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6月6日詩篇一一八篇

(2010-06-06 06:31:23) 下一個

上帝接納一位異教徒(Ⅰ)

詩篇一一八篇一至十四節

        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

        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2願以色列說:

        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3願亞倫的家說:

        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4願敬畏耶和華的說:

        他的慈愛永連長存!

        5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

        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

        6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

        人能把我怎麽樣呢?

        7在那幫助我的人中,有耶和華幫助我,

        所以我要看見那恨我的人遭報。

        8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

        9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

        10萬民圍繞我,

        11他們環繞我,圍困我,

        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

        12他們如同蜂子圍繞我,

        好像燒荊棘的火,必被熄滅;

        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

        13你推我,要叫我跌倒,

        但耶和華幫助了我。

        14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

        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這是其中一篇偉大的宣教詩篇。它緊接著詩一一七篇,清楚指出要愛異教徒的命令。

    它包括一項崇拜的行動。在其中,有一位異教徒被接納進入上帝子民的團契中。他受到當日主持的祭司所歡迎。這位祭司用第一節的文字邀請會眾跟著他讀出這句偉大的宗教禮儀的經文,而我們可以經常在詩篇中看到這句子(例如一○七、一三六篇)。

    在第二至四節,有三組人站在聖殿的門外,他們要重複這基本的信經:“上帝不會動搖的立約之愛,是延續至永遠的。”這三組人分別是;第一,以色列,整個上帝的子民;第二,“亞倫的家”,就是祭司等級的人;第二,皈依猶太教的人,悔改者,他們已被邀請出席這特別的崇拜。我們在新約聖經中得知很多皈依猶太教的人,他們是外邦人,但是被會堂的信仰大大吸引,就是上帝藉摩西啟示的misphat,上帝給予人生活的方式,要在團契和對鄰舍的愛中活出來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與當時很多異教神靈混亂的宗教完全不同,也與羅馬帝國異教徒中流行的不道德行為不同。在保羅的時代,這些人被稱為“敬畏上帝的人”,有男有女,就是在第四節所見的。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假若上帝不是將以色列(上帝的教會)首先放在那裏,不是首先呼召他們進入這地步,皈依猶太教的人能去哪裏歸向永生的上帝呢?

    第五至九節。這泣歸信者可能在來到耶路撒冷之前,已接受了他鄉村裏的利未人的教導,曉得應有的回應。我們不要以為以色列人是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個完全一致的民族。在一千年前,亞伯拉罕所說的事情,在詩人的時代仍然存在:“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創十二6;王下十七24—40)。在巴勒斯坦信奉異教的居民一直住在那裏,直至耶穌的時代,所以在基督教的第一個世紀,加利利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換句話說,這位皈依猶太教的人並不是來自外國,他一直是上帝子民中一位成員的鄰居。

現在他來到耶路撒冷,這泣獨特的尋求者被邀請分享他怎樣經曆以色列上帝的慈愛。我們看見他接受了為一○七篇中幾篇短文所講述有關上帝的事情,上帝的愛將那些在急難中的人釋放(譯者注:和合本譯作安置在寬闊之地)。但是現在他有以色列的上帝,雅巍(Yahweh)在他那邊,所以他可以大膽宣告:“人能把我怎麽樣呢?”(比較羅八31;來十三6)。他現在有足夠的空間來呼吸,他已從困擾世界各地異教徒的恐懼中得到釋放。一位抱不可知論的心理學家或是社會工作者,都不可能將他釋放。這位尋求者沒有尋求世俗的幫助,他所做的是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他補充說:現在,有耶和華幫助我(7節)。在這節經文中所用的動詞,常與聖靈有權能的來臨有關。因此,這位皈信者宣告耶和華現正幫助他抗衡那些邪惡非常的勢力,而他曾看見這些勢力在他已放棄的異教國家中彰顯。

