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7月2日 以 賽 亞 書25章

(2010-07-02 04:16:21) 下一個

末世大筵席

以賽亞書廿五章一至十二節

        1耶和華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尊崇你,我要稱讚你的名。

        因為你以忠信誠實行過奇妙的事,成就你古時所定的。

        2你使城變為亂堆,使堅固城變為荒場,

        使外邦人宮殿的城不再為城,永遠不再建造。

        3所以,剛強的民必榮耀你;強暴之國的城必敬畏你。

        4因為當強暴人催逼人的時候,如同暴風直吹牆壁,

        你就作貧窮人的保障,作困乏人急難中的保障,

        作躲暴風之處,作避炎熱的陰涼。

        5你要壓製外邦人的喧嘩,好像幹燥地的熱氣下落;

        禁止強暴人的凱歌,好像熱氣被雲影消化。

6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7他又必在這山上,除滅遮蓋萬民之物,和遮蔽萬國蒙臉的帕子。8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

9到那日,人必說:“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素來等候他,他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

10耶和華的手必按在這山上;摩押人在所居之地必被踐踏,好像幹草被踐踏在糞池的水中。11他必在其中伸開手,好像伏水的伸開手伏水一樣;但耶和華必使他的驕傲和他手所行的詭計一並敗落。12耶和華使你城上的堅固高台傾倒,拆平直到塵埃。

    錫安山上壯觀筵席的異象,在那裏萬民都會被邀請來赴筵,死亡會永遠被吞滅(6—9節),在此之前,是一篇為上帝勝過“強暴之國的城”大能的感恩禱告(1—5節),然後便是一篇有關國家命運的預言(10—12節)。錫安山立於中間,充滿了永無休止的歡欣景象,象征生命與救恩被周圍一片的寂靜與灰塵的廢墟所包圍,這廢墟原是列邦驕傲的城市。

    這篇祈禱首先以表達對上帝的堅定信心開端,這是取材於詩篇(例二八28;七十七5;七十八12),但也是植根於以賽亞式的傳統。十二章一節的預言可說在此得著應驗;上帝所計劃的奇妙之事屬於九章六節對彌賽亞的描述(參廿八29);而“忠信誠實”是屬於以賽亞先知信息的核心(例一21,26;七9;三十15)。在本節更有一種近乎七章九節的文字遊戲:emunah omen,按其字義可作“恒久(與)信實”。

    正如啟示錄十八章的巴比倫與前麵廿四章十節的“荒涼的城”,第二節的城亦是一種象征,不是一個真實、可辨認的城市,而其傾倒代表了我們所看見人類文明的脆弱性。這場毀滅的情景並沒有帶出任何理由。“外邦人宮殿”無疑是指十三至廿三章中所攻擊的外邦列國,它們同是一樣的命運。但其餘的詩便將剛強與強暴的、貧窮與困乏的,作鮮明的對比。當公義至終在地上建立,強暴的列邦必將敬畏上帝:摩押(十六1—5)與古實(十八1—7),尼布甲尼撒(但四34—37),大利烏(但六25—28)與古列(拉一2—4),將會榮耀他的名。

    第四與第五節中形像的堆積是典型的詩篇風格(參十八2與廿二12—21)。上帝是保障,是貧窮人與困乏人的藏身之所(或避難所)及蔭蔽處;他們的仇敵與壓迫者就像暴風,沙漠的熱氣,喧嘩。第四節帶有一個簡短而不太需要的注釋,說明強暴人(欽定本作“殘暴人”)的威脅與攻擊就好像暴風吹襲房屋的牆壁(參太七24—27)。但沒有任何風暴可以勝過上帝的子民;列國震天喧鬧要攻破上帝之城的防衛終告失敗,風暴隨即止住。

