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四月26日 彼得前書第二章

(2011-04-26 03:24:55) 下一個

彼得前書第二章

2:1 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注: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
2:2 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2:3 你們若嚐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2: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 神所揀選、所寶貴的。
2:5 你們來到主麵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 神所悅納的靈祭。
2:6 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2:7 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2:8 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注:或作“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
2:9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2:10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 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2:11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欲;這私欲是與靈魂爭戰的。
2:12 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注:“鑒察”或作“眷顧”)歸榮耀給 神。
2:13 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製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2:14 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2:15 因為 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
2:16 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注:或作“陰毒”),總要作 神的仆人。
2:17 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 神,尊敬君王。
2:18 你們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
2:19 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 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2:20 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麽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 神看是可喜愛的。
2:21 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2:22 “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
2:23 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隻將自己交托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2:24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2:25 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


  二1 基督徒既分享了神的生命,便應一次過除去以下種種無愛心的行為:

  惡毒──對另一個人存惡念。惡毒孕育出對抗的心態,累積仇怨,並暗地裏希望別人遭報、受害,或遇上不幸。美國植物學家喀威爾曾遭某所大學拒收入學,原因是他是黑人。多年之後,有人問拒收他的是哪一所大學,他回答說:“算了吧,這已是無關重要的了。”由此可見,他並沒有積存惡毒。

  詭詐──任何形式的不誠實及欺騙(所包括的形式可真多了!)。詭詐包括申報虛假的入息課稅資料,在考試時作弊,虛報年齡,賄賂官員,用不正直的手段做生意等。

  假善──虛情假意,矯飾做作,假冒為善。假善的人活象個演員,常扮演著另一個角色。他的家雖然象個戰場,毫不安寧,他卻虛飾著有美滿的婚姻。在禮拜天他總擺出一副屬靈的麵孔,但平日卻跟下流人一樣耽於肉欲。他似乎很關心別人,動機卻是自私的。

  嫉妒──不加掩飾的妒忌。溫尼所下的定義是:看見或聽見他人得益或昌盛時那種不快的感覺。大祭司就是因為嫉妒,而將耶穌交給彼拉多處死(太二七18)。嫉妒今天仍具極大的傷害力。如人可以因別人有更美好的居所庭園,更漂亮吸引的衣飾,或出眾的烹飪技巧,而滿臉不悅。男人可以囗中稱讚友人的新車子或遊艇,心中卻想著:“等著瞧吧,我總會擁有更好的。”

  毀謗的話──在人後說的閑話,用意歹毒的流言蜚語,反唇相譏的惡言。進行毀謗就是中傷汙篾他人,從而使自己看來較別人清高。毀謗人的方法可以是很隱晦的:“是啊,她確是個可人兒,但就是有這樣一個缺點……”,利刀就這樣靈巧地插在她背上了。有人甚至擺出一副屬靈的姿態,說:“我讓你知道的原因,隻是希望你能代禱;你可知道他……”那人就這樣給中傷了。

  這一切的罪,都是違背了最基本的誡命,就是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因此,彼得叫我們要斷然除去這些罪。

  二2 新生命的第二個應有表現,就是對純淨的靈奶有無窮的愛慕。上一節所提到的各種罪,會妨礙靈命的成長;神美善的真道卻能培育靈命。

  象才生的嬰孩這說法,並不一定意味著收信人都是初信的;他們可能多年前已經得救。然而,不管他們信主多久,都應渴慕真道,就象嬰孩喊著要吃奶一樣。我們從一個健康的嬰孩急不及待地吮吸的模樣,就可以略為體會彼得所說渴慕的意思了。

  有純淨的靈奶,信徒就能在靈命上成長起來。今生追求靈命長進的最終目標,就是生命中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形象。

  二3 你們若嚐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這是何等大的推動力,吸引我們愛慕那純淨的靈奶!這若字完全沒有半點不肯定的含意;我們確曾嚐過也見過主的美善(詩三四8)。他為我們舍了性命,表現出無比的恩慈和慈愛(多三4)。我們既體會過他的恩慈,便應被激發要從他那裏得到更多喂養。與他親近的甘甜,應足以叫我們領會,離開他是愚不可及的。

四.信徒在新的家裏和作祭司的特權(二4~10)

  二4 彼得從勸勉轉到討論信徒在新的家(教會)裏,和新的祭司職分上的特權。

  在新的秩序下,基督是中心,因此我們是來到主麵前(5節)。由於彼得正想象著一所建築物及建築材料,所以他用石來象征主是不足為怪的。首先,他是活石。他不是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或頑石,而是以無窮生命的大能活著的那一位(來七16)

  可是,他卻是被人所棄的,這看來難以置信。微不足道而眼光短淺的人類,活在笨拙、自私、膚淺的生命初階中,竟容不下他們的創造者和救贖主。正如旅店沒有房間留給主,他們在為自己作打算時,同樣沒有留下空間給主!

