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9月27日 馬太福音 第十三章

(2010-09-27 04:19:03) 下一個

馬太福音 第十三章 注釋

 13:1-9  撒種的比喻

 四種不同的土壤,引致不同的結果。

 6          「沒有根」:指根部發展得不健全。

 8          通常的收成可能少於十倍。這裏的好土明顯帶來豐收。

 13:10-17  用比喻的因由

10        耶穌在此大概不是首次用比喻教訓人 (見9:15-17), 門徒有

            此問題可能因為耶穌這次不加解釋的大量采用比喻來講述天國

            的事,與以前直接的宣講有點不同(參4:17; 11:11-14)。

 11-15  由於猶太人大半拒絕接受耶穌的教訓 (11:16-26; 12:41-45),

            故意「視而不見、聽而不閑」(13),所以耶穌的比喻帶有審

            判的作用(12):將真理向那些無心追尋的人隱藏起來,如同

            以賽亞所說的(14-15引自賽6:9-10);但對門徒和任何尋索真

            理的人,比喻成了傳揚天國奧秘的媒介(11)。

 16-17  接受耶穌者的福氣。

 13:18-23  撒種比喻的解釋

 人對天國道理的反應,以及專一的程度,決定他日後的發展。此外這

比喻也許暗示:天國的推展雖遭遇阻礙,但終有出人意料的輝煌結果。

 19        「惡者」:指撒但,見太4:1。

 13:24-30  稗子的比喻

 24        「天國好像」:指「以下的情形可比喻天國某方麵的真理」。

 25        「稗子」:為一種野草,生長初期與麥苗相似,到開結實時才

            能辨別出來。

29        「恐怕 ...... 拔出來」:稗子不獨酷似麥子,而且二者的根部纏

            繞在一起,難以分解。

 13:31-33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32        「百種裏最小」:指猶太人所知最小的種子。

           「成了樹」:巴勒斯坦的芥菜可高達十尺。

            「飛鳥」及比喻的含意,見可4:30-32。

            天國像麵酵一樣,起初是隱藏的,微小的,但會發出深遠的影

            響,改造四周環境。另見路13:21。

 13:34-35  耶穌的采用比喻

 正符合先知亞薩(代下29:30)的話(詩78:2)。

 13:36-43  稗子比喻的解釋

 37        「人子」:即耶穌自己(見可2:10)。 這裏大概不是描寫世

            上好人與壞人混雜的情形,而是說:來自世上各方各民的有形

            教會內,真信徒中雜有假信徒,並要待最後審判時(39),耶

            穌的國度(41)才能肅清壞分子,然後義人在父神的國裏(參

            林前15:24-25)得永享榮耀(43; 見但12:3)收割比喻末日的審

            判這點,見珥3:13; 啟14:17-20。

        「丟在 ...... 切齒」:比喻罪人在地獄受永刑的情況。

 13:44-46

 天國的福氣如此寶貴,值得人放棄所有,專心一意的去得著它,(參

3:8-9)不論人起初是無意(44)抑或有意(45)追尋真理。

 13:47-50

 地上教會宣講福音時,不單吸引了真信徒,也招來假信徒,這混雜的

情形至終要待最後審判時才會結束。

 13:51-52

             「文士 ...... 門徒」:受教於天國真理、擅長向人講解的門徒(

            「文士」, 見2:4), 不單要像猶太文士熟悉舊約與傳統,更

            要明白耶穌所帶來的嶄新的天國信息,並且懂得活學活用。

 13:53-58  拿撒勒人鄙視耶穌

 參可6:1-6; 路4:16-30
一.撒種的比喻(一三1~9)

  一三1 耶穌從房子裏出來,坐在加利利海邊。他在那房子曾治好被鬼附的人。許多研究聖經的人把房子看為是指以色列國,把海邊看為是指外邦人。所以,主的行動象征著與以色列破裂;在“過渡階段”中,國度要傳揚到萬國去。

  一三2 因為有許多人到海灘聚集,他隻得上船,然後用比喻教訓眾人。比喻是內含有屬靈或道德教訓的故事。這些故事的意思不能從表麵得知,也不能立刻明白。以下七個比喻告訴我們,國度在耶穌第一和第二次降臨中間的時候,是什麽模樣的。

