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月7日 列王紀上八章

(2010-04-07 04:10:12) 下一個

約櫃的安置與上帝的寶座

列王紀上八章一至十三節

    1那時,所羅門將以色列的長老和各支派的首領,並以色列的族長,招聚到耶路撒                                                           冷,要把耶和華的約櫃從大衛城——就是錫安——運上來。2以他念月,就是七月,在節前,以色列人都聚集到所羅門王那裏。3以色列長老來到,祭司便台起約櫃,4祭司和利未人將耶和華的約櫃運上來,又將會幕和會幕的一切聖器具都帶上來。5所羅門王和聚集到他那裏的以色列全會眾,一同在約櫃前獻牛羊為祭,多得不可勝數。6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抬進內殿,就是至聖所,放在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底下。7基路伯張著翅膀在約櫃之上,遮掩約櫃和抬櫃的杠。8這杠甚長,杠頭在內殿前的聖所可以看見,在殿外卻不能看見,直到如今還在那裏。9 約櫃裏惟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所放的。除此以外,並無別物。10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11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12那時所羅門說:

        耶和華曾說,

        他必住在幽暗之處。

        13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

        為你永遠的住處。

(一)

    獻殿之前的最後一件事是抬“約櫃”進內殿。將約櫃從大衛城即錫安搬到新的上帝都城的報導,本章一至十一節與曆代誌下五章二至十四節幾乎完全相同;曆代誌作者隻在敘述的結尾插進有關歌唱者和吹號者兩節(11—13)。但是約櫃絕不僅是搬進殿裏最後或高潮性的一件器具。把它從大衛城搬上所羅門的新殿,本身就含有改變全國性宗教中心之意。這樣,它是在從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領中選出的代表麵前施行(1節)。

    雖然這件事令我們首先想起大衛帶領大隊人馬(撒下六)去見證搬約櫃進耶路撒冷,兩個敘述並不完全相同。撒下記載約櫃放在新車上,而這裏是由祭司抬著走,這種情形令我們想起約櫃過約但進入應許地的渡河儀式(書三至四章)。祭司親自這起約櫃,而利未人則負責將會幕及會幕的一切聖器具帶上去。(無可否認的,民三章的記載的部分細節與這裏的勞力分配之間引起了多少緊張局麵。)

(二)

    約櫃在某些傳統中出現時,雖然看來因為它的重要性而使其意義獲得承認,但在以色列的初期曆史中它並不常出現。有關它角色的證據散漫,很不容易加以係統化。事實上其中有兩個主要的組合成分:第一部分在某些傳統中較為顯著,第二部分則出現於另一些傳統。

    第一部分中,例如與申命記及列王紀有關的傳統,約櫃最先是一個箱子,一個容器。這一點在王上八章九節提及,說裏麵隻有兩塊雖上十誡的石版。(我們或會留意到來九4寫的是另一傳統,提及裏麵有出埃及時代的另一種遺物。)事實上約櫃是從上帝旨意的典型綱領中,取得它一向的名稱;因為申命記中的“約櫃”是指十誡,上帝在何烈山上親自將他的旨意向全以色列人啟示——與妥拉(Torah)“律法”不同,律法的頒令是漸進式的,而且是以色列人因上帝突然出現而震驚時,由摩西擔任中間人來領受。

    但在其他傳統中,則是清楚表示上帝藉著約櫃身臨以色列人中間。因此,連大袞也仆倒在約櫃前(撒上五2—4),可憐的烏撒隻因伸手扶住約櫃而被擊殺(撒下六6—7)。因此,約櫃前行的時候,摩西自言自語好像是跟上帝說話(民十35—36)。事實上,稍為仔細讀聖經上提及約櫃落入非利士人的手中,對於解釋本段經文的其他細節會有幫助。舉例來說,詩篇七十八篇五十九至六十一節有這樣的記載:

        上帝聽見,就發怒,

        極其憎恨以色列人。

        他甚至離棄示羅的帳幕,

        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

        又將他的約櫃交與人擄去,

        將他的榮耀交在敵人手中。

    非尼哈之妻,以同樣的心態,稱她所生的嬰兒為以博迦(失去榮耀)作為對同樣危機的回應,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是因上帝的約櫃被擄去”(撒上四21—22)。

    “榮耀”一詞對現代人來說是表示溫暖,不是沒有特殊意義的。它是一個我們常用的字,卻不易下定義。但是在重要的聖經傳統上,它與上帝約櫃的連係密切而且清楚。它一旦進入新殿裏,“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八11)。

