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神看為正的事,接受他父教訓(27:1-2)。他不入神的殿,以免幹犯神。
(2)國內多有建造,建殿門又造城(27:3-4)。
(3)國外打勝仗,列國中日漸強盛(27:5-9)。27:1 約坦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他母親名叫耶路沙、是撒督的女兒。 27:2 約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父烏西雅一切所行的、隻是不入耶和華的殿。百姓還行邪僻的事。 27:3 約坦建立耶和華殿的上門。在俄斐勒城上多有建造。 27:4 又在猶大山地建造城邑、在樹林中建築營寨、和高樓。 27:5 約坦與亞捫人的王打仗勝了他們。當年他們進貢銀一百他連得、小麥一萬歌珥、大麥一萬歌珥、第二年、第三年、也是這樣。 27:6 約坦在耶和華他 神麵前行正道、以致日漸強盛。 27:7 約坦其餘的事、和一切爭戰、並他的行為、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上。 27:8 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 27:9 約坦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裏。他兒子亞哈斯接續他作王。
曆代誌下廿八章一至廿七節
亞哈斯王時代(28:1-27)
1. 是個惡王,不行神看為正的事(28:1-4)。
2. 為亞蘭人及北方以色列國所敗(28:5-7)。
3. 北方以色列人聽從勸告,返回猶大俘擄(28:8-15)。
4. 求助亞述王,反被亞述王欺淩(28:16-21)。
5. 越急越得罪神,拜偶像,鎮殿門惹動神怒(28:22-27)。
亞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卻行以色列諸王的道,又鑄造巴力的像;並且在欣嫩子穀燒香,用火焚燒他的兒女,行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麵前所驅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
所以耶和華他的上帝將他交在亞蘭王手裏,亞蘭王打敗他,擄了他許多的民,帶到大馬色去。上帝又將他交在以色列王手裏,以色列王向他大行殺戮。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一日殺了猶大人十二萬,都是勇士,因為他們離棄了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有一個以法蓮中的勇士,名叫細基利,殺了王的兒子瑪西雅,和管理王宮的押斯利甘,並宰相以利加拿。
以色列人擄了他們的弟兄,連婦人帶兒女共有二十萬;又掠了許多的財物,帶到撒瑪利亞去了。但那裏有耶和華的一個先知,名叫俄德,出來迎接往撒瑪利亞去的軍兵,對他們說,「因為耶和華你們列祖的上帝惱怒猶大人,所以將他們交在你們手裏,你們竟怒氣衝天,大行殺戮。如今你們又有意,強逼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們的奴婢。你們豈不也有得罪耶和華你們上帝的事麽?現在你們當聽我說,要將擄來的弟兄釋放回去,因為耶和華向你們已經大發烈怒。」。於是以法蓮人的幾個族長,就是約哈難的兒子亞撒利雅,米實利末的兒子比利家,沙龍的兒子耶希西家,哈得萊的兒子亞瑪撒,起來攔擋出兵回來的人,對他們說,「你們不可帶進這被擄的人來,你們想要使我們得罪耶和華,加增我們的罪惡過犯,因為我們的罪過甚大,已經有烈怒臨到以色列人了。」於是帶兵器的人,將擄來的人口,和掠來的財物,都留在眾首領和會眾的麵前。以上提名的那些人就站起,使被擄的人前來,其中有赤身的,就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吃喝,用膏抹他們;其中有軟弱的,就使他們騎驢,送到棕樹城耶利哥他們弟兄那裏;隨後就回撒瑪利亞去了。
那時,亞哈斯王差遣人去見亞述諸王,求他們幫助。因為以東人又來攻擊猶大,擄掠於民。非利士人也來侵占高原,和猶大南方的城邑,取了伯示麥、亞雅侖、基低羅、梭哥,和屬梭哥的鄉村,亭納和屬亭納的鄉村,瑾鎖和屬瑾鎖的鄉村,就住在那裏。因為以色列王亞哈斯在猶大放肆,大大幹犯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猶大卑微。亞述王提革拉昆尼色上來,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裏和王宮中,並首領家內所取的財寶,給了亞述王;這也無濟於事。