  然而,人的觀感算不得什麽。在神的眼中,主耶穌是他所揀選、所寶貴的。他不但蒙揀選成為一塊合適的石頭,更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塊。對神而言,他是貴重無價的,他的寶貴程度是無法計算的。

  我們若希望蒙主使用,參與他的建造工程,就必須先歸向基督。我們合適作建築用的材料,隻因為我們給看為與基督相同。我們唯一的重要性,就是能使他得榮耀。

  二5 這靈宮是用所有在基督裏信徒來建成的,因此教會也一樣。教會與舊聖殿的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是神在地上的居所(王上六11~13;弗二22)。然而,教會又與聖殿不同。聖殿是物質的,有實體的建築物,所用的材料雖然美麗,但是沒有生命的,會毀壞的。教會的材料卻是活石。

  這裏所用的象征比喻,從靈宮一轉而改為聖潔的祭司,將重點放在這靈宮的作用上。信徒不單是這靈宮的活的材料,也是聖潔的祭司。根據摩西律法的規定,隻有利未支派亞倫一族的人可以做祭司。而且,縱使身為祭司,也不得接近至聖所。隻有大祭司可以每年一次(Yom Kippur,即贖罪日)進入至聖所,而且要依照耶和華詳細說明的程序來行事。

  在新的恩典時代,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不管日夜,隨時都可以覲見這宇宙的君王。他們的職責就是奉獻……靈祭(相對於摩西律法所規定以牲畜、雀鳥和五穀獻上的各種祭)。新約祭司的靈祭包括:

  1.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這是在屬靈上的事奉敬拜(羅一二1)。

  2.以頌讚為祭:“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一三15)。

  3.以善行為祭:“不可忘記行善……”,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一三16)。

  4.以財物金錢為祭:“不可忘記……捐輸的事”,這樣的祭,也是神所喜悅的(來一三16)。

  5.以事奉為祭:保羅將他對外邦人的工作形容為祭司所獻的祭(羅一五16)。

  這些祭是藉著耶穌基督而為神所悅納的。首先,我們藉著耶穌基督這位中保才可以來到神麵前,也隻有他能夠使我們所獻的祭蒙神悅納。我們所作的一切,包括敬拜與事奉,都是不完全、受罪玷汙的。但這一切在到達天父麵前之前,都先經過主耶穌。他將一切的罪除掉,以致來到父神麵前的時候,一切都是完全可悅納的。

  舊約大祭司的冠冕上係著一塊金牌,上麵刻有歸耶和華為聖的字樣(出二八36)。戴上這金牌的作用。是因為百姓在獻祭的過程中,可能會因幹犯聖物而犯罪(出二八38)。所以,我們的大祭司為我們戴上大祭司冠,擔當我們任何幹犯聖物的罪。

  信徒皆祭司的真理,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明白、相信及樂意實踐的。然而,這真理卻不可以被濫用。雖然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但並不是每一位祭司都有權向會眾宣講和教導。有一些約束是必須遵守的。

  1.女人不可教導男人,也不可以轄管男人,隻要安靜(提前二12)。

  2.男人講道,要按著神的聖言講(彼前四11)。換句話說,他們要十分肯定所說的話,正是神要他們在當時的情況下說的。

  3.所有信徒都有恩賜,正如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有本身的功用(羅一二6;林前一二7)。然而,並非所有恩賜都與向公眾宣講有關,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傳道者、牧師和教師所特有的服侍恩賜(弗四11)。

