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5月7日 曆代誌下卅六章

(2010-05-07 02:20:26) 下一個

末後的諸王

曆代誌下卅六章一至十六節

    國民立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續他父作王。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廢了他,又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埃及王厄哥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改名叫約雅敬,又將約哈斯帶到埃及去了。

    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華他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他,用銅鏈鎖著他,要將他帶到巴比倫去。尼布甲尼撒又將耶和華殿裏的器皿帶到巴比倫,放在他神的廟裏。約雅敬其餘的事,和他所行可增的事,並他一切的行為,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上;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

    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零十天;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過了一年(譯按:英標準修訂木作「那年春天」),尼布甲尼撒差遣人,將約雅斤和耶和華殿裏各樣寶貴的器皿帶到巴比倫;就立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

    西底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華他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華的話勸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麵前自卑。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著上帝起誓,他卻背叛;強項硬心,不歸服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眾祭司長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汙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

    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國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遣使者去警戒他們。他們卻嬉笑上帝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

    曆代誌最後一章,幾乎以摘要的方式結束被擄以前的曆史,放棄詳盡地論述一個王的慣常方法,並且把末了的四個王組合在一起。這樣做的理由,一部分是表達的方式。簡敘猶大的終局,可讓約西亞傑出的統治保持顯然更加崇高的地位,這樣做便可以讓讀者的心意中,對忠信與祝福保持更清新的記憶。作這種組合,也有一個曆史的因素,由於事實上這四個王都有個共通點:他們在位時,猶大先是在埃及,然後是在巴比倫有效地控製之下。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背叛耶和華。

    關於這四個更詳盡的資料見於別處,曆代誌假定讀者熟悉之。約哈斯,在別處作沙龍(耶廿二11),他在位的記載最不完全,這也許是因為在位為期很短。列王紀下廿三章卅二節記載說,「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是曆代誌讓我們去推論的一項事實。耶利米也記載約哈斯被擄去埃及的事(廿二11及以下各節)。約西亞在米吉多戰敗的直接結果,猶大從此便在埃及的控製之下,直到迦基米施那一場決定性的戰事(主前六O五年)。這樣,法老尼哥便能決定立誰作王。他更改以利雅敬(Eliakim)的名字為約雅敬(Jehoiakim),在意義上未產生真正的改變,隻是把耶和華原來的名字耶威(Yehweh=Jeho)代替上帝那更通用的名字(El)吧了。這種做法,等於尼哥承認耶威統治以色列。

    約雅敬在位時,帝國在以色列的勢力便轉移給巴比倫,埃及現在要放棄它在巴勒斯坦的權利。曆代誌作者所作的評語現在就更加明確了(5節)。關於約雅敬資料的主要來源是耶利米書,曆代誌在這裏迅速帶過的時期,在該書叔述要詳盡得多。約雅敬在那裏表現出以深惡痛絕及輕蔑對待先知所傳上帝的話(請特別參閱耶卅六9-26)。然而,隻有在曆代誌裏麵才告訴我們說,尼布甲尼撒「用銅鏈鎖著他,要將他帶到巴比倫去」(6節)。他是否確實被帶到巴比倫去,從這句片語看來是不明顯的。捆鎖他的行動,可能隻是證明他為囚徒身分的象征,這樣便或多或少需要前去接受帝國所給與他的新的地位。(請參考論瑪拿西和亞述的事,見代下卅三章)清楚明了的一點是:厄布甲尼撒於約雅敬在位時開始掠奪聖殿。巴比倫人在這方麵的蹂躪行動,曆代誌作者特別強調,因為在他看來,中止敬拜在神學上具有像放逐人民一樣重大的意義。他在約雅斤(10節)和西底家的那令人信服的理論上(18-19節)又再次回到這個題目上來。

    第一次大規模充軍於巴比倫的事(王下廿四8-17)發生於主前五九七年,就是約雅斤之後,一個名叫耶哥尼雅(代上三16;耶廿二24作哥尼雅)在位時。他的朝代,像約哈斯的朝代一樣,是短暫而又邪惡的。

