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8月31日 約珥書2章

(2010-08-31 04:26:07) 下一個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

約珥書二章一至十一節

        1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在我聖山吹出大聲,國中的居民,都要發顫。

        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將到,已經臨近。

        2那日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鋪滿山嶺。

        有一隊蝗蟲,又大又強;從來沒有這樣的,以後直到萬代,也必沒有。

        3他們前麵如火燒滅,後麵如火焰燒盡。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

        過去以後,成了荒涼的曠野,沒有一樣能躲避他們的。

        4他們形狀如馬,奔跑如馬兵。

        5在山頂蹦跳的響聲,如車輛的響聲,

        又如火焰燒碎秸的響聲,好像強盛的民擺陣預備打仗。

        6他們一來,眾民傷慟,臉都變色。

        7他們如勇士奔跑,像戰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亂隊伍。

        8彼此並不擁擠,向前各行其路,直闖兵器,不偏左右。

        9他們雖上城,躥上牆,爬上屋,進入窗戶如同盜賊。

        10他們一來,地震天動,日月昏暗,星宿無光。

        11耶和華在他軍旅前發聲,他的隊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強盛者。

        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

    現在先知宣布一個從上帝而來關於將來的曉諭;在這個曉諭裏,他把可怕的過去和黑暗的將來編在一起。這一段的主題是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主題在開頭的兩節(1—2節)中,在曉諭一開始就托了出來,又在這一段的最後一節(11節)中陳述。但是這一段的中心內容,仍然回到蝗災的話題上(3—10節);然而,進一步仔細考察發現,先知用以講論他們最近經曆的蝗災的言詞,現在已經轉用於生動的描寫即將來臨審判的日子。

    這樣,在第一節開始的吹角警告,是指著將來,而不是指過去。先知小心地選擇用詞,去繪畫一座即將被圍攻的城市。這座城市就是耶路撒冷,或者錫安,這座城的守望者奉命去吹他們的角,藉以警告所有的居民,敵人進攻的危險迫在眼前。但是在這裏吹角發出警告進攻這座城市的,不是敵人的軍隊,而是一隊天使天軍,他們的來到表示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已經臨近了。這個日子被描寫成黑暗和幽冥,大隊的聯軍迫近包圍耶路撒冷的密雲烏黑的日子。這一個事件被啟示為獨一無二,從來沒有發生過,並且以後也永不再會有的(2節下半)。

    逐漸地,先知的語氣改變了,他一方麵繼續去描述即將來臨的天軍,另一方麵喚起人們想起最近發生的蝗災。這樣,過去的可怕經曆和將來審判的聯係,在先知的教導中變得十分清楚。最近的蝗蟲入侵,本身是十分恐怖的,但隻是未來更加可怕的事件的陰影;如果過去所有的災難,隻是將來的一種象征,那麽,耶和華的日子就的確是更加大而可畏了。

    把耶和華的日子來臨時的情形,描述比喻為蝗災,用意是說其全麵的毀滅和不可改變的進程。在三至十節中所用的語言,是為了使人想起蝗蟲的強烈破壞情形。它們的蹂躪好像火焰,強烈而迅速地向前彌漫,留下火焰燒過的大地成為荒涼的曠野。正如一隊蝗蟲,行進菜園良田,使之變為不長蔬菜的荒蕪之地,末世的天軍在經過之處,亦盡施毀滅。先知繼續描述下去,他感到那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有次序且不吉祥,直闖整個大地,沒有一個地方能幸免,沒有一樣能逃避,它勝過所有的防寨,致使整個的宇宙都震撼起來,日月無光,天昏地暗!

    先知講的信息的強而有力,不僅在於他使詩的語言貫穿他所講的,而且喚起聽眾聯想將來、回憶過去。他們最近經曆蝗蟲的毀滅,現在,藉著警告有更可怕的災難,耶和華的日子臨近,它將突然改變以後的時間和曆史!正像先知所描述的那樣,那日將具有末世的特征,它不像他們最近遭遇的蝗災,它將遠比蝗災嚴重得多,遠超過人的語言所能說明。

    先知除了警告那日不可避免一定要來到以外,在這段開始時,先知也提供一線的希望,雖然沒有舉出具體的內容,但在第一節吹角響起大聲時,如果聽者接受這種警告,也許還不致太遲。因為既然來臨的是耶和華的日子,惟獨耶和華自己定了這個日子,他也能使之轉移。

