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手推車[艾青]

(2011-11-30 04:37:18) 下一個
手推車[艾青]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幹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穿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選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賞析
  1、 分析手推車的意象和本詩的思想。
  詩中的手推車是一種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華民族曆史命運深重災
難的某個側麵的體現。詩人借助手推車表現的“北國人民的悲哀”,也蘊
涵著對保守呆板落後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詩人對苦難製造者的一個
平靜又悲愴的抗議,也是對改變手推車的生活方式,振奮民族精神的哲
理性*啟示。
  2、簡析本詩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
  詩人善於在生活中捕捉具體可感形象——手推車,進行藝術刻畫,傳
達自己獨特感受。
  全篇分兩部分:
  一、圍繞手推車的“尖音”進行藝術渲染,與北國人民的“悲哀”相呼應。
  二、緊扣手推車留下的“轍痕”進行鋪陳,與北國人民的“悲哀”相交織,
從聽覺到視覺給人以強烈的觸動。本詩形式在音節的安排和意境的營造上
基本重複(除詞句和意象的不同),這種獨特的簡單反複結構,加深了詩
作的氣氛和感情。
 
災難中國的詩情
 
──讀《手推車》
 
邊建鬆
 
 
  20世紀的中國可以說是災難中國。內戰頻繁,民不聊生,老百
姓流離失所;尤其外敵入侵,1937年爆發了抗日戰爭,戰火最先
在華北地區燃燒。我們可以想象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在寒風中穿著
灰舊的棉襖,挑著行李,去找一個理想的安居樂業之地。這當中,也
夾雜有大量的手推車,這些舊時代北方人民特有的交通工具。手推車
上不止是載著全副的家當,也有希望、焦慮和無助的憤怒。
  艾青的《手推車》就描寫了當時的那個場景。詩歌隻有兩節,每節
10行。我們看到詩歌上下兩節在句式上有一直的地方,而且有幾個句
子是一模一樣的,說明詩歌采用了複遝的手段。第一節首先寫了手推車
行進的位置“在黃河流過的地域”,這個地域非常廣泛,而且在“-陰-暗
的天穹”的背景下流浪者很多:“無數”,但這些人都是異常沉默,因為可
以聽到獨輪子發出的“痙攣的尖音”,這個聲音是“悲哀”的,這種沉默中的
悲哀既是人民的悲哀,也是政府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第二節
則略微有些變化,突出了“在冰雪凝凍的日子”這個-陰-冷氛圍,作者以
畫家的筆法讓手推車“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那一條條細線在
被中國蔓延著,“交織”著,但到處是戰火,到處是欺淩,手推車沒有停息
的地方。我們讀了這首詩歌,心中會滋生這樣的呐喊:人民啊,除了“悲哀
”之外,除了流浪之外,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取得幸福?──有的,那就
是拿起武器,保家衛國。但作者沒有把這層意思直接說出來,隻是將感情
壓抑在心中,眼睛看著逐漸遠去的手推車,也將憤怒一路攆過去。讀者的
眼中、心中一定也讓這些手推車壓出深深的印痕。
  愛人民,愛祖國,是大詩人具備的情懷;而如何將這種情懷展示出來
,則體現了大詩人的技巧。和當時描寫人民苦難的詩歌相比,艾青隻選用
了一個典型的流浪生活的場景和道具,以小見大,好像一枚釘子一樣鍥入
沒有經過流浪經驗的讀者腦中,感染讀者包括沒有經曆過戰爭苦難的我們
。詩歌的意象不在多而在精,由此可見。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艾青,就這
樣像我們貢獻了一組應該永遠記住的災難中國的精神意象──手推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