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 月10 日 列王紀上十九章

(2010-04-10 03:15:33) 下一個

以利亞上何烈山

列王紀上十九章一至十節

1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2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3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仆人留在那裏,4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羅騰,小樹名,鬆類;下同),就坐在那裏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5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罷!”6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7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罷!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8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

9他在那裏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裏做什麽?”10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隻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一)

    無論從什麽觀點看,以利亞都是聖經人物中的一個巨人,同時,他與耶利米一樣,都是我們隨時想加以認同的。到達勝利頂點之後便出現絕望的深淵。而正是在這種深淵裏,我們才更能夠領受十分重要的功課。

    在試真偽的試驗中,以利亞可能隻是上帝的副手;但在鬥拳者隊伍中,所有隊員都分享到勝利的一部分榮耀。我們已經留意到他怎樣奔在亞哈前頭直到耶斯列(十八46)。(在上帝結束了苦旱之後,還有那個地方比這裏更值得去——因為耶斯列意即“上帝播種”。但是現在,以利亞既沒有力氣,也沒有勇氣去抵擋耶洗別的憤怒。

    我們自然會覺得難以決定,到底他是為了做完那件工作感到筋疲力盡,再無法麵對甚至是比較小的任何挑戰,或是在烈怒的耶洗別麵前,連他這樣的一個以利亞也感到畏縮不前。“王座背後的操權者”,不論是他的妻妾或其他大臣,常是比君王本身更難應付。她與身為君王的丈夫不同,不必受法律及憲法的細節所約束,有時甚至還操了生殺大權。

耶洗別的身分尤其難以應付,因她是異邦人。聖經傳統對外邦人抱持那分普遍性猜疑的說法,特別令人折服。箴言大談與異邦婦女交往的誘惑。耶洗別這人物令這普遍性的猜疑更顯得有力及具體化。

(二)

    以利亞向南麵逃跑,直行或經過猶大,來到別是巴,那是從前他們的祖先所得為業之地。從摩五章四至六節的記載,我們知道那裏像伯特利和吉甲一樣,也有祭壇。開始時他為了逃避耶洗別的憤怒而逃走,現在轉為以朝聖的性質回到他的老家。這是一段屬於私人性質的個人旅程。他將仆人留下,自己繼續向南麵曠野前進。耶穌也要遠離日夕相隨的門徒到空曠遙遠的地方去。

    擺脫了被耶洗別所殺的命運後,他現在向上帝引頸求死!他承認自己並不勝過他的列祖(4節)。人在萬念俱灰時所說的話極值得傾聽,但是常常不能按照字麵來理解。值得一問的是,他說的,“我的列祖”是什麽意思。可能是他在迦密山上已開始認為他有特別才能,而現在在耶洗別麵前心懷恐懼以致令他感到無地自容。可能是他甚至將自己的信心列為超於別是巴的列祖之上。蓄意自殺可能不會被接受。他隻是筋疲力竭、智盡技窮罷了。他躺在樹蔭底下,作了類似約拿當日在尼尼微城心情頹喪時用的禱告(拿四3),那是一篇日後許多人默默地重複的禱文——“死了比活著還好”。

    上帝回應的開頭(五節)既不是解釋亦不加以說明,其後的含義就深長了!以利亞的最大需要隻是別人的關心與食物的供應。(這也是大多數人求上帝賜與的。)他現在在南麵曠野得到照顧,正如他在約但河東邊及北麵異邦人的港口一樣(十七章)。這處的敘述在許多人的思想中出現相同的問題,到底服侍以利亞的是自然力量或是超自然的差使?為了幫助了解背景,我們必須對標準修訂本第五及七節及其他記載所用的“天使”譯詞有所質詢。雖然在這些經文中這個字眼的希伯來文隻是“使者”這個普通名詞,在聖經裏不論是人或神的密使甚或普通的仆人都用這個字眼。“天使”一詞容易令人想起長了翅膀穿白袍的外來分子,雖然有人對我們表示意想不到的愛心與關懷時,我們也會感激地用“天使般的可愛”去形容。

    舊約聖經談及“上帝使者”的時候,往往像這裏一樣,沒有提供仆人的背景,隻是表示上帝在背後行事。其中的神學含意與上一章結尾部分(39節)頗相似。現在百姓所信服的隻是上帝——以利亞的角色徹底並不包括在內。“榮耀完全歸與上帝。”

(三)

    吃第二餐的時候(7節),以利亞知道他不僅是藉此恢複體力,且是為前麵的旅程作了準備,但沒有說明地點。這飲食所供給的力量,足夠支持他走到曠野的遙遠路程——即是先由摩西(出三)然後由以色列全體百姓(出二十)直接受上帝命令要到達的那座何烈山。以利亞到了目的地後,便住進一個洞中,直等到耶和華終於對他說:“你在這裏作什麽?”(9節)情形就像是在軍隊中學騎馬,地麵有騎兵隊長官對著不幸的騎兵大聲問:“誰準許你下馬?”以利亞解釋他到何烈山的緣故,不將責任推向耶洗別,而是歸咎以色列的淒慘處境,還說忠心於耶和華的先知隻剩下他一個人。

