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餘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汙苔遮各有由。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少休。
個人資料
正文

再談華人與美國主流文化

(2006-06-29 12:48:10) 下一個

文化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它無所不包也就無所不能。我厭惡談論文化也害怕談論文化,因為我說不清楚。本來把諸多複雜的因素如民族種族語言風俗心理經濟政治等等納入一個主導性概念之下就已經很有暴力傾向了,再用這種歸納來和另一種同樣暴力的歸納進行比較,簡直就是慘不忍睹。 

當然,很多經濟政治社會的問題經由文化的角度一談,就變得溫文爾雅,既解決了問題,又不會冒犯任何人(尤其是主流),文化之為用,大矣。 

我對於總結中美文化的人總是懷有戒心和偏見,心底認為這樣的總結於個人是不智,於公眾是誤導,碰到這樣的題目會不由自主地吹毛求疵,這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病。這次被我挑到的,是樓蘭的《身在異鄉萬事難 十三種方法教你在美國為人處世》(http://www.nawomen.com/viewthread.php?tid=735&highlight)。 

大意是中美文化的差異在思維方式,中國人喜推演,美國人善歸納。具體表現在人情世故上,中國人自己在社會中摸索,美國人從小製度化地教育兒童總結。樓蘭的文章,就是學著美國人的歸納法,總結華人在美國的為人處事的注意事項。文章太長,摘一小段關於時間觀念的來說。以下是樓蘭原文片斷:

    “遵守時間有個實用小竅門,就是要會使用記事日曆。不要以為隻有醫生或總裁之類才需要預約日曆簿,普通美國人幾乎都養成習慣,將公私事務填寫在同一日曆上,一目了然,如有時間衝突也立即會發現。無論是簡單的紙印日曆,還是具有提醒功能的電腦日曆薄,都能起到同樣作用。美國許多小學校就開始培養孩子使用日曆記事,他們長大後也就習慣成自然。但很多華人卻缺少此類訓練,約好的事情光憑腦子記難免會忘記,遲到誤約或重複約定也就不足為奇,這實在是與美國人打交道的大忌。

    我以前曾在亞裔社區從事新聞工作,經常要采訪各類活動,其實最需要根據記事日曆來安排日程,但那時卻沒養成這種習慣,所以經常讓人家事前再提醒我一下,不然恐怕會忘記而誤事。到美國主流機構任職後,我馬上體會到按日程行事的重要性,任何會議活動工作進程一但約定,別人不會再重複提醒,能否遵守時間按期完成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經常誤約影響工作,不遭解雇才怪呢!美國的這種企業文化逼著我們學會掌握時間,而一些管理有效的主流機構也會對職工提供有關技能培訓,因此在美國大企業機構工作過的人,通常也被熏陶出較好的基本素質。

   “而在華人社區中,至今仍會遇到一些人有我過去的毛病,凡事不記錄下來卻得讓別人提醒,甚至提醒後還誤約。或許是因為數千年中華農業社會慢節奏遺風,華人社區的活動常有拖拖拉拉不準時現象。不少老中習慣於遲到,是怕在那裏幹等。怎奈人人都怕耽誤自己的時間,卻更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還有些以貴賓自居者,故意來遲是為了擺架子顯派頭,好在別人歡迎中入場。其實遲到行為在美國反而是有失身份的表現。美國文化講究高效準時,無論公事私事,赴約決不可晚,規定了會議或發言時間也不許超時拖長。

    如果所從事的職業經常需要約定顧客(如醫生、律師、經紀人、預約美容師等),或者經常要赴會講課,遵守時間就更為重要。而且不能光考慮自己的時間寶貴,更得替他人著想,才能贏得客戶同行的信任,促成自己的生意和職業成功。曾有病人抱怨,個別華人醫生經常遲到或臨時取消與病人的預約,使專門請了假去就診的病人浪費時間精力。遇到這麽幾回,病人難道還願意去找這位醫生嗎?

    根據參與主流社會和亞裔社區活動的經驗,我發現美國人與華人對約定時間的理解有所不同。美國人說“九點”開始,這就是活動準時開始的時間,參與者應自覺提前十幾分鍾到場。但華人往往把這理解為開始入場的時間,以為活動要等大家都到齊了才能開始,乃至“九點”到時仍人數寥寥,結果你等我,我等他,很少能準時開始。甚至一些華人社團應邀為美國機構主持活動或演出,也有遲到現象。美國人對此及其不滿,認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表演再精彩也難彌補不準時的負麵影響,有關機構將來往往不願再邀請愛遲到的團體或個人前來。

  我原來也有這種華人通病,開會或參與活動常常掐著點到場,雖然不會遲到很多,但略晚幾分鍾毫不臉紅。摸透我這陋習的美國同事,戲稱我是按照“中國時間”(Chinese Time)行事,因為他們發現不少 華人都習慣姍姍來遲。我不得不檢討,因為我們每個人在小節處的不注意,引起美國人小看整個華人社區,是多麽不值得! 

    我目前在工作中常要為主流機構的美國人介紹亞裔文化及與亞裔打交道的注意事項,其中就得為我們同胞的這類毛病作解釋,告訴美國人:亞裔們的不守約守時,隻是他們的習慣和對時間理解的差異,而不是不尊重主辦者與會者。但反過來也該對我們的同胞說,既然我們是在美國生活,是否應該入鄉隨俗,也遵守主流社會的時間觀念呢?” 
 