    第十至十四節,以色列回應他的呼喊。全會眾被當作一個“我”在說話,或許他們覺得自己是站在他們的第一位君王大衛的相同處境中,大衛是戰士之王。他們能夠如此說,因為剿滅他們(cut them off)可以有“割去他們的陽皮”的意思,正如大衛向非利士人所做的(撒上十八25—27),耶和華與大衛同在(28節)。詩人說話的形像是粗糙的,但是所蘊含的思想是勝利的。那古舊故事的象征意義是這樣:大衛要迎娶掃羅王的女兒為妻之前,必先消滅(或奪取別人的首級,如果他是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的話)二百名敵人的戰士。以色列也是一樣,當她參與在耶和華的戰役中爭戰的時候,她要設法剿滅敵人,即使敵人四麵環繞如蜂擁一般(申一44)。

    第十四節好像是一段副歌,每一個人都一同來頌唱。它比起上述的經文更有價值。在這節經文中,他們宣告:上帝是(甲)我的力量,那就是說,他的靈成為了我的靈;(乙)我的詩歌,就是上帝在蘆葦海(希伯來文永遠不會稱它為紅海,但稱它為yam suph,意思即蘆葦海)給與我列祖的詩歌。這首詩歌現在被引用,好像是摩西和以色列民唱的一樣(出十五2),因為它容許敬拜者來宣告:(丙)我的拯救就是上帝自己,他曾拯救我們脫離奴役和死亡。

上帝接納一位異教徒(Ⅱ)

詩篇一一八篇十五至廿五節

        15在義人的帳棚裏,有歡呼拯救的聲音;

        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

        16耶和華的右手高舉;

        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

        17我必不致死,仍要存活,

        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

        18耶和華雖嚴嚴地懲治我,

        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

        19給我敞開義門;

        我要進去稱謝耶和華!

        20這是耶和華的門;

        義人要進去!

        21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

        又成了我的拯救!

        22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23這是耶和華所做的,

        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24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25耶和華啊,求你拯救!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

    第十五至二十節,皈依猶太教的人來到聖殿的門前。聽啊!勝利的歡呼聲在帳棚裏(其實是人民在城市中的家園,使用這個詞語,是要提醒他們,生命仍然是一項朝聖的旅程,正如在摩西的時代,他們在曠野住帳棚的日子一樣)。這些是義人的歡呼聲。對於我們來說,那好像是“自以為義”的人的聲音。但是在聖經中,它的意思是信仰的群體,上帝曾使他們與他自己“回複正確的關係”。請注意:在我們的主所說的話中,天使也為“一個罪人悔改”而歡呼(路十五7),我們發現用在“上麵”的,與在這裏用在“下麵”的,都是同樣的言語。所以,在上麵的與在下麵的“戰爭”發生在同一時間。因此,當祭司們高聲重複說著的時候,聚集的群眾中所有的人都聽見了:

        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

        耶和華的右手高舉,

        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

他們所用的言語,與描述上帝勝過法老和帶領以色列離開奴役得到自由的言語是一樣的。在這裏,這言語隻是用在一位可憐的異教的尋道者身上!

    但是他曾被拯救,脫離死亡和破壞。他知道這事情,因為他現在歡呼地宣告:“我必不致死!”(我相信這事情,ki)“我仍要存活,以致我能告訴別人有關耶和華大能的作為。耶和華十分嚴厲地‘教育’我(透過苦難),但是很奇妙,他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

    第十九至二十節。明顯地,有一位祭司曾教導他應該怎樣說下去。他轉身望向聖殿外麵幾道龐大的門,並且高聲叫喊:“給我敞開義門(就是救恩和新生命的領域),我要進去稱謝耶和華。這時候,祭司打開大門,指著他,邀請他進去,說:這門是屬於雅巍(yahweh)的,‘得救的人’(就那些雅巍已使他們‘歸正’的人)要從此門進去(這裏所強調的是‘隻有從此門’進去)。這樣,這篇詩篇所給予我們的有關上帝的愛的神學,是蘊含在一個行動的比喻中,後來這個比喻變成了一首詩,給人頌唱。

    第廿一節,他進入了!現在,他與所有被上帝救贖的子民合為一體了。在進入聖殿的過程中,他已進入了生命。沒有人會問他,他是否曾有仁慈的生活,他能進入聖地,純粹因為他對恩典作出回應。

    他的心滿足了。他必須表示一點謝意。所以,他感謝上帝,讓他經曆抵達聖殿眾門之前的旅程,上帝曾“訓練”他,使他“謙卑”,“使他能除去他的自義”(這比應允這個詞語有更多的意義)。跟著,很奇怪的,他補充說:“你為我成就了勝利。”,他看來一直在作見證,說明他沒有將自己從自以為義的情況下拯救出來,而是上帝使他得到拯救——他隻是一位異教的外國人!但是現在,真是奇妙,他是新造的人了!