    耶和華與他的約櫃的關係也以另一方式表達,拿約櫃(上麵有時候有基路伯)來當做他的寶座或腳凳。他的臨格不在約櫃裏,約櫃上麵也看不見。討論耶羅波安與他的牛犢時會回頭談這一點。耶利米談及耶路撒冷淪陷於巴比倫人手裏時,答應將來耶路撒冷本身必被稱為“耶和華的寶座”,對於約櫃則“不追想,不記念,不覺缺少”(三16—17)。

    即使與宗教的中心原理有關的聖經概念也非靜態的,讀王上八章時,我們將獲進一步證明。

(三)

    據最初的記載,所羅門在這個嚴肅場合所說的話(12—13)比他主要的演講辭更特出(14—53)。事實上,本經卷的希臘版本將這段話放在冗長的祝禱辭之後而非放於它前麵。它們屬於短詩(在希臘版本中被列為“歌集”),非常簡潔不易加以詮釋。

    第十二節是上帝動態的重要說明。所羅門提出太陽能、熱與光是來自耶和華,與許多人以帶來生命之太陽為神而向它崇拜的做法成為對照;而耶和華自己的選擇是遮蓋光輝,住在幽暗之處,人們不能看到、不能理解或清楚認識。筆者感到難以決定到底所羅門自己為這位耶和華建的殿是否完全符合上帝的願望,或是他認為上帝應得的殿要比他擁有的更好。他為上帝建造的“殿宇”是否與他自己的樸實相違背?或是他認為這殿宇是合乎上帝居住的“聖所”,他可以期望永遠在那裏居住不受敵人侵犯?

所羅門的祈禱文

列王紀上八章十四至五十節上

    14王轉臉為以色列會眾祝福,以色列會眾就都站立。15所羅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親口向我父大衛所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16他說:‘自從我領我民以色列出埃及以來,我未曾在以色列各支派中選擇一城建造殿宇——為我名的居所,但揀選大衛治理我民以色列。’”17所羅門說:“我父大衛曾立意,要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殿。18耶和華卻對我父大衛說:‘你立意為我的名建殿,這意思甚好。19隻是你不可建殿,惟你所生的兒子必為我名建殿。’20現在耶和華成就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國位,又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殿。21我也在其中為約櫃預備一處。約櫃內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領我們列祖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

    22所羅門當著以色列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向天舉手說:23“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啊,天上地下沒有神可比你的!你向那盡心行在你麵前的仆人守約施慈愛;24向你仆人——我父大衛所應許的話現在應驗了。你親口應許,親手成就,正如今日一樣。25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啊,你所應許你仆人——我父大衛的話說:‘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在我麵前行事像你所行的一樣,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現在求你應驗這話。26以色列的上帝啊,求你成就向你仆人——我父大衛所應許的話。

    27“上帝果真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28惟求耶和華——我的上帝垂顧仆人的禱告祈求,俯聽仆人今日在你麵前的祈禱呼籲。29願你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應許立為你名的居所;求你垂聽仆人向此處禱告的話。30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

    31“人若得罪鄰舍,有人叫他起誓,他來到這殿在你的壇前起誓,32求你在天上垂聽,判斷你的仆人:定惡人有罪,照他所行的報應在他頭上;定義人有理,照他的義賞賜他。

    33“你的民以色列若得罪你,敗在仇敵麵前,又歸向你,承認你的名,在這殿裏祈求禱告,34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民以色列的罪,使他們歸回你賜給他們列祖之地。

    35“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你的名,離開他們的罪,36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仆人以色列民的罪,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賜給你民為業之地。

    37“國中若有饑荒、瘟疫、旱風、黴爛、蝗蟲、螞蚱,或有仇敵犯境圍困城邑,無論遭遇什麽災禍疾病,38你的民以色列,或是眾人,或是一人,自覺有罪(原文是災),向這殿舉手,無論祈求什麽,禱告什麽,39 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赦免。你是知道念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待他們(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40使他們在你賜給我們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你。

    41“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都人,為你名從遠方而來,42(他們聽人論說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向這殿禱告,43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

    44“你的民若奉你的差遣,無論往何處去與仇敵爭戰,向耶和華所選擇的城與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45求你在天上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使他們得勝。

    46“你的民若得罪你(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你向他們發怒,將他們交給仇敵擄到仇敵之地,或遠或近,47他們若在擄到之地想起罪來,回心轉意,懇求你說:‘我們有罪了,我們悖逆了,我們作惡了’;48他們若在擄到之地盡心盡性歸服你,又向自己的地,就是你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和你所選擇的城,並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49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重聽他們的禱告祈求,為他們伸冤。50饒恕得罪你的民,赦免他們的一切過犯,……”

(一)