    當我們在先知傳講這段信息之後這麽多世紀重溫這些警告,更感到它的迫切和為期不遠。耶和華的日子總是要來到,它總是威脅著全人類,總是催促我們對它的顯現,不可有絲毫遲延或鬆懈。幾百年以後,使徒約翰在他奧秘的著作裏,他同樣用蝗災來預告天使降災的情形(啟人110)。看來這不像是一種比喻,用來字麵上解釋和形容將來要發生的事;它是在人類曆史進程中必將發生的大災難的投影。做為人類的一個成員,我們已經看到這個世代發展到如此邪惡,人類的行為已如啟示錄所預言的那樣,我們囤積武器如啟示錄所預言,隻等待魔鬼一引誘,就會令其發出威力。先知所預言的,已不是遙遠將來的事,而是近在眼前。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到,“耶和華的日子”是我們人類可以參與的:對於那些追隨邪惡的人,他們的確要使這個日子成為“烏黑的日子”;但是對於那些仰望上帝憐憫和忍耐的人,卻存在著希望。上帝將永不會改變,雖然人類的罪必使預言實現,但是隻要人能醒悟,是可以依靠上帝的憐憫使自己的命運改變過來。這是約珥希望傳達給他那個世代的信息,對於先知以後的世代,這些信息同樣重要。

呼喚悔改

約珥書二章十二至十七節

    12耶和華說:雖然如此,你們應當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我。

        13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

        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14或者他轉意後悔,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上帝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

        15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

16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集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

17事奉耶和華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壇中哭泣,說:耶和華阿,求你顧惜你的百姓,

    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列邦管轄他們;為同客列國的人說,他們的上帝在那裏呢?

    在前麵幾節的經文中,先知繪畫了一幅迫在眼前不幸命運的圖畫;他警告人們有一支可怕的軍隊臨近耶路撒冷,決心要實行毀壞。這種趨勢看來不可躲避,唯一的希望先知提及的,是藉著守望者大聲疾呼,警告城中的人們,或許有一線希望。現在先知更進一步從積極方麵來闡述,他號召人們悔改,因為這樣也許是唯一可避免災難威脅的方法。當一個讀者或者聽眾要悔改,最重要的是記住呼召發出的背景,因為正是預感到一種威脅,使之覺得危難臨頭,並且考慮悔改。我們現在研讀的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到先知教導悔改的三個步驟(或者三幅圖畫):

    (一)悔改的邀請12—14節)。信息一開始,就引用上帝自己的話,說:“你們應當……一心歸向我。”(12節)然後先知加上他自已的告誡,敦促百姓悔改歸向上帝。注意這裏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的。早些時候,約珥警告人們,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到了;現在,正是這位耶和華,默示預言的主,他開始向他的百姓發出邀請,要他們離開罪惡的道路,歸向獨一真神。而先知自己鼓勵的話隨在後麵,是基於以下不尋常的理由:因為上帝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並且對他的百姓有豐盛的慈愛。審判是百姓倔強、反叛的結果,他們堅決拒絕歸向上帝;這常常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要公義的上帝消除他的憤怒,隻有當他們悔改歸向他,走信心的道路。他們什麽時候悔改,上帝也要“懊悔”;那就是說,他將要止息憤怒和審判,並再一次施行憐憫。當這種情形出現之時,正常生活的祝福也將重新恢複起來,百姓也將有足夠的供物,獻給耶和華作各種感恩祭(14節下半)。

    在這裏,先知告訴我們上帝最基本的性情。雖然我們從舊約的先知那裏聽到許多關於上帝施行審判的事,但是聰明的人都可以看得見,這些上帝的審判都不是他所願意的,都違背了他基本的特性,那就是慈愛和憐憫。上帝的心在他呼喚人們悔改中表明出來;他這樣做並不是責任的催促,乃是因為強烈的愛的緣故。在人類稍後的曆史上,正是這種愛和憐憫,使上帝差遣基督到世上來;基督體會上帝的心,也發出同樣邀請人悔改歸向上帝的呼喚,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