    第廿二至廿五節。現在,有不同的聲音在背後支持我們這位新的“成員”。或許,當第二聖殿在籌劃建築的時候,有關支持整座聖殿重量的那塊房角石,是非常富爭議的話題。最初,有人認為一塊大而重的石塊是沒有用處的,但最後它被用來支持外牆的西南角,防止整座建築物瀉下欣嫩子穀(Valley of Hinnom)。最後這個詞語變成了七十士譯本的Gehenna,後來也用在新約聖經的希臘版本中。它是垃圾堆的意思,所以它常常在焚燒,因而它逐漸地變成了另一個詞語,意思就是地獄的火。所以,房角石的作用是要防止上帝的子民跌下地獄去!

    使用這一塊匠人所棄的石頭,是上帝所啟迪的,這並不是人智慧的象征。在賽廿八16,以賽亞講論上帝在錫安放置一塊石頭,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的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他已更早地使用一個相似的比喻。無可置疑,當詩人創作這幾節經文的時候,他腦海中有這一個比喻的思想。這比喻曾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被引用不少於三次之多;在以弗所書和彼得前書也曾使用過。它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預言,描述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事。甚至有這個可能,古時所羅門聖殿的那一塊主要石頭,已經在主前五八七年被毀時在廢堆中失去了,但它在所羅巴伯的時代被找回來,人們都非常快樂(參看該一12—15)。無論怎樣,這塊房角石的貴重本質;就是要啟示上帝繼續不斷的奇妙作為。每一天,當人經過聖殿的圍牆時,他們得到了一種新的啟示,就是自摩西的日子以來一連串啟示的神跡。

    會眾心中想著這位新的悔改者,隨即歡呼說:這是耶和華行動(不是所定)的日子,我們要高興喜歡。一位異教徒返回上帝的家的日子,是上帝恩典的奇跡,正如保羅簡潔清楚地指出:“現在(今天)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亦請參看路十九9。當一位罪人返回上帝的家,他們都看見一個恩典的奇跡。所以他們補充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保守我們與你有正確的關係。使我們的生活亨通,以致能麵對仍在我們前頭的爭戰。在第二聖殿建成後的一個世紀,尼希米使用這一節經文,並且將它應用在自己身上(尼一11)。當輪到我們的時候,讓我們在這特別的一日也能如此行。

上帝接納一位異教徒(Ⅲ)

詩篇一一八篇廿六至廿九節

        26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

        27耶和華是上帝;

        他光照了我們。

        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

        牽到壇角那裏。

        28你是我的上帝,我要稱謝你!

        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尊崇你!

        29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

        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我們知道為什麽多個世紀以來,教會喜歡頌唱這篇詩篇,特別是在複活節的時刻。在第十七節,我們聽到上帝賜下生命的應許。所以,教會後來將第廿四節和第十七節連合起來,在複活節那天宣告說:“這是耶和華行動的日子”,他將生命帶給人類,是脫離死亡的生命,即使是死在十字架上,也能脫離。教會繼續宣告說:因為上帝在這一天的作為,我們可以唱出讚美他的歌聲,直到永遠。第廿五節,耶和華啊,求你,合起來便成為一個希伯來詞語和撒那(Hosanna)。我們記得,當耶穌在棕枝主日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群眾叫喊著這個特別的詞語。

    第廿六至廿七節。跟著是節期的隊伍,這個隊伍由大門開始,一直延伸至外院。現在他們要經過內門,進入至聖所。一位祭司用第廿六節上半節的文字(很有趣的,今天,這些歡迎詞語用希伯來文寫在耶路撒冷火車站的月台上)來歡迎這隊伍,而人們便用第廿六節下半節的文字來回答:“我們在其中!”祭司又宣告:耶和華是上帝,他光照了我們——當然,上帝是光,在他裏麵沒有黑暗。

