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第十五章 注釋
15:1-20 使人汙穢的事物
1 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可能是公會(見太26:59)
派來審查耶穌言行的代表。
飯前洗手以滌除禮儀上的汙穢,與「古人的遺傳」,見
可7:3-4。
3-6 法利賽人所敬奉的傳統,反使人違背神的誡命。
「作了供獻」:是名義上給了神,不可容讓別人使用的意思。
7-8 法利賽人的教導,是出於假虔誠。經文引自賽29:13。
10-20
在神麵前,真正的汙穢是人內心的惡念,而不是對食物與宗教禮儀的
失當。
13 「凡栽 ...... 出來」:不屬於神的人自然無分於耶穌所引進的天
國。
14 法利賽人身為無知百姓的領導(參羅2:19),卻對真理視而不見
,導人於迷。
15:21-28 迦南婦人的信
21 「推羅」、「西頓」:位於加利利以北,是地中海旁、非尼基
境內的市鎮。 「迦南」:在此指非利基境(參可7:26)。
22 「大衛的子孫」:見太1:1。
26 「狗」:指家中飼養的小犬。
「不好 ...... 狗吃」:見可7:27。
28 「信心 ...... 大」:婦人明知自己是外邦人,不配得著幫助,但
仍堅信耶穌有能力趕鬼,並願意對她稍施恩惠(見27)。
15:29-31 醫治許多人
「離開 ...... 海邊」:根據可7:31,耶穌取道外邦人聚居的低加波
利境域。
「歸榮 ...... 的神」:可能在場者包括外邦人。
15:32-39 給四千人吃飽
37 「筐子」:繩製器具,大過14:20的「藍子」。
「馬加丹」:可8:10作「大瑪努他」,地點不詳。
汙穢從心而生(一五1~20)
聖經評論者常有指出,馬太的前部分沒有按時間的先後次序記述事情。但從第十四章到尾,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按發生的先後來記述。
第十五章出現了一個時代上的次序。首先,法利賽人和文士不絕的爭論和囗角(參看第1至20節)正好預言以色列對彌賽亞的拒絕。第二,迦南婦人的信心(參看第21至28節)可比作福音在現今的時代要傳到外邦人的地方。最後,有龐大的群眾得治愈(參看第29至31節)和四千人得以喂飽(參看第32至39節)這兩件事正指出千禧年時普遍的康泰和繁華。
一五1、2 法利賽人和文士毫不留情,要設法陷害耶穌。他們一團人從耶路撒冷被差派去控訴耶穌的門徒,指他們吃飯的時候不洗手,犯了古人的遺傳。
為要了解這件事情,我們必須先查看經文,明白什麽是潔淨與不潔淨,又必須明白法利賽人指的洗手是什麽回事。潔淨與不潔淨的概念可追溯到舊約時代。門徒被控訴不潔淨,是儀式上的問題。假如有人觸及死屍,就儀式上來說,他便是不潔淨──即犯了禮儀,不適宜敬拜神。他必須按神的律法,先參與一個儀式,讓自己潔淨了,方能來到神麵前。
而古人更把傳統習俗加進這個使人潔淨的儀式中。例如,他們堅持在吃飯前,猶太人必須先透過繁瑣的步驟潔淨自己。他們不但要洗手,連手臂至肘部也要洗。若有人曾到市場,便要行沭浴的儀式。因此,法利賽人批評門徒,指他們沒有按猶太傳統,行繁瑣的潔淨儀式。
一五3~6 主耶穌提醒他的批評者,他們因著古人的遺傳,而犯了神的誡命。律法吩咐人要孝敬父母,包括供應他們經濟上的需要。但文士和法利賽人(並很多其它人)都不想花錢供養年老的父母,就利用傳統,推卻應有的責任。當父母向他們求助時,他們卻這樣說:“我已經把用來供給你們的錢奉獻給神了,所以我沒有錢給你們了。”他們這樣藉詞,便推卸在經濟上對父母的支持了。跟從這種荒唐的傳統,便是廢棄神的話,沒有按神的吩咐關心父母了。
一五7~9 他們狡滑地歪曲神的話,正應驗了以賽亞書二十九章13節的預言。他們假裝用嘴唇尊敬神,但心卻遠離神。他們的敬拜是徒然的,因為他們視人的傳統比神的話更重要。