    這段路程可能是偏離了正路,但上帝確定他往何烈山之路並不完全輕鬆。

以利亞站在何烈山上

列王紀上十九章十一至廿一節

11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麵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裏經過,在他麵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12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13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裏做什麽?”14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隻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15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裏,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16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17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18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

19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裏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以利亞到他那裏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20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裏,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什麽呢?”(譯者按:此句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我不阻止你!”)21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

(一)

    舊約聖經中典型的(亦即有著作的)先知,以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及彌迦為始,與聖經指為理想型或原型的先知摩西之間,無論在時間、空間、情況及作風上,都有很大的空白,但這空白並不是完全的,其中有些空間出現了撒母耳及以利亞兩位過渡性的人物,他們以不太明顯的途徑,繼承摩西的職責成為民族領袖。撒母耳將職責交給大衛王;以利亞實際上負責君王的策立(15—16)。極為關心民族行為的典型先知擁有的統治權不大。還有,這些少數先知一向是對與上帝直接交往及隻對聽命於上帝感興趣。

    摩西得見上帝的背(出卅三19—23)的故事是最適合我們拿來與以利亞作比較的一點——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麵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麵,因為人見我的麵不能存活。”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裏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麵。”

    兩位先知在遭遇恐怖事件時都需要洞穴躲避。他們能領略到上帝的榮耀或曾在烈風、地震和火之前抖縮,他們並不完全了解上帝。摩西隻見到他的背,以利亞是在暴風過後的靜悄中聽見上帝對他說話。

    筆者認為分歧之處就在這裏。要是摩西在同一部分見得更清楚,若他看到的不僅是上帝的背,他可能已經喪命了。古老的降臨節聖詩用類似的字眼去表達這心境(The Church Hymnary第三版,一六五首第二節)——

        來吧,來吧,大能的上帝,

        你古時在西乃山上,

        於雲層、榮耀及奇異中,

        向你的子民頒布律法。

    但是上帝並不用令人畏懼的方式向以利亞顯露自己。事實上,上帝並不存在於可能具摧毀性的力量之中:上帝不在風中,也不在地震或火中。

    參照較為後期及較為吹毛求疵時代的神學觀點,這裏的經文認為較清楚地說明上帝不在那裏,而不是上帝在那裏,是較為審慎的。從消極進入積極的說法是等於將明確的說明變為暗示與提示。第十二節末並沒有實實在在的指明上帝是在“微小聲音”之中。但是,在“有聲音”對他說話的時候(13節),所用的話語相同(14節),也與“耶和華的話臨到他”所得到的反應完全相同(9—10)。前麵的句子也顯示出經文不願意直指是上帝對以利亞說話。

(二)

    欽定本及標準修訂本都企圖用那人們熟悉的“微小的聲音”去表達希伯來文所想把握的幾個字,即許多人都體會過的經驗,但都感到難以用文字表達。這希伯來字的字麵解釋是“微弱細小的靜默的聲音”。是那麽含義深長的靜悄,連針落地的聲音也可以聽到,但(更重要的是)那種環境令一個人感到自己麵臨挑戰,聽到有聲音對他說話。那是一種絕對但又可以聽見的靜悄,是與上帝交往的必備環境的一部分。

我們都熟悉靈性偉人及真正了解上帝之人的見證,他們證實了他們與上帝最密切的交往是在經過了一段冗長的艱苦或嚴厲掙紮之後的平安與靜默之中。肅靜是真正崇拜(包括公眾崇拜在內)必備的一個重要條件。崇拜必須與所用的言詞、音樂及表達方式配合,但是這些部分得來不易。

(三)

    耶和華的回應(15—18)與以利亞不斷訴苦的事實並不相關。他問過:“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什麽?”接著又指示這位英雄一條偏離他原有的責任而不大受歡迎的“神聖使命”。膏立哈薛、耶戶及以利沙是否代表了上帝立刻對以利亞所報導的以色列背教細節作回應,這一點就不清楚了。現在倒是上帝要以利亞參與他的計劃。

    上麵所談的隻有第十八節需要稍作修飾。上帝告訴以利亞說,即使經過哈薛、耶戶和以利沙,在以色列人遭蹂躪之後,仍然有七千人沒有背棄耶和華而向巴力屈膝。對筆者來說,這似乎是對以利亞所作的可怕分析——隻剩下他一個人仍然對以色列的上帝示忠——作了一個快捷但堅決的反駁。

    等待整個使命的完成,仍需要一段時間——列王紀下八至九章與最初的兩事件有關。但第三件事做起來比較快捷。以利亞在工作地點招募他的侍從與承繼者,就像耶穌對跟隨的人所做的一樣。他將全部責任放在以利沙身上。這個年輕人真正了解到接受以利亞外衣是等於奉召。但以利亞撇開他與父母告別的請求,說沒有向他作什麽。事實上,路加福音九章五十七至六十二節對這一段經文作了清楚的引述,拿以利沙這事件中被接納的情形相比,這裏要求於耶穌門徒的是要更直截了當的與已往隔絕——也與馬太福音八章十八至廿二節作比較。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