這亞哈斯王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他祭祀攻擊他的大馬色之神,說,「因為亞蘭王的神幫助他們,我也獻集與他,他好幫助我。」但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眾人敗亡了。亞哈斯將上帝殿裏的器皿都聚了來,毀壞了;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在耶路撒冷各處的拐角建築祭壇。又在猶大各城建立邱壇,與別神燒香,惹動耶和華他列祖上帝的怒氣。亞哈斯其餘的事,和他的行為,自始至終都寫在猶大和以色列諸王記上。亞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耶路撒冷城裏,沒有送入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猶大,在由約坦而達於短暫的高峰之後,現在可怕的亞哈斯治下又陷於空前的低點;亞哈斯是自從掃羅以來(略去不合法的亞他利雅)第一個全然失敗的王。頭幾節(1-4節)是一張可怕的罪行目錄,給他所下概括的評語是「行以色列諸王的道」(2節)。他那徹底而又執迷不悟的敵對耶和華,反映在他接受外國宗教的神明並采用他們的習慣(2-4節;請比較申十二2,3),敬拜他們的偶像(違抗出二十4-5),而最可怖的,是以小孩為祭的做法(請比較王下三26-27)。這種極其莽撞棄絕耶和華的可悲的後果,在第三節已有暗示,那裏說亞哈斯如今所追求的那些習俗,正是使以色列前輩被逐離本土的習俗。不錯,失地這個題,自從曆代誌上十章所記載掃羅的故事以來,就已適當地確定了,而在這裏是突出的,不但使人聯想到那個王,也預示了被擄於巴比倫那件大事。
(一)北國遣返猶大俘虜
亞哈斯朝代的中心大事便是所謂亞(蘭和)以(法連)戰爭。這次戰爭在舊約裏麵有很多地方記載(王下十六5;十六5;賽七章;何五8-6]),而且用這種名稱,是因為它包含了亞蘭和北國以色列(以法蓮)之間,對抗當時大帝國亞述主攻守同盟。同盟軍來攻打猶大,大概是要強迫猶大與他們一同對抗亞述。事實上,亞哈斯則向亞述求助,而且蒙應允,於是同盟軍遂告敗北(王下十六7-9)。
這件事在曆代誌裏麵完全沒有提到。我們雖然讀到亞蘭和北國攻打猶大的記載(5節),那裏並未暗示他們結盟的事。而且,猶大是在他們手中受苦(與王下十六5的說法有明顯的差異),而亞哈斯向亞述求助,是基於分別由以東和非利士來的威脅(16節及以下各節)。這些差異可以用曆代誌著眼點不同來加以解釋,然而,這意思並不是說它們在史實上不能作合理的辯明。從列王紀下十六章六節,便清楚可見猶大從北方而來的威脅,與南方以東的再次崛起實際上是同時出現的。曆代誌並不否定有結盟的事;而且同盟軍不能勝(用王下十六5的術語)猶大,意思並不是指連小戰都沒有消耗。然而,更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麽曆代誌作者選擇了他現在所用的方法,來陳述當前這些事情呢?
對這個問題最重要的答案,事實上是基於這些事件把曆史性的以色列之北邊與南邊再一次連結起來。曆代誌作者在本章最關注的是進一步探索他們的關係。這便說明為什麽他以一個整體來處理北邊,而非把它當作同盟的一員。他記載列王承繼的事,自從羅波安以來都是南邊的。他沒有提供北邊的曆史,因為他不承認分裂的狀態,並且視它的子民為「背叛大衛家」(代下十19)。亞比雅之戰勝耶羅波安(代下十三),更進一步且歸因於北邊棄絕真宗教(4節及以下各節)。曾有人(即威廉遜[Williamson])很恰當的指出:當前的記載,把曆代誌下十三章所敘的情況很巧妙地改變過來。現在北邊人士在軍事上勝過猶大(5-7節),他們接受一位先知的勸告(9節及以下各節),他們接受他要他們悔改的懇求,而他們有幾分表示他們是敬畏以色列的上帝的(12節及以下各節)。亞比雅所作「我們並沒有離棄他」(十三10)的矜誇,在廿八章六節得到的是令人哀傷的回響。在角色的調換上出現的是北邊的人,雖然他們為時甚久、而且前後一貫地背道,而在本質上,並不比南邊人士不忠時犯更嚴重的罪。他們大家(他們的關聯,富有重大意義地被形容為「親人」,或更正確地被形容為「弟兄」,見8,11節。譯按:中文和合本祗譯作「弟兄」)回轉的路是同一條路,就是悔改之路。(然而,曆代誌作者沒有說以色列作了任何決定性的悔改。他清楚知道記載那些事件在北國最後複亡之前不久便發生了。)
這一切中肯的關聯,乃在於揭露人信仰屬於這種或那種正統學說、讚同這套或那套教義、或固守這種或那種傳統的危險,是與上帝有一艮好關係的保證。這決不是不重視教義;沒有教義,信仰便不可能。但北邊人士憐憫的行動(15節),在這個故事裏麵這樣清楚地加以讚許,主要地是表達聖經中前後一貫地向人的心所發出的呼求(請比較太廿五31-46;路十25-27;林前十三;雅二14-26),這個呼求是長久存在為矯正人在教義和正統學說的思想。同樣的讚許應給予所有把那些教會的傳統定義為「超越範圍以外」的人。
(二)呼求幫助
如果亞哈斯故事的頭一部分表明他怎樣錯誤地對待他的敬拜,那麽第二部分(16-27節)便表明他尋求幫助又怎樣找錯了地方(16節)。亞哈斯堅持在亞蘭和以法蓮壓境的危機之際向亞述求助,而不向耶和華求助,這也是他與先知以賽亞對抗的主題,以賽亞呼籲王,要想得拯救,就得信靠耶和華(賽七7-9),而且明白表示向亞述求助唯一的結果,就是會在那個強國手中受苦(17-20節)。這種誤置信靠對象的諷刺性悲劇,也被曆代誌所揭示。二十節,標準修訂英譯本的譯法太粗略。應譯作:「於是提革拉昆尼色來到他那裏[在這裏有威脅的意味,可是用「敵對」(譯按:中文本作「欺淩」)一詞則太強了]並使他陷於困乏[ 那就是在財政上作出苛刻的要求]但卻沒有幫助!」亞哈斯若仰望耶和華,就必定會得到救助和富足——照曆代誌普遍強調的。相反地得到的是貪乏,而且毫無幫助,下麵幾節甚至令人更加哀傷,表明亞哈狂亂地投向大馬色的神明到處是叩拜,卻不叩拜他列祖的上帝。要得到幫助的呼求,又再次得到與願望相反的效果(23節)。他的心被異教所困擾,以致使他愈來愈使自己及其百姓不得親近上帝。這種情形在我們今日也有許多摹仿和共嗚。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