  4.青年人應將那在他裏麵的、神所賜的恩賜如火挑旺起來(提後一6)。若那恩賜是講道、教導,或任何形式的公開宣講,牧者就應給他機會在會眾麵前運用這恩賜。

  5.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6節說明了信徒的祭司職分應如何運作:“弟兄們,這卻怎麽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那一章聖經也提到在會眾中公開運用恩賜時有很多應遵守的規矩,以保持教會中的秩序,及確保信徒得造就。雖然基督徒都有祭司的身分,但我們卻不可在地方教會中濫用這祭司身分。

  二6 彼得仍然想象著一座建築物,他回到以基督為石頭的比喻,並以基督為房角石。他引用以賽亞書二十八章16節,證明基督為房角石的角色,在聖經中早已預言了。他指出,神早已命定基督擁有這獨特的地位,就是要成為所揀選和所寶貴的石頭,是絕對可以倚靠的。相信他的人,總不會失望。

  在這裏譯成房角石的字,最少可以有三種解釋,而每一種解釋運用在主耶穌身上,都是正確而適宜的。

  1.在現代建築中,房角石是放置在基層上一個角落的石塊,將兩邊的牆連係起來,象征著整座建築物的根基。基督是房角石,是唯一真正的根基(林前三10、11);他就是將猶太和外邦信徒(就象一座建築物的兩堵牆)連合起來成為一個新人的那一位(弗二13、14)。

  2.有學者認為這是指一堵拱門的主石。要放置好這塊石,拱門才成形,而建築物的其它部分也由這石塊連係在一起。我們的主當然符合這樣的描述。他是拱門上的頂石,若不是他,整座建築物就毫不穩固,也無法連係。

  3.第三種解釋認為這是指金字塔的壓頂石,占整座建築物的最高位置。在整座建築物中,隻有這塊石有這樣的形狀。這塊石的形狀,決定整座金字塔的形狀。這是最後一塊要擺放的石頭。同樣,基督是教會的壓頂石,那塊真正獨一無二的石。教會的特質從他承襲而來。他再來的時候,建築工程便告完成。

  他是所揀選所寶貴的石頭。他是蒙揀選的,因為神揀選他去得著最尊榮的位置;他是寶貴的,因為再沒有其它人可以跟他相比。

  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這裏引用的是以賽亞書,原來的經文是這樣的:“信靠的人必不著急。”若將兩者合而為一,你會看見一個寶貴的應許,就是凡以基督為房角石的,必不會失望羞愧,也必不會紛亂急躁。

  二7 在上麵幾節經文中,主耶穌被形容為活石、被棄的石、寶貴的石,以及房角石。雖然彼得沒有明說,但他似乎把耶穌比喻作試金石。隻要在試金石上擦磨,就可以試出金屬的真偽。舉例說,試金石可以試驗出一塊礦石含的是真金還是黃銅。

  任何人接觸到救主,便會表露出真正的麵目來。他們對他的態度,反映出他們的真相。他在真正信徒的眼中就為寶貴;不信的人卻拒絕他。信徒隻要想象一下,如果生命中沒有救主會是怎樣的,就可以略略體會他是何等寶貴的。世上所有的享樂,“都不足以跟滿有基督的一刻相比”。他是“超乎萬人之上”的,並且“全然可愛”(歌五10、16)

  但在那些不順從或“那不信的人”來說又如何呢?詩篇一百十八篇的作者預言,匠人會摒棄這塊寶貴的石頭,但這塊石頭將來卻要成為房角的頭塊石頭。

  有一個關於建造所羅門聖殿的傳說,正好闡明這預言。建造聖殿的石頭是預先在附近的石礦場準備好的,到需用時,工人便運往建築工地。有一天,石礦場工人將一塊形狀尺寸十分獨特的石頭送往工地。匠人看來看去,仍認為不能用來作聖殿的任何一部分,因此便隨意把它推到山邊去;日子久了,這塊石頭便長滿了青苔,又給雜草蓋著了。聖殿的建築工程接近完成時,匠人要求準備一塊若幹尺寸的石頭。石礦場的人回答說:“這石在很久之前已送去給你們了。”經過一番搜尋後,匠人終於找到這塊被棄置的石頭,並把它放在聖殿的適當位置。

  這傳說的喻意是明顯的。主耶穌第一次降臨時便向以色列民顯現。然而,以色列民,特別是他們的領袖,卻容不下他。他們摒棄他,並把他送到十字架上釘死了。

  然而,神使他從死裏複活,並叫他坐在天上自己的右邊。當這位被摒棄的主再來時,卻要以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身分而來。到時,大家就得公認他是房角的頭塊石頭了。

