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北湖

老老實實做人,開開心心過日子
正文

還記得你小時候讀過的書嗎?

(2010-01-03 09:18:51) 下一個

《回憶》是百老匯歌劇《貓》中的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詞是: 回憶當時才知快樂是什麽含義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可能是日漸衰老的緣故,我總是喜歡沉浸在回憶的快樂中。看著女兒兒子那擺滿各種書籍的書架,我深深地感到現在的孩子們可真幸福呀!
   我已經記不得我讀的第一本書的名字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我讀的第一本"字書"是《毛主席語錄》。在那個無書可讀的年月,讓我印象最深的書便是《毛主席語錄》,它讓我學會了從書中去尋找真理,它讓我體會到讀書的意義就在於心靈的寄托和靈魂的安頓。對於那些從文革中走過來的人來說,好像每個人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誦“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還記得《為人民服務》中的一段:“……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有護,互相幫助。。在當時,學習毛澤東思想已滲透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天不學問題多”。還記得電影《地道站》嗎?講述的是我冀中根據地的人民抗日鬥爭的故事,在對敵鬥爭遇到了困難的時候,他們連夜組織學習了老鍾叔臨終前交給他們的書 --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之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將地道改造成了既能主動襲擊敵人、消滅敵人,又可以藏身的戰鬥地道。當高傳寶拉開門,一個充滿激情的聲音唱到:“太陽出來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閃金光…”。那是多麽的振奮人心呀。
   
學習毛主席著作重要的是應用,要"活學活用",並且要"立竿見影"。當時的每一本書的扉頁上都是馬主席的一段語錄。當時的社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出口成章,並恰如其分地把毛主席語錄運用到各種地方。從上小學起,不管是算數作業還是語文作業,都要先寫上一小段毛主席語錄,每天的作業都必須寫,每次寫的都不能重樣。當時寫的最多的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等等。毛澤東語錄以其精辟的警句,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成長發展和思想變遷。盡管今天的中國人已經不再背誦毛澤東語錄,但毛澤東思想的地位卻並未改變。“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在海外生活的這幾年裏,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起了這幾句話,什麽艱難困苦就都難不倒我了。 
   
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這八個樣板戲是從文化大革命中走過的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當時全國人們都唱樣板戲,樣板戲的文學劇本也成為了“暢銷書”。我家就有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等的劇本,我小的時候閑來無事,就反反複複的看了無數遍。
   
書在每一個人生活中占據怎樣的地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除了受個人學識、個人愛好、家庭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會打上很深的時代烙印。
   
還記得小人書吧,小人書對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有割舍不斷的濃濃情感,一本本小人書,伴隨了我們的童年,又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小人書”學名叫“連環畫”,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黑白線條勾畫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麵, 加上幾行言簡意賅的文字,將整個故事情節交待的一清二楚。JijqCUB3EZj]OCb4《智取威虎山》《紅燈記》、《張思德》、《沙家浜》、《一支駁殼槍》、《桐柏英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我家有一個小木頭箱子,裏麵滿滿的全是我的寶貝小人書。那時候的書好象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似的,總是要在裏麵穿插一點階級鬥爭的事。不是工廠被階級敵人破壞了,就是公路、鐵路、某座大橋被階級敵人搗毀了。要不然就是階級敵人破壞革命和生產,製造反革命的謠言幹擾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發展。在敵人破壞最嚴重,矛盾發展到最激烈的時候,總會有英雄的人物出現,一舉打破敵人破壞的陰謀,保衛了生產,保衛了公路、鐵路、橋梁,保衛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順利進行。還記得那本講述首都工人、民兵抓獲蘇聯特務和間諜的書嗎?書名叫:《蘇修間諜落網記》,這個事件在當時可是震驚全國的大新聞
  
那時候的中國的經濟尚不發達,書店裏的書很少,個人購書仍處較低水平,大家都非常的珍惜每一本書,尤其是上學用的課本,那要是丟了可沒有地方去買的。記得那時開學拿到新書,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每一本書包上書皮,一般都是用過期的畫報包書皮,講究一點兒的用牛皮紙包。我的包書皮兒的功夫就是在那時練就成的,但是現在已經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我看的第一套科普叢書是《十萬個為什麽》,好像全集有十幾本,我們家好像缺兩本。我看得最多的是關於“動物”的那一本。《十萬個為什麽》對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通的事物,提出許多意想不到卻饒有興味的問題,比如,穿三件襯衣暖和,還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和?為什麽水不會燃燒?爐子裏火旺的時候,為什麽呼呼直響?……。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我擁有的第一本科幻書,這本書開啟了我們童年時的科學幻想之門。故事裏的“農廠”(注意:不是“農場”)裏的向日葵像參天大樹一樣高聳入雲。還有切開後有桌麵那麽大的西瓜,好幾個人一起吃才僅僅吃掉一個小角,剩下的就讓它浪費了。那是在植物上用了一種白色、米黃色的粉末狀的東西,叫:植物生長刺激劑,噴上它以後,結出來的西紅柿比臉盆還大,橘子像一隻隻南瓜,紫葡萄有雞蛋那麽大。我真是對作者葉永烈超級想象力佩服至極,不知道現在是否有人已經研製出這種“神奇的粉末”,這對於我們中文學校的“種菜高手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大喜訊。
  
還記得《寶葫蘆的秘密》吧,那是張天翼先生的最後一部長篇童話作品《寶葫蘆的秘密》,看過這本書後,又多少人渴望著擁有一個像主人公王葆那樣的寶葫蘆,要什麽有什麽。寶葫蘆的秘密》一書1958年年3月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首次出版,是當代中國童話的優秀作品,1963年曾被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前身--天馬電影製片廠改編為黑白故事片。
   《第二次握手》,文革期間被人們以手抄本的形式廣泛流傳,小說中有一雙美麗哀怨的丹鳳眼的丁潔瓊成為多少人的夢中情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來講是個特殊的時期,可以說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從那個年代開始轉型的。文革中被列為禁書的外國書籍可以公開出版銷售後,各種外國文學名著迅速成為熱門讀物,看世界名著是當時的時尚。《飄》、《紅與黑》﹑《基督山伯爵》等等。當時的好書非常緊俏,一本好書要到貨的時候,清晨書店的門口就會站滿了排隊的人們。如果一個在書店工作的人是你的熟人或親戚,那麽你的家就會門庭若市。我不得不承認看一部外國名著比看一部中國名著要難得多,單單是外國名著裏的名字就夠折磨人了,而且由於文化的差異,往往也要多看幾遍才能看懂作者想要表達的一些深刻的意思。
   
我每次回國,書店是我必須要去的一個重要景點。這幾年,北京的書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北京海澱圖書城北京海澱購書中心等等。書店裏的書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大家也不用為買不到書而發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