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節
曆代誌下三十章一至廿七節
希西家差遣人去見以色列和猶大眾人,又寫信給以法蓮和瑪拿西人,叫他們到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向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守逾越節。因為王和眾首領,並耶路撒冷全會眾已經商議,要在二月內守逾越節。正月間他們不能守,因為自潔的祭司尚不敷用,百姓也沒有聚集在耶路撒冷。王與全會眾都以這事為善。於是定了命令,傳遍以色列,從別是巴直到但,使他們都來,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守逾越節,因為照所寫的例.守這節的不多了。驛卒就把王和眾首領的信,遵著王命傳遍以色列和猶大;信內說,「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轉向耶和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上帝,好叫他轉向你們這脫離亞述王手的餘民。你們不要效法你們列祖,和你們的弟兄;他們幹犯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以致耶和華丟棄他們,使他們敗亡,正如你們所見的。現在不要像你們列祖硬著頸項,隻要歸順耶和華,進入他的聖所,就是永遠成聖的居所;又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好使他的烈怒轉離你們。你們若轉向耶和華,你們的弟兄和兒女,必在擄掠他們的人麵前蒙憐恤,得以歸回這地,因為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有恩典,施憐憫;你們若轉向他,他必不轉臉不顧你們。」
驛卒就由這城跑到那城,傳遍了以法蓮、瑪拿西,直到亞布倫;那裏的人卻戲笑他們,譏誚他們。然而,亞設、瑪拿西、西布倫中,也有人自卑,來到耶路撒冷。上帝也感動猶大人,使他們一心遵行王與眾首領憑耶和華之言所發的命令。
二月,有許多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成為大會,要守除酵節。他們起來,把耶路撒冷的祭壇,和燒香的壇,盡都除去,拋在汲淪溪中。二月十四日,宰了逾越節的羊羔。祭司與利未人覺得慚愧,就潔淨自己,把燔祭奉到耶和華殿中。遵著神人摩西的律法,照例站在自己的地方;祭司從利未人手裏接過血來,灑在壇上。會中有許多人尚未自潔,所以利未人為一切不潔之人宰逾越節的羊羔,使他們在耶和華麵前成為聖潔。
以法蓮、瑪拿西、以薩迦、西布倫,有許多人尚未自潔,他們卻也吃逾越節的羊羔,不合所記錄的定例。
希西家為他們禱告,說,「凡專心尋求上帝,就是耶和華他列祖之上帝的,雖不照著聖所潔淨之禮自潔,求至善的耶和華也饒恕他。」耶和華垂聽希西家的禱告,就饒恕百姓。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大大喜樂,守除酵節七日;利未人和祭司,用響亮的樂器,日日頌讚耶和華。希西家慰勞一切善於事奉耶和華的利未人。於是眾人吃節筵七日,又獻平安集,且向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認罪。
全會眾商議,要再守節七日;於是歡歡喜喜的又守節七日。猶大王希西家賜給會眾公牛一千隻,羊七千隻為祭物;眾首領也賜給會眾公牛一千隻,羊一萬隻。並有許多的祭司潔淨自己。猶大全會眾,祭司利未人,並那從以色列地來的會眾,和寄居的人,以及猶大寄居的人,盡都喜樂。這樣,在耶路撒冷大有喜樂,自從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沒有這樣的喜樂。那時,祭司利未人起來,為民祝福;他們的聲音,蒙上帝垂聽,他們的禱告,達到天上的聖所。
(一)
