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花中第一流--卓 婭
(2010-01-05 11:29:19)
下一個
在《華人》雜誌第一次認識全美華人文化教育基金會(ACCEF)的時候,我感動之餘也有些吃驚。沒想到在現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還有人幹著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向退休後一直致力慈善事業的父親談起,或許我也可以參加這個組織,去當義工。父親長歎一聲說:“如果真的做了,就不容易退出來啦,因為於心不忍。”何為不忍?我當時弄不太明白。
我自薦加入ACCEF義工的行列,主要協助“彩虹助學計畫”。這個已經進行了五年的助學活動,旨在向社會募集資金,支持中國的貧困學童完成學業。我所做的,隻不過是與眾多資助者聯繫。然而就在看來平凡瑣碎的溝通過程中,我和義工夥伴們卻時時被資助者們深深感動。
一位女士得知她資助多年的學生考上大學正在為學費發愁時,給我發來了一封郵件。她說:“我的丈夫今年年初就失業了,女兒秋天開始上大學,我隻有能力幫助他300美元。”樸實無華的語言,織成世間最美麗的文字。就是這300美元,幫助那名貧困生開始大學生活。
妻子患重病要做器官移植手術,困擾著同樣也是資助者的丈夫。手術日期終於盼到了,全家的精神和金錢也幾乎全部傾注在手術上。就在這時,他托人帶給我今年的資助款支票。我從未見過這位可敬的資助者,聯繫我們的是那一張張支票,還有通過我們中轉的受助學生來信。
一位母親為兒子舉辦一次別開生麵的生日活動後,將大家贈送的禮物款捐給ACCEF 彩虹助學計畫,資助與兒子幾乎同齡的兩名廣西山區兒童。母親指導兒子這樣處理生日禮物,不僅為兩名山區孩子開啟了未來之門,而且啟發自己的兒子敞開心靈之窗。
本地一名少年,讀中學時在貧困地區學生來信中選中一名字體漂亮、喜歡籃球的中學生,主動承諾支持那名中學生完成高中學業。少年幾年來利用課餘時間到一家雪糕店打工,將賺來的錢一分一分地存起來用於資助。去年秋天少年要到外地上大學,臨走前他將那名貧困生讀完高中所需最後一筆學費托給我們轉交。
我們的資助者是一個普通人群體,以工薪家庭為主流。 我曾為此與一位既是資助人又是義工的朋友探討過,是什麼力量支撐資助者的善舉?與其將之拔高為民族特性、道德境界,我們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深藏的善良在默默體現。今年的金融海嘯,使世界經濟一片低迷,許多人麵臨失業、減薪的現實困境,而ACCEF的彩虹助學計畫卻逆勢成長。由超過一百個個人、家庭、機構組成的資助人大軍 ,幫助了中國9省22縣(市)近200名學生繼續完成學業。
也許資助者們不曾奢望助人的善舉會衝擊功利主義的道德觀,也不會認為捐出的善款能夠改造社會,他們隻是為了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一個實實在在的希望。正如一位哲人指出,他們的事業也許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作為“彩虹助學計劃”的義工,我身處這座橫跨太平洋的彩虹橋之上,我左右顧盼著彩虹的兩個端點,不分白天黑夜地用電子郵件聯係著橋梁的東岸和西岸。那一頭,我不忍心將貧困學生的名額砍去;這一邊,我卻不忍心接收那一筆筆浸泡著血汗甚至是苦澀淚水的善款。
我此時開始理解了父親“不忍”的話中含義,明白了慈善義工所能體會到的那種不忍的感受。我尤其對那些在艱難困苦中捐出點滴善款的資助者肅然起敬。在此,我想借用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一句詞來讚頌這些了不起的人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2009.09.20
中國最美洗腳妹”這是網友對劉麗的稱呼。目前,劉麗已經成為“2009感動福建年度十大人物”候選人。
14歲的她外出打工,一次內急,她滿世界找廁所。後來人家告訴她,其實她一直就在廁所門口轉悠,隻因她不認識“WC”。這件小事一直留在她的記憶裏,讓她感覺知識重要的同時也成就了她的助學之路。她就是廈門最有愛心的洗腳妹——劉麗。
她在廈門做了10年的洗腳妹,共資助了逾百名貧困學生,這些錢都是她辛辛苦苦洗腳打工掙的。
一雙顏色不同的鞋 讓她懂得了感恩
今年29歲的劉麗來自安徽潁上。為了供五個兄弟姐妹讀書,她14歲就輟學外出打工。“那時家裏特別窮,向鄰居借一瓢麵,人家都擔心我們還不起。”為了躲債,父親經常不在家。一次,遠房表哥來發喜帖,也被她當成了要債的。
讀小學四年級時,她作為學生代表上台發言。平時都是赤腳的她,最後穿著“東挪西借”的一雙鞋上了台。兩隻鞋顏色不一樣,一隻藍,一隻綠。雖然怕被同學笑話,但她覺得穿鞋總比赤腳強,還是硬著頭皮上了台。“在那個時候,我就感受到一種恩情。我賺錢以後,希望把這份恩情延續下去。”
解決完家裏困難 掛念貧困失學孩子
1999年,劉麗來到廈門打工。找不到工作,錢又花光了,她隻好變賣了及膝的長發。“自我懂事起,頭發就沒剪過。以前在老家有人用自行車跟我換,我都沒答應,最後賣了30元。”
進足浴城工作之後,劉麗的拚命是出了名的。為了掙錢,她把“家”搬到了足浴城:上完晚班,幾張凳子拚在一起就是一張床,眯一會兒,客人來了繼續上早班。
到了2001年,弟弟妹妹分別讀書工作,家裏也蓋上了新房。家裏的情況讓她鬆了口氣,劉麗又開始掛念家鄉那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們。她通過朋友認識了同安一位熱心教育的阿姨,開始資助同安的孩子。資助一名小學生一學年需要300元,初中生500元,高中生1000多元。現在,她和一對“誌同道合”的夫婦一起固定資助同安的37個孩子,她負責8個。
工資分成3份:貧困孩子、家裏和自己
工作這麽多年,劉麗沒攢下錢。如今,她把每個月工資分成3份,一份資助貧困孩子,一份寄給父母,一份是自己日常的開銷。
讓她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社會的關懷下有書讀。特別是一些女童能夠受到“春蕾計劃”的幫助,健康成長。劉麗說,在市婦聯的幫助下,“春蕾計劃”還經常組織她和其他愛心人士和被資助的孩子見麵,除了物質資助,她覺得孩子們更需要心理的安撫和思想上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