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7月9日 以賽亞書46章

(2010-07-09 03:28:29) 下一個

巴比倫的假神

以賽亞書四十六章一至十三節

        1被勒屈身,尼波彎腰;

        巴比倫的偶像馱在獸和牲畜上。

        他們所抬的如今成了重馱,

        使牲畜疲乏,

        2都一同彎腰屈身,

        不能保全重馱,

        自己倒被擄去。

        3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

        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

        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

        4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

        直到你們發白,我仍懷搋。

        我已造作,也必保抱;

        我必懷抱,也必拯救。

        5你們將誰與我相比,與我同等,

        可以與我比較,使我們相同呢?

        6那從囊中抓金子,

        用天平平銀子的人,

        雇銀匠製造神像,

        他們又俯伏,又叩拜。

        7他們將神像抬起,扛在肩上,

        安置在定處,它就站立,

        不離本位;

        人呼求它,它不能答應,

        也不能救人脫離患難。

        8你們當想念這事,自己作大丈夫。

        悖逆的人哪,要心裏思想。

        9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

        因為我是上帝,並無別神;

        我是上帝,再沒有能比我的。

        10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

        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

        說:我的籌算必立定;

        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

        11我召鷙鳥從東方來,

        召那成就我籌算的人從遠方來。

        我已說出,也必成就;

        我已謀定,也必做成。

        12你們這些心中頑梗、

        遠離公義的,當聽我言。

        13我使我的公義臨近,必不遠離。

        我的救恩必不遲延;

        我要為以色列—我的榮耀,

        在錫安施行救恩。

    在第一段中(1—7節),先知重拾前章的主題(四十五20)。先知對比這兩種情景:在巴比倫街上疲乏牲畜馱著沉重的偶像;而上帝卻背負他自己的百姓,正所謂“背在翅膀上”(出十九4),帶他們出埃及,經過紅海與曠野,進入應許之地。他造作他們,也必懷抱、拯救他們(4節);人造的東西必需由人來背負,因為它們自己沒有生命,它們沒法拯救別人。

    彼勒(Bel)是迦南名字巴力(Baal)的巴比倫稱謂,此名可見於巴比倫最後一位君王伯沙撒王(但五章)的名字中。其意為“主”,乃巴比倫最高位的神隻瑪爾杜克(Marduk)的稱號。瑪爾杜克被描述為站立於海怪查馬特(Tiamat)背上的君王,而在巴比倫創造神話中,瑪爾杜克打敗了查馬特,在正式的場合上,瑪爾杜克沿著“儀仗之路”,從伊施他爾(Ishtar,愛之女神)門,經過“空中花園”,被帶到城中心的主神殿區。至於在四十四章,作者所看到的顯然是壯麗的景象。藉著他的一神主義;深切地表明堅持巴比倫守護神的信仰是有偏見的。不論如何壯觀,這些禮儀對他來說卻是毫無意義,對崇拜者毫無幫助的。當然他對自己聖殿的失望之情(四十三22—28;參一10—17,六十六1—4),可能並不下於此。

    尼波(Nebo)是瑪爾杜克的兒子,是書寫藝術之神,他的名字經常出現於其他人名之中,如尼布甲尼撒拉旦(王下廿五8)。

    在第三與四節中上帝的話包含了一些有趣的表達方式。“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是自主前第八世紀以降一個有力的主題;它常在先知信息中出現,如在審判(例摩三12)與救恩(賽卅七31—32)方麵,在現在的處境下,這代表了盼望的根源。譯作“自從生下”,事實上即與四十四章二節譯為“從你出胎”為同一語句,意即出生之前。在四十二章十四節與申命記卅二章十八節的強力意象中,是否可想像上帝作為母親,在其母腹中懷著孩子的意象,亦出現於此?這裏譯作“胎”,是十分罕見的一個字(隻出現於以賽來亞書此處),但它卻是密切地連係了一些如“愛”、“憐恤”與“憐憫”等詞語(例四十九13,15,五十四7,五十五7,六十三15)。老年是人生的另一端,正如開始時一樣,同樣在上帝的手中(4節)。

    第五節仍是關於以色列的上帝與巴比倫的假神之間的對照。但同樣引起上文論及的問題(於四十四13的注釋中),就是上帝應如何被想像,如果可以的話:如君王、牧人、審判官、父親、母親、獅子或其他被造物。“相比”、“同等”與“比較”三詞均有不同。第一個詞語(另參四十18)常出現於宗教禮儀的處境中,其意義為想像或回想,甚至是重演上帝向其百姓之愛:

        上帝啊,我們在你的殿中,

        “想念”你的慈愛。 (詩四十八9)

這故然是崇拜中合乎標準的部分(參四十四21)。第二個詞語是問:“你們將誰……與我同等?”,當然其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四十五5—6,14)。第三個詞語較為理性,正如第一個詞語一樣,亦可引致正麵的答複。在神學的講話中,正如在崇拜中一樣,我們人的腦袋必需以人的語言來想像上帝,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語言可用。每個形像均可以告訴我們一些上帝的本性,但絕不可讓任何形像成為最終的對象,或讓它迷惑我們,以為隻有透過此形像才可認識上帝。上帝同時是上主與被騙的丈夫(何一至三章),父親與母親,還有更多的例子。

    除了涉及製造與祭祀偶像的慣用語言之外,第六至七節采用了另外兩個來源來表達其意。首先,諷刺幹此活的無益努力,用了商業的語言,如:金、銀、錢囊、天平、標準與雇用。另一方麵,最後的句子將正式禱告中充滿熱情的語言,用於偶像崇拜者的荒謬活動之上:他“呼求”幫助,正如以色列人“呼求”上帝(例士六6);偶像並不“答應”,好像上帝“答應”約拿一樣(拿二2);“患難”或“危難”是詩篇中十分常見的字眼(例四1;廿1;廿二11),而“救”是隻用於上帝的神學用語,故此按這定義來說,絕不能以偶像為主詞(賽四十五15,17)。

    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對那些“悖逆的人”(8節)與“你們這些心中頑梗”的人(12節)而說的。“想念”一開始便像是一種提醒與斥責的語氣,其次才訴諸上帝為他們所成就事情的證據(正如四十四21)。“悖逆的人”可以包括那些被偶像祭祀的魅力所欺騙的人(四十八3—4),但他們更像是一些不信者,那些自信比上帝知道得更多的人;那些不能接受古列是那將要拯救他們的上帝的仆人。

    第十節的用語,像剛才四十一章廿二節,是十分熟悉的。此節將整個曆史收起於一句句子之中,從開始到結束,均是由上帝所精心設計。古列是上帝計劃中的一個例子,而這些事情均向眾先知啟示(參四十四25—26)。“鷙鳥”(11節)使人想起將以色列人背在翅膀上帶來的鷹(出十九4),並扇展兩翅於雛鷹之上(申卅二11)的形像;另外,毫無疑問地這亦指古列戰勝的速度與凶猛程度(四十一2—3)。速度亦是最後簡短信息的重心(12—13節),而其父義(“拯救”,標準修訂本)與救恩的主題,再次連結在一起(正如四十五24—25),作為向不信與懷疑者的最後呼喚。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