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被消滅了,流氓應運而起;貴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識得到發揚光大。看今天之中國,無處不流氓,從街頭小巷到學術殿堂,從平民百姓到權貴富豪,或下流暴戾,或腐敗墮落,流氓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語言流氓到行為流氓,再到意識流氓,這禮儀之邦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氓大國。這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何以作賤到如此地步?
我們消滅了貴族
我們常聽到一些傳言,說中國領導人如何巧對外國領導人的責問,卻很少聽到外國領導人如何應對中國領導人的話題。
中國領導人誇耀說:我們消滅了地主富農。外國領導人回應說:我們消滅了貧農。中國領導人說:我們消滅了貴族。外國領導人回應:我們消滅了流氓。
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引用一句至理名言:一個好的製度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一個壞的製度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是對不同製度的高度概括。
發動流氓起來把貴族消滅了,並不會是流氓變得高尚,隻會使流氓變得更加流氓,而且誘逼更多人變成流氓,最終變成流氓社會。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個主題由流氓與貴族說起。
貴族,平民,流氓
人類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的群體,就其精神意識的素質來考量,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層:貴族,平民,流氓。其分布呈橄欖形,中間大,兩頭小,貴族處於高端,流氓處於低端,中獎龐大的階層是平民。從平民到貴族沒有明顯的界限,從平民到流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流氓與貴族就天差地別了。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利有多大,而在於具有一種高貴的精神,史書上稱之為貴族精神。缺乏貴族精神的人,即使富可敵國,也不過是帶著流氓本性的暴發戶:即使權可傾國,也依然是帶著流氓本性的獨夫民賊。
流氓之所以是流氓,並不是因為一無所有,而是因為內心裏的流氓意識。無產階級不等於流氓,無產階級大多數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平民。流氓群體有窮人,也有富豪;有平民,也有權貴;有白癡,也有天才。
貴族精神代表人類文明的高端,流氓意識代表人類野蠻的低端。幾乎所有的人,既有向往高尚的意念,也有向往卑鄙的情欲,這就是人與獸性的爭戰。人性戰勝獸性,人就走向高尚;獸性戰勝人性,人就走向卑鄙。大多數平民,人性與獸性始終在身上進行拉鋸戰,故而一生都在高尚與卑鄙之間徘徊;大多數的平民,一生安分守己,注定是庸庸碌碌。平民要想超凡脫俗,要麽追求高尚而有望成為貴族,要麽走向卑鄙而成為流氓。人追求高尚很困難,成為貴族難上加難;人走向卑鄙很容易,成為流氓易如反掌。也正是這個原因,人類社會始終是貴族少而流氓多。
高尚與高貴沒有本質的不同,然而高尚與高貴還是有一步之遙,那是成都的不同,境界的不同。你跨越了那一步之遙,就抵達高貴的境界。平民也會高尚,但往往隻能在順境中高尚,卻不能在逆境中固守高尚。如若在逆境中依然能固守高尚,那就是高貴的境界了,也就成為貴族了。
高尚達到高貴的境界,就是“富貴而不淫,威武而不屈”。這就是貴族精神的境界。它有兩個層次的解讀。第一個層次是對富豪權貴解讀:你付貴了不可以變淫蕩,你有權了不可以權屈人。第二個層次是對平民百姓解讀:你不富貴,可你不會被富貴誘惑而放棄高尚;你沒有權,可你不會項權利屈服,你隻誠服於公義和真理。達到了這種境界,你即使身處平民,你也具備了貴族精神。
什麽是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有三種高貴的內涵:一是誠信,二是道義,三是使命感。
誠信是人類文明的靈魂,沒有誠信,就沒有道德,也就沒有文明;誠信也是個人品格的靈魂,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高貴的品格。缺失誠信的人,不是流氓,就是無賴。缺失誠信的民族,注定是愚昧而野蠻的民族。誠信也是民主製度的根基,沒有誠信,就不會有成熟的民主。民主靠憲政,憲法就是社會的契約,契約的根基就是誠信,沒有誠信,契約就是廢紙。貴族之所以是貴族,是因為貴族把誠信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誠信帶來高尚,帶來尊嚴,帶來生命高貴的價值。歐洲的貴族寧願用決鬥分勝負,而不願用陰謀詭計爭輸贏,這實質上就是對誠信的死守。
