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9月5日 約拿書四章

(2010-09-05 03:55:43) 下一個

約拿的憤怒

約拿書四章一至五節

    1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2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阿,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麽: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3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麽?”5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從一開始,約拿的故事就以震驚和矛盾為其特征;這個故事在敘述中的新轉變,是難以預料的。現在,約拿發怒;我們假定他發怒的原因,是因為覺察到尼尼微人民大眾的靈命的改變,因此這城市的人將不致經曆上帝的憤怒。所以約拿再一次禱告(2—3節),這次禱告語調和他早些時候的禱告(二1—10)完全不同。當他看見在這座城中所發生的,他禱告上帝取去他的生命,因為他感到死了比活著好。上帝於是規勸他的仆人,但沒有用;約拿出城去,在城東邊的高地上搭一座棚,住在那裏,等候著也許這座城會被毀滅。

    講故事的藝術,在這一部分最巧妙地表現出來。對於這位別扭的約拿,聽眾很容易和作者一起產生不滿的反應。然而對約拿的反應正是作者將信息帶給聽眾的工具。那麽這信息的重點是什麽呢?

    (一)約拿的神學與上帝是衝突的。我們現在對約拿別扭的反應是比較習慣了,因為他不是第一次這樣發怒。那麽,到底他為什麽生氣呢,他是否因為他宣告尼尼微命運要被毀滅;然而時間過去,這座城市並沒有如他所預言的那樣毀滅,因而他生氣呢?他生氣是因為上帝不審判尼尼微,這將損害他作為一個先知的形象嗎?有幾位聖經學者這樣解釋,但是這是不太可能。

    約拿生氣是因為他的神學被證明是與上帝的本性和行動互相衝突。他太過固守立約的神學,這種神學太狹窄了,他們隻知道上帝愛以色列人,並向他的選民施憐憫。他們的眼光很窄小,他們以為上帝這種特別的愛是不可以給外邦人,就像尼尼微這樣作惡的人。約拿的禱告有一部分是從舊約聖經中引錄出來的:“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比較第二節和出卅四6—7)這些聖經古卷中關於上帝的話,在約拿看來,隻對以色列人講的。然而上帝不隻是愛以色列人,他也愛外邦人,約拿看不見上帝也愛尼尼微大城市的所有人。簡單一句話,約拿因此產生妒忌。

    約拿的怒氣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現象。自己嚐到了上帝的愛,他不會想到把這種愛闊展到別人;嫉妒弄瞎了人的眼睛,他把上帝的憐憫隻限於他自己。從這種嫉妒中,產生對愛的斷章取義,他否認他開始時也和別人一樣對上帝的愛一無所知的事實。這樣,約拿書的作者,籍著約拿的憤怒這一戲劇性的一幕,希望尋求到除去群眾中間眼瞎的人之障礙,激發別人去接受上帝的愛。在教會中,情況並不比當時以色列好;在教會中也有限製上帝的愛的趨勢,以為隻有教會內部的人,才是上帝憐憫的對象,因此產生了無盡的爭論。但這種爭論隻是一陣風,它尋求把上帝局限在狹窄的神學理論中。所有這樣的理論必須打破,讓新的流進去;要擴大上帝的概念,遠超過所有的神學理論。

    (二)約拿的禱告反映他又回轉到他老的階段去。這種回轉反映出這個冷酷的先知的可悲和頑梗。不久以前,在他被拋到波濤巨浪中以前,約拿曾經覺察到他自己在這方麵的過錯,並且悔改使自己的信心達到新的成熟階段,因此當上帝第二次呼召他時,他順從了,表現出他願意委身聽從上帝。但是,可悲的是這裏約拿的老樣子又出現。當事情沒有按他所希望的那樣去進展時,他甚至想起他以前在未悔改時所說的話:“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過麽?”(2節)約拿是一個典型遇到危機才肯信靠的人:當暴風雨來臨時,一種深刻悔改和敬虔的心態表現出來;但當高潮過去以後,他的信心和它一起消失掉!

    我們對生活中曾經改正的過錯,絕不可以像約拿那樣;我們要堅定我們新的方向,一直不動搖。人的本性常常習染極深,需要不斷地提醒注意。在這一方麵,約拿書可以提供我們很好的幫助。在這個故事中,約拿的情緒浮躁在敬虔和失敗之間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在自己身上也能見到同樣的波動趨勢,我們將從這個故事中學習更多的功課。

    (三)約拿以一種虛假的自尊心作弄自己。“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他這樣禱告(3節);他的禱告令我想起以利亞在列王紀上十九章四節的禱告。但是約拿實際上並沒有自尊心,他的話隻是欺騙他自己。他再一次被一種不可靠的虛榮心引導著,他把自己當作人類曆史上的英雄;他沒有自知之明,沒有覺察到自己地位的渺小,因此在他求死的禱告裏,他簡直是在嘲笑自己。這種虛榮心、和自我欺騙的思想和行為是危險的。它欺騙他自己相信他是偉大的殉道者。如果我們像約拿這樣,我們就作弄我們自己。相反的,隻有用剛毅的現實主義的眼光才能認識自己,並知道如何做才能擺脫這種像約拿那樣虛假的自尊心。

