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餘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汙苔遮各有由。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少休。
個人資料
正文

小鎮上的美國曆史(1)

(2006-01-13 19:40:23) 下一個

今天天氣不錯,冬天似乎已經遺棄了新英格蘭的小鎮。

河對岸的小鎮的博物館請我們去參觀他們的美中貿易的展覽。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來這個我們以為與世隔絕的地方曾經有過和中國的貿易往來。

在展覽中聽到的一些東西頗耐人尋味。

在 1789 - 1860 年間,也就是從美國獨立後到鴉片戰爭前的近百年裏,沿康涅狄格河的許多地方有著從兩個方向遠洋航行到達中國廣東的貿易商船。一次航行要四五個月才能到達,往返一年多,帶著獸皮,人參,或銀圓(主要是西班牙造),換回茶葉,絲綢,香料(其實就是調味品),瓷器等。他們從前是從英國的商人那裏得到這些東東,但是獨立戰爭後,商源斷絕,隻好自己漂洋過海。

以前在《讀者文摘》上讀到茶葉在傳入西方的時候由於路上保存的問題難以解決,所以茶葉運到後已經變成紅茶了。這個展出顯示,美國人明顯是懂得如何保存茶葉的,他們最早喝得都是綠茶,紅茶反倒是後來才流行開來的。很難想象當年的西方人一旦接觸到茶葉就立刻形成的沉迷,竟然使這許多的人甘冒海上的風險離家遠行。當然,雖然成本奇高,但利潤之高無論如何是值得冒險的。

鴉片戰爭之前到中國的美國商人無疑日子很苦,早期的清政府限製外國商人入境,他們隻能先在澳門登陸,再由廣東地方的商人引入港口,且隻能在近港口的規定範圍內活動。想進城腐敗顯然是個夢想。當地的商人,具展出的資料講,是一個叫 Co - Hong 的,明顯是個商人,但畫像上身著類似朝廷官員的服裝,不知何意。中國文化一向重農輕商,但商人曆來不乏有權勢者,這個 Co - Hong 無疑是其中之一,在當時隻廣州一個通商口岸的情況下無疑壟斷了中外貿易往來,卻不知中文名字是什麽。

那個時候的中國讓人感覺像是現在的美國,凡是事都處在中心位置。貿易上中國需要銀圓,所以美國隻能使用銀幣交易,或設法搞到中國人需要的東西做易貨貿易,這一點實在是很難,因為中國這樣的成熟的農業國家,幾乎沒有什麽必需品是要依賴進口的。英國製造的瓷器要繪上中國的山水在美國才買的出去,而從展出的瓷器上看,從中國進口的都算不上是製作精美,大約也隻相當於今天的地攤兒貨。廣東還有專門為美國人 “ 製作 ” 中國文化的工匠,譬如展出品中有十八世紀的廣東藝人繪製的采茶製茶圖本,就是專門賣給美國人的,還有帶有西洋裸體繪畫的瓷器,也是當時為出口製造的。

中國在貿易上的這種優勢持續到了鴉片戰爭,之後的美國就開始明搶。這個展覽以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為目的,後來的事當然就不必多說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