道義包含人道與公道。人道是公道的前提,就是對人生命的尊重。連人道意識都沒有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有公道。信奉暴力,就是對人道的蔑視;信奉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就是對人間公道的蔑視。人道與公道衍生出現代文明的人權主義,歐洲之所以能誕生《人權公約》,實質上就是貴族精神在推動。道義精神帶來仁慈,帶來寬容,帶來關懷,帶來公正。貴族具有關懷弱者的情懷,世界上的慈善事業幾乎都是由貴族出資創建的,靠的就是這種道義的精神。
使命感就是勇於承擔的精神,帶給貴族堅韌不拔的信心與力量,一旦民族陷入危機,貴族就站在民族的前列,身先士卒捍衛民族的安寧。正是這種使命感的精神,帶給他們“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精神,帶給他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捍衛預退檔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這三種精神都來自虔誠的宗教信仰,隻有宗教信仰才能轉化為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達到高貴的境界。
盡管貴族個人身上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貴族群體始終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中國傳統貴族精神的概述
說傳統貴族,是因為中國已經沒有貴族,當今中國隻有平民與流氓。雖說還有極少數的人還有貴族精神,可畢竟為數極少,所以稱不上是一個族群了。下麵所說的貴族,都是指傳統上的貴族。
很難概括出中國的貴族精神,因為中國的貴族精神在曆史的長河中不停地衰變,說不清楚那一個時代的貴族精神可以代表中國的貴族精神。籠統地將,我就用三個典範人物作代表,來表述中國貴族精神的特質。
第一個典範是屈原,第二個典範是陶淵明,第三個典範是曾國藩。這三個典範所具有的精神特質 ,可以概括出中國貴族精神的衰變。
屈原所代表的第一種貴族精神
屈原精神代表一種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這種精神代表中國古代貴族所具有的精神,我們今天讀到屈原的《離騷》,《漁父》等作品,仍能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激勵那個時代的精英勤於求索,勇於求索,為中華民族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古文明。中華民族所有的偉大思想幾乎都是創建於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貴族可以與歐洲同時代的貴族並駕齊驅,中國的古文明不比歐洲的古文明遜色,就是最好的說明。
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是人類追求文明的動力。正式考人類中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追求卓爾不凡,帶領人類掙脫野蠻,走向文明。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是一種殉道的精神。這是人類高貴的一種精神,當自己信仰的道義遭到毀滅,寧願選擇與道義同時毀滅,也就是選擇與道義永遠同在。
陶淵明所代表的第二種貴族精神
陶淵明精神代表一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超脫物欲的精神,一種敢於自我放逐的精神。
對比屈原的精神,陶淵明的精神明顯發生衰變,不那麽強烈地追求卓爾不凡,而是傾向崇尚自由;他不認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而他堅守不為五鬥米折腰,維護自身獨立的人格尊嚴。要格守不為五鬥米折腰就要抽離體製的羈絆,那無異於就是自我放逐。在那物質極其貧困的年代,自我放逐就要忍受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的折磨,時時刻刻麵臨生死存亡的威逼。毫無疑問,自我放逐須具備無比的勇氣與忍耐力。選擇自我了結,隻需要一時的意氣;選擇自我放逐,就得忍受無期的折磨。
自我放逐其實是對權勢的一種蔑視,表現出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堅守自己立場的精神。這是一種固守高貴的精神。其實,以他們的才華,隻要他們願意委身投靠,就可以輕而易舉換來升官發財,享盡榮華富貴。然而他們寧願選擇自我放逐。這是對殘酷現實的妥協,更是對權勢的蔑視。