    “在這山上”(6節)重提起在感謝詩(廿四23)之前的錫安山,並且引入了以賽亞書中最豐富與最富感情的其中四篇詩歌,在其他有關萬國要來到耶路撒冷的描述中,所強調的是他們能夠帶什麽來豐富那些住在該處的人(例四十五14;六十3,6—7;哈二7),但在此處第六節,正如二章二至四節,他們將被張臂歡迎來參加可媲美路加福音十四章十五至廿四節的彌賽亞筵席。這裏有二字是用來形容這次華麗的筵席,每字都重複兩次:shemanim(“肥甘”)包括肉類、生果與疏菜,各樣的美食,滿有豐富的精華(“骨髓”);與shemarim(“陳酒”),原意為“糟粕、酒渣”,這裏用以代表無節製的豪飲,正如“必都喝這酒的渣滓,而且喝盡”(詩七十五8),也指那些從酒渣釀製而成的酒,含有高酒精與濃厚的香味,先知以西結也看見相似的景象(結卅九17—20)。

    接著的兩節亦以相同的字句作開始:“他又必……除滅……蒙臉的帕子”(7節),“他已經吞滅死亡”(8節),這兩句話通常都一起用,而第七節的帕子可解作吊喪者的蒙臉帕(例撒下十五30),或包紮列國死屍的裏屍布(參耶路撒冷譯本、新英譯本)。但這字並不出現於哀悼的上下文中,而這兩節不一定指同一情景。第七節可否視為形容像廿四章廿三節(與出廿四10)中那些長老,列國的眼睛將被打開,得以看見萬軍之耶和華的榮光?保羅論述新時代的異象,在對以賽亞書啟示文學的了解上,可能較通常引用的關於傷喪習俗的經文,能給予我們更多的亮光:

   “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我們眾人即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 (林後三16,18)

    這段難以忘懷的詩歌的第三首,遙見到那時不會再有死亡、哀哭與羞辱。正如前麵兩篇詩中,這異象所強調的是其終究性與整全性:“直到永遠……各人臉上……普天下”。這在古以色列中是罕見的觀念,雖然有些意思可在箴言三章十八節,八章卅五節中找到:“尋找我(智慧)的,就尋得生命”。到了新約時代,這些經文(賽廿五章,但十一1—4,所羅門智訓書二21—三9與直接引述賽廿五8的林前十五章)就都被冠以末世觀點的注釋。”以賽亞啟示文學“最終脫離了源於舊約的古以色列,走進了其現時所屬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我們會在闡釋第廿六章時再論及此主題。

    最後的一樁末世事件(9節)是列邦喜氣洋洋的回應。盛筵、上帝榮耀的異象、死亡被永遠廢除,這些都構成了“救恩曆史”(德文Heilsgeschichte)上的大能作為。全地所等待的最終來到:終於“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正如第一至十二章,以一首“救恩”(yeshu’ah)主題的感謝詩作結,現在這個豐富的詞語再次出現於本書第二大段落的結尾(十三至廿七章)。它在全詩中出現兩次,然後又出現於下章開首的副歌中:

       “我們有堅固的城,

        耶和華要將救恩(yeshu’ah),定為外郭。” (廿六1)

    隻有上帝才可成為“拯救”動詞的主調,隻有他會喂養我們(6節),向我們顯出榮耀(7節),救我們脫離死亡(8節),垂聽我們的禱告(9節),這就是“救恩”的意思。

    第十至十二節將上帝的山,就是這些榮耀的事所發生之地,與惡人告終於糞池或汙水坑中,作鮮明的對比。在此經文情景中,摩押隻是作為象征。大概因為律法指出“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廿三3;尼十三1),摩押被拒於耶和華山上的末世筵席之外。

    “汙水池”的希伯來文看起來好似摩押的瑪得緬城(耶四十八2)的雙關語,而這可能是提及摩押的另一個原因。但本段經文不僅是說及摩押,掉進汙水坑的厭惡圖畫使人想起詩篇中的一些厄運:

       “上帝阿,求你救我,

        因為眾水要俺沒我。

        我陷在深淤泥中,

        沒有立腳之地……” (詩六十九1—2;參四十2)

    像詩人一樣,他伸出雙手禱告(賽一15;詩一四三6;王上八22)。但這些都全然無效:他伸出的手不像是求救的人,而像是遊泳者。其瘋狂的掙紮,企圖藉此拯救自己,並吸引救生員的注意,但卻徒勞無功。這是可怕的情景,但正如我們清楚知道義人的終局那樣,惡人的最終命運亦應如此生動地描繪。我們隻要想想但丁或中古晚期畫家布施(Hieronymous Bosch)的作品,便不消提啟示錄九章的無底坑!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