一五10、11 耶穌轉向眾人,宣布重要的消息。他斷言入囗的不能汙穢人,出囗的乃能汙穢人。我們很難領會這種革命性的言論。根據利未的條例,入囗的會汙穢人。猶太人禁止吃一切倒嚼不分蹄或分蹄不倒嚼的動物(例如豬肉),此外,沒有翅和鱗的魚都不可吃。在利未記中,神給了詳細的指示,說明什麽是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
頒布律法的主已鋪了路,好廢除整個儀式上關於汙穢的條例。他說門徒沒洗手吃食物並不能汙穢他們。相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才是真正的汙穢。
一五12~14 他的門徒告訴耶穌,說法利賽人……不服耶穌的話。耶穌把法利賽人比作不是由神栽種的植物。他們不是麥子,而是稗子。他們和他們的教訓要連根拔起,即被毀掉。然後他補充說:“任憑他們罷。他們是瞎眼領路的。”雖然他們聲稱是屬靈事情的權威,但其實他們對屬靈的事不過如瞎子,和他們帶領的人無異。所以帶領的和跟從的都不免要掉在坑裏。
一五15 耶穌對潔淨與不潔淨食物的教訓,和門徒一向聽的完全相反,令他們疑惑不解。這教訓對他們來說就好象一個比喻,是隱晦不明的。彼得要求耶穌向他們解釋,正好表達了他們不明白耶穌的教訓。
一五16、17 主初時很奇怪他們為何仍不明白。他解釋說,真正的汙穢不是肉體上的汙穢,而是道德上的汙穢。可吃的食物本身並沒有潔淨或不潔淨的。其實,物質本身並非罪惡;但過分沉溺於物質便不對了,人類吃的食物入了囗,運到肚子裏消化,然後把不消化的廢物落在茅廁裏。整個過程並不涉及道德問題,不過是身體功能的運作而已。到今天,我們知道“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提前四4、5)當然,這裏提到的不是有毒的植物,而是神為人所預備的食物。一切的食物都是美好的,我們也應當以感謝的心享用。假如有人對一些食物敏感,或不能忍受某些食物,便不應進食這類食品。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可以肯定神是用食物來供應我們身體需要的。
一五18 若汙穢的不是食物,那麽什麽才是汙穢?耶穌回答:“……出囗的,是從心裏發出來的,這才汙穢人。”心裏不是指供應血液的心髒,而是指人汙穢的動機和欲念。人的道德本相隨從他心裏不正當的意念,然後是苦毒的話語,再從邪惡的行為顯露出來。
一五19、20 汙穢人的事物包括惡念、凶殺、奸淫、苟合、偷盜、妄證和謗瀆(希臘文的“謗瀆”包括詆毀某人)。
法利賽人和文士極之拘泥於洗手潔淨的儀式,以此虛飾其表,然而他們的真實生活卻一敗塗地。他們專注微不足道的事,卻輕忽真正重要的事。他們批評門徒,說他們不守傳統習俗,然而這傳統卻不是神心意要人守的;相反,他們竟然設計殺害神的兒子,並且犯了第19節中所說的一切罪。
六.外邦女子因信心得祝福(一五21~28)
一五21、22 耶穌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那地方位於地中海岸邊。我們知道這是他自公開傳道以來,唯一次不在猶太境內的。在腓利基,有一個迦南婦人請他醫治她女兒,因為她女兒被鬼附著。
我們必須知道這女人並非猶太人,她是外邦人,沒有被神揀選,是不道德的族類。約書亞曾帶領以色列民攻打迦南地,但因以色列的不順服,沒有消滅所有迦南人,於是便有部分迦南人得以尚存,而這婦人便是迦南族生還者的後裔。因為是外邦人,不是神在地上揀選的民,她的身分令她不能享有特殊的權利。她是異族人,沒有盼望。處於這種地位,她沒有資格要求神或彌賽亞什麽。
她對耶穌說話時稱呼耶穌是主,是大衛的子孫。這個名是猶太人給彌賽亞的稱呼。雖然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但外邦人沒有權利靠近他。所以,耶穌起初並沒有回應那婦人。
一五23 門徒進前來,求他……打發他走,因為他們覺得她很討厭。但對耶穌來說,那婦人卻是信心的典範,她會盛載耶穌的恩典,並且彰顯他的榮美。不過,他必須先驗證她的信心和指教她!