  二8 基督比作試金石和房角頭塊石頭的比喻,現在變為基督比作絆腳的石頭。以賽亞預言,對那些不信的人來說,基督是一塊絆腳的石頭,一塊使人跌倒的磐石(賽八14、15)。

  這預言在以色列國的曆史中具體地應驗了。彌賽亞來到時,猶太人因他的出身和簡樸的生活方式而厭棄他。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政治領袖和軍事強人。縱使有最確實的證據,他們仍拒絕承認他就是那位應許要來的彌賽亞。

  但這預言不單應驗在以色列人的身上。對任何不信耶穌的人來說,他都是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都要被他絆跌。人要末憑著悔改與信心,在他麵前俯伏下拜,以致得拯救;要末被他絆倒,下到地獄去。“本來要賜給他們的救恩,卻成了他們受更重審判的原因。”兩者之間並沒有折衷;他不是救主,就是審判者。

  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他們為什麽會絆跌呢?並不是因為他們在理性上遇上不解的難題。並不是因為主耶穌有什麽方麵令他們覺得不可能相信他。他們……絆跌,是因為他們故意不順從道理。問題在於人的意願。人不得拯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得拯救(約五40)。

  本節的最後一句:也是預定的,似是說他們不順從道理是預定的(編按:在聖經原文和英文譯本裏,“是預定的”緊隨在“不順從”之後)。這裏的意思確是如此嗎?不,這句話說明,那些故意不順從道理的人,就注定會被絆跌。也是預定的這個從句,是從屬於以上的整個從句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神已經判定,拒絕敬拜主耶穌的,都要被絆跌。任何堅決要拒絕相信的,就預定要被絆跌。“既不願意順從,絆跌便成了無可避免的結局。”(譯自費廉思譯本;JBP)。

  二9 彼得回頭再論信徒的權利。他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神曾應許要將這一切權利賜給以色列民,隻要他們肯聽從他: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一九5、6上)。

  由於不信的緣故,神的應許不能夠在以色列人的身上實現,這民族也就失去了作為神子民的身分。在這時代,以色列民因不順從而失落的地位,給教會取代了。

  在今天,信徒是被揀選的族類,是神在創立世界之前已揀選歸基督的(弗一4)。然而,基督徒並不是世上某個種族,源於同一個祖先,或有獨特的容貌及身體特征;基督徒是同以神為天父,同有相類似的屬靈特質,是屬天的子民。

  信徒也是有君尊的祭司。這是本章第二次提到祭司的經節。第5節形容信徒為聖潔的祭司,負責獻上靈祭。這裏形容他們為有君尊的祭司,負責宣揚神的美德。作為聖潔的祭司,他們憑信心進到天上的聖所中敬拜。作為有君尊的祭司,他們在世人中作見證。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遭監禁的事跡,說明了這兩種祭司身分的不同性質。作為聖潔的祭司,他們在半夜時分向神歌頌;作為有君尊的祭司,他們向看守他們的禁卒傳福音(徒一六25、31)。

  信徒是聖潔的國度。神的本意,是要以色列民成為一個以聖潔見稱的民族。可是以色列人卻墮落了,隨從外邦鄰國一起犯罪。因此,以色列被暫時擱在一旁;現在,教會就是神聖潔的國度。

  最後,基督徒是屬神的子民。他們單屬於神,在神眼中有特別的價值。

  本節的最後部分,將屬神的新族類、祭司、國度和子民的責任縷述出來。我們應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過去我們在罪惡與羞恥的黑暗中摸索。但神施行奇妙的拯救,引我們進入他愛子的國度裏去。這黑暗令人難以忍受,但光明卻是清淨而輝煌的。麵對為我們成就這一切神,我們應獻上何等的讚美!

