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張養浩 山坡羊·潼關懷古 賞析

(2011-07-11 18:50:13) 下一個
山坡羊①潼關②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裏③潼關路。
  望西都④,意躊躇⑤(chú)。
  傷心秦漢經行處⑥, 宮闕⑦萬間(裏)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

山坡羊——曲牌名,決定這首散曲的形式;“潼關懷古”才是標題。本文選自《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②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③山河表裏——外麵是山,裏麵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④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
  ⑤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裏不平靜。
  ⑥傷心——令人傷心的是, 形容詞作動詞
  ⑦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鹹陽和西漢(前206-25)的都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麵。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⑧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麵兩邊的樓觀。

譯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裏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裏發怒,
(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
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本散曲由潼關而懷古,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
本質。

簡述

  張養浩赴陝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
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
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
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
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麵對昔日
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曆史的變遷。最後兩句
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曆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
比裏,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曆史的概括,也是現
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
流,河水在峽穀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群峰高
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仿佛集合到這裏來接受檢閱。潼關,雄
偉險要的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啊!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裏,便是西京
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
,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裏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座
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曾在那裏龍爭虎鬥,
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隻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
,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詩人隻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的是
曆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
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曆史
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曆代
興亡,地域遠近數百裏,時間上下千餘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後歸
結為“百姓苦”一句,反複詠歎,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曆史家的眼
光。
張養浩晚年在陝西賑濟饑民時,寫了九首懷古曲。這是最有名的一首
。起句 “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 ,氣勢飛動。作者縱筆酣寫山川
的壯美,賦於它以強烈的感情。沉鬱的聲調,產生悶雷滾動般的效果
,使人心靈震撼。 “ 山河表裏潼關路 ” ,突出寫潼關的險要。這
裏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多少次關係著興亡的戰鬥在這裏展開。從潼
關向西, “ 望西都,意躊躇 ” 。長安是好幾代王朝的首都,作者
登高佇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傷心秦漢經行處 ” 兩句,是說
遙望那片秦代人、漢代人乃至曆代人曾經走過的土地,不禁感慨係之
。詩人感到,曆史在他麵前一頁頁地翻開,無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
避免的現實。此曲迥異於其他詩作,在於它不隻是一般地抒發興亡之
感,而且一針見血,揭示出興亡後麵的曆史真諦: “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 這八個字,鞭辟入裏,精警異常,恰如黃鍾大呂,
振聾發聵,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從詩人對百姓的態度,回
應起首兩句,當可理解為甚麽他在雄壯的山色麵前,撫今追昔,顯得
心情沉重,鬱勃難舒了。

摘自百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飄塵永魂 回複 悄悄話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曆官堂邑縣尹、監察禦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散曲家張養浩從政期間的詩文並不多,而歸隱田園則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曲家。曆經宦海風波,感受到了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其體會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馬齊聲兒唱道,隻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裏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怨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當其歸隱之初,如鳥兒返林、魚兒縱淵,心情十分愉快:“離省堂,到家鄉,正荷花爛開雲錦香。遊玩秋光,朋友相將,日日大筵張。匯波摟醉墨淋浪,曆下亭金縷悠揚,大明湖播畫舫,華不注倒壺觴,這幾場忙殺柘枝娘!”(《寨兒令·辭參議還家連次鄉會十餘日,故賦此》)。他給自己隱居的別墅起了一個雅號,叫雲莊,雲莊內修建了一座綽然亭(也叫翠陰亭),亭後蓋了一座遂閑堂。“綽然一亭塵世表,不許俗人到。四麵桑麻,一帶雲山妙。”(《雁兒落兼清江引》)“綽然亭後遂閑堂,更比仙家日月長,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風,特地涼。客來到,尊酒淋浪。花與竹,無俗氣;水和山,有異香”(《水仙子·詠遂閑堂》)。這一時期的散曲大多抒寫個人心境與所見所聞,而吟詠故鄉的山光水色之作,工麗清新,取得較高藝術成就。“自隱居,謝塵俗,雲共煙,也歡虞。萬山青繞一茆廬,恰便似畫圖中間裏。著老夫對著無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故鄉的湖光山色,優美的自然景致,使張養浩尋求到一個與汙濁官場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雲莊迤南,便是景色秀麗的大明湖、趵突泉;迤東,是孤 張養浩作品
高桀立的華不注;迤西,是塊然如壘的標山。在家鄉,他時而在明湖遊賞,箕居船頭,放聲高歌;時而登上華不注,領略“蒼山萬頃”的山野風光;時而登臨匯波樓,吟誦“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畫幅中”(《登匯波樓》)動人的詩句;時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賞珠滾絮飛的泉流……足跡所至,詩、曲亦隨之。在這些描寫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在似乎消沉的、吟誦隱逸閑適情趣的詩曲中,也常常寄寓著壯誌難酬的憤慨,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到一股抑鬱難申的不平之氣。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格調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比較豐富。
摘自百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