    雖然如此,第一次充軍,並不是要使這個國家從此淪亡。尼布甲尼撒仿照他以前的埃及王法老的做法,在耶路撒冷立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就是約雅斤的叔叔為王,作他的傀儡(請比較王下廿四17;我們這一章十節的「兄」字[譯按:見中文本的小字],大概是不精確地按「親屬」的意義使用的)。西底家,在他背叛尼布甲撒以前,曾保持附庸的地位幾十一年之久。耶利米書描寫西底家在那些散播」反抗巴比倫消息者的壓力下是個不堅定、懦弱、且無定見的人,然而又不願求助於耶利米並聽從他所傳不抵抗的信息(請參耶卅八19-20的例子;並比較卅七3)。然而,他終於屈服於那宣布獨立的壓力之下,而付出了重大代價:喪失了他的眾子和他的雙目,自己且被充軍(王下五7)。曆代誌譴責他背叛的罪,因為他這樣做是違背向耶和華所起的誓,見十三節(請比較結十七12-21,那裏詳盡地說明西底家在這方麵的背叛行動)。

曆代誌講論這四個王,講到西底家時已到達了頂點。在這裏我們開始他用具有特色的詞匯(例如「他仍不……自卑」。見12節)。在這裏他也開拓他的視野,論及那些領袖,而且涉及廣大的人民,說他們都有罪而把焚禍引進來(14節)。注意他怎樣用最強烈的辭語來描述他們的不忠,譴責他們褻瀆聖殿,用來敬拜別的神明。他還進一步強調眾人拒絕上帝藉先知警戒他們的話,執迷不悟堅持犯罪不肯悔改。在曆代誌作者看來這也是聖經所著生講論的題目——最雅惡的,不是犯罪和犯的罪本身,而是人公然蔑視那明知是對的知識(可十二1-12;路十六31,賽一2-3)。

被擄及以後

曆代誌下卅六章十七至廿三節

    所以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在他們聖殿裏用刀殺了他們的壯丁,不憐恤他們的少男處女,老人白叟;耶和華將他們都交在迦勒底王手裏。迦勒底王將上帝殿裏的大小器皿,與耶和華殿裏的財寶,並王和眾首領的財寶,都帶到巴比倫去了。迦勒底人焚燒上帝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的宮殿,毀壞了城裏寶貴的器皿。凡脫離刀劍的,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仆婢,直到波斯國興起來。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土地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上帝與他同在。」』

斧頭砍下來了(17節)猶大最後受到巴比倫的蹂躪,這在以色列全部曆史上是最具決定性的事件之一;曆代誌的記載中所報導的任何一次的「被擄」,都無法與它相比。這件大事的確是現今猶太主義產生的許多激素之一,因為這件大事,終於使猶太人過著沒有聖殿和政治地位的生活。即使聖殿和宗教自由從巴比倫回來之後重新獲得,獨立(除了介於希臘式微與羅馬帝國興起之間那值得注意的馬加比的複興例外)不再有他們的分了。

    曆代誌作者熟知這一切。他憑藉著所給與戶勒大之預言的地位(卅四23及以下各節)並憑藉著這最後一章簡略描述巴比倫人慘烈至極的擄掠,盡量讓它表明出來。雖然它在程度上與以前多次的「被擄」可能不同,而在實質上則特別把那曆史上決定性的危機表明出來。在他那些被擄後返回故土之小群體的讀者看來,他以前所證明一切從恥辱與痛苦中複興過來的可能性,現在都要拿來用於他們自己的經驗上。被擄與複興不屬於他們那一代。然而那些事件卻深印在他們的意識之中。他們可能覺得先知預言複興的一些應許(例如結卅四;卅七至卅九章)已稍微應驗在他們頗多障礙的情況中。曆代誌作者對他同胞所說的願望,是他們要超越失敗主義,隻要他們走順服的道路,就會看見將來榮耀的獲得,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必須有的行為的模式,則已經是他這卷書自始至終的主題。他現在把他的注意力轉過來,表明被擄不是最後決定性的。

    他從兩方麵來表明。

(一)用利未記廿六章卅四至卅五節的話,證明被擄七十年的事已產生功效,好叫地可以「享受安息」。這是指安息年,不是指安息日,照律法規定,每七年的最後一年地便不可耕種,好叫耶和華可以顯示他的豐富不是依賴人的勞苦(利廿五1-7。同樣的思想也包含在安息日之中)。被擄因此被解釋為「抵償」時期——在這個時期中讓地休耕的年數,等於王國存在全部時期所忽略之安息年的年數。(那整個時期因此計算出是四百九十年,這可能是個約略的數字,或者恰好是掃羅登基——準確日期無法得知至返回故土這段時間相等。)所以,被擄便成為償還至今所欠的債。(關於「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請參耶廿五11,廿九10。七十年,或從巴比倫人在巴勒斯坦得勢,即約主前六O五年算起,至從被擄返回故土之年,即約主前五三七年——這是個近似數;或從耶路撒冷最後的浩劫,即主前五八六年,算至新的聖殿獻殿之年,即主前五一六年,這是個準確數。)

