或許家長更該深思的是: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作業交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