  二10 彼得在結束這段時,引用了何西阿書。神以這位先知不幸的家庭生活為教材,向以色列民宣判。由於以色列人對神不忠,神說他不再憐憫他們,他們亦不再作他的子民(何一6、9)。然而,神並不是從此便把以色列丟棄,耶和華卻應許以色列將來會被挽回:

  ……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神。”(何二23)

  彼得前書的收信人中,有一部分也曾經屬於以色列,他們如今是教會的一分子。他們因信靠基督而成為神的子民,不信的猶太人則仍然被丟棄。

  因此,彼得看當日猶太人信主的情況,已應驗了何西阿書二章23節的應許一部分。他們在基督裏成了屬神的新子民;他們在基督裏蒙了憐恤。在以色列全國得享神透過何西阿所應許的祝福之先,這一小撮得救的猶太人早就先嚐這些福分了。

  我們不應從彼得這段話來下結論,認為如今教會既是神的子民,他與以色列國已經斷絕了關係。我們也不應假定如今的教會就是屬神的以色列,不應以為神對以色列的應許現已適用於今日的教會。以色列和教會是兩個分別而獨特的個體;在解釋預言之時,這觀念是至為關鍵的。

  由亞伯拉罕被呼召起至彌賽亞降臨,以色列是神在地上揀選的子民。然而,這民竟將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悖逆與不信達至空前的高峰。由於以色列犯了這彌天大罪,神暫時不再看以色列為他的選民。今天,以色列民是古時在地上屬神的子民,但卻並非他現今所揀選的子民。

  在現今的世代裏,神有新的子民,就是教會。在神治理以色列的過程中,這段教會時代是一段插曲。當這段插曲終結時,即是當教會被提到空中後,神會再次處理他與以色列的關係。那時候,以色列民中那些信主的人,會再一次成為神的子民。

  何西阿的預言要在將來才會完全應驗,要直到基督第二次降臨時才成就。那時候,這拒絕接受彌賽亞的國將“仰望我,就是他們所紮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亞一二10)。這樣,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便會蒙憐憫,並再次成為神的子民。

  彼得在本節要說明的重點,是今天信主的猶太人,提前實現了何西阿的預言,而不信的猶太人,仍然與神分隔。當“救主從錫安出來”並“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時(羅一一26),這預言就會全然地成就。

貳.信徒的各種人際關係(二11~四6)

一.以客旅的身分麵對世人(二11、12)

  二11 彼得前書餘下的部分,大多是談論基督徒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上應有的行為表現。彼得提醒信徒,他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這事實應對他們的一切行為產生影響。他們是客旅,意指他們在異域居住,在那裏他們並不享有公民權。他們是寄居的,指他們在某地隻是居住片時,該地方並非他們永遠的歸宿。

  不少舊日的詩歌提醒我們,信徒隻是世上寄居的。例如:

  既蒙天召,從神得生;
  過去我等,屬地子民;
  在世寄居,心係天家,
  韶光過後,欣得產業。

  既為客旅,我心不慕,
  地上一切,終歸黃土;
  主的十架,盡除捆綁,
  寶貴救主,彼岸輝煌。

  ~戴雅各


  然而,這些情懷在今天的詩歌中已不多見。當教會適應了這個世界,安頓下來時,高唱一些我們經驗以外的情懷就顯得有點虛偽了。讀到彼得勸我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欲,這私欲是與靈魂爭戰的,我們馬上會聯想到性欲的罪。然而,這勸告節應用更廣泛;這是指與神的旨意相違背的強烈意欲。包括好酒貪食,嬌養己身以致睡眠過多,耽於聚斂貨財,或貪圖世上的享樂。這一切都不斷向我們的靈命宣戰,打擾我們與神相交,妨礙我們在靈命上的成長。

  二12 我們不單要在肉體的軟弱上約束自己,還要保守自己在外邦人中(即不信的世人),品行端正。我們不應效法這世界的方式來度日。我們必須另有楷模,不與世同。

  這樣做難免會受到批評。歐德曼這樣描述彼得所身處的時代:

  ……基督徒由於不信奉異教的諸神,因而被詆毀為反宗教者;由於不與世人一樣貪行各種敗德的行為,因此被譏為傻瓜或禁欲主義者;由於隻效忠於天上的大君王,就被誣陷為對國家不忠。

  這類批評是無可避免的。然而,信徒卻無論如何都不能給世人一個確鑿的理由來加以指責。信徒應該用純全良好的操守來駁斥一切誹謗。這樣,那些誹謗我們的人,就不得不在鑒察(眷顧)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鑒察(眷顧)的日子是指主來臨的任何日子,可以是來施恩,也可以是來審判。路加福音十九章41至44節運用了這句式。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因為這城不知道自己正處在眷顧的日子;即是說,耶路撒冷城並不知道彌賽亞已在慈愛與憐憫中降臨了。這裏的意思可以指:(1)神的恩典臨到批評他的人,使他們得救的日子,或(2)沒有重生的人都要站在神的審判台前的審判之日。