(二)在第二方麵,曆代誌借用以斯拉記開頭三節,顯示被擄不是終局,並由此而提及古列準許居留巴比倫的人返回故土的詔示。所以,這卷書以超乎尋常的旋律作結束。在一定程度上它給讀者指向以斯拉和尼希米記,這兩卷書敘述返回故土的群體重建社區的故事。在另一層次上,它則給與上帝同行的人指向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曆代誌是否有彌賽亞信息的問題曾引起人們的討論。有人說,它是要保持以聖殿為中心的現狀。然而,曆代誌作者以以色列最偉大君王大衛和所羅門為順服而有美好結局的主要典型,並不是偶然的。他沒有給我們暗示有關將來一位更偉大之大衛之子孫的「內幕消息」。然而現在回頭去看,很清楚可以看見他所應許的一切祝福、財富、智慧以及上帝的同在——不是在聖殿中,而是在人心中的——最後都終於戲劇性地實現在耶穌基督裏了(請參林後六16;西二23;約十四23)。

約伯其人其書


一、序言

1、智慧在舊約中的地位

1)  智慧是神賜人的禮物,使人能作出合神心意的物件(如出28:3,31:3、6,35:30-35),代替神治理神的百姓(如申1:13-15)或代神作戰(如賽10:13)。

2)  換言之,智慧這禮物是神使人能見證神的榮耀而賜予的。

2、智慧文學的重點

1)  舊約智慧文學散布在不同書卷中,但從書卷的分組來看,共有五卷,分別是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

2)  舊約五卷智慧文學各有獨立主題,然而它們亦有四項共同重點:

1)  強調神的偉大與創造──智慧人喜尋求生命的奧秘與意義,因此常探討人在宇宙大地中的地位(如1:21,10:8-12,38-41章;詩8:3-9,19:1-14;箴8:22-31;傳3:1-8),由此產生對神之主權的順服。

    2)  強調生命的意義──智慧人喜尋求生命存在的意義,他們常討論生命的來源、曆程與終極──如生老病死、愛情、苦難、虛空、處世、敬拜等,在他們筆下發揮得淋漓盡致。

3) 強調對神的敬畏──敬畏神是智慧人常強調的一項神學主題,他們認為惟有敬畏神才能使生命充滿,所以「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28:28;箴1:7,9:10;詩111:10)此言不但是智慧文學的核心,也是全部聖經的總主題。

4)   強調神的律法──智慧人認為,敬畏神的智者是遵守神律法的人(詩19:7,107:43),這樣人才能遠離惡事(詩119;9-10;箴3:5-7),待人至公至允(29:14,31:13;箴8:20,17:23;傳3:16,4:1),正如傳道書總結時言;「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12:13)。

3、智慧五經的重點

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分別有其獨特的主旨與重點,如下圖:

智慧五經

主旨

智慧與人性

智慧與神

約伯記

受苦意義

苦難的智慧

智慧人不怨神

詩篇

讚美敬拜

屬天能力的智慧

智慧人敬拜神

箴言

處世原則

處世為人的智慧

智慧人敬畏神

傳道書

虛空人生

生命真諦的智慧

智慧人不忘神

雅歌

愛情楷模

純潔愛情的智慧

智慧人真愛神

二、約伯其人

A、比喻人物(意見一)

1、虛構人物,虛構情節,寫在智慧文學的黃金時期(即所羅門時代)。

2、以戲劇性描寫,解釋「義人為何受苦」這主題(如Theodore of Mopsuestia)。

3 、藉此象征以色列國的苦難(此說視本書寫在歸回時期)。1

  

B、曆史人物(意見二)

1、聖經曆史

舊約(結14:14、20)與新約(雅5:11)皆引證約伯為曆史人物。

2、其他曆史

鑒定正典的敬虔猶太人無一否認約伯的故事是真人真事,連偽經中的傳道經(約180 BC著成)也承認之(49:9;另參林前3:19,5:13;太24:28,39:30)。

3、約伯是誰

按約伯記一章一至五節所提供的資料:

1)  「約伯」這字有「仇敵」、「被恨者」、「受逼迫者」、「受苦者」等意義(據希伯來文字根),或「懺悔者」(按阿拉伯文字根)。

2)  他是烏斯地人,即舊約以東人之地(參哀4:21;另參創36:8、20、20、21、28),有敘利亞抄本及七十士譯本皆提及烏斯在以東境內,考古學家在烏斯一帶發現三百個古城的遺跡,顯示遠古之時,當地已有蓬勃的文明發展。2

