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Bond

本文 介紹 全球暖化論 正反兩方的主要觀點。
正文

也談 全球暖化騙局論(v2.0)

(2010-02-02 04:49:12) 下一個

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即 在舉世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前兩周,網絡黑客 侵入 英國 東英吉利大學 氣象研究單元(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Climate Research Unit) 的 計算機網絡,竊取了 該氣象研究單元的 1000多份電子信件、2000多件文件 以及 用於氣象研究的計算機源程序。黑客 宣稱 這些文件和電子信件 事關重大,所以 隨機地挑了 一部分電子信件 在互聯網上 公布於眾。

 

黑客的行為 是 非法的,公布這些電子信件 也侵犯了 版權,可能 已經構成了 事實上的犯罪。可是信件的內容 卻讓 世人 感到震驚。東英吉利大學氣象研究單元 涉及 人為地修改、刪除和藏匿氣象數據,使之有利於 全球暖化論。反對全球暖化論的 懷疑論者 則 興奮不已,似乎 終於找到了 一個 擊破全球變暖論的 突破口。

 

全球暖化論的倡導者 認為:由於 人類的煤炭和石油的工業燃燒等活動,排放 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這些氣體 產生了 一種溫室效應,使 全球的氣溫 升高;如果 這種情況 繼續下去,將會 給 人類 帶來 毀滅性的災難,包括:海麵 上升,海水 淹沒 沿海城市 和 極端的自然災害等。因此 有必要製訂 一個全球規劃 來限製 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瑞典化學家 斯凡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於十九世紀 指出 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會引起 溫度的增加。阿倫尼烏斯 研究 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建立了 著名的 阿倫尼烏斯方程,因此 榮獲 1903年 諾貝爾化學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光譜技術的發展 證實了 二氧化碳的紅外吸收作用。我們所說的全球暖化論 形成於 上世紀七十年代,經過 八十年代的發展,於九十年代得到了 廣泛的普及。現在,全球暖化論 已經是 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它 似乎是 科學界的共識。近幾十年來 各種媒體 進行 無數的報道;《京都議定書》、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聯合國世界政要乃至各國首腦 都在 為 各國家的 二氧化碳減排計劃 寸土必爭地討價還價,全球暖化論的科學基礎還有 什麽值得懷疑的 麽?

 

然而,懷疑論者 認為:全球暖化論 非但不是 什麽科學結論,而且是 一場 騙局,一場 地地道道的騙局,一場 人類曆史上的最大騙局!

 

究竟 誰是誰非 呢?這場爭論 涉及 大量的專業知識,正反雙方 各 有 各的依據,文獻浩繁,千頭萬緒使 讀者 難以 從科學的角度 進行判斷。為此,我們 有必要 對三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科學問題 進行 一個簡明的討論。抓住了 關鍵,我們 就 高屋建瓴,一目了然了。這三個科學問題 是:

一.全球暖化 的 福與禍

二.二氧化碳 的 功與過

三.究竟是 都市暖化 還是 全球暖化

我們 隻要也隻有 把 這三個問題 搞清楚了,才能充分把握 這場絕無僅有的科學爭論的 誰是誰非。

 

 

一、全球暖化 的 福與禍

全球暖化論的倡導者 告訴 人們 全球暖化 將給 人類 帶來 種種的災難,如 極端的氣候災難等等。其中最令人懼怕、最具有威懾力的 也許是 海麵升高,海水淹沒 城市。就像 好萊塢電影《後天》 所描寫的 那樣,洶湧澎湃的滔滔海水 無情湧入 紐約,吞噬著 夾在摩天大樓之間的 大街小巷的一切。驚慌失措的男女老少爭先恐後地競相逃命。美國前副總統戈爾 在他的記錄影片《一個不便的真(An Inconvenient Truth)裏 告訴 大家:如果 處於北極的 格陵蘭冰原(Greenland Ice Sheet) 融解,海麵將上升 六米;大部分沿海城市 例如 舊金山、紐約(當然 也包括 中國上海)將淹沒於 海水 之中。

 

