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之王
撒迦利亞書九章一至十七節
一篇神諭
1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華)
2和靠近的哈馬,並推羅、西頓;因為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
3推羅為自己修築保障,積蓄銀子如塵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
4主必趕出他,打敗他海上的權力,他必被火燒滅。
5亞實基倫看見必懼怕;迦薩看見甚痛苦,以革倫因失了盼望蒙羞。
迦薩必不再有君王;亞實基倫也不再有居民。
6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亞實突。我必除滅非利士人的驕傲。
7我必除去他口中帶血之內,和牙齒內可憎之物。他必作為餘剩的人,歸與我們的上帝。
必在猶大像族長,以革倫人必如耶布斯人。
8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
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
9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
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10我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
他必向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
11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將你中間被擄而因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
12你們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轉回保障。我今日說明,我必加倍賜福給你們。
13我拿猶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蓮為張弓的箭。錫安哪,我要激發你的眾子,
攻擊希臘(原文作雅完)的眾子,使你如勇士的刀。
14耶和華必顯現在他們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閃電。主耶和華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風而行。
15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他們;他們必吞滅仇敵,踐踏彈石。
他們必喝血呐喊,猶如飲酒;他們必像盛滿血的碗,又像壇的四角,滿了血。
16當那日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們。
因為他們必像冠冕上的寶石,高舉在他的地以上。
17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榮美何其盛!五穀健壯少男;新酒培養處女。
撒迦利亞書的第二部分,顯示出與前麵八章不同的氣息。語氣是不同的,在這裏沒有明顯的提及先知,在這整本書開端的說明中,我們注意到這幾章可能在先知生活的後期寫成,或者出自後來不同作者的手筆。但是這幾章與本書的前一部分並非沒有關聯。撒迦利亞對將來世界的啟示,在這裏繼續著,並且更加精心加以處理;而且這裏有一種關心外邦人的精神,其廣度與前八章相應。
第二部分又分成兩段:九至十一章,和十二至十四章,每一段用“一篇神諭”(“An Oracle”根據英文標準修訂本的標題)為題,雖然希伯來文可以較貼切地譯作“負擔”(burden)。但是這兩個部分本身亦是由較小的單位組成,很小心地套進現今的整體,所以很難找出在編輯九至十四章時用以劃分較小段落的界線;我們的注釋簡單地隨著英文聖經(也是中文聖經)的每一章來劃分。這幾章在釋上的困難隨著它們內容的複雜性而加深了。在一方麵,它們充滿著曆史的引述,雖然很少引述能及時準確地記下來。在另外一方麵,這幾章的焦點清楚地指向將來,而啟示文學的引述甚至比曆史的更難加以說明。從書寫的樣式,我們必須假定,本書這一部分的精神和遠象,是比作者所引出來的曆史背景更為重要。而我們在這結束的幾章中,將會覺察到互相衝突的遠象:戰爭與和平互相混合;上帝即將來臨的日子同時帶著應許和威脅。