雖然是片斷,也不短了。我總結了一下,中心思想是要守時,方法是要用記事日曆來安排日程,其餘部分詳細描述美國人與亞裔在時間觀念的差異旨在喚起人們對於守時的重視。 

樓蘭本人很充分地證明了她的觀點:中國人喜推演而美國人善歸納。當然也證明了她自己超強的推演和超弱的歸納:能從女兒的家庭作業題目而推演出美國文化的特點,而能將不守時歸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實在令人折服。 

先說一句,樓蘭對於亞裔和華裔是替換著用還是有所區別的,是不是日本韓國新馬泰甚至沙特約旦敘利亞都包括進去,我不得而知,隻說我知道的華人吧。 

讀樓蘭的文章通篇的感受就是驚訝,驚訝於樓蘭對於美國主流社會的適應能力:一個有著華人通病,不守時,經常需要別人提醒自己的日程的人,一到主流機構工作,“馬上體會到按日程行事的重要性”而能守時和自己使用記事日曆安排自己的日程了。 

我很奇怪,為什麽樓蘭認為擅長推演的中國人,包括樓蘭本人,竟然對於美國主流的時間觀念始終熟視無睹,並竟敢公然蔑視美國主流的時間觀?而一到美國主流機構,就立刻從善如流? 

很顯然,區別在於就職的機構:在主流機構工作,需要守時,在亞裔機構工作,可以不那麽守時。哈哈,開玩笑,我相信今天的樓蘭,即使回到亞裔機構工作,也還是會用記事日曆並遵守時間的,雖然當年尚未經過主流洗禮的樓蘭的工作方式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但是我根本不相信所謂的亞裔沒有時間關念,單拿中國人來說,我也不認為可以一言以蔽之地用不守時來歸納,至少我身邊的中國人工作中都是守時的。不知道是美國人的歸納法的問題還是樓蘭對主流過於熱切而沒有認真領會,忘記了軼事(anecdote)是不可以作為歸納的依據的。 

樓蘭的例子所體現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對美國主流社會的幻想綜合症,暫且稱之為mainstream syndrome吧,具體表現是厚此薄彼,把自己的習慣和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華人的一些“壞”習慣升華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並以之與代表先進文化的美國來比較。最終的目的,當然是美好的,為了華人更好地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 

問題是,什麽是美國的主流文化,什麽是美國的主流社會?他們和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是什麽關係? 

為什麽我們看到周圍的美國人遲到不會去總結美國人不守時的時間觀?為什麽統計表明在商場偷東西的大部分是中年白人婦女而沒有人總結美國人的劣根性?為什麽我們看到美國人的不負責任我們沒有總結為和亞裔的文化差異?而我們最經常的總結是華人的懷習慣和美國人的好習慣? 

我決不是為了中國人的壞習慣辯護,我隻是想說,批評,可以是對事不對人的。文化,一總結就會露怯的。 

這是我對那些總結中美文化的人們懷有戒心的原因,他們的總結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以自己的經曆為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並代表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進行交流總結,甚至如樓蘭所做的,心懷歉疚地代表“亞裔”向美國“主流”機構的同事解釋亞裔們不守時的文化根源。我看到樓蘭的做法當真是大大地不以為然。道歉就該遲到的人去道歉,我又沒有遲到,為什麽你要代表我去跟你的主流道歉還要說這是我的文化習慣?薩義德在他的《東方學》裏曾經引用馬克思的話來描述東方人:They cannot represent themselves, they must be represented。亞裔們,華人們,就這樣在美國主流和樓蘭們的雙重表述中獲得了他們的“文化”。 

不客氣地說,樓蘭這種把自己或自己周圍某些人的不守時推而廣之地代表了華人甚至亞裔的不守時,才是真正讓美國人小看了整個華人社區的原因。 

美國有一個詞,不知道是不是搞教育的人發明的,不過在教育專業的人那裏經常聽到,叫做文化多元主義,或者多元文化主義(multi culturalism)。單就樓蘭這個例子而言,其實很能說明在所謂的多元文化的美國,主流文化和亞裔文化,kao,又用亞裔文化這個詞了,主流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關係。具體到樓蘭的時間觀念:一個人可以在“亞裔”機構工作,也可以在主流機構工作,但是,在主流機構工作的人,是不能夠有在“亞裔”機構工作的文化習慣的。換言之,主流社會達大門是隨時敞開的,盡管它隻允許那些放棄了多元文化中自己的那一部分。 

我說的,絕不僅僅是守時這一件事。 

如果按照樓蘭的說法,暫時把不守時算作是一個“亞裔”的文化習慣,那麽我們好像隻是放棄了一個不好的習慣而已,果真如此簡單,那不如就隻有主流一元,不用縱容多餘的壞習慣了。從樓蘭進入主流機構而開始構造一個想象中的不守時的“亞裔”或“華人”社區,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懷習慣的失去,更多的,恐怕是對華人社區和華人身份的認同。而樓蘭所總結的那些所謂亞裔或華人的“文化”特征,到更象是放棄了自己的原本的身份認同後,在潛意識中愧疚感壓迫下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的借口。 

所謂多元文化的叵測可見一斑。 

嗬嗬,言重了,這是我是小人之心的臆象。

關於文化差異,Derrida說過一句話:“The only respect to difference is the indifference to difference. 這句話值得每一個談論文化的人深思,當然,不要搞錯了,這個漠視,可不是對於不公與不平等的漠視。 

繞了一大圈,終於回到了South Parkwe only see Chef, not a BLACK ma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fox98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一些人總是以自省的名義來抹黑華人的文化,其實我們老祖宗什麽時候告訴你可以不守時呢,仁義理智信不是也徹徹低低的包容了西方的一切禮儀並有而過之嗎?樓蘭,不要把你自己的或一般人的劣根性扣在你老祖宗的頭上,讓他們替你背負罵名。西方人沒有老祖宗去替罪,他們自己承擔就好了,而樓蘭們卻簡簡單單的把髒水潑灑在自己種族文化的身上,不僅對自己不負責,對自己的種族文化更是歪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