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
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麽。 13:3 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13:4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13:6 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13: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3: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3:12 我們如今彷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注:“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麵對麵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一三1 一個人就算能說所有的語言,包括世人的和天使的,卻沒有運用這能力來造就別人;那麽,他就不比金屬相碰所發生的刺耳響聲更有益處、更覺美妙的了。根本沒有人能明白的字句,說出來也沒有益處,隻是折磨神經的喧鬧聲而已,不能為大家帶來任何好處。方言要翻出來,才可以造就別人。就是這樣,說話的內容也要能造就人方可。天使的話語大概代表典雅的言語,卻並非不為人認識的言語,因為在聖經中,每當天使對人說話時,總是用一般人常用的、容易明白的言語。 一三2 同樣地,某人或會從神那裏得著超凡的啟示。也許他明白從神而來的重大奧秘,就是重要的真理,一直未為人知的,如今卻向他顯明出來。也許他從神得到的,是用超自然方法授予的大量知識。也許他擁有勇敢無雙的信足以移山。但如果他隻利用這些奇妙的恩賜來使自己得益,而不是建立基督身子其它肢體,這些恩賜就毫無價值了。擁有恩賜的人也算不得什麽,他對別人毫無助益。 一三3 保羅就算將他所有的周濟窮人,甚至舍己身叫人焚燒;但如果這些英勇的行為不是憑著愛心而作的,那就對他毫無益處了。如果他隻是為了引人注目,並享有名聲,那麽他的善行都是毫無價值的。 一三4 有人說:“本章並非愛的專論,卻與新約聖經中大部分優秀的篇章一樣,與實際的處境有關。”何治指出,哥林多信徒欠缺耐性、不滿、善妒、華而不實、自私、失禮、不顧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多疑,充滿憤恨、吹毛求疵。 因此,使徒保羅就在這裏對比出真愛的特質。首先,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恒久忍耐就是在受到挑釁時仍堅忍下去。恩慈就是積極的善,努力締造別人的利益。愛是不嫉妒別人,卻因別人得尊榮而高興。愛是不自誇,不張狂。愛心知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的,而人完全沒有條件驕傲。甚至連聖靈的恩賜,都是神全權決定如何分配的。所以,不管所得的恩賜是何等引人注目,也不會驕傲,或不可一世。 一三5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如果一個人真正憑愛心行事,他會是個有禮和體恤別人的人。愛是不會自私地求自己的益處,而是關心可以怎樣幫助別人。愛是不輕易發怒,而是願意忍受別人的輕視和侮辱。愛是不計算人的惡,即是不會斷定別人動機不善,不去懷疑別人的行動。愛是沒有狡詐的。 一三6 愛是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人的本性中有些卑鄙的傾向,就是喜歡不義的事,尤其是不義的行為能為自己帶來好處。這卻不是愛的精神。愛隻喜歡真理的勝利。 一三7 凡事包容的意思,可以指愛是凡事以忍耐麵對,或是指愛將別人犯的錯失收藏或隱蔽起來。包容一詞可以翻成“掩護”。愛不會毫無必要地將別人的過失公開,縱然在必要時會很堅定地對犯事的人施行合神心意的懲罰。 愛是凡事相信,即是對別人的行動和事情盡量作出最善意的解釋。愛是凡事盼望,即熱切地期望一切事最終會有最好結果。愛是凡事忍耐,即忍受逼迫或惡待。 一三8 保羅既描繪了實踐愛的恩賜者的特性,現在要說出愛的永恒,對比其它恩賜的短暫。愛是永不止息。愛會在永恒裏仍存留下去,我們會繼續愛主和彼此相愛。然而,其它恩賜卻隻有短暫的意義。 本節至13節的解釋主要有兩個。