這段經文以先知宣告上帝的預言開始,攻擊各個外邦的國家,這個宣告顯示上帝審判從北方到南方的過程。上帝審判哈得拉、大馬色,和哈馬、所有敘利亞的城市,接著南下向推羅、西頓這兩座沿海城市的居民宣告。這兩個擁有大量財富和軍事保衛力量的海港,在那個審判的日子將無能為力;軍事裝配力量被剝奪的推羅將遭火焚燒。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走,上帝的審判落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5—6節),使它們也陷入荒涼的狀態。最後,因為擊潰了許多猶大的傳統的敵人後,上帝將在耶路撒冷他的聖殿外麵安營(8節),在那裏保護它免受任何進一步的欺壓。
突然之間,前麵八個異象的戰爭氣氛,被一種在耶路撒冷的平靜歡樂的聲調所改變。這座城市要因為她的王到來而歡欣,他得到勝利和凱旋而歸,然而卻謙卑地騎著驢子(9節)。彌賽亞王的到來,在耶路撒冷看來標誌著新時代降臨的記號;戰爭的武器將要在對和平的嶄新追求之中被拋棄,而她的和平之君將統治全世界。
但是又那麽突然地,和平的聲調又再一次被轉化,被一種戰鬥詩所取代;這種突然的轉變可能原來是反映不同的單位,但它們彼此結合在一起,為了一個目的。這個新的仇敵是希臘(13節),她在公元前第四世紀崛起,成為版圖遍及全球的強國。上帝和他百姓的仇敵將再一次被打敗,這樣上帝的群眾要在他們的土地上在和平中得到休息。
我們應怎樣理解這些發出戰爭野蠻的喧鬧聲,但又期望世界和平的遠象呢?這個問題不能得到簡單的答覆,但是先知信息的大綱,可以部分地分辨出來。
(一)戰爭。對於在任何時代的所有人民,戰爭是痛苦和悲痛的經曆。但是戰爭,特別是在戰爭中打敗,對於選民卻增加了額外的困難。他們相信自己是上帝特殊的民族,不同於其他國家和它們外邦神隻的關係。而且他們相信,藉著他們作為一個特殊民族的角色,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將要蒙福。但是他們真實的曆史經驗,常常與他們的信仰有所差距。無論外邦國家的信仰是怎樣的,事實上他們是強有力的軍事國家,經常帶來災難,並在戰爭中打敗猶大和以色列人。
因此,以色列麵對一種窘境。這國家處於一個充滿戰爭的世界中,而且經常是受害者多於得勝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理解戰爭本身的破壞,是上帝審判的結果,但是卻不容易去接受外都鄰國的成功。而且戰爭很明顯地是與那被相信為上帝所造的世界不相協調,它似乎要永遠繼續下去,難道它將永不會結束嗎?
許多這些題目都是由先知的異象語言表達出來的。展望未來,他看見戰爭的持續,但在這幾節中,存在著一種上帝是戰士的感覺,藉著他的勝利,戰爭將最終結束,而且藉著他的公義將最後使世界上好戰的國家得到應有的報應。這種語言不容易演繹成將來的神學,但是它的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明顯地是十分突出的。先知的現實主義清楚肯定,戰爭將繼續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特征;理想主義顯示了超越暴力的一個和平年代的降臨。但是這種從戰爭到和平然後再一次地回到戰爭中景象,除去任何溫和轉移的可能性。和平的根源將在戰場上找到。而若要世界受到和平的統治,首先須克勝戰爭本身。如果我們不能完全地和順理地掌握這個要點,也許我們就要與先知一起感覺到落在兩難之間;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尋求分享先知的信念,確信有一天,很可能超越我們的時間以外,“他必向列國講和平”(10節)。
(二)和平。關於和平的經節(9—10節),隻是在戰爭黑牆上的一扇小窗戶,整體而言戰爭是這一章的主調。但這個窗戶卻朝向一個不同的世界開放,它的本質雖然和我們現在及其他世紀完全不同,但我們是可以即時理解的。誰不渴望——特別是在戰爭的時候,“從這海……到那海”(10節)都由和平主宰呢?它是最理智的人類的願望,雖然這種對世界和平的憧憬,是有些超越塵世和不真實的。
在先知的異象中,有一位王,他會有助於和平年代的降臨,而這位再來的王有一種很清楚的彌賽亞特性。從基督徒的觀念來說,馬太福音(廿一5)和約翰福音(十二15)說明了這王是誰,因為他們把耶穌與將要來的的王等同起來;耶穌的來臨象征著在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和平的來臨。然而在受難的記載中,我們看見古老原則的逆轉。戰爭是力量的運用,但是為了建立新的國度,耶穌在釘十架中變成暴力的承受者。在戰場的戰爭被屬靈的戰爭所取代。而且漸漸地,當人與上帝和好,他們將一點一點建立起在地上和平的國度。但是我們要小心,就是以這種神學的觀點,也不要減少與現實接觸。今天的世界,就像在先知的時代一樣,有那麽多被強暴和戰爭所損毀;或者與早期的基督的時代相比,也是一樣。戰爭永久伴隨著文明,而我們必須一直分享聖經中先知的希望,希望有一天一個更好的世界將要臨到。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