    後來,這泣祭司發出一個命令,使來崇拜的人感到興奮。他邀請“平信徒”經過在他們與聖壇之間的障礙。(這是馬丁路德在改教運動時所做的事情,他勸諭會眾不要理會聖壇前的“欄杆”,因為所有信徒都是上帝的祭司。)他們要帶同樹枝進去,這些樹枝是用來布置在聖壇上的四隻角的。這些角是從聖壇的每個邊角位置上伸出來,一個角位有一隻角。它們是為那些逃避審判的人而設的。他們可以緊握著其中一隻角,直接祈求上帝的公義,這公義常常帶有憐憫。因此,這些角實在傳講著那不能用口述說的上帝的愛。在住棚節(按照猶太人的米示拿Mishnah,就是在主後二百年所寫成有關聖經的注釋)每一年祭司獻祭之後,便列隊進入聖所,他們帶著柳樹木枝,一麵環繞聖壇,一麵唱著:現在請你拯救,現在就眼下亨通(比較25節)。但是這幅圖畫有些不同。這裏,上帝準許普通的人,當然包括那些皈依這信仰的人,一同聚集在地上這個可敬畏的地方,就是稱為他的名的居所!

    在耶穌的日子,當人們將棕枝鋪成一條道路,並且唱著廿五節的句子時,他們怎樣明白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意義呢?在他們的眼中,耶穌是否他們所揀選的祭司?他要進入聖所,不單會為他們??求,也會為世上所有異教徒祈求嗎?

    第廿八至廿九節。皈依者最後歡呼鼓舞地宣告:你是我的上帝……。在這時假,所有與他一起進來的良善的民眾,都用祭祀的呼喊聲喊出這詩篇開首的名子,這個回應充分表達了上帝子民的歡欣,他們相信永生和永恒的上帝。

    整體而言,這篇詩篇並沒有忽視這一個事實:所有的以色列人是合為一體的。在主前九三二年,當所羅門離開世界的時候,以色列分為兩個國家,但是他們仍是一個以色列。三百七十年後,以西結看見那“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群”,就是在主前七二二年被滅的北國,他們與猶大的羊群仍是合為一體的。當時,猶大的羊群仍在羊圈之中,後來他們也被擄“失散”了(結卅七15—23)。再者,六百年後,以色列再一次分為兩大陣營,猶太人和基督徒。在那時,保羅向我們保證,上帝(用我們所讀這些詩篇的言語)不會違背他的約和他愛的應許。因此,在基督裏,猶太人和基督徒兩者仍然要連在一起,成為上帝的一個以色列(羅九4—5,十一29;加三28—29;弗二14—22)。我們在這篇詩篇中看到,雖然異教的外邦人進入以色列,在其中找到安息和家園,他們仍然保持合一的精神。保羅在西三11也說過同樣的話。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教會不是“新的以色列”,好像一些粗心大意的人所宣告的。新約聖經沒有一處有這種說法的。教會是新約的子民,這新約是上帝與以色列立的(耶卅一31),所以,這約也是上帝與所有子民立的。我們應當記得“以色列”這個名詞是沒有眾數的。

    在以前,我們已看過馬丁路德何等喜愛哈利(Hallel)詩篇。他注意到在詩一一八中所有的行動都具有聖禮意義的,因它向我們顯出上帝是怎樣的一位。路德提醒我們,隻有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他已經進入至聖所,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緊握著聖壇的角,這都是因為他已首先有了被釘十字架的行動。他又提醒我們,基督曾說:“我是世界的光”(比較17節),隻有基督,他為所有信徒開啟了天國的門。他提醒我們在賽五十六所說的,當聖殿的房角石再次被安放的時候,準許皈依猶太教的人進入聖殿敬拜的問題,會被熱烈地討論。那章聖經所講述的時代,和這篇詩篇一樣。最後,路德列舉出從這篇詩篇所引發出來的所有論點,使基督的工作更為顯著。在那天晚上,基督與他的門徒一起“唱了一首詩”,他知道他的死是為了救贖全世界,包括異教徒在內。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