一是傳統的觀點,認為先知講道、說方言和知識的恩賜,會在信徒進入永恒時終止。另一觀點認為這些恩賜已經終止了,是在聖經正典完成時終止的。為了闡明這兩種觀點,下文特將本節至12節意譯出來,分別命題為《在永恒裏》和《完成的正典》。 在永恒裏 愛是永不止息。相反,今世的先知講道之能,在神的子民歸回天家後便止息。現今雖有知識的恩賜,但當我們最終得享榮耀時,知識也就停止了。(當保羅說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時,決不是指在天家那裏不再有知識。他必定是指知識的恩賜而言,因為到時神的真理將透過超自然的途徑傳送。) 一三9 在今生,我們的知識始終都是有限的,先知講道也是如此。聖經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並不明白的,神權能安排裏有不少的奧秘,不是我們能完全了解的。 一三10 等那完全的來到,即當我們在永恒的世界裏達到完全的地步時,有限的知識和有限的先知講道恩賜便會歸於無有了。 一三11 此生好比孩提時期,我們的說話、心思、意念,都是十分有限和不成熟的。在天上時,好比完全長大的成人。那時,就會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一三12 隻要我們尚在世上,所見的事物都是黯淡不清的,就好象是對著模糊的鏡子看一樣。相比之下,在天上好比麵對麵一般,即不會有阻隔,使視線模糊。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我們知道的,就與主知道我們的一樣,即知道得更完全了。即使在天上,我們永不會有完全的知識。隻有神是全知的。然而,比起現今,我們所知的範圍會大得多。 完成的正典 愛是永不止息。雖然尚有先知講道之能(在保羅的時代),但當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完成時,這種直接啟示的需要就終止了。說方言之能在保羅的時代仍然有用,但到了聖經的六十卷書相繼完成後,這些異能也必歸於無有,因為毋須靠它們來證實使徒與先知的講道(來二3、4)。有關神真理的知識,是神賜給使徒和先知的;但當整套的基督教教義一次交付給聖徙後,這也就停止了。 我們,即眾使徒,現在所知道的有限(意思是我們仍在接收從神那裏直接啟示的知識),我們所作的先知講道也有限(因為我們隻能夠將所接受的部分的啟示表達出來)。 但等那完全的來到,即當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完成了,正典圓滿編成時,真理片刻局部的啟示便會停止,宣揚這真理的工作也終會歸於無有。神整全的道既己存在,就不再需要這些局部的啟示了。 異能恩賜乃是與教會的孩提時期相關的。恩賜並不幼稚,是聖靈所賜,必要的恩賜。但一旦神整全的啟示能夠從聖經揭示出來,就不再需要這些異能的恩賜,可以放置一旁了。孩子一詞,在這裏指一個尚未有充分語言能力的嬰孩。 我們如今(使徒時代)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們(眾使徒)當中沒有任何一人得著神完整的啟示;各人隻是得著部分,就象並謎麵一樣。當聖經的正典完成後,就能除封不清楚的地方,窺其全豹了。如今,我們的知識(即眾使徒和先知)有限。然而,當新約經最後的一卷完成後,我們的知識便會前所未有地達到更完全更深入的程度了。 一三13 信、望與愛,是凱理所說“代表基督信仰的主要道德準則”。這些屬靈的美德比屬靈的恩賜更重要,且更存留久遠。簡言之,聖靈的果子比聖靈的恩賜更重要。 這些美德之中,最大的是愛,因為對其它人最有用。愛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別人為中心。 在結束本章之前,還要提出幾點。上文曾提到,有關第8至12節的詮釋,其中廣為人接納的說法,就是經節對比今世與永恒的情況。 但很多虔誠的基督徒卻支持完成的正典的詮釋,相信異能恩賜的作用,是要在神的真道尚未完全定稿成書之前,確立眾使徒的教訓。因此,當新約聖經完成後,就不需要這些奇能的恩賜了。後者的觀點誠是值得認真考慮,卻又難以確切地證實的。即使我們相信異能恩賜在使徒時代結束時已大致上終止了,但我們仍不能斷言,就是在今天神有意的話,也不能再運用這些恩賜了。不論我們支持那一套詮釋方法,那不變的教訓是,聖靈的恩賜是有限和短暫的,而聖靈的果子卻是永恒並更優秀的。如果我們實踐愛,就能夠避免誤用恩賜,並因濫用恩賜而造成的爭鬥和紛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