一五24、25 他提醒她,說他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不是到外邦人那裏,更不是到迦南人那裏。對於耶穌明顯的拒絕,她並沒有退縮。她沒有再說大衛的子孫,而向耶穌敬拜說:“主阿,幫助我。”既然她沒有猶太人的身分去見耶穌,就以受造物的身分去朝見創造者。
一五26 為了進一步驗明她的信有多真,耶穌說不好把給猶太兒女吃的東西,用來喂外邦的狗。或許我們會覺得這番話很刺耳。但必須謹記,耶穌這番話就好比外科醫生用的解剖刀,作用不是要傷害,而是要醫治。她是外邦人。猶太人鄙視外邦人,把他們比作吃腐肉的狗,這些狗在街上徘徊,搜索食物的碎屑。可是,耶穌在這裏的用詞是指細小的寵物狗。他的問題其實是:“她知不知道自己連他最小的憐憫,也不配得?”
一五27 她的回答是可誇讚的。她完全同意耶穌的描述。是的,她是不配的外邦人,但她把自己投向耶穌的憐憫、慈愛和恩典。她實在地說:“你說的對!我不過是桌底下其中一頭小狗。但我看到碎渣兒間中會從桌子上掉下來。你可否讓我得著一些碎渣兒?我的確不配你醫治我的女兒,但我懇求你,請你向你其中一個不配的受造物施予憐憫。”
一五28 耶穌稱讚她的信心是大的。不信的兒女並不饑餓要吃食物,但這自稱為“狗”的卻呼喊求食物。因著信心,那婦人便得著所求的:她的女兒立刻就好了。我們的主從遠處醫治了這位外邦人的女兒。這表示他現在的事奉是在神的右邊,當他古時揀選的民全國暫時被擱置一旁時,卻要在這時代向外邦人賜下屬靈的醫治。
七.耶穌醫治眾多有病的人(一五29~31)
我們從馬可福音七章31節知道主離開了推羅,向北往西頓,然後朝東走過約但河,從南麵經過低加波利。他在加利利海附近醫好了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和其它病人。眾人十分希奇,都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那裏很明顯是外邦人的地方。那些民看耶穌和他的門徒同屬以色列,正確地推論出以色列的神在他們中間作工。
八.給四千人吃飽(一五32~39)
一五32 粗心大意(或喜歡批判的)的讀者或會把耶穌喂飽五千人的事與這次的事混為一談,認為聖經重複了事情,相同事情的敘述有矛盾和出入。其實,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它們互相補足,而不是互相矛盾。
眾人跟從了耶穌三天,糧食已缺。耶穌不會讓他們餓著肚子離去,因為恐怕他們在路上支持不住。
一五33、34 他的門徒又一次為喂飽這大群人而憂心忡忡,認為要喂飽他們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次,他們隻有七個餅和幾條小魚。
一五35、36 就如上次麵對五千人一樣,耶穌吩咐眾人坐下。他祝謝了,擘開餅和魚,遞給門徒,讓他們分給眾人。他期望門徒作他們有能力作的事,然後他會介入,完成他們無力作的事。
一五37~39 眾人吃飽以後,剩下的食物裝滿了七個筐子。喂飽的人數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看見這兩次喂飽群眾的神跡中,其統計數字是具有獨特意義的(太一六8~12)。聖經中的每一細節都附有獨特意義。我們的主叫眾人散去後,便上船往馬加丹,即加利利海的西岸。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