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9月18日 瑪拉基書一章至四章

(2010-09-18 08:35:52) 下一個

上帝的慈愛

瑪拉基書一章一至五節

        1耶和華藉瑪拉基傳給以色列的默示。

    2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耶和華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麽?我卻愛雅各,3惡以掃,使他的山嶺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父給曠野的野狗。”4以東人說:“我們現在雖被毀壞,卻要重建荒廢之處。”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任他們建造,我必拆毀;人必稱他們的地為‘罪惡之境’;稱他們的民為‘耶和華永遠惱怒之民’。”5你們必親眼看見,也必說:“願耶和華在以色列境界之外,被尊為大!”

    瑪拉基書的技巧在於一種爭辯的手法。究竟這種爭辯是基於一些真實社會背景的對話和討論,或者隻是以文字形式去傳達一個信息,仍然未能確定(雖然後者的可能性也許更大)。這一段經文以先知宣告來自上帝的聲明開始;隨即聽見百姓的反對,而這種反對其實可能表達了在全體百姓中間非常普遍的態度。百姓的反對之後,接著是以上帝更進一步仔細的陳明作為回答。

    第一個爭辯以簡單但意義深長的聲明開始:“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這個聲明沒有進一步加以詳細解釋,但是它總括了以色列整個立約的曆史。憑著愛,上帝已經呼召他的百姓與他建立一種立約的關係,也因著愛,他曾經和他們在一起,並引導他們經過許多世紀。假如他們依循經驗和曆史用心反省的話,上帝的愛對他的選民應該是明顯的。但是對開首聲明的反對,顯示出那種扭曲了事實的偏頗概念蒙蔽了百姓:“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反對的聲音是無禮和任性的;這種話是那些自我中心的人說的,他們不能在他們的生活中再覺察到上帝的愛。

    一種回應隨著這項反對發出,這回應的目的是要引導聽眾承認起初的聲明是正確的。而這種回應的性質初時看來是奇怪的:先知沒有從神學層次探究愛的性質和證據,而是轉向一種曆史經驗的比較。這個比較是關於以掃和雅各的,這兩個名字在這裏代表兩個國家,即以東和以色列,但是它提醒聽眾兩個國家來自共同的祖先:雅各被寵愛,以掃被恨惡。將這有關立約的話說得明白點,就是上帝在愛裏揀選了以色列,使它成為一個國家,通過這個國家,全世界將要看見上帝的光;他沒有揀選以東去承擔這種特別和有特殊權益的任務。而以東的曆史經驗是災難性的;它的土地荒涼以致成廢墟,而這惡果部分是由它的惡行造成的。可能在這些話中有一種暗示,以東人將逐漸被拿巴提人(Naba-tean)從他們的國土驅逐出去;拿巴提人是那些居住在曠野的人,在這裏被指為“曠野的野狗”(3節)。有關以東的進一步資料和他們的曆史經驗,請參考俄巴底亞書的緒論(即本叢書的十二先知書注釋上冊)。雖然以東人決心去重建他們破碎的國家,但是他們將不會成功;他們已經成為上帝憤怒的對象。當這一切豉適當的理解時,將會使以色列人對上帝產生一種新的體會和認識。

    這開始的爭論呈現出先知的神學思想中許多有趣見解:

    (一)對愛的盲目。以色列對上帝第一個宣告的回應,顯示出隨著時間過去和因過於熟悉而產生的輕蔑,她已對上帝的愛盲目。正如孩子可能一生都在承受父母的愛,卻不時宣稱他們沒有被愛一樣。以色列人也是這樣。他們變得把每一樣愛的表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並故意不理這些表示;但是小小的艱苦和困難,卻成為上帝不愛他們的證據。所以,一旦提及上帝的愛,百姓以各種態度和各種話回應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

    教會並不見得比以色列好參少,也是犯了對愛盲目的罪。但是它是一種令人苦惱的問題,不但影響到宗教生活,而且也影響各種形式的人際關係。一個丈夫或者妻子可能把愛視為當然,而至終把它忘得幹幹淨淨。當愛被視為當然的時候,錯覺就會代替愛的安撫;任何很小的動作,本身算不得什麽,卻能被視為憎厭。但是關於對愛的盲目最悲傷的事情是,無論是在信仰或社會的團結方麵,這盲目在感受不到愛的人身上會成為一種愛已死亡的征狀。那些持續愛下去的能夠每天在他(或她)的配偶身上看見愛的表示;而那些示再愛者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在對方身上。

    (二)不愉快的比較。在介紹“我曾愛你們”這崇高的宣告以後,我們自然地期待著對上帝的愛的深入分析。但是跟著的敘述乍看起來令人驚訝和厭惡。“你們以為我不愛你們,”上帝說,“瞧瞧以東,看我多恨惡他們,這樣你們就知道你們仍然蒙愛!”要著上帝的恨來學習上帝的愛,看來完全減弱了這教訓的效果。