  首四個比喻是向群眾說的;最後三個是特別向門徒說的。主向門徒解釋了首個和第七個比喻,讓他們(和我們)自己運用他已給予的鑰匙解釋其餘的比喻。

  一三3 第一個比喻是關於一個撒種的人。他把種子撒在四種不同的土壤上。當然,種子有了不同的結果。

  一三4~8

  -----土壤---------------結果------

  1.堅硬的路旁------1.種子被飛鳥吃掉。

  2.土淺石頭地上----2.種子很快便發芽,但沒有根;日頭出來一曬,就枯幹了。

  3.布滿荊棘的地----3.種子雖然發芽,但因 為荊棘的緣故,沒法長起來。

  4.好土地----------4. 種子發芽,長大結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一三9 耶穌以隱晦的勸誡結束這個比喻。他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他用比喻,向群眾傳遞了重要的信息,同時向門徒傳遞了另一個不同的信息。我們絕不能輕忽他這番話的精義。

  雖然我們很想知道這個比喻的意思,但因為主在第18至22節中親自作了解釋,讓我們暫且按捺住我們的好奇心,稍後再看這個比喻。

二.用比喻的因由(一三10~17)

  一三10 門徒不明白為何主用隱晦的比喻對眾人講話,所以便叫耶穌解釋運用這種方法的因由。

  一三11 從耶穌的答話中,可見他把不信的群眾與相信他的門徒顯著區別出來。很明顯,群眾──普遍的以色列百姓──是拒絕耶穌的,盡管他們的拒絕到耶穌被釘十字架才到達白熱化的階段。神不許他們明白天國的奧秘(秘密),卻幫助真正的門徒去明白。

  新約裏的奧秘是人從未知曉的事實。這些事若不靠屬神的啟示,是永遠無法明白的。不過,神現在卻把這些事向人啟示。天國的奧秘是指在那時過渡階段的國度中仍未為人明白的真理。對於等候的人來說,天國有一個過渡階段是一個奧秘。這些比喻描述王不在地上時的天國的一些特征。故此,有人稱其為“天國奧秘的形式”──奧秘不是天國本身怎樣奧秘,而是指天國在那時以前從未為人所知曉。

  一三12 把這些奧秘向門徒啟示,而把群眾摒於門外,似乎是專斷的做法。可是主解釋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因為門徒相信主耶穌,所以得著更多。他們既接受了光,便要得著更多的亮光。相反,猶太國拒絕世上的光,他們不但得不到更多的光,而且會失去僅有的亮光。拒絕光的結果是被光拒絕。

  一三13 馬太亨利把比喻比作雲柱和火柱,使以色列人蘇醒、埃及人迷惑的。這些比喻要向真心而渴望明白的人啟示,但“對於與耶穌為敵的人來說,這些比喻卻惹起了他們的憤恨。”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主提出的是否怪念頭,反而是他們的外在表現有問題。從他們的外在表現反映出內裏生命的素質──法理上的盲目不過是出於內裏的冥頑不靈。因為這個緣故,耶穌便用比喻向猶太人講話。伍德寧這樣說:“因為他們不愛真理,所以得不著真理之光。”他們拒絕看見真理、認識真理。真理已經降臨,並且在他們前麵,他們卻這樣堅決拒絕看見他。他們不聽神的話。神帶有生命力的道在他們中間,但他們卻不聽從他。他們不願明白神降世的奇妙大事;所以,明白真理的能力要從他們中間被攆走。

  一三14、15 他們的生命正應驗了以賽亞書六章9至10節的預言。以色列的心給油蒙了,他們的耳朵對神的聲音毫不敏銳。他們一意孤行,眼睛閉著。他們知道如果他們看見、聽見、明白和悔改,神便會醫治他們。可是,盡管他們有病,需要醫治,卻拒絕神的幫助。因此,他們要受懲罰。他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一三16、17 門徒得著的是極大的權柄,因為他們看過了以前從未有人看過的。舊約的先知和義人何等渴望彌賽亞的到來,但他們的渴望都落空了。門徒卻蒙恩活在這曆史的關鍵時刻,能夠看見彌賽亞,見證他的神跡大能,並聽見耶穌親囗的教訓;他的教訓又是何等超凡、沒人能媲美的。