  大數的掃羅可作第一個解釋的例證,他有分誣陷司提反,但司提反的德行勝過一切的反對。大馬色的路上,神在恩典中向掃羅顯現後,這悔改的法利賽人便將榮耀歸與神,並和司提反一樣,藉那滿有基督樣式的生命散發出光輝,影響了其它人。朱偉慈說:

  美好的生命,是要提升他人的思想,以致他們敬重那榮耀的神。他們看見從人的生命反映出來的神是何等美好的時候,也就會被吸引而與神相交。他們會被說服,但不是由於我們三寸不爛之舌,而是因為我們為人所發出的光芒。我們高尚生命所表現的美好素質,可以使“無知的愚頑人閉囗”,而這種閉囗不言,是人受感獻上生命的第一步。

  至於第二個解釋,意思是指沒有重生的人,不得不在審判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到時他們不再有藉囗,因為他們不但聽過福音,更從信主的親戚、朋友和鄰居身上看見福音的見證。由於神的兒女有無可指摘的行為,神的名字便被高舉。

二.以公民的身分麵對政府(二13~17)

  二13 接下去的五節經文談論基督徒與政府的關係,這裏的鑰字是順服。事實上,在整卷書信中,彼得共有四次囑咐信徒要順服。

  公民要順服政府(二13)。

  仆人要順服主人(二18)。

  妻子要順服丈夫(三1)。

  年幼的信徒要順服年長的(五5)。

  賴恩融這樣說:

  在麵對逼迫、詆毀及批評時,基督徒最好的回應,就是無可指摘的生命、不能貶損的行為修養,以及良好的公民操守。其中尤以……順服最能反映基督的美德。

  世上的政府是神所立的(羅一三1)。統治者是神的仆人(羅一三4)。即使統治者不是信徒,從他們官方身分的角度來說,他們始終是神的人。縱使他們是獨裁者或暴君,有他們治理總比沒有人治理好。一個國家完全沒有統治者,就會是無政府狀態,沒有任何群體可以在無政府狀態下生存。所以,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政府,有政府總比完全沒有政府好。有秩序總勝於混亂。信徒要為主的緣故,順服人的一切製度。他們這樣做便成就了神的旨意,並做了討他喜悅的事。不管統治者是皇帝,或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這些吩咐仍是合用的。甚至是在尼祿的統治之下,大原則是要順服他。

  二14 順服的囑咐,適用於統治者之下的官員,例如臣宰。他們蒙神授權,懲罰違反法律的人,獎賞遵守法紀的人。事實上,政府官員鮮有時間或打算去獎勵守法者;可是,這並不減低基督徒要順服的責任!曆史學家湯恩比曾說:“隻要人性中仍存有原罪,凱撒就仍要忙得透不過氣來。”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有時信徒並不需要順服。若政府給信徒的命令是要他們違反神所啟示的旨意,信徒就必須不順服政府了。在這種情況下,信徒便有更高層次的責任;他應當順從神,不順從人(徒五29)。信徒若為此不順從人而要麵對懲罰,他就應當勇敢地接受。他不可造反,不可推翻政府。

  技術上來說,偷運聖經進入封閉國家的人,是觸犯法律的。然而,他們乃是遵行那比人的律法更高的律──將福音帶到萬民去的命令。因此,從聖經的立場來說,人不能以此指控他們。

  又例如政府命令一個基督徒參軍。他是否有責任順從接受武裝?如果他認為這是直接違反神的教訓,他就應該先盡力尋求各種可能的途徑,保留不參戰的身分,或作一個因宗教理由而拒絕服兵役者。如果這一切都行不通,他就得拒絕征召,並準備承擔一切後果。

  很多基督徒對參軍服役,並沒有良心上的不安或顧慮。有關這方麵,各人應自行在心中確立定見,並容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

  至於基督徒應否投票或參與政治,則是另一類的問題。政府並沒有要求所有人參政,所以問題不在於順服與否。每一個人必須尋求聖經的亮光,按個人行為操守及公民責任的原則而行。在這一方麵,我們同樣要容許他人有不同的見解,而不應堅持他人也要與自己的意見一致。