    宏觀而言,這種神學可以籍以下的說明來解釋。上帝愛所有的人類;上帝的愛的目標,是要擴展到所有的民族。因為上帝愛所有的民族,他揀選了一個特殊的民族以色列,藉著她來向所有的民族傳達他的愛;這是以色列被上帝所揀選而存在的理由。因此以色列的被揀選,對以色列和透過以色列而對世界列國來說,是上帝大愛的一個最卓越的例子。但是愛可能被以色列或者被其他的民族拒絕。以東在與以色列交往的曆史裏,一直采取敵視的態度,這無形中等如拒絕以色列的上帝。以東因著她的態度和行動,已經引起上帝對她的“恨”,因為她經常地拒絕上帝的愛。但是除了我們看見的,這裏還有更多的信息。

    (三)愛的警告。為什麽瑪拉基書這卷經書以上帝的愛的信息開始呢?它僅僅是去安慰那些已經忘記那份愛的百姓嗎?它隻是單單為了把那份愛重新在以色列的信仰中放於適當的中心位置嗎?在這卷書其後的章節中,沒有什麽旨在安慰和可以慰藉的說話;瑪拉基不尋常地向百姓和祭司傳達一種令人不愉快的信息。所以,也許這個關於愛的教訓是一種警告,而以東的例子是一項威嚇。

    以色列和許多上帝的兒女一樣,自他們愛的神學孕育著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她可以很快忘記她是上帝所鍾愛的,但她從來沒有想到她的命運也會變成像以東那樣。但是上帝賜與揀選之愛有一個目的;上帝過去愛以色列既為了他們自己,也要藉著他們去愛其他的國家。以色列對回應上帝的愛的失敗,阻礙了這兩個目標的達成。上帝不能再愛他的百姓,因為他們沒有回應,他也不能藉著他們去愛別的國家。所以為什麽以色列的遭遇不可以變成像以東那個墮落的國家呢?以色列再沒有好的理由保持作為一個特殊的國家。

    安於被愛而產生的自滿心態一定要常常受到幹擾。若在上帝的愛中和被愛的情況下而未能去愛別人,一個人是不會坦適的。而他也不能期望這種愉快的氣氛將永遠持續下去。愛要求以愛來回應,而且如果我們真的愛上帝,我們不能不成為一條渠道,藉以使上帝的愛為全世界所知道。隻有那時,所有的人民才能夠宣告:“願耶和華……被尊為大!” 5節)

對祭司的批判

瑪拉基書一章六節至二章九節

    6“藐視我名的祭司阿,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尊敬父親,仆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那裏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那裏呢?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7你們將汙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且說:‘我們在何事上汙穢你呢?’因你們說,耶和華的桌子,是可藐視的。8你們將瞎眼的獻為祭物,這不為惡麽?將瘸腿的有病的獻上,這不為惡麽?你獻給你的省長,他豈喜悅你,豈能看你的情麵麽?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9現在我勸你們懇求上帝,他好施恩與我們。這妄獻的事,既由你們經手,他豈能看你們的情麵麽?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10甚願你們中間有一人關上殿門,免得你們徒然在我壇上燒火。萬軍之耶和華說:我不喜悅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收納供物。11萬軍之耶和華說: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12你們卻褻瀆我的名,說:‘耶和華的桌子是汙穢的,其上的食物是可藐視的。’13你們又說:‘這些事何等煩瑣!’並嗤之以鼻。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你們把搶奪的、瘸腿的、有病的拿來獻上為祭。我豈能從你們手中收納呢?這是耶和華說的。14行詭詐的在群中有公羊,他許願卻用有殘疾的獻給主,這人是可咒詛的。因為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外邦中是可畏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二1“眾祭司阿,這誡命是傳給你們的。2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若不聽從,也不放在心上,將榮耀歸與找的名,我就使咒詛臨到你們,使你們的福分,變為咒詛;因你們不把誡命放在心上,我已經咒詛你們了。3我必斥責你們的種子,又把你們犧牲的糞,抹在你們的臉上;你們要與糞一同除掉。4你們就知道我傳這誡命給你們,使我與利未(或作利未人)所立的約,可以常存。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5我曾與他立生命和平安的約。我將這兩樣賜給他,使他存敬畏的心,他就敬畏我,懼怕我的名。6真實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裏沒有不義的話。他以平安和正直與我同行,使多人回頭離開罪孽。7祭司的嘴裏,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8你們卻偏離正道,使許多人在律法上跌倒。你們廢棄我與利未所立的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9所以我使你們被眾人藐視,看為下賤;因你們不守我的道,竟在律法上瞻徇情麵。”

    開始的愛的主題以及它所蘊含的警告,接著由關於祭司職事的性質和他們所從事的崇拜是否恰當的爭論所代替。這段經文以一個關於尊敬的反詰開始。一位父親受到他兒子尊敬,一位主人被他的仆人尊敬,但是上帝被誰尊敬呢?他在祭司所進行的崇拜中被尊敬嗎?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是實際上祭司的行為顯出上帝是被藐視的。這種爭論進一步發展下去:“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6節)祭司這樣問道。他們的祭品曾經被汙穢。祭司們再一次提出問題:“我們在何事上汙穢你呢?”(7節)而接在第二個問題之後,那回答仔細地列出祭司階層的失敗。