希西家計劃把猶大的敬拜再次置於適當的位置上,他在第二個階段的措施,是大事慶祝逾越節。逾越節是有重大意義,從曆代誌作者的觀點來看,有兩個理由。第一,紀念以色列民族當初從埃及逃出來(出十二至十三章),這個節已成了全族從奴役中獲得釋放的象征。當作者續敘與被擄巴比倫的命運有關的故事時,他著重表示這事不是該民族的結局。從埃及逃出來本身,至少為從超級強國奴役下獲得解救樹立先例。希西家的逾越節變成從巴比倫獲得類似解救的一種預兆。在曆代誌作者的時代,這個故事已經播下以色列將會從波斯軛下再度複興的希望。在我們今天,如果有時福音真理似乎已被無數古代和現代的哲理所掩蓋,這應許同樣對我們表明將來必定會有一個勝利的日子。
曆代誌作者從希西家的逾越節引出的第二個要點,是關注到以色列的性質。要注意:王的籲請不單是對猶大人,而是對「以色列和猶大眾人」這個要點藉著那些寫給以法蓮和瑪拿西的信來加以強調。在這裏把大衛和所羅門治下另一方麵的景況,即百姓的統一,恢複過來。希西家向北邊人士的籲請,和從亞設、瑪拿西和西布倫(11節)的回應,雖然微乎其微,確是可信的,因此時北國已不存在,北國的許多百姓已被擄到亞述帝國其他地方去了(6,9節;請比較王十七1-6)。在殘留下來的以色列人看來,與他們的曆史傳統唯一可能的連係,乃是透過耶路撒冷。縱使希西家訴諸兩國的祖先與宗教遺產都相同(6節),企圖消除多世紀以來彼此的疏遠,對以色列人,尤其是此時在宗教方麵已變成像周圍列國一樣,從他們對希西家微乎其微的回應,便知道到了什麽程度。雖然如此,他指出北邊人士的不妥協的存在。在本質上,全以色列都前來聚會,大事慶祝逾越節。有些人沒有來,那並不是由於上帝缺乏憐憫,而隻是由於他們不肯握住那隻伸出來的手。
(二)
雖然有些字眼到現在已耳熟能詳了。然而稍停片刻,思想一下那些呼籲的辭句是值得的。六節的「轉回」詞,往往被譯作「悔改」(repent)。聖經中悔改的概念,並非隻是指懊悔,而更正確地乃是指人離開舊的意向,進入新的生活形態中。第六節有雙重的意思。以色列人若轉向上帝,上帝便會轉向他們。按照他們轉向他之程度,他會同樣對待他們。他們被擄,是他收回祝福的結果。他能夠再賜下福氣,而且在他們作出正確的回應時,他便會這樣行。
第九節有類似的雙重意思,在那裏那作為道德行動的「轉向」,會產生擄民得以「歸回」(這地的結果譯按:「轉向」與「歸回」原文相同)。這裏再度強調回應與祝福之間的密切連係。耶和華願意為獻身的民行事。第八節的「歸順」(英文是yield yourselves),按字義是「保證履行」(give your hand。譯按:直譯是「把你的手伸出來」)的意思。「手」字在舊約裏麵往往意味著「力量」。這樣看來,那意義是上帝子民對上帝的要求不但要作出某種理智上的同意,也要把他們的力量,他們的活力,他們的才能擺在他麵前。對上帝的服事不單是為兒童,殘廢者和年老者。(據雲,有些地方,當一家之主開門歡迎傳道人時,他可能會說,「呀,我要叫妻子來」!)「人生的七個階段」(譯按:古時候把人一生分為七個階段或時期)都得向上帝求助(或作都需要上帝)。人拖延,直到不中用時才想到宗教,這是悲劇——而且常常是迷失。
(三)
縱令北國大多數的人都抗命,在猶大,人的心境卻不同。聖經告訴我們(12節),猶大人在他們眾首領的號召下,都同心合意來順服上帝。的確,他們大發熱心,摧毀敬拜假神的設施,熱烈慶祝逾越節,祭司和利未人都感到慚愧(15節)。誠然,民眾的熱誠,往往勝過宗教權威——甚至與宗教權威處於衝突的情況。這就是亞西西的佛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t)所包含的和所輸送的(編按:佛蘭西斯是方濟會的創始人,跟從基督,本身生活艱苦,卻使人充滿喜樂)。而衛斯理(Wesley)卻不能。明智而又屬靈之領袖的表記是:能認識並適應那真正、縱令不是傳統的——甚至似乎是無知的由愛上帝而起的民眾運動。祭司在這裏的回應是後來許多法利賽人未能作到的。希西家顯示他的智慧,直覺獲知並懇求上帝寬恕百姓因長久缺乏宗教教育,而存在於敬拜中的偏離正統的情形(18-20節,另一個「逾越節」!)。這裏是回答那些認為舊約的宗教、徒具外表而不屬靈的人(雖然還有其他情況,例如賽一10-17所記)。甚至在那苛求的曆代誌作者眼中,禱告的實際並不依賴外表的宗教儀式。
那種再造的心境,顯然是幸福的而又充滿活力,以致大家都自發而又普遍的讚成再守節七日(23及以下各節)。廿五節把在那裏的各種人都列學出來(「寄居的」是個術語,指那些居於以色列、接受以色列之宗教的非以色列籍人士)。使人感到以色列已再次複原,而且在耶路撒冷的喜樂,感染一大批人歸向上帝。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