    (二)悔改的行動15—16節)。先知清楚知道,單單邀請人悔改是不夠的,必須有悔改的行動表現出來,藉以激勵他們真實的悔改。因此他再一次要求錫安吹角。這一次吹角不是警告一支神秘的軍隊臨近(見二1),而是呼召百姓聚集,宣告一個嚴肅的國民大會。

    這個國家(經文中隻用耶路撒冷居民的稱呼)現在召集了一個公眾的大會;在會上宣布禁食,因為這次會議將要產生和決定公開的悔改行動。藉著行洗濯之禮,百姓人人自潔;外表的清潔表明內心有清潔的願望。所有的人都要出席這次會議,包括長老(中文聖經譯作“老者”——譯者注),他們是百姓的領袖;還有孩童和吃奶的嬰兒,他們也被帶來參加。他們雖然難以對國家麵臨的危險,負任何責任,但是他們的將來卻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就是那些新婚的,他們似乎比別人更有理由不出席會議,然而卻都參加了;因為他們有沒有希望成為未來的丈夫或妻子,完全取決於這次嚴肅會禁食的結果。

    從先知號召聚會采取行動,我們再學到一點:很多時候我寧願把宗教信仰當作個人的事;不錯,悔改的確是個人的事。然而聚會使個人對危機的程度產生新的覺醒。對群眾個人來說,誰犯罪誰必須悔改。然而社會整體的行動,必出現共同的罪惡;犯罪的人,並不隻是個別的,而是整個社會,因此整個社會都必須悔改。不但如此,共同在一起,能出現一種新的覺醒:如果都希望有前途,如果希望審判能夠除掉,所有的人都必須行動起來。他們共同犯罪,共同被饑餓引起的痛苦抓住,共同造成了目前的危機,因此也需要共同的行動,而不是個人坐在屋裏的悔改,才能控製局勢,有把握解決麵對的問題。因此,我們中間那些寧願自己孤軍作戰,不喜歡集體和群眾的力量的,必須意識到,在一個偉大的集體中所能得到的見識,所能采取的行動,絕不是個人努力所能達到的。

    (三)悔改的禱告17節)。最後,先知做了一個禱告;在這個禱告裏,約珥用了第一人稱,像是直接向上帝發出的,但事實上卻是教導祭司在悔改的大會上發出的。禱告可分為兩部分:(甲)首先,他們懇求主顧惜、寬恕他的百姓,也就是施行他的憐憫,放棄審判,作為對百姓悔改行動的回應。(乙)其次,先知進一步陳明上帝要施憐憫的原因,它是為了免得他的百姓在列邦中成為“羞辱”。這個禱告的第二部分,不是簡單的隻是祈求上帝顧惜他們,免得他們在外邦人的眼中蒙羞辱;這個第二部分的禱告,它是暗指以色列存在的目的:上帝的選民是他藉以向其他國家啟示他自己的工具。如果,在審判中他們垮台了,別人將要問:“上帝在那裏呢?”他們要以為以色列的上帝不存在,這樣,上帝在世界上的目的將受到阻礙。

    所有悔改的禱告都必須有這兩部分,如果它是真誠的和健全的,都要具有這兩方麵。當悔改的時候,我們禱求上帝憐憫寬恕我們;但是這樣禱告容易變成太自私,故我們也要為更大的目標來禱告,那就是藉著上帝顧惜、寬容我們,使上帝的旨意能持續下去。正像上帝的旨意是要藉著以色列向所有的國家啟示他自己那樣,他的憐憫也要籍著那些蒙他赦免的人的生活彰顯出來。

垂聽應允禱告

約珥書二章十八至廿七節

        18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

        19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我必賜給你們五穀、新酒,和油,

        使你們飽足;找也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

        20卻要使北方來的軍隊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幹旱荒廢之地,

        前隊趕入東海,後隊趕入西海。因為他們所行的大惡,臭氣上升,腥味騰空。

        21地土阿,不要懼怕,要歡喜快樂。因為耶和華行了大事。

22田野的走獸阿,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發生,樹木結果,無花果樹、葡萄樹,也都效力。

        23錫安的民那,你們要快樂,為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歡喜。

        因為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樣。

        24禾場必滿了麥子,酒酵與油酵必有新酒和油盈溢。

25我打發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補還你們。

26你們必多吃,而得飽足,就讚美為你們行奇妙事之耶和華你們上帝的名。我的百姓必遠不至羞愧。

        27你們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間,又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的百姓必永遠不至羞愧。