    在他們獻祭給上帝時,使用瞎眼的、瘸腿的、和有病的動物,這顯露出他們輕蔑對上帝的崇拜。他們作夢也不敢使用這種有缺陷的動物去作為獻給波斯政府的貢物(8節),因為害怕那即時造成的後果。如果你們要贈送禮物,就要送一份好的,肮髒的禮物破壞了整個獻禮物的目的。如果祭司們獻他們的二等或三等的東西給上帝,為什麽他們期望從上帝那裏有較好的回報呢?上帝對他們的汙穢敬拜的憤怒,指出倒不如把聖殿的門鎖上、獻祭的火不要點燃,這樣反而好些,比較這可恥地冒充作真正的獻祭繼續進行還好。

    接下去顯著的比較,更加突出古代以色列特殊的神寵論和排他主義的傳統。“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從東方到西方,上帝的名將在外邦列國的敬拜中被稱為至大(11節)。這樣陳明的目的是為了把外邦敬拜的效果和然伯來人褻瀆上帝的敬拜,作一對比,而後者的進行方式在祭司中十分普遍。外邦人盡管無知,尚且知道創造之主宰上帝;而在瑪拉基時代的猶太人卻變成厭倦敬拜,輕視這煩瑣事。這種次等的敬拜是不被上帝所接納的(13節);一點兒不敬拜比敗壞的敬拜更好些,這種壞的敬拜意識不到上帝的王權,並且缺乏任何尊上帝為大的感受。

    對祭司們批判之後是一種審判的警告:如果祭司不把先知的信息放在心上,所有他們的工作將遭受失敗的咒詛。用一種大膽的語言,先知描寫殘廢祭畜的糞便,要抹在祭司的麵容上(二3)。由於他們的行動,當時的祭司體製,已經打破古代祭司誠實地事奉上帝的盟約。他們不但在敬拜方麵失敗,也在他們的教育任務方麵敗北。他們沒有誠實地教導信仰,反而傳揚一種假的宗教知識,因而引致許多百姓從真知識的道路上絆倒。因有這種祭司,暗示了在他們所有的工作中輕蔑上帝,他們自己也將被輕蔑,並在他們所屬的社群中被貶抑(二9,中文和合本譯作“看為下賤”)。

    在這個第二篇爭論中,瑪拉基突出了許多重點,是其他先知著作所鮮見的:

    (一)預言和律法。許多先知前輩從一種十分不同的觀點來譴責聖殿的敬拜。在被擄以前,聖殿的敬拜經常看起來好像是昌盛的和遵從律法規條,但這都是表麵裝飾:百姓以為單單敬拜就已足夠了。阿摩司曾代表上帝宣告說:“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摩五21)因為盡管在崇拜形式上絕對恰當,但是在百姓的生活中沒有伴隨著公平和公義。換句話說,阿摩司也許看見敬拜雖是適當地進行,但百姓把它當作一種遮隱所有其他罪的保險方法,卻是錯誤的。在另一方麵,瑪拉基生活在一個甚至不把崇拜嚴肅處之的社會中,而且負責進行崇拜的祭司就是最壞的罪犯。瑪拉基的意思並不是要取消敬拜,但是他認為敬拜必須回到適當的和指定的形式中。

    無論如何,像阿摩司和瑪拉基這樣的先知,他們的內心意思並無不同。適當地主持的敬拜,是一種生活的表達方式,表示活在認識上帝和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中。敬拜要有特別的形式,這樣對上帝的認識才可以完全和充分地在百姓的生活中表現出來。但是所有的敬拜都很容易在幾方麵被濫用。正像阿摩司所見到的,人們可能去進行適當的敬拜形式,但是因為參加敬拜者已經不認識上帝,使得像這樣的敬拜失去意義。同樣的正像瑪拉基所知道的,對於如此遠離上帝和不認識他的百姓來說,敬拜實質上變得無意義。沒有人會關心,因為他們已經停止去關心上帝的事,但是他們保持著固有的敬拜形式,因著傳統的緣故而去參加敬拜。他們不把敬拜看為重要,所以次等的祭物被當作足以用於敬拜,當說過和進行所有儀式後,敬拜就不被當作一回事。在這兩種情形中,敬拜的問題反映了那些敬拜者生活中更深切的問題。唯獨那些生活在與上帝保持正常關係中的人,才能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他。

    (二)外邦人的敬拜。雖然以色列的角色,是將作為列國之光,很少以色列的先知覺察到,外邦列國之中已有了一些亮光。約拿嚐試去擴闊一個排斥別族的百姓目光,藉此啟示他們上帝憐憫尼尼微和亞述人。瑪拉基似乎更有遠見:他暗示上帝接納外邦人的敬拜(11,14節)。記住當時的背景是很重要的。瑪拉基不是發展一種“其他宗教的神學”,而是作出一種對比,去證明他的宗教在敬拜方麵的虧欠。事件純屬偶然性質,但不減先知論點的重要性:他表明一種對上帝的了解和超越選民之外對上帝的認識,它的廣度是相當不簡單的。到底他是指其他民族的一般宗教,或是暗指祆教(Zoroastrian)的信仰,即一種在波斯帝國興起的一神論宗教,我們不能確實知道。但是無論如何瑪拉基知道真正的敬拜上帝,要發生在超越選民以外的社群之中,這是清楚的。

