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和出路
曆代誌下卅三章一至廿五節
瑪拿西登基的時候,年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麵前趕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作木偶,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在耶和華的殿宇中築壇;耶和華曾指著這殿說,「我的名必永遠在耶路撒冷」。他在耶和華殿的兩院中,為天上的萬象築壇。並在欣嫩於穀,使他的兒女經火;又觀兆,用法術,行邪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又在上帝殿內立雕刻的偶像;上帝曾對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說,「我在以色列各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和這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遠;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我藉摩西所吩咐他們的一切法度,律例,典章,我就不再使他們挪移離開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致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麵前所滅的列國更甚。
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釣釣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且在他列祖的上帝麵前極其自卑。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準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上帝。
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穀內基訓西邊,直到魚門口,建築城牆,環繞俄斐勒,這牆築得甚高;又在猶大各堅固城內,設立勇敢的軍長。並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又將他在耶和華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築的各壇,都拆毀拋在城外。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集,隻獻給耶和華他們的上帝。
瑪拿西其餘的事,和禱告他上帝的話,並先見奉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警戒他的言語,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他的禱告,與上帝怎樣應允他,他未自卑以前的罪愆過犯,並在何處建築邱壇、設立亞舍拉和雕刻的偶像,都寫在何賽的書上。瑪拿西與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的宮院裏;他兒子亞們接續他作王。
亞們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祭祀事奉他父瑪拿西所雕刻的偶像。不在耶和華麵前像他父瑪拿西自卑;這亞們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他的臣仆背叛,在宮裏殺了他。但國民殺了那些背叛亞們王的人,立他兒子約西亞接續他作王。
(一)
瑪拿西給邪惡與歸正提供了兩種最突出的例證。就作惡來說,瑪拿西在舊約或多或少已成了邪惡的別名(請比較王下廿三26;在那裏追溯猶大最後的複亡,說是由於他。(甚至亞哈斯的惡行,在這個決意沉緬於耶和華所禁止一切事之瑪拿西麵前也相形見拙。六節羅列的罪行,是要顯示他罪惡昭彰的違抗申命記十八章十至十二節的那些禁令。(這些都是靠惡魔力量行的各種魔術,旨在使上帝的能力任由人支配。(申命記那裏說,行這些事的人是「耶和華所憎惡」的,這是舊約表達神聖忿怒最強烈的措辭。
瑪拿西的罪的劇烈程度,由重複提及(4,7-8節)耶和華的應許,以及在申命記(十二5等等)又說他會永遠「立他名」在耶路撒冷,來加以強調。他立他的名在那裏,間接說明他對那個地方有專權,鏟除其他的神明(申十二3)。所以,瑪拿西所作所為,是有預謀的,企圖擺脫耶威的統治,要離棄聖約而獨立,要驅逐他離開他賜給以色列的國土。作這種申述的大意是:瑪拿西是把自己置於被逐離本土的極大危險之中。除了重複提及主名以外,也重複提及他把以色列人的列祖逐離本土是因為他們依附瑪拿西,現在耽溺於其中的那些行徑(2,9節)。這又再次反映了與申命記十八章的關聯,在那裏我們讀到這樣的話(12節),說那些國民被驅逐出去,是因為他們占卜,觀兆,以及行邪術等等。於此可見,第九章已給讀者作了暗示,瑪拿西之被逐,乃是他的罪行自然而又公平的結果。
然而,開頭幾節(1-9節),也在不同的方麵指向將來。那幾節不但是他罪行的目錄或命運的預示,那幾節更把各種可能性全部都呈現出來。重複提及立耶和華的名在耶路撒冷直到永遠(4,7節),不但用來指摘瑪拿西,也用來重申那應許,並強調它永遠的有效性。兩種可能性因邪惡而被驅逐,因公義而享有地土——在下文中都有出現。
(二)
瑪拿西的悔改(13節),比他邪惡的行徑甚至更加值得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正因為他的邪惡,所以在列王紀下廿一章廿一章一至十八節他在位的記載未暗示有這次悔改(在巴比倫也沒有「被斥責」的事)。列王紀把這些都省略了,並非意味著曆代誌所記這些事不是真實。他對資料的選擇可能像曆代誌作者一樣,是受他神學上的目的支配的;或者他可能是不知道那件事。無法證明是那種情形。盡管如此,總可以說:像曆代誌所報導與亞述的對抗,是不乏史實之可信性的,而且由皇帝以撒哈頓於主前六七二年所加之附庸條約可能已有所關聯了(萬爾士[Myers]的見解)。附帶提一提,巴比倫就其本身而言,當時還不是一個強國。不過,提到它,就確實有預示被擄往巴比倫之伏筆的果效。
瑪拿西的悔改,明顯有更深值得注意的層麵,一是因為他在悔改以前那些可恥的行為的程度;二是他拒絕從耶和華而來的警戒(10節——與先知經常所作警戒的模式相應),及至最後受懲罰。值得指出的是:先前拒絕先知一切警戒的結果,已招來深重的災禍(例如廿六17以下所記)。於此可見,瑪拿西的事例顯示:人在道德方麵無論墮落多麽深,都可以藉著悔改的途徑歸向主。在十二、十三節描述的悔改,像在以往的情形一樣,使人強烈地想起七章十四節那些話語(請參看那一節)。瑪拿西對「急難」的反應(12節),與亞哈斯的反應成了具有教導性的對比,後者隻加劇了他對上帝的抗拒(廿八22)。對受苦的這兩種相反的反應,在人生經驗中是常見的。有人在他們已經忍受的痛苦上加上痛苦;有人則因此而更加確信上帝的愛,在他們受的苦愈增加時,顯明可見其最佳質素也愈增加(請比較羅五3-5;彼前一3-9)。
瑪拿西歸向耶和華,結果使他得以歸回耶路撒冷,重坐國位(13節),對他從前褻瀆神聖的所作所為作了一些補償(15-16),不過從下麵的22節來看,所作的補償大概是不完全的),並且增強他軍事的力量(14節),在耶和華的眼中有一個安全的記號在他的國土上。
在這個階段最好是再次記得我們現在處在被擄故事的陰影下。曆代誌的讀者們在瑪拿西身上碰到的很可能是強烈的對他們說的。在他們被擄之後所過的平庸生活也許已經成了習慣,可能使他們不免會以為過去的罪惡已摧毀了那些將來的希望。曆代誌在這裏卻顯示:耶和華時常準備著恢複他子民與他的相交,並且以新的、而且是出乎料想的方式賜福與他們。他已經立他的名在耶路撒冷『直到永遠』。
(三)
亞們的故事(21-25節),簡直就是瑪拿西的故事的附注,或許也反映他在位的短暫。雖然如此,由於亞們故態複萌,回複瑪拿西初期邪惡的原狀,廢棄他父親的改革,他的統治便說明了約西亞後來為什麽要從事更進一步的改革。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