三.解明撒種的比喻(一三18~23)

  一三18 主解釋了用比喻的因由,便解釋四種土壤的比喻。他沒有說撒種的代表什麽,但我們可以肯定,撒種的代表了他自己(37節),或是代表了傳天國信息的人。他把種子解釋為天國的道理(19節)。土壤代表了聽見信息的人。

  一三19 堅硬的路旁指拒絕接受信息的人。他們聽見福音,但不明白──不是因為他們沒能力理解,是因為他們不肯理解。飛鳥是指撒但;他把種子從這類人的心裏奪了去。他不過是與這類人互相合作吧了,因為這類人自己根本已選擇了荒涼貧脊之地。法利賽人正是這些頑梗的聽眾,是堅硬的土地。

  一三20、21 耶穌講石頭地時,是指這些石頭地上有一層淺薄的泥土。這些土壤代表聽見道而歡喜領受的人。撒種的人起初得意洋洋,以為他傳的道是何等的成功。過了不久,他才汲取了教訓,知道人們歡笑快樂地接受信息並非好事。首先,他們必須知罪、痛悔和認罪。看見一個尋求神的人哭喪著臉走向加略山,總比看見他輕散浮誇地從楹間走下更有指望。膚淺的泥土孕育出膚淺的信,這種信心紮根不深。當遇到猛烈的陽光,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這種人便覺得不值,決心放棄信仰,不再跟隨主基督。

  一三22 布滿荊棘的土地代表聽見道,但膚淺虛偽地領受的人。他們看來是天國真正的子民,但轉瞬間,世上的思慮、對錢財的貪愛壓住了他們對信仰的熱誠興致。他們的生命沒有為神結出果子。

  有人以一個擁有龐大貿業、貪愛錢財父親的兒子來闡釋這點。這個兒子青年時聽過神的話,但後來卻在商場上打滾。他不久便要選擇討好他的主,還是他父親。所以,種子雖然撒下了,而且也發了芽,但土地長有荊棘;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貪戀已經在這裏了。他作出妥協,滿足父親的願望,把自己沉溺在商場上,視今生的事為最重要。他的生活過得挺愜意,但卻忽略了天上的事。當他退休的時候,想懂得多點屬靈的事,但神是不可開玩笑的。那人退休後,在短短數月間突然逝世。他遺下了當時的九萬英鎊和屬靈荒廢的生命。荊棘擠住了神的話,使人結不出果子來。

  一三23 好土代表真正的信徒。人聽道明白了,實行他所聽的。雖然這些信徒結出不同數量的果子,但從他們結的果子,可見他們擁有屬神的生命。這裏的果實可能是指流露基督的品格,而不是為基督得回來的靈魂。新約中“果子”一詞通常是指聖靈的果子(加五22、23)。

  那麽這個比喻對群眾來說是什麽意思?很明顯,是在警告聽道而不行道的危險。同時,鼓勵人們真心領受神的話,然後為神結出果子,以顯出他們信仰的真實。對於門徒和以後跟隨耶穌的人來說,這比喻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知道聽道而真正得救的人是何等的少,好接受這個可悲的事實。這比喻把基督忠心的信徒從迷惑中拯救出來,藉著福音的傳遍,世界得以改變過來。同時,這比喻提醒了門徒要防避抗拒福音的三大敵人:(1)魔鬼(飛鳥──惡者);(2)肉體(猛烈的太陽──患難或逼迫);和(3)世界(荊棘──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貪戀)。

  最後,門徒清楚看見,品格上的投資會帶來極豐富的收獲。三十倍是百分之三千的回報;六十倍是百分之六千的回報;一百倍是百分之一萬的回報。其實,真正悔改歸主的收獲是無法衡量計算的。一個寂寂無名的主日學老師在慕迪身上經營投資。結果,慕迪搶救了許多的靈魂,獲救的人又同樣搶救了更多的靈魂。所以,那主日學老師所作的起了連鎖的作用,這作用是長遠不止息的。

四.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24~30)

  前麵的比喻生動地指出了天國包括兩種人:對王隻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門徒。三種土壤象征了廣義的天國──外在的稱信。第四種土壤代表了狹義的天國──真正悔改歸主的人。