    所羅門自己的“榮耀”或許已獲耶穌的承認(即使與野地的百合花相比隻是居第二位!)但他的祈禱文較主耶穌所推薦的長度長了很多,且全部是古代與現代典型領導階層的公共崇拜。

    他一開頭便對以色列民眾和上帝正式表示謝意(14—21)。我們常以為祝福或祝禱是儀式隆重的結尾。但祈禱文常以祈求“賜福者”上帝為開始,從路得記二章四節的經文清楚看到宗教用的語根是出自日常談話,“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即是一種問候語。上帝祝福的範圍(15—21)已經在整篇禱文的長度表現出來。

    所羅門以大衛的故事與拿單對他默示的神諭記述中(撒下七章),帶領我們回憶起他的計劃所預期的事。他讚美上帝,因他親口所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筆者認為希伯來文第十五節的字麵翻譯較標準修訂本的意思更明朗。在這裏,大衛以典型東方式的討價還價,建議為上帝建“宮殿”,上帝說他不需要,且應許為大衛建立家室——使大衛的後裔能為上帝建造殿宇。在整個事件安排中,所羅門是受益人,他現在執行他的任務。

(二)

    接下的經文中記載著所羅門向天舉手對上帝說話,為了要澄清上帝對大衛所作的應許(22—26)。正確的字句是“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25節),乃引用自大衛臨終之前對所羅門的囑咐(二1—4),拿單的神諭裏沒有提及。拿單隻對大衛說他的兒子不會像掃羅那樣被廢棄,且答應“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麵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下七15—16)。大衛臨終之前及現在的所羅門都迫上帝履行承諾:找出到底“永遠”是修辭上的誇大,成真正指明父死於繼,代代相傳。或者為了使上帝的話更明確,他們接受了拿單所沒有提及的條件:大衛的繼承人必須跟隨大衛的腳蹤。(愛譏誚的讀者會認為那是等於向這王室頒發了一張相當重要的執照!)所羅門與我們許多人一樣,當我們要求對某事“證實”時,實際上是對第一次所提供的作更進一步的要求。

(三)

    接下的幾節經文(27—30)屬於過渡性的,介紹祈禱文最後一部分的主題,但禱文所最注重的是宗教正統說法。耶和華與他約櫃的密切連係(1—11)可能被誤解。談及耶和華住在世上任何地方,無論怎樣尊貴及怎樣由神秘的黑暗所保護(12—13),都難免遭受誤解。因此所羅門指出這樣形式的字句並不代表它們字麵的意義。即使天上居所或七重天都不夠他居住,地上的宮殿就更容納不了啦!從這段經文看,天分為不同層麵,所用的話語可以與指耶和華為“萬王之王及眾神之神”的說法相比,而他們的上帝屬於最高之處。

    用耶和華之名的居所(29節)是信仰的焦點。“名字”的聖經概念包括兩個主要意義,對我們仍然是真實的。第一個意義是擁有權,上麵有我名字的就屬於我。第二個意義是與人接觸的機會:如果我知道某人的名字,與他連絡就比較容易。兩種概念在這裏重疊——耶路撒冷聖殿屬耶和華所有,而隻要他的名字在那裏出現,向他祈禱就更為容易了。

    廿九至三十節所描述的肖像令我們想起現代的衛星通訊工業技術。當兩個有意互通消息的傳達器轉向同一衛星時,雙方就起了連係。同樣的情形,所羅門求上帝晝夜看顧耶路撒冷聖殿,令導向那殿的禱告不致於沒人理睬。

(四)

    現在簡述上帝必須看顧的各種場合(31—50)。最初的一種場合(31—32)假定是與訴訟案有關,不能用第三者的證供去解決;被告人可以來到壇前,發誓自己無罪,由上帝擔任仲裁人。這種對著上帝發誓的情形,比現在法庭中隻是手持聖經發誓的形式更為嚴重。

    另一個場合(33—34)也包括了在聖殿裏為戰爭敗北後的祈禱,及為被擄者獲釋的祈禱在內。但以下的經文概略的說出從遠處麵對聖殿祈禱,而不是在殿裏或院子裏的虔誠祈禱。幹旱、饑荒和害蟲侵襲(35—40),都是由於犯罪的結果,可以向這殿舉手祈禱,災害便會消除。(留意獻築不是出自要求,而是對聖殿的祈求。)即使非以色列人,也應受鼓勵去向以色列的上帝祈禱(41—43)。

    逐漸地,地理上的範圍擴大,超越了所羅門自己百姓的領域。在國外服役的軍人可向聖殿求助(44—45),人民因犯錯被放逐,可在遠地向同一上帝求助(46—50)。那些重視及有意發揮自己百姓的古代傳統的人,被放逐巴比倫時所需要深信的,正是這一件事。

    明白這一點,我們對廿五至廿六節就能作最後的補充了。所羅門的祈禱也是想將舊日的應許和信念擴展到嶄新及令人深思的異國情況。百姓一旦被放逐,大衛之子不再登上王位,上帝的旨意又是什麽?