全球暖化論的懷疑論者 指出:這 是 戈爾的 嚇人戰術。格陵蘭冰原 是 覆蓋在冰島上的 巨大冰片,大約長 二千四百多公裏,寬 一千一百多公裏,平均厚度 2-3公裏。如果 格陵蘭冰原 全部融解,毫無疑問 其水 必然流入大海,海麵確實要升高6米。聯合國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 在 它的第四次報告《氣候變化2007 – 物理科學基礎》 為決策者做的摘要的 表5.3 中 提到:1993-2003十年間 海麵的總升高速率 是 每一百年0.31米;而 格陵蘭冰原融解所導致的 海麵升高速率是 每一百年0.21米。也就是說 即便 按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 的 說法,升高6米 也得要 大約三千年的時間。而 懷疑論者 認為:這幾十年海麵 升,過幾十年 海麵 降,隻是 大自然的調整過程 而已。

 

戈爾 隻是 從冰和水的體積的角度 計算了 海麵升高格陵蘭冰原 已經存在了 十一萬年,必然有 它的熱力學上的穩定性。它處於 一個動態的穩定結構。冰 融解成 水 時,吸收 熱量,使得 氣溫 下降;水 結成 冰 時,放出 熱量 使得 氣溫 上升。格陵蘭冰原的表層冰 一直處於 融解-結冰、結冰-融解的動態平衡 之中。全新世溫暖期(Holocene Warming Period)持續了 三千年,也沒有融解 格陵蘭冰原。格陵蘭海岸的氣象記錄 表明,格陵蘭 從1880 開始變暖,但是 從1955 開始變冷。1995-2005十年間 又變暖,但 其變暖速率 跟 1920-1930十年間的變暖速度 相比 要小50%。沒有 證據 可以表明 格陵蘭冰原 已經進入了 全麵的融解過程。

 

我們 可以進行 一個熱力學的計算。根據 格陵蘭冰原的體積 可以計算 它的冰的總重量。然後根據 冰的融解熱,就可以計算 融解整個格陵蘭冰原,使 它 從零度的冰 融解成 零度的水 所需要的 熱容量(=2017 x 1021 焦耳)

 

這 是 多大的熱容量 呢?我們 比照 大氣 來進行計算。整個地球大氣層 有 五千萬 億噸 空氣(5.1480x1018 kg),環繞著 整個地球,一直伸展至 130公裏的高空。五千萬 億噸空氣 乘以空氣的比熱,再乘以 溫度升高 就是 整個大氣層 所增加的熱容量。我們 發現:融解整個格陵蘭冰原所需要的 熱容量 等於 將整個大氣層加熱390°C度所需要的 熱容量。表1 概括了 這個計算過程。

 

1  融解格陵蘭冰原所需要的熱容 和 大氣層溫度升高所增加的熱容

格陵蘭

冰原

長寬高

L,W,H

Km

體積

V

1015 m3

比重

ρ

kg/m3

重量

W

1018 kg

融解熱

ΔH

kJ/kg

熱容

Q

1021 J

2400

1100

2.5

6.60

916

6.05

333.55

2017

大氣層

-

-

溫度升高

ΔT

°C

重量

W

1018 kg

比熱

cp

kJ/kg K

熱容

Q

1021 J

-

-

389.76

5.1480

1.005

2017

* 空氣的比熱 隨 溫度升高 而降低,此表使用的 是 空氣 在20°C時 的 比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 給出的 另一個 使得海麵升高的原因 是 熱膨脹。海水 因 熱膨脹 而增加 體積,導致 海麵升高。整個海洋的海水 每升高1°C度,海麵 就得升高75厘米。問題的關鍵 仍然是 熱容量。整個海洋 有 1.4x1021公斤海水,讓 它 升高1°C度 談何容易,需要 5866x1021焦耳的熱容量。根據 海洋的表麵積、體積 和 體積熱膨脹係數,我們 可以得到: 要使海麵升高1米,整個海洋的海水的 平均溫度 必須升高 1.34°C度。將它 乘以 重量 再乘以 比熱 就得到 熱容量(= 7861x1021焦耳)。這個熱容量 可以將 整個地球大氣層加熱1519°C度。表2 概括了 這個熱膨脹的計算過程。