    基督教常常宣稱已經拋棄猶太教的排他特性,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那樣。猶太教的角色是作為照亮萬國之光;基督教的角色是向全世界傳揚福音。但是這兩種宗教很少會感到容易——甚至有可能——去承認在他們的群體之外,還有對上帝的真正敬拜。這種承認之所以困難的部分原因,是它看來傷害了整個宣教地位。但是瑪拉基提供給我們這更偉大真理的一瞥,是不應置之不理的。那個全世界性的使命不可以使我們瞎眼,以致看不見對上帝的真正敬拜亦存在於我們的圍牆之外。

    (三)知識的重要。祭司在他們主要負責的兩方麵已經失敗了:他們沒有適當地主持敬拜,他們也沒有教導百姓去認識上帝。一個負責教誨的祭司所扮演角色的模式,可見於二章六至七節,但是它是建基於曆史,而不是當時的現實。“祭司的嘴裏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但是祭司沒有保守他們的律法知識,並且變得很無知,所以他們沒有什麽東西傳給那些要求指導的百姓。“每一位上帝的祭司都是真理的祭司,”喬治·史密斯爵士寫道,“基督徒宣教事工忽略了他們智性教導的責任,是造成反宗教情緒普遍的主要原因。”(引自十二先知書,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IIp361)史密斯的評語是在十九世紀末葉寫的,回應著瑪拉基的悲傷,但是在二十世紀快結束時,情況卻沒有改變,這個批評仍然恰當。

結婚和離異

瑪拉基書二章十至十六節

    10我們豈不都是一位父麽?豈不是一位上帝所造的麽?我們各人怎麽以詭詐待弟兄,背棄了上帝與我們列祖所立的約呢?11猶大人行事詭詐,並且在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中,行一件可增的事;因為猶大人褻瀆耶和華所喜愛的聖潔(或作聖地),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12凡行這事的,無論何人(何人原文作叫醒的、答應的),就是獻供物給萬軍之耶和華,耶和華也必從雅各的帳棚中剪除他。

    13你們又行了一件這樣的事,使前妻歎息哭泣的眼淚,遮蓋耶和華的壇,以致耶和華不再看顧那供物,也不樂意從你們手中收納。14你們還說:“這是為什麽呢?”因耶和華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間作見證。她雖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約的妻,你卻以詭詐待她。15雖然上帝有靈的餘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單進一人麽?為何隻造一人呢?乃是他願人得虔誠的後裔。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誰也不可以詭詐待幼年所娶的妻。16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說:“休妻的事,和以強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恨惡的!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不可行詭詐。”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在大多數的人類社會中,婚姻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聯係,用以有效地把整個社會連結在一起;反過來說,離婚不但打破特殊社會聯係,而且如果它廣泛蔓延,可能傷害社會的組織,使它不能成一個整體。在古代以色列,離婚是允許的,但隻能在特殊的情況之下(見申廿四1—4),而且再婚也是可能的。但是製定的律法要嚴格控製離婚的擴展程度。相反地,他們對婚姻的高度尊重,從他們把它視為立約的一種,可以見之。立約這同一個詞也被用在描寫以色列人的信仰和國家的憲法方麵。就像信心的盟約在以色列民族生活的中心所占的位置那樣,同樣婚姻的盟約也處於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上。

    在瑪拉基時代,婚姻的神聖看來已經受到侵蝕,因此造成了在離異和重婚方麵的大量增加。這不可以簡單地視為對婚姻習尚道德上的疏怠,而是在經過被擄往巴比倫後的社會情況所造成的結果。那些從被擄回歸的以色列不同的家庭,隻有少數在他們回歸的新土地上擁有財產或地位。離婚很可能因此在猶太人婚姻生活中普遍起來,以便男子可以與當地的婦女再婚,在社會中建立較好的生活,並且也許增加了他的財富和地位。這種結果是兩方麵的。在一方麵,社會的結構被破壞了,單身的離婚婦女數目大量增加。在另一方麵,再婚是爭吵和麻煩的根源,因為那些與年輕猶太人結婚的,都是持有外都信仰的婦人。因此在這樣的婚姻生活之中,以色列古時候的宗教傳統逐漸消失掉了。