  二15 神的旨意,是要他的子民過一個光明磊落和無可指摘的生活,好使未信主的人沒有合理的根據指控他們。基督徒具典範的行為操守,能夠也應該足以反映出那些糊塗人對基督信仰的反對是何等無知。

  基督徒與基督信仰,不斷受到糊塗無知人的攻擊。可能是在大學的課室裏,可能是在科學實驗室中,甚至可能是在教會的講壇上。彼得指出,回應這些攻擊的一個最佳方法,就是過聖潔的生活。

  二16 我們過著自由人的生活,不是受到政府的束縛或奴役。我們毋須奴顏婢膝,或是在恐懼中度日。畢竟,我們在主裏是自由的人。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自由地去犯罪。自由不等於放縱。自由並不包括無法無天的行為。所以,我們絕不可以用自由為作惡的藉囗。悖逆犯罪,永不能用虛假的屬靈藉囗來開釋。披上宗教外衣的惡行,永不能叫基督的工作得益。

  如果我們以神的仆人的身分生活,我們就會和政府保持妥當的關係。我們要在神的光中行事,凡事順服他,一切為榮耀他而作。最優良的公民,莫過於信徒以神仆人的身分而生活。可惜,多半政府都不知道,相信並遵從聖經吩咐而活的基督徒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請細味神的仆人(奴隸)的意思。邁耳說:“神往往用上我們最厭惡害怕的名稱,使之閃耀悅目,直至原本看來使人生畏回避的稱謂,成為我們最向往欣羨的目標。”

  二17 麵對人生每一種人際關係是基督徒必然的責任。故此,彼得就在這裏用了四個簡明扼要的吩咐,將整個範圍概括起來。

  務要尊敬眾人。沒有人的言行舉止,能令我們對他常存尊敬之心;但我們可以謹記,每一個人的生命比整個世界都寶貴。我們應該認識,每一個人都是按神的形象樣式造的。我們不可忘記,就是世上最不配的人,主耶穌也為他流血舍命了。

  親愛教中的弟兄。我們要愛眾人,但我們尤其有責任去愛屬靈家庭裏每一位成員。這種愛,就象神對我們的愛,是完全不計較對方是否應得的,是愛那完全不可愛的,不求報答,且比死更頑強。

  敬畏神。當我們尊神為至高的主宰時,就是敬畏他。這樣,榮耀神就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畏懼做任何令他不悅的事,也畏懼在人麵前丟他的臉。

  尊敬君王。彼得再次談到世上的統治者,作最後的提醒。我們應敬重統治者,因為他們是神所指派,以維持社會秩序的人。即是說,我們必須這樣做:“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羅一三7)一般來說,基督徒可以在任何形式的政權下生活。隻有在一種情況下,他不應該順從,就是當統治者命令他作出妥協,要他違背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或順從。

三.以奴仆的身分服侍主人(二18~25)

  二18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新約聖經對仆人的指示,比對王者的指示更多。很多初期教會的信徒都是仆人。聖經的記載中,多半基督徒都來自社會的中下階層(太一一5;可一二37;林前一26~29)。

  這段經文是寫給在主人家中作仆人的,不過,所說的原則各行各業的雇員也可應用。基本的提醒是仆人要存完全尊敬的心順服主人。在任何社會或團體中,都必然有掌握權力的一方和服從權力的另一方。仆人順服主人,是對自己有利的,若不然,他就會失業。然而,順服對基督徒來說,有更重要的意義。其中所牽涉的不單是薪金收入的問題;他的見證也關係重要。

  仆人不應因雇主的脾性,來決定對他順服多少。當然,任何人都能夠順服那善良溫和的雇主。但聖經呼歎信徒不要這樣,他們應該連那些乖僻的、專橫的老板也要順服。這樣做便顯出基督徒特有的態度。

  二19 我們因不公平的對待而受苦時,會得到神的欣賞。神若看見我們因著與他的關係,雖然忍受不應有的痛苦,也沒有為自己申訴或反抗,他便因此而感到喜悅。我們若謙和地承受不公平的對待,就是將基督表現出來;這種超自然的生命,會贏得神的讚賞。