 

2  海麵因熱膨脹升高1米所需要的熱容 和 大氣層溫度升高所增加的熱容

海洋

表麵積

A

1014 m2

體積

V

1018 m3

體膨脹係數

β

10-6/°C

溫度升高

ΔT

°C

重量

W

1021 kg

比熱

cp

kJ/kg K

熱容

Q

1021 J

3.61

1.3

207

1.34

1.4

4.1855

7861

大氣層

-

-

-

溫度升高

ΔT

°C

重量

W

1018 kg

比熱

cp

kJ/kg K

熱容

Q

1021 J

-

-

-

1519.37

5.1480

1.005

7861

* 空氣的比熱 隨 溫度升高 而降低,此表使用的 是 空氣 在20°C時 的 比熱

 

大氣 通過 對流 將 熱容 交換給 格陵蘭冰原和海洋。因此 除了 上麵的熱力學計算 以外,還需要進行熱交換動力學計算 來估計 需要多少時間 大氣 才能完成 這樣的熱交換。為了 減少 本文的篇幅,這個計算 就免了。

 

所以 我們 不僅僅要關心 全球暖化 所引起 的 地表平均氣溫 升高幾度、幾度,更要關心全球暖化 到底增加了 多少熱容量。隻有 這樣,才能評估 全球暖化 將會產生 什麽樣的後果。如果 隻是 地表大氣的溫度 升高,所產生的熱容量 是 微乎其微的。

 

全球暖化論者 還認為:暖化 將導致 極端的自然災害,瘟疫蔓延 等。這些觀點 多停留在 猜測或者假設的基礎之上,沒有給出 必然的邏輯聯係,也沒有 實例證明。事實上,2009年 是 近三十年來 全球自然災害最少的一年。

 

如果 全球暖化 不引起 海麵 發生 災難性的升高,那麽 全球暖化 是 禍 還是福?溫暖的環境更適合於 人類居住,更有利於 植物的生長,對 農業 有 莫大的好處。對 哮喘病患者 來說,則是 不可多得的福音。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擔心的 是 全球變冷。我們何必 談暖色變 呢?

 

 

二、二氧化碳 的功與過

紅外光譜 顯示 二氧化碳 在波長為2.7mm4.3mm15mm處 有 三個吸收峰。紅外吸收 將 紅外輻射 轉變為 熱能。所以 二氧化碳被稱為 溫室氣體。其他有紅外吸收的氣體 如 水蒸氣、甲烷等 也屬於 溫室氣體。水蒸氣 有 眾多的吸收峰;在15mm處 沒有 吸收峰;其吸收係數 從10mm處開始 就逐漸上升,至20mm處 幾乎達到100%,一直延伸到 更長的微波波段,所以 我們 用 微波 來 加熱食物。因此 水蒸氣 在15mm處 依然有 紅外吸收。相反,二氧化碳 對 20mm以上的輻射波,吸收係數 幾乎為 零。

 

全球暖化論的倡導者 認為:二氧化碳氣體 就像 溫室的玻璃屋頂,一方麵 吸收 太陽輻射,使太陽能 轉化為 熱能,一方麵 通過 吸收 地表向空間的輻射 來阻止 熱能 離開 溫室,使之保持 溫室的溫度。二氧化碳 又像是 一條裹在地球身上的毛毯。因此 二氧化碳是 全球暖化的根本原因。

 

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報告 說 整個20世紀 全球地表氣溫 升高了 0.74°C度;夏威夷 毛那樓觀察站(Mauna Loa Observatory報告 二氧化碳含量 自1850年以來 增加了 38%,從 萬分之2.80 280ppm) 增加到了 萬分之3.85385ppm)。聯合國 二氧化碳情報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 報告 2006年 全世界 共排放了 285 億噸二氧化碳。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的 大量的物理化學模型 以及 計算機模擬 都肯定 是 二氧化碳 導致了 全球暖化。我們 似乎 完全有 理由 相信 二氧化碳 確實是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