  一三24~26 第二個比喻──麥子和稗子──同樣以兩個層麵闡述天國的事。麥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過是有名無實的稱信者。耶穌把天國比作人撒好種在田裏。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安格說,聖地的禾田,最常見的稗子是長有芒的毒麥──“一種有毒的草,與麥子相似。當穀地上同種植這兩種植物時,通常很難把它們分辨出來。不過,當它們長苗吐穗以後,便可以輕易把它們分開。”

  一三27、28 由主的仆人看見穀場攙雜了稗子,便問主人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仇敵作的。仆人準備好隨時把稗子拔掉。

  一三29、30 但是主人吩咐他們等著收割。那時收割的人會將稗子和麥子分開。麥子要收在倉裏,稗子則要燒掉。

  為什麽田主要延遲分開稗子和麥子?原來麥子和稗子的根纏結著,如果拔掉稗子,便會把麥同樣拔掉。

  我們的主在第37至43節中解釋了這個比喻,所以我們稍後才談論。

五.芥菜種的比喻(一三31、32)

  救主跟著把天國比喻作芥菜種。他稱芥菜種是百種裏最小的,即聽眾經驗最小的。當人種下這樣的種子,便長成為一棵樹。種子的成長是不尋常的。一般芥菜長成後不過是棵灌木,但這芥菜種長成的樹卻足以讓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

  芥菜種代表著天國開始時是很微小的。天國開始的時候遭受迫害,所以顯得較為微小和純正。可是當它受到推動和保護後,在苦難中卻不尋常地成長起來。然後飛鳥來到,宿在它的枝上。第4節也用了同樣的字眼寫這些鳥;耶穌解釋說這些鳥代表惡者(19節)。天國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充滿各種異端,也包括了否認基督的機構,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學會、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和統一教會等。

  主在這裏預先提醒門徒,說他不在地上時,天國會經曆不尋常的增長。門徒不應受騙,也不要以增長來衡量成果。因為,這是不健康的增長。微小的種子會長成不尋常的樹,這大樹要成為“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汙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汙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一八2)。

六.麵酵的比喻(一三33)

  主耶穌接著把天國比作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鬥麵裏。不久,麵全團都發起來。一般的解法是:麵團是世界,麵酵指福音傳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這個觀點與聖經教訓、曆史和近代發生的事情相矛盾。

  麵酵在聖經中通常是指邪惡。神曾經吩咐他的民要把酵從他們的家中除去(出一二15),那時的人是明白這道理的。任何人在無酵節的頭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餅,便要從以色列中剪除。耶穌警告門徒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太一六6、12),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15)。哥林多前書五章6至8節用惡毒和邪惡形容酵,而加拉太書五章9節中的酵代表假道理。總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惡的道理,便是指邪惡的行為。

  所以,主用這個比喻提醒門徒要防備邪惡的勢力滲進天國。芥菜種的比喻顯示天國外在的特質充滿邪惡;麵酵的比喻則顯示天國的內裏將要腐化。我們相信,這個比喻中的麵代表神子民的糧食,正如聖經曾說的。麵酵是指邪惡的道理。婦人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眾(啟二20)。對於不少女人曾創立假的教派,這句豈不正含有獨特意義麽?

  白洛克這樣說:“如果認為基督不會把天國說成邪惡的,那麽他說天國裏既有稗子、也有麥子,既有好魚、也有壞魚,便是以回答反對的言論了。天國容讓惡的仆人(太一八23~32),又容許沒有穿婚禮的衣服和那些失喪的人在那裏(太二二1~13)。”

七.使用比喻應驗了預言(一三34、35)

  耶穌講的頭四個比喻,是對眾人說的。主用這種方式教導他們,正應驗了亞薩在詩篇七十八篇2節的預言。在那節中,他預言彌賽亞要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這就是天國的過渡階段帶有的特點。這些事本是隱藏的,但到了時候,便為人所知曉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36~43)

  一三36 主餘下的講論是對門徒說的,地點是在房子裏。門徒也許代表了以色列國剩餘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讓我們知道他並沒有長久棄絕他預先知道的百姓(羅一一2)。