    然而對於這位發著怒的約拿,這幾節經文以一種仁慈的聲調作結束。上帝沒有發怒,盡管他對這樣一位愚頑的先知,是可以發怒的,但他沒有那樣,反而溫柔、仁慈、甚至帶著一點幽默的問他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麽?”(4節)這樣溫柔的話,少許帶點啟導性,也許能夠引導在不正確的怒氣中的約拿,使他產生一點自我覺醒。

上帝的憐憫

約拿書四章六至十一節

    6耶和華上帝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7次日黎明,上帝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8日頭出來的時候,上帝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好。”9上帝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麽?”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10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11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尼尼微城是被保存下來了,但是對先知的治療卻一直沒有完成。約拿坐在這座城市東邊的一個高位上,還一直盼望審判和硫磺的災難突然臨到這座外邦人的城市。但是他現在確知這種事事實上不會發生,不過他仍然等著。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太陽的暴曬,他為自己搭了一座棚。用隨地取得的樹枝和草所搭的棚擋不住了太陽的熱;氣溫和濕度激起了先知的壞脾氣。

    在這種情況下,上帝觀察到他的先知所處的惡劣形勢,便造了一棵植物(譯按:中文和合本譯作“蓖麻”的,英文標準修訂木譯作“植物”“plant”),使它迅速成長起來,為約拿遮蔭。在希伯來原文中,也許是指迅速成長的蓖麻樹,這種樹的葉寬,能夠遮蔭。約拿沒有想到他有這樣的運氣,因此壞脾氣轉變成大大喜樂。他感到再沒有比在炎熱的夏天有一棵樹葉茂盛的樹來遮蔭更好的事了。很自然他感到驚喜。

    然而自然界的麻煩是它完全不可靠,有一種穀像蟲(Weevils)在作怪。(“蟲”字在希伯來原文中,可能指一種“木蟲”,或者“葡萄樹的穀像蟲”,甲蟲之一類。)蓖麻樹所提供的陰影是太脆弱了,隻要穀像蟲一咬它就枯槁了,陰影也就消失了。如果這樣還不夠糟,熱帶風還要刮起來;從伊朗的山上來的熱帶空氣,再加上無情的太陽照射,使得約拿的脾氣又惡劣起來。他再一次決定死了比活著還好。但是上帝說話並且詢問約拿到底是什麽事情觸怒了他,蓖麻樹枯槁和討厭的氣候真的成為足夠理由,使他覺得死了比活著還好嗎?約拿回答說:“是的!”他不加思索的回答,把這本書的信息清楚地帶出來。

    在這個故事的最後階段,約拿的不成熟這樣明顯地表現出來;這種不成熟是根源於他的自私自利。第一次約拿要去死,因為他嫉妒;尼尼微大城的居民將不受上帝的審判而死去,他相信他們應得的厄運沒有臨到。現在他又要死,是因為天氣使他感到有些不舒服。任何事情都會比那樣酷熱好些。他矛盾的情緒在這裏表現得很明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他向上帝發怒,因為他不情願消滅整個的尼尼微城的人,他又向一棵樹發怒,因為它無理由地死去,使得他感到不舒服。他的情緒迅速地升起來,又急促地降下,好像一部升降機在電腦的控製下。他對創造全人類的上帝極度失望,因為他沒有消滅成千上萬的人類;他又同樣對創造動物的上帝失望,因為他允許穀像蟲咬死了一棵蓖麻樹,區別隻在於:蓖麻樹的死給他個人明顯的造成不便,而災難臨到尼尼微人卻與他沒有直接關係。

    說到這裏,有人也許會覺得,約拿的故事這樣講是否離題太遠太奇怪了呢?其實不然,在最後一節(11節)中,作者明顯地把整本書的內容有力地聯係在一起,突出“我豈能不愛惜尼尼微呢?”這個問題。對於這故事初期的讀者,他們的傳統也許會令他們回答說:“是的!”那些邪惡的外邦人,他們不應得上帝的憐憫。但是說“是的”的人,在他們聽完整個約拿的故事,他們也一定會感到,這樣說等於和約拿一樣是太自私了。事實上如果上帝關心蓖麻樹,他也必關心人和牲畜,特別是外邦人。我們要認真去思想,如果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尼尼微人的上帝;在上帝的選民和外邦人之間,並無根本的區別。

    我們讀完約拿書之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在我們的耳旁回響:上帝豈不憐憫嗎?他的愛隻限製在一些人的身上,而不能擴展到其他人嗎?這個最後的問題還可以再擴大一些;這個城市的居民有十萬人以上,他們代表全世界所有的群眾。什麽時候上帝將不要和不能施憐憫呢?艾仁(Leslie Allen)在寫這卷書的信息時說道:“約拿潛伏在每一個基督徒的心中,低語著他帶偏見的危險信息,無意義的墨守陳規,並排斥性的自我認同(隻愛以色列人)。”隻有當我們除去我們心中的約拿時,我們才抓住約拿書的中心信息。大魚怎樣把約拿吐在海岸上,我們也要把自己的偏見和羞恥,像魚吐約拿一樣,都從我們裏麵驅逐出去,使上帝的憐憫臨到全人類。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