3)  在個人操守方麵,約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實可為智慧人的風範。

4)  約伯家財萬貫,仆婢無數(參19:15-16),是東方人的首富。

5)  他有兒女十人,七子三女,各人常獻感恩與贖罪祭給神,表示全家皆以敬畏神為生活中心;此外,他還有兄弟、親戚多人(19:13-14)。

6)  他是地方官(29:7-25),大慈善家(31:13-40),是當代樂善好施的仁者。

7)  從書中內容透露,約伯似是活在律法前,以色列人的先祖時代裏(如書中指出家長是祭司,書內亦未提及律法或禮儀)。

補注

約伯不可能是以東的後裔,原因如下:

1)  他對神的認識如用「耶和華」、「全能者」等字詞全是敬虔猶太人慣稱神的詞匯。

2)  他對神的敬畏、敬虔、謹守自己生活與行為的信仰立場與敬虔的猶太人並無分別。

3)  他與敬虔的猶太聖徒並列(結14:14、20),雅各也以他的忍耐勸告自己同胞(雅5:11)。

4) 他的神學思想與猶太敬虔者雷同(如7:17-18;詩8:4)。

5)  他的處境是被撒但控告其事奉是因有利可圖之故,而事奉是敬虔猶太人對神的一種崇高敬畏的表現。

三、約伯其書

A、作者──不詳

有說是摩西(如猶太傳統Baba Bathra 14b),或約伯自己,或以利戶(19:23-24記約伯表示他意欲有人記錄他的生平經曆,而以利戶似是合適人選,參32:18,36:1、24,37:14),或聯合王國時代的一佚名人士。

B、時代──先祖時代

近雅各之時,甚至猶太傳說約伯娶了雅各之女兒為妻(Baba Bathra 14b),另有學者視本書為王國時代(如F.I. Anderson [TOTC])或被擄時代(如W.F.Albright),甚至是歸回時代(如H.H.Rowley; Rabbi Johanan;Eleazar;Baba Bathra 15b)的作品。

支持本書是先祖時代的作品,主因有五:

1、書的時代似是摩西之前,因書中未提及猶太人的禮儀、  

風俗、祭司、節日、律法等。

2 、書中的家長祭司製度似是在先祖時代的風俗(1:5)。

3、約伯的年壽也配合先祖時代的平均年壽。

4、示巴人及迦勒底人(1:15、17)在先祖時代是遊牧民族,後來不是。

5、一些人名在先祖時代頗為流行,如示巴(1:15,6:19;創25:3)、提瑪(6:19;創25:15)、以利法(2:11;創36:4)、烏斯(1:1;創22:21)。

C、主旨──義人為何受苦及如何麵對苦難

1、指出一個完全順服神的義人,無論在任何境況下(是富是貧、是樂是悲),也不會改變他對神的忠心與信靠(2:10,13:15)。

2、 闡釋「誰是敬畏神的人」如彌迦書六章八節闡釋「誰是屬靈人」。

3、以一個「最不應該受苦的人」作為模式,亦不讓他知道苦難臨到之因,藉著他堅忍無比的信念,使後代受苦的人能得安慰與力量,來應付苦難。3

D、靈訓──神能使人夜間歌唱(35:10)

1、苦難雖有「因果報應」的循環關係,欲非一定如此。

2、在有形的苦難背後,有一靈界的魔鬼攻擊屬神的人,意圖摧毀他的信仰。

3、義人所受的苦難,若無神的許可,必不濫然來到(參耶29:11)。

4、凡經神許可而來的苦難,事先在神慈愛的天秤上稱量過,苦難分量的多少,總因人而異,使人能承受得住(參林前10:13)。

5、義人受苦時信心不動搖,魔鬼便遭羞辱。

6、在受苦時,神有時雖似隱藏自己,他卻沒有遺忘受苦的人。

7、因此,苦難有如信心的望遠鏡,使人看見神的慈愛、信實及照顧,且後來的恩典比先前更大。

E、全書簡綱

大綱為提供一個研究的方向及程序,讓讀者的思路能依序而行。

I、序言(1-3章)

   A、約伯的試煉(1-3章)

   B、約伯的哀歌(3章)

II、對話(4-41章)

   A、三友與約伯(4-31章)

   1、第一回(4-14章)

   2、第二回(15-21章)

3、 第三回(22-31章)

B、第四友與約伯(32-37章)(四篇訓詞)

   C、神與約伯(38-41章)(二篇訓詞)

III、跋言(42章)

   A、約伯的懊悔(42章上)

   B、約伯的複原(42章下)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