    在前一段經文中,先知呼召他的人民集合,開一個全國的悲哀大會。最近的蝗災對先知暗示了一個更可怕的威脅,那就是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耶和華的日子將是審判選民罪惡的日子。在召集的全國大會中,先知迫切要求他的人民向上帝祈求顧惜,在審判中憐憫他們,除去他們的災難。到了十八節,一個嶄新的局麵開始了!在這兩段經文之間,假設存在著一個不詳的中間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先知的警告被大家所接受,全國的大會也召集了,祭司也向上帝禱告祈求寬恕。約珥書的其餘部分,包括了一係列先知的曉諭,其中也有上帝回應他們的禱告。換句話說,參加聚會的人真正的悔改了,使得審判的日子的直接威脅得以防止了。但是上帝回應悔改的禱告,就像這本先知書中經常遇見的那樣,它不隻是指在不久的將來,而是在較遙遠的將來。本章十八至廿七節所講的,是不久將來的情形;但是在這以後,在更遠的將來,還有一個暗淡的輪廓浮現。

    很可能在十八至廿七節中(也許以下的一些章節也包含在內)上帝藉著先知所曉諭的,是他在召集的全國大會中所實際傳講的。在悔改和悲傷之後,上帝藉著先知的口在大會中向百姓宣講這樣一些應許的話,這種情況也是很普通的。如果是這種情形的話,我們可以清楚地覺察到,上帝答應百姓的禱告,是一種應許:歡樂和祝福必將來到,在這種情形下百姓將不再懼怕,而要歡喜快樂。上帝對百姓悲哀的回應,說明了在上帝與他百姓之間的關係中,禱告極重要的幾方麵:

    (一)耶和華應允他百姓的禱告19節)。這句話特別引在這裏,表示上帝回應了約珥教導祭司在全國大會中的禱告(17節)。但是注意到禱告蒙應允之前所發生的變化過程,是十分重要的。最有意義的改變,是在上帝方麵,正如十七節所描述的那樣;同是這位上帝,是他藉著先知警告百姓迫在眉睫的惡運,現在憐憫了他們。十八節描寫上帝的“嫉妒”的愛和深切的憐憫(英文聖經把十八節譯為:“上主欣羨他的地,並憐憫他的百姓。”——譯者注)。上帝在態度上的轉變,反過來又促進了百姓的轉變,具體表現在全國大會上的悔改行動中。

    以色列人的信仰本質上是建立在他們與上帝的立約關係上;禱告是表示這種關係的一種方式。當關係破壞了,信仰也就在崩潰的危險中;正像約珥清楚說過的那樣,以色列人的罪惡,招致上帝的審判。他們的悔改行動是一種自覺棄邪惡歸向真神的行動。隻有再次尋求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禱告才能再次進行;因為禱告是向上帝說話,隻有關係重新建立起來,禱告才能蒙垂聽。

    基於以上的反省,我們清楚看到上帝要應允禱告,必須有人的轉變作為先決條件。雖然上帝一直愛他的百姓,但是如果他們背離他,隻會招來怒氣。當他們回轉來歸向他,再次尋求已經失去的與他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們將要再次發現上帝總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在這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禱告。禱告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一個人隻能向著他的心所歸向的上帝禱告;禱告的必然結果是要上帝回應,這隻有在關係建立起來時才可能。這樣,百姓的悔改和請求與上帝恢複關係,是禱告蒙垂聽的基礎。