自我放逐的精神,在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身上表現的更為強烈,幾乎到了放浪形骸的境界。對比屈原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顯然是一種妥協。然而,這種妥協並不是他們怕死。他們似乎是故意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來表示對權勢的一種蔑視,視權勢如糞土,讓權貴相形見絀,如骨在喉,寢食不安。這一點從竹林七賢之首嵇康身上表現的最為突出,他被司馬王朝處以極刑,從容赴死,慷慨以歌,視死如歸,這顯然比屈原的投河自盡表現得更為豪邁。
陶淵明的自我放逐,比起竹林七賢的自我放逐,顯然又退了一步。陶淵明的自我放逐,不再那麽強烈地表現出對權勢的蔑視,更多的表現出對自然的陶醉與對自由的迷戀。這當然是因為殘酷的現實,逼使陶淵明自削鋒芒,換取封建王朝對他的容忍。
從屈原精神衰變到陶淵明精神,這是封建王朝的殘暴所造成的。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創了屠殺民族精英的先河,殘酷的現實逼使追求人格獨立的精英不得不選擇了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一種無奈地選擇,更是一種高貴的選擇。麵對腐敗而殘暴的政權,不願同流合汙而抽身離去,寧願自我放逐過貧困的生活 ,換取精神上的自由與人格上的尊嚴。這種自我放逐,成為中國曆代不甘委身投靠的精英不得不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對全市的一種蔑視,這是對高貴品德的固守,這是另類的規則精神。
曾國藩所代表的第三種貴族精神
曾國藩精神代表一種追求建功立業的精神,追求個人品格完善的精神。
這種精神代表中國曆史後期士大夫的精神,這種精神歸功於孔孟之道的熏陶。孔孟之道的核心是忠孝,一方麵造就了士大夫忠於皇權的奴性,另一方麵也造就了士大夫個人嚴謹的品格。孔孟之道個人品格修煉的核心理念是: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成為士大夫追求的三種境界。曾國藩集三種境界於一身,成為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楷模,成為中華民族近代貴族的典範。
對比屈原。屈原的追求實在不受製於既定框架之下的一種不屈的追求,而曾國藩的追求則是在既定框架之下的一種自我完善的追求。那是因為屈原時代孔孟思想還沒成為一種道,屈原的追求是在思想自由狀態下的追求,所以他的追求表現出一種豪放的氣度;而曾國藩的追求則處於高度的約束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依循孔孟之道從細微處抵達至高的境界。
對比陶淵明。陶淵明的追求精神是追求個人精神上的自由,寧願自我放逐,也不願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時代,雖說孔孟之道已經被推上霸主地位,但還沒有深化到民間,所以陶淵明對孔孟之道不以為然,在他的心目中,權力與孔孟之道還不如野地裏的菊花,他對自然的陶醉遠遠超過對權力和物質的迷戀。當孔孟之道被曆代王朝強化之後,孔孟之道成為中國人精神的主宰,整個的士大夫失去了人身的自有,更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所以不可能再有屈原那樣的貴族,也難以再有陶淵明那樣的貴族,唯有曾國藩類的貴族,隻能在封建的體製內建功立業,完善自我了。
三種貴族精神的衰變
從追求卓爾不凡,到自我放逐;從自我放逐,到回歸權勢: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貴族精神的衰變。
從區域的精神衰變到陶淵明的精神,是焚書坑儒殘酷 的現實,逼使他們放棄了追求卓爾不凡,而選擇自我放逐,為堅守高貴的人格,拒絕向權勢委身投靠。這是一種無奈,也是對權貴的一種蔑視,正是這種無奈與蔑視顯現出他們高貴的人格精神。
從陶淵明精神衰變到曾國藩精神,民族精英不得不向權勢低頭,走入封建體製之內追求建功立業,來完成對世俗權勢的追求。這種靠攏,失去了個人獨立的思想與人格,但也不泛在體製內追求個人品格修煉的貴族,比如柳宗元,嶽飛,文天祥。柳宗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文天祥《正義歌》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鐵肩擔道義的精神,都是傳統貴族精神的突出表現,他們都是在體製內達到完善的人格。
貴族精神的衰變,實質上削弱了貴族精神的力量,也就局限了中國曆史上的貴族對人類文明的作為,對比歐洲的貴族,這個後期的貴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明顯大為遜色。
與歐洲貴族的對比
歐洲貴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已如上述。中國的貴族,在秦王朝之前,可以與歐洲的貴族並駕齊驅,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古文明。中國的古文明並不比歐洲的古文明遜色,就是最好的說明。然而秦王朝之後,中國不再產生任何劃時代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國的貴族不再對人類的文明做出重大的貢獻。秦王朝之後的思想家不過學會了炒冷飯,炒孔孟之道的冷飯,這一碗冷飯長炒不衰,炒了兩千多年,至今還有人靠炒這碗冷飯混成大師。