 

二氧化碳的幹空氣比 隻是 萬分之3.85,這 跟 氧氣的21%,氮氣的78% 相比簡直是 微乎其微。有 很多理由 質疑 二氧化碳和全球暖化的必然聯係。我們 先討論 二氧化碳的發熱作用:

1)太陽的分光輻射照度(Spectral irradiance) 基本上 和 攝氏5527°C5800K的黑體輻射譜 相吻合。在二氧化碳的紅外吸收峰的2.7mm4.3mm15mm處,太陽的分光輻射照度 已經很低。二氧化碳吸收峰的寬度 又很窄,所以 能吸收的太陽紅外輻射 很小,遠遠比不上 水蒸氣的紅外吸收效應。

2)因為 二氧化碳的濃度 隻有 萬分之3.85,它的光學密度 低,太陽 穿過 大氣層 時,不會被吸收掉 很多;

3)設想 如果 沒有 二氧化碳 吸收 太陽光中的2.7mm 4.3mm15mm的紅外輻射,這些輻射波 必然要繼續前進,照射到 地球上 被 地表 所吸收。使得 地表 有 更高的溫度。地表 然後 和 大氣 進行 熱交換,將多吸收的太陽熱能 交還給 大氣。因此,太陽光中的2.7mm 4.3mm15mm紅外輻射 是 被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吸收 還是 被地球表麵吸收 對全球氣溫來說 並不會造成 多大的影響。

將 上述的分析 進行 定量的表述,概括成 一個物理模型,就可以進行 計算機模擬 了。不過這 需要 大量的技術性處理,不在 本文要敘述的範圍 之內。

 

我們 再討論 二氧化碳的保溫作用:地球 通過 輻射 向 空間 散熱。它的輻射波的大部分被 水蒸氣 所吸收,波長為15mm輻射波 既被 二氧化碳 所吸收,也被 水蒸氣 所吸收。雖然 水蒸氣 在15mm處的 吸收係數 比 二氧化碳 低,但 水蒸氣 在大氣中的濃度 卻比二氧化碳 高 好幾十倍,所以 總的吸收效應 並不比 二氧化碳 低。Heinz Huq 進行了 二氧化碳氣體 在15mm處的 輻射吸收實驗,表明:更高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並不吸收 更多的地球輻射,隻是改變了 吸收的深度。換言之,當 二氧化碳的含量 為 萬分之3.75 時,吸收深度 為 10米,即 從地表至10米高的空間的空氣 將 地球輻射的15mm輻射波 吸收完畢;當 二氧化碳的含量 為 萬分之7.50 時,吸收深度 為 5米,即 從地表至5米高的空間的空氣 將 地球輻射的15mm輻射波 吸收完畢。空氣 通過 對流 來 互相混合。

 

我們 再看 二氧化碳的熱容。如 表3 所示,二氧化碳的比熱 比 氧氣,氮氣 都低,不到 水蒸氣的 一半,具有 很低的熱容。這就是說,如果 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吸收 同樣一份單位量的熱輻射,二氧化碳的溫度升高將比 水蒸氣 高一倍。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同時 又放射 熱輻射 來散熱,但是 二氧化碳 放射 更多的熱輻射,因為 溫度 越高,熱輻射 越強。所以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真的是 微乎其微。有人 計算過:如果 其他條件 不變,即便 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加一倍,全球氣溫 也不會超過1°C度。

 

3  氣體的百分比 和 比熱

氣體

幹空氣的百分比

比熱 (kJ/kgK)

二氧化碳,CO2

0.0385%

0.819

氧氣, O2

21%

0.915

氮氣, N2

78%

1.039

水蒸氣, H2O

-

1.859

 

還有 很多其他的理由 質疑 二氧化碳和全球暖化的必然聯係。例如:有的 說 全球變暖 是由 太陽黑子的活動 引起的,有的 說 是 海洋 引起的,還有的 說 這 是 大自然的自身循環;大自然 一直都在變,一會兒 冷,一會兒 熱。幾十年 對 人 來說很長,對 大自然 來說 隻是 一瞬間 而已。