    (二)上帝回應的內容。上帝應允他的百姓的禱告,他回應的內容列在十九至二十節,以及二十四至二十七節中。在讀這些經文時,留意上帝應允的樣式,和人民所遭遇的危機,把它們平行起來看,是有益的。五穀、新酒和油在蝗災中已經被毀壞了(一10),因此,這裏的五穀、新酒和油必定是重新賜給的(二19)。他們禱告祈求不要使他們在列邦中受羞辱(二17),同樣,這裏應許不再使他們受列國的羞辱(二19下半)。二十節所提到的“北方”可能有兩種含意,一是指從前經曆過的蝗災,另一是預言外國軍隊的入侵這座城市。在約珥那個時代,蝗災可能來自北方(就像一九一五年的蝗災那樣),從北方,先知肯定有一支神秘的軍隊必將來臨,就像其他在他以前的先知所預言的那樣(參耶四6)。這種來自北方的威脅,無論它是蟲害或者軍隊,將要被移去和毀滅(20節)。在蝗災期間損失的收成(一10—17),將來要用豐收補還,就是獲得更豐富的五穀、新酒和油(24—25節)。那些從前缺乏糧食的人(一26),將要“多吃而得飽足”(26節)。因此,作為上帝應允禱告的結果,從前被蝗蟲所吃的將得到補還,而更重要的是審判的陰影也將得以避免。

    這樣詳盡地記載上帝應允他的百姓的禱告,最重要的方麵不在於這裏所列出將來的祝福,而在於它們所含的意義。上帝垂聽禱告,因為上帝與他們立約所帶來的幸福生活已恢複,人將要知道上帝在以色列中間。最後這種情形,是整個應允最有意義的部分。生活上的豐富和見到上帝的祝福是好的;但是與上帝恢複關係,感覺到他的同在,才是最好最有意義的。抓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的禱告不小心,很可能降低到成為購物式的,向上帝提出一係列的東西,要求批準和賜予。如果上帝寬宏大量地應允我們這樣的禱告,這就更加促使我們為物質豐富而禱告。然而,從根本上講,禱告蒙應允是上帝同在的恩賜,它表明上帝在我們中間。我們從古代以色列人的經曆中,可以學到這種教導。

    (三)對禱告的回應21—23節)。在上帝應允百姓的禱告中,加進這樣一段短詩,記述百姓對上帝寬容的回應。這幾節經文一方麵進一步詳述上帝的祝福,但主要的是邀請三方麵對上帝聽禱告作出回應。從字麵上看,是對“地土”(21節),對“田野的走獸”(22節),和對“錫安的民”(23節)講的。(甲)地土,它從前曾被蝗蟲蹂躪(一10),現在被邀請來轉變懼怕為歡喜快樂,因為上帝已經采取行動,使得它恢複原來的豐富。(乙)田野的走獸,它們曾經驚慌和混亂(一18),現在也被呼喚不要懼怕,因為牧場將要再繁茂起來。(丙)錫安的民(用以表示實際參加全國的悔改大會的百姓)也要歡喜快樂,因為生命的雨水已經降下,依靠它使得糧食能成長的及時雨,已經賜下正如從前一樣。籍著詩的語言,先知向整個國家,無論動物或者非動物界宣布;因為所有這一切都受過苦,故都要再次蒙福,並特別回應以感恩和歡樂。

    感恩和歡樂是對上帝豐富的賜予最基本的回應,因為它們表示生命的豐富,並使得上帝也可以高興。魯益師(CSLewis)有一次這樣寫道:“除非上帝是像貪慕虛榮的婦人要求稱讚,或者沽名釣譽的作家向從未認識他的人推薦他的新書”,否則上帝是不需要他的百姓感謝他。感恩是來自得蒙上帝賜福的豐盛生命,發自與上帝有親密關係者的口中。

將來的祝福

約珥書二章廿八至卅二節

        28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

        29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仆人和使女。

    30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31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2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

    隨在先知曉諭蝗災之後,是應許聽禱告的承諾(18—27節),現在接著講到將來的應許。這些話顯然是屬於約珥時代以後的事。在這裏用“以後”兩個字,放在二十八節的開頭,表示以下這些內容,在時間上是指前麵預言的祝福之後。它很清楚指一個中間階段,在時間上尚未確定的將來;也就是這裏所說的“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1節)。耶和華的日子,先知早些時候已經預見它要威脅猶大(二1—2),現在他進一步指出,這個日子不但對猶大是幽暗和悲傷的,就是對世界各國,也都有同樣的威脅(第三章)。但在這個日子來到以前,先知預言還有一個中間的時期存在,在這個時期中,要充滿著上帝所應許將來的祝福。

    描述這個中間時期的經文,成為新約聖經記載的中心內容,它就是基督教會的曆史。但是太快地用“基督徒的眼光”來讀這些經文也是危險的,因為那樣將不能抓住上下文中首先對猶太人所具的意義。依次從兩方麵來考察這段經文是必要且有幫助的:

    (一)這些經文的原意,是約珥對在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講的話。這些居民剛剛熬過他們的國家所遭遇的危機,雖然上帝已經應許複興他們(二18—27),但是百姓仍然處在蝗災造成的破壞和貧乏之中。對於這些百姓,先知把上帝的話語傳達給他們。

    上帝將要把他的靈“澆灌”在凡有血氣的,那個日子將要來臨。在舊約中的這個“靈”字有各種不同用法;本文中,注意到這個靈與預言的密切聯結,是很重要的。上帝的靈是上帝的能力,生命能力;在這情況下,上帝的靈是神聖的能力,使得先知能講預言。而先知所講的預言,又是上帝向他的百姓用各種方式所宣布的話語之一。廿八節指出,上帝的靈的澆灌,是在“凡有血氣的”身上;這句話再一次告訴我們這一段的意義,清楚指著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或者猶太人)將來講的。這種特別有所指,在下文中清楚表示出來,他們包括兒子和女兒,老的和少的,男仆人和使女。在開始的舉例中,預言一點都沒有超出上帝的選民,去向全世界宣布的意思。它隻是打破一些社會階層的區分,比如男、女、老、少,主人和仆人等之分。預言的第一部分,在宣布上帝的靈將要降下時提及許多不同的人,其含義是:由於上帝的靈豐富澆下,百姓作為一個整體,生活將發生改變。如果認為約珥書寫於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後半葉是正確的話,這些預言宣布的當其時,可能是先知的宣講極稀少的日子;在另一方麵約珥所指將來的時代,正是會充滿先知的宣告的時代。這樣,這第一部分的信息便充滿了將來的應許:前麵的預言已經指出,幹旱之後將有豐富的雨水降下;現在先知進一步指出,將來對上帝的話語的幹旱,也將要因聖靈如沛雨而結果子。

    然而先知看到的將來比這更遠:在耶和華的日子未到來以前,將要發生一些不尋常的自然現象,包括太陽的失光,和月亮的變色。在這些大而可畏的日子裏,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卻要得救和得安全。

我們不能肯定約珥的聽眾對這番談話作何理解。直至不久以前,他們還以為耶和華的日子似乎即將要介入他們的時代和曆史。現在他們可明白,這日子還很遙遠。不過,這日子始終是要臨到的。他們也明白到,那日子的性質已有所改變。它不再單是威嚇和審判的日子。審判和災禍仍要出現(見第三章),但在這日子同時也可找到平安。在未來的威脅來臨之先,上帝將會施恩,澆灌他的靈,賜予新生命的應許。約珥的聽眾很難會將這些事串連而推算出一個末世的時序,但至少他們似乎是充滿了盼望。雖然如此,從後來的曆史看來,我們知道約珥所提及的遠景與他的時代並不接近,而他在宣講之當時,很難會掌握到年代的演進。故此,這些話在初次傳講之時,其主要目的是要給予人一個對將來概略的盼望。

    (二)從新約的角度來讀約珥的這一部分預言,我們能讀出一個嶄新的意思,遠超過先知的時代所能理解和接受。在新約聖經中多次引用或提及這些話(見可十三24;羅十13);但是最集中的解釋這些話,要舉彼得在五句節講道中所論及的(徒五17—21)。彼得在他的講章中,把約珥的預言當作主要內容,並把它與耶穌、以及五句節聖靈降臨聯係起來(徒二1—4)。預言所指的聖靈,使信徒能講各國的方言,因此它使得福音能打破語言的限製,去使各國人民了解並接受。

    我們從新約的記載可以看到,約珥提前幾百年講到“教會的誕生”(也許是完全無意的)。他對那些曾經被蝗蟲蹂躪的人們,提供他們一瞥上帝在這個世界工作的遠景;他將扭轉曆史的過程,使聖靈自由地賜下來。在教會裏麵,我們帶著感恩和讚美的心靈,去回顧五旬節聖靈的降臨。作為現代的約珥,我們要及時向前觀望。約珥的信息不但對現在,就是對將來也是有意義的。我們要時時回顧,在先知約珥這發人深省的話中,不但有現在的,也包含有將來的希望在內,它們值得我們去研究並掌握。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