這就是瑪拉基書在二章十至十六節所講的情形,不過這段經文的內容是以難於注釋著稱的。根據這整卷書普遍的爭辯風格,十一至十二節看來阻礙了那一貫對爭論的回應(14節)。而某幾節,特別是十五節,是很難從希伯來文翻譯過來,正如在英文標準修訂本的注腳所清楚表明的。(譯者注:中文和合本在十二節的小字中也有注明“‘何人’原文作‘叫醒的答應的’”。)這很可能是經過時代的演變,熱心的文士為了使這一段經文和律法條文準許離婚的規定互相協調,引進了少許修改。但是雖然經文有這樣一些困難,我們還是能夠去掌握它的一般風格的。

    在實際的婚姻製度之後,存著古代以色列的基本神學概念。隻有一位上帝,生命的創造主,他藉著信實而被他的百姓所認識,這是他們與他的關係之特征。婚姻也要以兩個配偶之間信實的特征為標記。但是,在兩個十分不同的層麵上,離婚的愈加普遍,毀壞了古代的傳統。(甲)離婚事件的增加,到頭來是一種信號,表示不忠誠的情況在人類關係中普遍增加。(乙)離婚的理由,即與一個不同信仰的人再婚,不但標誌著那些離婚的人在宗教信仰方麵的衰竭,也是危害以色列宗教前途的“死亡之吻”。那些能夠這樣迅速地拋棄婚姻誓約的人,也同樣會迅速地拋棄與上帝所立的約:兩者都是不忠誠的行動。既然百姓已經那麽久停止了忠於上帝及彼此忠誠時,為什麽他們會因上帝不再信實地回應他們的敬拜而感驚訝呢?(13—14節)

    因此,先知總括說:“休妻的……都是我所恨惡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16節)他不是一個立法者,在他的社會中草擬新例,使離婚不合法和不可能。他是一位先知,絕對清楚地表示,當離婚已變成在一個妻竭的社會中的家常便飯時,上帝是多麽不悅。離婚多是悲傷的,代表著破碎的關係,但當它被視無傷大雅時,事情就更多可悲了。當離婚變成其中一位配偶達成世俗目的之捷徑時,婚姻就失去了意義。而在以色列中離婚行動的增加,也顯示人心靈中的一種剛硬無情正在蔓延;一個人受到可怕的傷害而且生活被毀掉,但他(她)的配偶則繼續追求野心,絲毫不須負責!所以上帝宣告說“我恨惡休妻”並不是不自然的。生命的被毀壞,希望的崩潰,以及忠誠的喪失,使離婚成為可恨的行為。

    但是在這個爭辯的結束,那裏對所強調的普遍離婚行為有更廣泛的含義。“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不可行詭詐”(16節)。當然這個命令是向所有輕視離婚的人而發。但更廣泛地,指出在所有形式的關係中——包括人類和上帝兩方麵——彼此忠誠的重要。在所有的關係中保持忠誠是使整個人類社會團結的聯係力量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對上帝忠誠,即反映出人把忠誠放在優先的地位,而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建立所有人類的關係。

公義和審判

瑪拉基書二章十七節至三章五節

    17你們用言語煩瑣耶和華,你們還說:“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他呢?”因為你們說:“凡行惡的,耶和華眼看為善,並且他喜悅他們”;或說:“公義的上帝在那裏呢?”

    三1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麵前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2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堿。3他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4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仿佛古時之日、上古之年。5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我必速速作見證,警戒行邪術的、犯奸淫的、起假誓的、虧負人之工價的、欺壓寡婦孤兒的、屈枉寄居的,和不敬畏我的。”

    先知代表上帝以另一段講話繼續爭辯,隨之而來的是人民的反應。“你們用言語煩瑣耶和華。”先知說道。“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他呢?”聽眾回答道,意思是我們說了什麽話去引起這種回應呢?因此先知用兩個例子作回答(17節下半),這些例子不是直接的引句,而是表達人民典型態度及行為的語句。他們表現出以為上帝把行惡的當作行善,或者以為在上帝的世界裏沒有公義。從他們的態度和行動,可見他們已經變成徹底的無神主義者,他們不費神去否認上帝的存在,但卻毀壞了所有在上帝與公義之間的聯係,或者說是毀壞了至高者與善惡之間的聯係。

    先知的信息關係到公義和審判;卻並無涉及認罪和悔改,縱使這樣的行動可以是一種對他所宣告的適當回應。上帝宣布他正差遣一位使者去為他自己的來臨預備道路。根據新約,這位使者是指施洗的約翰(可一2),雖然這句話原來的意思很可能是更加廣泛的,而隻有後來增添細節時才明確起來(進一步請看“後記”,四章4—5)。但這裏也包含一個文字遊戲,因為瑪拉基意思是我的使者。先知看來不會把他自己與這位上帝的先驅顯著地等同起來,雖然他的信息本身也是預先宣告上帝的來臨。要來的這一位是“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這句話包含著諷刺,因為雖然瑪拉基的聽眾渴慕立約的祝福,但他們所聽到的卻是立約的審判。“上帝來到他的聖殿”的宣布所帶來的希望,卻因“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2節)這話而終止。