  一三37 耶穌在解釋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時,把自己等同了撒種的人。他在世上傳道時,直接把種子撒下,他且要透過眾仆人在曆世曆代撒下種子。

  一三38 田地就是世界。必須強調,田地是世界,不是教會。好種就是天國之子。把活生生的人種植在地上,似乎顯得古怪無稽。但這裏針對的是把天國之子撒向世界。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但對每一個真心相信的聖徒都有一套欺騙的技倆。他把外表、談吐,甚至儀態象門徒的人撒向世界。這些人並非真正跟隨王的人。

  一三39 仇敵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敵。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也是天國過渡階段的末期。那時候,耶穌基督要充滿榮耀,滿有能力的再來,他要掌權作王。主不是在談及教會時代的末期。如果這裏是談及教會,便會引起許多混亂不清的問題。

  一三40~42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參看啟一四14~20)。天國在現今這個階段,不必刻意分開麥子和毒草。它們得到允許,可以一同生長。可是到基督第二次來臨時,天使會把罪的成因和作惡的人集合起來,一並丟在火爐裏。他們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

  一三43 大災難時生活在地上而屬天國的義人會進入他們父的國裏,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榮耀和快樂。他們要發出光來,象太陽一樣;換句話說,他們在榮耀中充滿光輝燦爛。耶穌再次作出含義深遠的呼籲:“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這個比喻並非證實地方教會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們中間,即或有些人的確錯誤地這樣想了。我們要謹記,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會。主很明確地吩咐過地方教會要趕走犯某類邪惡罪的人(林前五9~13)。所以,這個比喻隻不過在教導說,天國的奧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虛偽的人,而這種情況要一直持續,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後,神的使者便會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來。假的會被帶去審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榮耀。

九.藏寶於田的比喻(一三44)

  直到這時候,所講的比喻都在教導說天國裏有好的也有壞的,義的和不義的。跟著的兩個比喻告訴我們,義的也有兩種:(1)在教會時期之前和之後相信的猶太人;(2)在這個時代裏相信的猶太人和外邦人。

  在寶貝的比喻中,耶穌把天國比作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便把它藏起來,然後欣然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有人認為那人是指主耶穌自己。(在第37節的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寶貝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猶太信徒,例如耶穌在世傳道時的信徒,在教會被提後會再有這樣的信徒(參看詩一三五4,以色列被稱為神特別揀選的寶貝)。這些人隱藏在田裏,撒布在世界各地。他們寂寂無名,隻有神認識他們。耶穌就象這節中所說,發現了寶貝,然後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價,為要買贖世界(林後五19;約壹二2)。這世界就是他發現藏著寶貝的地方。得贖的以色列,就是藏著被發現的寶貝,那時,她的拯救者從錫安而來,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彌賽亞國度。

  也有人把這比喻用於罪人。罪人放棄一切,為要找尋基督,就是那無價之寶。

十.重價珍珠的比喻(一三45~46)

  天國也好象買賣人尋找好珠子。當他遇見一顆極為重價的珍珠,就去變賣一切,為要買這珠子。

  有一首讚美詩這樣寫:“我已找到最重價的珍珠。”意思說尋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有人不讚成這種說法,因為罪人不必賣掉一切來買基督。

  其實,我們應當相信那買賣人就是主耶穌,重價的珠子就是教會。為要買這顆珍珠,他在加略山上變賣一切。教會就好象蚌裏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極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會也要藉救主的身體被刺傷,方能建立起來。

  有趣的是,在藏寶的比喻中,天國比作寶貝,但現在天國卻比作買賣人,而不是明珠。究竟為何會有這種差別?

  前一個的比喻強調寶貝──得贖的以色列。天國與以色列息息相關。因為天國最初是賜給以色列的,而猶太人將來也會成為天國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會有別於天國。教會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國裏──過渡期的天國,但不是所有天國裏的人都在教會裏。教會不會在將來的天國裏,但會與基督在新天新地裏同掌王權。第二個比喻主要強調王自己和他不惜一切代價迎娶的新娘,他要與新娘一同在他顯現時分享榮耀。

  明珠從海裏出來,教會──有時稱為基督外邦的新婦──大部分人也是從列國出來的。這並非忽略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隻不過指出教會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教會是一群為主名從各國蒙召出來的人。使徒行傳十五章14節,雅各確認這是神目前最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網的比喻(一三47~50)