 

大自然要的 是 生態平衡。動物 吸入 氧氣 而排出 二氧化碳,植物 則需要 二氧化碳 來進行光合成 而生成 氧氣。二氧化碳 是 生物鏈的一個鏈節;像 我們 要吃飯 一樣,植物 需要吃 二氧化碳。因此,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 可能並不是 什麽壞事,反而有利於植物生長;當 二氧化碳含量 達到 千分之一(1000ppm) 時,植物生長 將加快50%。如果 我們 不考慮 二氧化碳 是否導致 全球暖化 的話,在 全球 還有10億饑民 的 今天,增加農業生產依然是 人命關天的頭等大事;二氧化碳 說不定 還能立下 救世救民的豐功偉績 呢。

 

我們 再 對 二氧化碳 做一個 簡明的計算。整個大氣層 的 五千萬 億噸大氣(5.1480x1018 kg)中 有 萬分之3.85 的二氧化碳。將 體積分率 轉換成 重量分率,我們得到整個大氣層 有 大約三萬 億噸 二氧化碳。2006年 全世界的排放量 是 285億噸。這些 聽起來 好像是 很大的數字。但是 植物界 是 巨大的;光合成 每年 將 1000億噸 碳 轉換成 生物質能(Field et al., Science, 281(5374), pp237-240(1998))。根據分子量,我們知道1000億噸   等於 3667億噸 二氧化碳。也就是說,植物界 隻有 八年多的二氧化碳儲備。假如 沒有 其他的來源,現有的 加上 我們每年排放的 二氧化碳 隻夠 植物界 消費 十年,便得告罄。自然界必然有 它自己的生財之道。

 

植物腐爛 釋放 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界 如果 缺乏 二氧化碳,就會增加 植物的死亡。死亡的植物在細菌的作用下 分解,大量釋放 二氧化碳 來平衡 生態。這一百年來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隻是 大自然的自我調節的一部分。其他的二氧化碳來源 有 火山和海洋。

 

光合成 是 一個吸熱反應,264克二氧化碳(6摩爾) 吸收 熱容量280萬焦耳。 它 是 植物界的空調,所以 植物 在烈日下 暴曬而不熱、暴曬而不焦。每年 二氧化碳光合成所吸收的 熱容量  3.89x1021焦耳,可以將 整個大氣層 加熱 0.75°C度;由於 熱量 主要分布在 地表的大氣層,地表大氣的溫度升高更是 了不得。假如 沒有了 二氧化碳,沒有了 光合成的吸熱反應,全球 頃刻間 變成 一個大蒸籠。那時,人 要不 餓死 要不 熱死。

 

工業 排放 二氧化碳 時,常常伴隨著 大量塵埃 和 其他有害氣體(例如 二氧化硫等),汙染環境,有害 健康,因此 二氧化碳 不討人喜歡。讓 二氧化碳 蒙冤 當然 也就輕而易舉了。二氧化碳本身 並不是 汙染,它 要達到 1%以上 才開始 對 人的健康 有影響。美國 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總署(US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製定的二氧化碳安全標準 是 0.5%。說不定 有朝一日我們 要為 二氧化碳 平反昭雪。

 

 

三、究竟是 都市暖化還是 全球暖化

溫度計的發明 大約是 十七世紀 伽利略的那個時代的事。由 氣象站 來記錄 氣溫 則是 最近100-150年的事。世界各地 不斷地建立 氣象站,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世界的氣象站 達到了 3萬之多。但是七十年代以後,世界各地 大量地關閉 氣象站,也許是 因為 氣象站 過於昂貴的 緣故。目前,全世界 大約有 六千個氣象站。

 

這六千個氣象站測定的 氣象數據 分別匯入 世界氣象數據庫 進行 統計和演算。主要的世界氣象數據庫有:英國東英吉利大學 氣象研究單元(UEA/CRU美國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 全球曆史性氣象網絡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Global Historical Climate Network, NOAA/GHCN, 以及 美國 國家航空航天局的 達德太空研究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NASA/GISS

 