    接著描述上帝坐在那裏施行審判(2節下半至4節),這就推翻了那些說上帝混淆善惡和不再按公義行事的謊言。這個比喻混合了兩個景象。在一方麵,上帝如一位漂布之人,他的堿性“肥皂”使衣裳清潔發白。在另一方麵,上帝如煉淨珍貴金屬的人,他的火焰將銀子和金子中不純之物除淨。這個比喻說明上帝來臨的雙重目的。他來為使信的人純淨,也除去不信的人。受到純淨以後,選民的敬拜將再一次被上帝所接納,但是描寫上帝的審判的篇幅則較長(5節)。行邪術的、犯奸淫的、壓迫人的、和所有在他們生活和職業上不敬畏上帝的人,將落入他的審判而成為遭難者。他們不屬於被提煉的銀子和金子,卻屬乎被除掉的渣滓。

    瑪拉基這個上帝再來的可怕異象,正像在其他先知經常出現的,結合著現在的關聯和將來的識見:

    (一)當下的適切性。雖然他沒有明確呼召悔改,但是瑪拉基的信息明顯地是向著第五節所劃分出來的惡人而說。行邪術的把弄迷信和欲望,犯奸淫的過著放蕩生活而嘲笑忠誠的信仰,那些壓迫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剝削弱者和窮人:所有這些人在以色列社會中都是受嫌惡及咒詛的。凡他們所觸及的都腐敗,他們熄滅了那受壓迫者滿懷渴慕地仰望公義的火炬,他們的價值觀是那樣的錯誤,以致再不能在社會中區分善惡。即使當這種猖狂的邪惡再不能受控製時,它也必須受到指責,而瑪拉基正要高聲指責它。但是先知這樣的宣告行動改變了社會的模式:當很少人再知道區別善與惡的時候,有一個人堅持行善,並宣告行惡的最後結局。雖然當一個社會已經墮落得這麽深重,使改革看來不可能,但是還仍然有個別的聲音帶著鼓勵宣告何謂善和何謂惡,這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先知當時中肯的信息。

    (二)將來的識見。瑪拉基也有關係到上帝在將來世界中的信息。他的語言雖然沒有撒迦利亞那麽生動活潑。但是他的異象無論如何是可畏的一類。上帝將不會放棄他的百姓;有些人將要被提煉和潔淨,而且他們將繼續恰當地敬拜上帝。但那作惡的,就像碎渣一樣,必將在審判的日子被除去。對於那些公開講述他們的罪惡,相信上帝不會有行動的,瑪拉基的話以這種方式,用來戮穿這種自信:“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審判的火將不被消滅,這信息回響在日後耶穌的宣講之中,他的來臨是施洗者所期待的(太三1—12)。公義和審判攜手共進;而公義和審判的信息可以給受壓迫者帶來希望,但對有勇氣去聽這信息的壓迫者,它是一種警告和恐懼之聲。

 

偷盜上帝之物

瑪拉基書三章六至十二節

    6“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你們雅各之子沒有滅亡。7萬軍之耶和華說:從你們列祖的日子以來,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你們卻問說:‘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8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9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10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11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為你們斥責蝗蟲(蝗蟲原文作吞噬者),不容它毀壞你們的土產。你們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也不掉果子。12萬軍之耶和華說:萬國必稱你們為有福的,因你們的地必成為喜樂之地。”

    爭辯再一次以上帝帶著對百姓批判的聲明開始:“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但是這個批評,盡管伴隨著悔改的呼召,還是不很明確,所以百姓問道:“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上帝在第二部分的宣告中,控告被陳述得更加清楚:“你們竟偷盜我的供物!”但是聽眾抗議,並且要求進一步澄清:“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接著經文仔細描述人民生活的某一特殊方麵,在這方麵他們的行動是同等於偷盜上帝之物。

    被偷盜的是什一奉獻和供物。古代的律法和傳統都要求希伯來人把上帝所賜給他們的一部分,再歸還給賜予者。什一代表納所有所得的十分之一。但是這方麵的失敗不僅在宗教信仰失責,而且成為一種偷盜的形式:本來應該屬於某人的卻被別人所奪走。這個國家偷盜的結果是經曆了上帝的咒詛: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獻上,他們所接受的也會愈來愈少。先知然後命令百姓去把他們足量的供物帶到聖殿中;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使找家有糧”(10節,因為要支持聖殿職員的食用),而且也將試驗上帝能否更加豐富地供應。在這個信息中附帶著一個應許,它同時是一種挑戰和呼召悔改。如果百姓肯施予,他們將發現上帝的豐饒;他將控製那些毀壞糧食的災害,而葡萄園將出產更豐盛的收成。在這地的祝福將會是這樣的:周圍的萬國都將看見,並稱讚選民的蒙福。

    先知的信息帶出某些關於奉獻方麵的基本觀點:

    (一)對財富的態度。先知使用一個希伯來文較少見的動詞偷盜來描寫百姓的行為。因為保留他們的十分一作為己用,他們這樣做是把所有的當作自己的。他們不以一個管家的態度對待財富,亦不把他們所擁有的看作從上帝而來的神聖托負,而當作是自己的。對於屬於他們的一切;要由他們去決定那一部分要奉獻給上帝。麵對這種情形有一個諷刺:他們實際得到的,比他們可以得到的少許多,部分因為他們對財富的自私和吝嗇態度,已經減少了他們財富增長的能力。