  二20 如果我們因自己的錯失而受苦,縱使能忍耐,也沒有什麽可稱讚的。神肯定不能從中得榮耀。這種受苦不能顯出我們作為基督徒有何獨特之處,也不足以令別人受吸引而歸信主成為基督徒。然而,因行善受苦而能忍耐,卻是有價值的。這是超乎常情的,是世上鮮有的,足以使世人感到驚訝,因而體會自己的罪,甚至願意領受救恩。

  二21 信徒因行善而受苦的觀念,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一段關乎我們偉大的榜樣──主耶穌──的莊嚴而超卓的經文。世上沒有人象他一樣,受到那麽不公平的對待,也沒有人象他能這樣忍耐。

  神呼召我們,吩咐我們要仿效他,忍受別人所加的苦害。這裏榜樣一詞的含意就是如字帖一樣有完美的筆法。學書法的人要盡可能完全依照字帖來摹寫。若他能小心翼翼地臨摹,他的字體會寫得不錯。但他把字帖放得愈遠,他的臨摹就會愈糟。隻有緊緊倚靠著這“榜樣”,我們才可以確保有好的成績。

  二22 我們的主並不是因自己的罪過而受苦,因為他根本沒有罪。他是“那無罪的”(林後五21),他並沒有犯罪(本節);“在他並沒有罪”(約壹三5)。

  他說的話沒有絲毫詭詐。他從不說謊,也不隱瞞事實。這是超凡出眾的!他竟是一個曾活在世上,卻絕對誠實、絕無虛飾、絕無詭詐的人。

  二23 他在挑釁之下仍保持忍耐。他被罵,卻不還囗。他受譴責,也沒有還囗。他被誣告,並沒有自辯。他竟完全沒有自我辯護的衝動。

  有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曾這樣寫道:

  當自己無故地受詆毀,而仍能處之泰然,就顯出最深刻、最真實的謙卑。受人侮辱與不公平地對待而能保持安靜,就是學會我們的主那尊貴的態度。回想他雖是無辜的,卻承受各種苦害。我們卻往往有衝動要自辯及開釋,這不是愚不可及嗎?

  他受害不說威嚇的話。“他安靜的舌頭,從沒有吐出一句粗暴或威嚇的話。”或許那些攻擊他的人,會誤將他的沉默看為軟弱。倘若他們也曾這樣沉默,就會發覺這樣並非軟弱,而是超然的剛強!

  他能夠忍受這些無故的淩辱和傷害,力量到底是從何而來呢?這是因為他相信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聖經也勸勉我們要如此行。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一二19~21)。

  二24 救主的受苦不單是我們的榜樣,並且是為了救贖我們的罪。在這一方麵,我們並不能模仿他,而彼得也沒有叫我們這樣做。本節所說明的論點,是救主受折磨,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的罪,因為他根本沒有罪。他是因為我們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他既已為我們的罪一次過代受痛苦,我們便不應再讓自己落在因犯罪而受苦的光景下。他為我們的罪死了,叫我們可以向自己的罪死。不但如此,我們不單隻消極地避免犯罪、向罪死,更應當在義上活。

  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鞭傷一詞在原文是單數的,含意可指他全身已被摧殘至體無完膚。救主既付了這樣高昂的代價來使我們得醫治,我們對罪應抱怎樣的態度呢?狄奧多勒說:“這是一種嶄新而奇特的醫治方法。那醫者忍受醫治的痛苦,病者卻得到醫治。”

  二25 我們在信主之前,都好象迷路的羊──迷失、破碎、受傷、淌血。彼得在這裏提到迷路的羊,是在這段經文中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引用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

  21節:“基督……為你們受過苦。”(參看賽五三3、4)

  22節:“他並沒有犯罪,囗裏也沒有詭詐。”(參看賽五三9)

  23節:“他被罵不還囗。”(參看賽五三7)

  24節:“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參看賽五三4、11)

  25節:“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參看賽五三5)

  26節:“你們從前好象迷路的羊。”(參看賽五三6)

  我們得救後,便回到我們的牧人那裏去──就是那位為羊舍命的好牧人(約一零11);那位“親切而不懈地看管羊群,並為羊群流血舍命”的大牧人;那位不久要再來,引領羊群到天上的青草地去的牧長──我們從此便不會再走失。

  歸信主,就是歸到我們靈魂的監護人那裏去。在創世之時,我們本是屬他的,後因犯罪而迷失了。現在,我們歸在他的看顧下,並且永遠安全穩妥。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