百葉箱 是 氣象站 測定 氣溫 的 工具。它 由 英國都市工程師 史蒂文 發明於 十九世紀,所以 又稱 史蒂文箱(Stevenson Screen)。中型的百葉箱 長寬 各65厘米,高 75厘米,雙層木箱,外表 油漆成 白色,用 木架 支持在 高度約1.25-2米的空間。溫度計 就放在 百葉箱 中,所測定的 是 百葉箱中的平均溫度。

 

最初 氣象站 都是 為了測定當地的氣溫 而不是 為了測定全球的氣溫 而建立的。早期的氣象數據由於 溫度計的校正等技術原因 誤差 可達2-3°C度。為了 使 這些氣象數據可以 和 現在的氣象數據 相比較,有些數據 需要進行 所謂的調整(Adjustment),即 某些溫度數據 加上幾度,另一些數據 減去 幾度,然後 再進行 統計演算,得出 全球年平均溫度。根據 什麽理論,應該是這樣還是那樣調整 也常常是 一個爭議點。即便 是 現在的氣溫數據,也有這樣的一個調整過程。公開給大家看的隻是 調整以後的 全球年平均氣溫。

 

新西蘭的一名氣象工作者 格雷(Vincent Gray)於200011月給 新西蘭皇家科學協會(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做了 一場專題講演。他演示了 衛星和氣象氣球所測的氣溫 並不顯示 逐年變暖的趨向。隻有 設在地麵上的氣象站 所測的 氣溫 顯示 逐年變暖的趨向。如果 我們 把 氣象站 分成 兩類,一類是 身處城市(或者靠近城市)的氣象站,另一類 是 人煙稀少的偏僻鄉村的氣象站的話,我們 發現 隻是 前一類的氣象站所測的氣溫 在 逐年增加,後一類的氣象站所檢測到的氣溫 並沒有 逐年增高的趨勢。後一類的氣象站的例子 有:新西蘭的Chatham島,澳大利亞西部的Geraldton,南極,加拿大北領地的Clyde,西伯利亞的Turahansk,和 冰島格林蘭的Godthaab 等。

 

大多數的氣象站 建立在 靠近城市的區域。由於 城市的人口、汽車、建築物 及 其他各類發熱器具比 農村 高得多,所以 毫不奇怪 城市的氣溫 比 農村 高。隨著 城市化進程的 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氣象站 進入 城市的範疇。加之 人口 和 汽車等發熱器具 在城市的密度越來越高,引起了 所記錄的平均溫度 呈現 上升的趨勢,使 人 誤以為 全球在變暖。

 

美國 一位 有二十五年經驗的 資深氣象工作者 安東尼·瓦茨Anthony Watts650名誌願者的幫助下,美國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所屬1221個氣象站中的860個氣象站 進行了 考察。他 發現,有的氣象站 在百葉箱附近 建立了 停車場,有的給 氣象站的辦公室 安裝空調 時,將 排放熱氣的排氣口 指向了 百葉箱,還有的 在百葉箱的附近 樹立了 反射率極強的金屬電線杆,直接影響了 百葉箱的溫度。讓人感到驚訝的是:860個被考察的氣象站中,多達89%的氣象站的百葉箱 有 諸如此類這樣那樣 的 問題。這些數據 匯入 氣象數據庫 進行 統計演算,平均溫度 逐年上升 就不足為奇了。在澳大利亞,多達四分之三的氣象站 被建立在 飛機場。

 

大氣層的垂直結構 分為 對流層(6-20公裏) 平流層(20-50公裏) 和 中間層(50-85公裏)等。氣象站所測的大氣溫度 是 緊貼地表的 極薄的一層大氣的 溫度。因此 有必要看一看 衛星所測的氣溫記錄。

 