  一三47、48 這是最後的比喻,把天國比作篩或網撒在海裏,聚攏各樣的魚。漁夫選擇魚兒,把好的收在器具裏,把不好的丟棄。

  一三49、50 我們的主解釋這個比喻,提到的時間是世界的末了,即大災難的末期。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臨的時間。漁夫指天使。好魚指義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魚指不義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類。分辨的工作要進行,就如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說一樣(30、39~43)。義人要進父的國,而不義的人則被送到火爐裏,要在那裏哀哭切齒。這不是最後的審判,這審判要在千禧年開始的時候進行,而最後的審判則在千禧年之後才開始(啟二○7~15)。

  蓋伯林對於這個比喻作出以下評論:“正如前述的比喻,網撒在海裏代表各國。這比喻是指在大災難時傳揚永遠的福音(啟一四6、7)。分別好與壞的工作由天使來負責。這比喻並非指現在發生的事,也不是指教會,而是指天國將要建立的時候。正如啟示錄清楚記載,那時天使要擔起這分差事。邪惡之輩會被扔進火爐,正義之士則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年之國居住。”

十二.真理之寶庫(一三51、52)

  一三51 講完了比喻,這位超凡的老師問他的門徒是否明白。門徒回答說:“明白了。”我們或許十分奇怪為何他們會明白,也許甚至一點妒忌他們,因為我們未必能象他們那樣充滿信心地說“明白了”。

  一三52 因為他們明白,所以他們有責任與其它人分享。門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盡頭。十二門徒現在為天國受訓為文士,即真理的導師和詮釋者。他們就象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在舊約裏,他們有極豐富的舊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導,讓他們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們從這龐大的知識庫得著了真理,現在理當把榮耀的真理傳遞給別人。

十三.耶穌在拿撒勒被拒絕(一三53~58)

  一三53~56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離別前的探訪。當他在會堂裏教訓人,眾人都希奇他的智慧和所行的異能。對於眾人來說,他不過是木匠的兒子。他們認識他母親馬利亞……他弟兄們名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他妹妹們──這些親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為何他們同鄉成長的一個孩子能講出智慧的話,行奇異的事,結果聲名大噪?他們十分疑惑,似乎執著愚頑,比認識真理更容易。

  一三57、58 他們就厭棄他。這激發耶穌指出,真正的先知通常在異地聲名遠播,受人敬重,卻不受家鄉的人歡迎。在他居住的地方,他的親人自恃與他相熟,隨意輕蔑他。不信的人大大妨礙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隻醫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參看可六5),原因不是他辦不到這些事;人的惡不能限製神的能力。他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要的地方給予他們所需的;又醫治那些討厭被稱為病人的人。

附篇:

天國的比喻

  現在來到馬太福音論到的關鍵事情。主曾表示地上的關係要被屬靈的關係所取代,即是否生來是猶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順服父神。文士和法利賽人既然拒絕王,也就必然拒絕天國。主透過一連串的比喻,讓我們預先看見天國。這天國是在主被拒和他將要以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顯現前的期間出現的。其中六個比喻都以這幾個字“天國好象……”開始的。

  為了正確地明白這些比喻,讓我們先重溫第三章所提到天國的事。天國是指神的統治被承認的範圍。這可以分為兩個層麵來解釋:(1)外在的稱信,包括所有承認神統治的人;(2)內在的真實,包括真正悔改歸主,進入國度的人。聖經給我們看見,天國有五個階段:(1)舊約的階段,舊約曾預言的國度;(2)“近了”的階段或王以人的身分出現的時候;(3)過渡的階段,包括凡在世囗稱是耶穌子民的人,在王被拒、回到天上之後的時期;(4)千禧年時出現的國,和(5)最後、永遠長存的國。聖經每一處提到國度的經文,都是指上述其中一個階段。而第十三章所提到的,便是第三期“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國屬於第二個層麵:內在的真實(指真正的信徒),包括了從五旬節到被提時候的那些人,就是教會。這就是國度與教會唯一的共通點;除此以外,二者從沒有被放在一起。讓我們謹記這個背景,再來看關於天國的比喻。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