這就是中國貴族精神的衰落,從屈原追求卓爾不凡的的精神,衰變成陶淵明自我放逐的精神,再從陶淵明的自我放逐精神走向回歸依附權勢。在殘酷腐敗的體製內,在孔孟之道的框架之下,中國的精英變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不可能再有屈原追求那種卓爾不凡的精神,也不可能再有陶淵明那種追求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了。所以後期的士大夫,不可能再產生新的偉大思想,隻能在孔孟之道所賦予的人格意念上追求完善。孔孟之道的四項基本原則:非禮莫視,非禮莫言,非禮莫聽,非禮莫行,嚴重地窒息了中國貴族思想的生命力,注定不可能在對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了。
那麽造成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根源在哪裏呢?在殘暴的政權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導致貴族精神衰變的三大因素
導致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大因素:一是政權的殘暴,而是文化的缺陷,三是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
封建專製的殘暴。秦王朝焚書坑儒開創了毀滅人類思想的先河。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宋王朝的反詩,到明太祖的文字獄,到了清王朝,一個錯別字殺萬把人也是等閑事了。一代又一代的殘殺摧殘,是貴族與貴族精神衰變的最直接原因。秦王朝實質上成為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拐點。
為什麽歐洲的貴族精神能與時並進而發揚光大,而中國的貴族精神卻日漸微弱了呢?難道說歐洲的封建王朝不殘暴嗎?我想早期的封建王朝殘暴性不會相去太遠。我想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文化。
中華文化的缺陷
中華文化是一種奴性文化加謀略文化,這是一種內在有嚴重缺陷的文化。
奴性文化帶來人格的缺陷。奴性文化隻能培養出奴隸與奴才,培養不出真正的貴族。貴州追求獨立的思想與獨立的人格;奴性文化培養出來的人,缺乏獨立的思想,就更不用說獨立的人格了。貴族精神的境界是“富貴而不淫,威武而不屈,”。奴隸與奴才智慧匍匐在權貴的腳下苟且偷生,難以抵達高貴的境界。
謀略文化帶來品格的缺陷。貴族精神最重要的信念就是誠信,謀略文化講的是陰謀詭計,所以與貴族精神背道而馳。謀略文化信奉成王敗寇,根本沒什麽原則和道義,崇尚陰謀詭計,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種文化很難培養出真正的貴族,隻會培養出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的偽君子。
這種文化注定了貴族身上軟弱和陰暗的一麵。在中國很難有胸懷坦蕩的貴族,更難找到寬容仁慈的貴族。像曾國藩那樣,深處腐敗的官場,能恪守品格潔身自好,成為鳳毛麟角,尤其難能可貴了。
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
中華文化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是這中文化最致命的缺陷。
因為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中華文化實質上是各種思想的大雜燴。盡管孔孟之道占據霸主地位二千多年,但孔孟之道始終成不了一種宗教信仰。各種思想的大雜燴炒在一起,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什麽子都有;三字經,道德經,女兒經,易經,黃帝內經,什麽經都有。中國是全世界神仙最多的國家,中國人什麽神 都拜,似乎什麽神都信,有似乎什麽身都不信,大致就是出於半信半疑之中。因為缺失主導性的信仰,所以這種文化太多的自相矛盾,叫人無所適從從。比如一邊說天道酬勤,勤勞致富;一邊又為殺富濟貧喝彩。一邊叫人要“坦誠相待”,一邊又叫人“逢人但說三分話”。一邊叫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邊又叫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最後隻能抱定“難得糊塗”的理念做人了; 。“難得糊塗”反而成了做人的最高境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