    先知敦促他們去考慮他們應如何使用上帝的財富,而百姓卻想著應怎樣處理他們自己的財富。這樣,他們所想的基本上是錯誤的,而這種錯誤結果破壞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以為財富完全屬於自己,就是假定我們是藉著自己的努力而贏得我們所擁有的。這種觀點因為部分是真實的,很容易被接受,但它本質上是一種假象。我們工作去賺得我們所有的,而且從我們的勞動中得到報酬;但是工作所需的健康和力量,以及工作的機會,都是上帝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的恩典。這樣,無論我們如何艱苦工作,也無論我們得報酬是多麽正確,但是如果沒有上帝,這一切將不會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在建立對物質財富的態度時,要經常意識到上帝在我們賺取時所扮演的角色,而這種意識到頭來將令我們不再緊握著財富不肯放手。這種完全以自己為中心的財富觀,和因財富累積而引起的自我驕傲,是導致吝嗇的因素。慷慨生於適當地對待物質財富的態度,我們在接受財富時應認識到上帝的祝福和供應。

    (二)對上帝的態度。對財富吝嗇的人拒絕奉獻給上帝或者其他人,這表示他們極之缺乏信心。這種人並不真正相信上帝——如果有一位上帝——有分於製造和賜予他們所成就和擁有的。自私和驕傲的人,歸根結柢是小信。小信的人不以為需要慷慨地奉獻給聖殿和支持上帝在這個世界上更重大的工作。

    微小的施予和小信手拉著手並肩前進,而前者其實可能是後者的表征。但是先知把某些事情講得更清楚:微小的施予和小信是微薄收獲的根由。那些不肯慷慨施予的人,沒有裝備好自己去接受慷慨的施予。先知所指出的正麵要點是很微妙的,容易被誤解。慷慨奉獻給上帝的人可以從上帝那裏豐盛地領取收獲。但這不能被引用為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公式,正像有時會發生的那樣:如果你付出這些,保證你的利潤能夠非凡地逐年增長!這個原則是更加根源於個人與上帝關係的健全。它存於一種豐盛的關係中,其中一位夥伴樂意給予對方自己所擁有的。但是另一人卻是吝嗇的,那種自私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關係的素質,影響到另一位夥伴付出的力量。從一顆滿足的心發出對上帝的慷慨給予,自然結果得到那位與我們有關係的上帝的祝福。這種祝福可以是物質的或者是屬靈的形式,但絕不會落空。

    (三)對別人的態度。一個不肓奉獻給上帝的國家,不僅表現出它的屬靈狀況,也表露出它的社會態度。這種由信仰反映出的吝嗇,不可避免地變成居民彼此相待的特征。而這是一個社會真理;也是神學上的真理:具有這種自私吝嗇的國家,是不會興旺的。慷慨最終能影響整個國家的氣魄。白白給予的喜樂和實踐,不論是對上帝而言抑或供應人民的需要,將會增進人類社會的健康,使財富的分配更平均。

    瑪拉基向一個心中吝嗇的群體說話,而它在奉獻給上帝和聖殿方麵的失敗,變成這國家整個國格的枯萎。但是可悲地,先知並非按一個稀有或唯一的社會情況而發言。幾個世紀以來,教會已經重現瑪拉基時代的景況,使他的信息更具永恒的意義。

善與惡

瑪拉基書三章十三節至四章三節

    13耶和華說:“你們用話頂撞我,你們還說:‘我們用什麽話頂撞了你呢?’14你們說:‘事奉上帝是徒然的,遵守上帝所吩咐的,在萬軍之耶和華麵前苦苦齋戒,有什麽益處呢?15如今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建立;他們雖然試探上帝,卻得脫離災難。’”16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記念冊在他麵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17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特特歸我。我必憐恤他們,如同人憐恤服事自己的兒子。18那時你們必歸回,將善人和惡人,事奉上帝的和不事奉上帝的,分別出來。”

    四1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臨近,勢如燒著的火爐,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2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光線原文作翅膀)。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裏的肥犢。3你們必踐踏惡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如灰塵在你們腳掌之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在這最後的爭論中,先知指出他所屬社會中滿布不信的態度。先知宣告說,百姓的話曾經頂撞上帝。當他們問在什麽地方說話頂撞上帝時,他再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回答他們,可從他們行動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的態度得知。他們的價值觀清楚顯示無人認為事奉上帝是值得的或重要的。普通人已經放棄古時候多憑經驗接近上帝的原則;由於傲慢和邪惡的人看來興旺,而上帝已沒有反應,為什麽不參加他們呢?這樣社會的價值觀已完全被倒轉過來:使人佩服的是那些看來興旺而漠視信仰的人,而正義的窮人因為無知和愚昧,隻有受到輕蔑。這樣的態度是對上帝的侮辱,它混淆了善與惡,放棄良善而一味去追求邪惡。