利用 人造衛星 檢測 大氣溫度 是 1979年以來的事。跟 百葉箱 不同,衛星 檢測 大氣的輻射輝度(Radiance),根據 輻射理論來換算 溫度。衛星 可以分別測定 對流層溫度 平流層溫度 和 中間層溫度 等。但是 高處 不勝寒,檢測 低溫輻射 要比 檢測 高溫輻射 難度大得多;加之 很多其他的技術原因,例如衛星軌道的變化,聚焦 等,被檢測到的輻射輝度 要經過 很多技術處理 才能換算成 溫度,尤其是 我們所需要的 是 精確到0.1°C 的 大氣溫度。

 

在如何解釋衛星所檢測的大氣溫度方麵 也依然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97年 美國 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的 John Christy 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Roy Spencer 在英國的科學期刊《自然》上 發表了 1979-1997年的 衛星所測得的 大氣溫度,沒有發現 溫度 逐年升高的趨向,使得 人們 有 更充分的理由 質疑 全球變暖論。對於 1979-2008三十年的 衛星所測的 溫度,ChristySpencer的解釋 是:1979-1998的平均氣溫 基本不變,1997-1999 有 一個 厄爾尼諾現象 的 高溫峰,2003-2008基本不變,但是比1979-1997 約高 0.2-0.3°C度,那 是 厄爾尼諾現象 的影響。

 

ChristySpencer的解釋 和 全球暖化論 格格不入,當然 要被 全球暖化論的支持者 拒絕。他們 做了 一個 線性回歸分析 得出了 和 氣象站所測的 地表溫度極其一致的 上升趨向,肯定了 地表溫度 逐年上升的 趨向。問題 是 這些溫度曲線 看上去 比 股票曲線 還要 波動,還要 無規則,如果 不表明 殘差 的話,所得到的線性回歸並不具有 多大的說服力。地表的平均溫度 大約為 15°C度;對流層的平均氣溫 低於 -50°C度,中間層 低於 -100°C度。讓 這些大氣層的氣溫的變化趨勢 跟 地表的氣溫的變化趨勢相一致 好像不合情理。

 

 

綜合 上麵的討論,我們 可以看到:1)有沒有 全球暖化,2)是不是 二氧化碳 引起 全球暖化,3)如果 全球暖化了 又怎麽了,這三個方麵 都存在著 根本的意見分歧。科學追求的 是 真;共識 不是 科學的語言。懷疑論者 多次挑戰 戈爾,要求進行 公開辯論;戈爾 卻高掛 免戰牌,說 辯論 已經結束,現在需要的 是 行動。英國的一名氣象教授 說:人類 隻有 幾年時間 來拯救 地球 了。美國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 莎拉·佩林(Sarah Palin)則指責 全球暖化論 是 環境牧師 對 世人進行的 不折不扣的 世界末日式的恐嚇。

 

全球暖化論 過早地 和 政治經濟 結合 使得 這一科學命題 變成了 一個政治命題和經濟命題。捍衛地球的生存環境 使之 不因 人類自己的文明進程 而產生 毀滅性的損害 是 人們的共同願望。更多的人 生活在 城市,這 使得 全球暖化論 符合 大多數中老年人的生活經驗。在這樣強大的人氣 麵前,幾乎 每個政治團體,各國政府 都製定了 相應的 有利於全球暖化論的 環境政策。全球暖化論 受到了 特別的寵愛;懷疑論者的聲音 也就 充耳不聞,聽而不見了。2007年 英國4頻道電視台 播放 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lobal Warming Swindle後,立即受到 各界的強烈抗議。

           

全球暖化論 既創造了 碳政治,又創造了 碳經濟。它 必然引起 各國糾紛 ¾ 因為 爭取排放權 就是 爭取生存空間。非洲人民 認為 全球暖化論扼殺了 非洲的發展之夢。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 以及 二氧化碳的替代性技術 將創造 一個 比石油市場還要大的 新經濟。戈爾合夥的 銀色春天網絡公司(Silver Spring Networks)已經 為 這一新經濟 做好了 一切準備。 戈爾 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 碳億萬富翁(Carbon Billionaire),讓 每個人 羨慕不已。他 分享 諾貝爾和平獲名 在先,攢取 億萬美元 得利 於後。當 記者 問及 戈爾 他的銀色春天網絡公司 時,戈爾 笑答道:我 為此 感到自豪,感到自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