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0 (1295)
2011 (538)
2012 (133)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的作品,這首詩從整體
框架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
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都呈示出泰戈爾與日本俳
句的風格。
鑒賞 在新詩運動之初,寫景詩雖然較發展,但很少深
究詩的表現方法,更不用說借鑒舊詩裏的一些營養質素。
例如像“紅的花,白的花,多麽好看啊”這類“詩”,側
重的顯然是白話而不是詩。劉大白是前清的貢生,舊文學
根基頗深。詩人自稱是一個“由舊入新的過渡時代的詩人
”。不過劉大白不甘守舊,相反卻大膽趨時,刻意求新。
或許恰是這一特點,反使劉大白的寫景詩能自覺不自覺地
汲取了舊詩你長。從意境的創造和表現手法看,主要還是
從宋詞尤其是小令和元曲裏化出。像冰心、宗白華的小詩
,注重在意象的暗示性的哲理,而劉大白則注重於情與景
在自然的描寫過程中的契合。這便是舊詩裏所謂的詩畫結
合、情景交融了。歸鳥與斜陽在空間上相距遙遠,詩人卻
將其融匯於鳥兒在通紅的殘陽裏尋覓歸巢的大平麵中。然
而作為詩,就要運用語言的力量強化景致的表現力並注人
詩人情感的生命之泉。這裏“倦”、“馱”是關鍵二字,
這是詩人的想象,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鳥倦實在也
是人倦。而馱字,一方麵是景致的進一步的渲染和奇麗的
想象,另一方麵也是突出鳥倦的程度,因為馱是一種負荷
,而馱的又正是太陽,這樣讓人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種景
致,而包含詩人對生活的體驗。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繼
續與開展。不說落日沉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
裏,這是極富表現力的。它是極其誇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
態描寫,詩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陽沉人江心,這一瞬
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
情緒上也是一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沉重的負擔,希冀於
一種自由的生活。最末兩句,通過“妝”和“紅顏”,把
蘆葦人格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劉大白(1880年10月2日—1932年2月13日),浙江紹興
人,原名金慶,清末舉人。辛亥革命後改名劉靖裔,字大白
。民國初年編《紹興公報》因發表反對袁世凱的文章,東度
日本避難,加入同盟會。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國文。次
年回國編《杭州報》,並出任浙江省議會秘書長。1918年去
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1919年任浙江教育總幹事
。五四運動中,與經亨頤、陳望道、夏丐尊等並稱為“五四
浙江四傑”。
載自百度。
謝謝zydoris喜歡,問好!
盡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