    回應這種價值觀乃從現今這時刻移向末世論的範圍。一個社會可以決定放棄善惡之區別,但是上帝永遠不會放棄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在時間的界線之後會有審判,在審判中的好與壞、善與惡,是根據上帝判斷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標準。正義的人在生活中表現出尊敬上帝,他們的名字記錄在上帝的名冊中,在審判的日子,要從中找到證明。然而無論上帝看來多麽像在社會中消失,他是實際存在的,且正在觀察人們怎樣生活,並注意那些行善的,和那些作惡的人。

    接著,景象從上帝記錄人類的行為,轉到上帝要來審判世界。這一天充滿著對比。那些接納惡事的,將要如碎秸燒盡,在考驗的日子可見他們生前的成就一點也不能持久。在另外一方麵,那些行善的人,在他們生前是如此被遺棄和厭煩,但麵對審判的日子,就像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他們的上帝發出光來如同太陽照耀大地,使那沒有上帝的黑暗世界重見光明。好像田園裏的肥犢,在夏季的清晨充滿著喜樂,照樣上帝的百姓也要因他的同在而歡愉。正義的人長期被惡人壓製,在那日將要作為上帝的使者,去處置那些早先作惡的壓迫者。

    瑪拉基從廣義理解善與惡,藉此結束他的爭辯,而這也是所有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素。生活必須在信念和實踐的層次都跟從善惡知識的引導,因為對上帝的認識在人類的理解力之內衍生出這種兩極性。但是當放棄了對上帝的信心,善惡之間的區別就變得逐漸迷糊起來。當道德的絕對性因為一係列倫理上的妥協而被放棄時,這時個人的成功和利益成為決定的主要原則;而當追求邪惡似乎帶來它的直接的和豐盛的回報時,早先放棄區別善惡的行為,就被視為一種解放:這樣的辨別對小孩子還可以,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成人,我們不再需要這種簡化了的道德概念!而當這種觀念的改變橫掃一個社會時,首先受苦的將是那些依附著舊觀念的人;他們在一個新世界中,自然地要變成那些作惡者的犧牲品。

    對這種在人類社會中發生的廣泛蔓延的改變,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而可悲的是,這種善惡觀念的混淆和曲解,在我們的世紀就像瑪拉基當時一樣普通。先知的回應采取一種提醒和警告的形式。他提醒人類,雖然他們發覺去忘記善惡之間的區別是很容易的,但上帝不會忘記。大規模的社會改變,並不能改變上帝的本性。而且他警告人類,作惡達到頂點總是招來對自己的審判。無論一個人在一種內在和屬靈的意義上,把這樣的審判視為一個惡人意識到他所作的都成為無價值的殘渣之時;抑或將它與將來審判聯係起來,上帝日子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先知異常敏銳地覺察到,那個使許多人絕望的降臨日子,也是許多謙卑人慶祝“公義的太陽”升起來的日子。

後記:以利亞的來臨

瑪拉基書四章四至六節

    4“你們當記念我仆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為以色列眾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

    5“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6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簡短的瑪拉基書以回顧和展望來作結束,這兩方麵都影響先知當時的時代。因為這不單關於瑪拉基,而且也是整卷十二先知書的最後幾節,所以它們的真實性受到質疑,不是沒有理由的。它們也可能反映出這些是十二先知書的編者所加進去的附篇。但是這幾節結合律法和預言的方式,是一種瑪拉基式的典型風格,因此它們也可能是真實的。這樣,瑪拉基書之所以被放在十二先知文集的最後,是因為它的結論語不但適切地概括了它本身的內容,而且也總結了整個先知傳統的信息。

    在回顧之中,百姓被命令去記念摩西的律法,這個律法雖然已經存在這許多世紀,但是一直在建立著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所需的基本要素。這個在何烈(西乃山)賜給的誠命是永不會成為一種重擔,而是引導到豐盛生命的恩賜。

    在展望中,以利亞被宣告要再來,他的到來將作為“耶和華大而可長之日未到以前”的先遣和預備。這個展望警告說上帝的審判日子必將來到,但是當它來到時並不是沒有預兆和警告。在一個演變到一個世代比另一個世代更敗壞的社會中,上帝的先知要在上主實際來臨之前,先回來把事情安排妥當。

    摩西和以利亞在這裏代表舊約的兩大基礎:律法和先知預言。律法建立起與上帝關係中的生活常軌;先知作為以色列的良心,時常把上帝的百姓從錯誤道路上呼喚回轉,回到他們起初的真實關係中。因此在變容的山上,耶穌和摩西、以利亞談話(可九28),並非巧合。因為對於舊約的外邦人讀者,耶穌成全了信息的內容。好像摩西一樣,耶穌帶給我們與上帝在一種立約的關係中生活的可能性;又好像以利亞,他把我們從所轉向的錯誤道路上呼喚回歸。這樣,律法的應許和先知的信息,在耶穌基督個人和他的工作中,為外邦人帶來嶄新和恒久的意義。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