嚴肅的收場

列王紀上八章五十節下至六十六節

    50“……使他們在擄他們的人麵前蒙憐恤。51因為他們是你的子民,你的產業,是你從埃及領出來脫離鐵爐的。52願你的眼目看顧仆人,聽你民以色列的祈求,無論何時向你祈求,願你垂聽。53主耶和華啊,你將他們從地上的萬民中分別出來作你的產業,是照你領我們列祖出埃及的時候,藉你仆人摩西所應許的話。”

    54所羅門在耶和華的壇前屈膝跪著,向天舉手,在耶和華麵前禱告祈求已畢,就起來,55站著,大聲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說:56“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他照著一切所應許的賜平安給他的民以色列人,凡藉他仆人摩西應許賜福的話,一句都沒有落空。57願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像與我們列祖同在一樣,不撇下我們,不丟棄我們;58使我們的心歸向他,遵行他的道,謹守他吩咐我們列祖的誡命、律例、典章。59我在耶和華麵前祈求的這些話,願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晝夜垂念,每日為他仆人與他民以色列伸冤,60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惟獨耶和華是上帝,並無別神。61所以你們當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存誠實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謹守他的誡命,至終如今日一樣。”

    62王和以色列眾民一同在耶和華麵前獻祭。63所羅門向耶和華獻平安祭,用牛二萬二千,羊十二萬。這樣,王和以色列眾民為耶和華的殿行奉獻之禮。64當日,王因耶和華殿前的銅壇太小,容不下燔祭、素祭,和平安祭牲的脂油,便將耶和華殿前院子當中分別為聖,在那裏獻燔祭、素祭,和平安祭牲的脂油。

    65那時,所羅門和以色列眾人,就是從哈馬口直到埃及小河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聚集成為大會,在耶和華——我們的上帝麵前守節七日又七日,共十四日。66第八日,王遣散眾民;他們都為王祝福。因見耶和華向他仆人大衛和他民以色列所施的一切恩惠,就都心中喜樂,各歸各家去了。

(一)

    討論直到如今,王上八章及曆下六章有關所羅門的祝福與祈禱文報導實際上類似。但是兩處敘述提供了不同的結論,每個結論反映各不同的神學傳統。曆代誌作者(代下六41—42)引用詩篇一三二(8—10)一部分稍經修正的字句:

        耶和華啊,求你興起,

        和你有能力的約櫃同入安息之所。

        願你的祭司披上公義!

        願你的聖民歡呼!

        求你因你仆人大衛的緣故,

        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

    詩篇一三二篇正配合此情況,同時談及錫安的約櫃及上帝對大衛的應許——即使與大衛在新都初建殿堂的事關係較為密切。事實上,它不僅是配合場合,也使拿單在撒下七章所說的上帝為大衛提供的條件更顯得清楚(詩一三二12)——

        你的眾子若守我的約,

        和我所教訓他們的法度,

        他們的子孫,

        必永遠坐在你的寶座上。

    這與所羅門的報導相同。

    但是我們的經文結尾不同。王上八章五十至五十三節的內容較集中於全以色列民,這個民族自從逃出埃及即屬於上帝,而較少提及國王與上帝對王位承繼的保證。曆代誌的典型作風是以大衛傳統為根據,而列王紀(與約書亞記、士師記及撒母耳記相同)則以摩西事跡為根據。當然還有其他有關的事情。流亡中的百姓對於恢複王朝可能感到猶預不決,但是他們對於民族的新解放(第二次逃出埃及)大致上懷著同一希望,因而對摩西的期望也隨著加強。

(二)

    列王紀及曆代誌報導最重要日子中的事件所表征的傳統,隨後是關於所羅門結束他的祈禱的簡記(54節上等於代下七1上)以及大祭禮的記述(62—66等於代下七4—10)。然而,兩經卷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及調整這一個傳統。曆代誌作者(七1上—3)報導一場令人歎為觀止的上帝作為,有閃光(火從天上降下來)發出及燒盡燔祭,以色列眾人俯伏叩拜,且用我們所知道的詩篇一三六的開頭句子作回應。這件事令我們想起上帝在迦密山上以利亞與巴力爭勝時怎樣向他的仆人提供保證及支持(王上十八38—39)。

    奇怪的是一連串祈禱結束之後,我們在列王紀找到所羅門的另一段祝福辭(54下—61)。其中記述了一些後來才具有的特征,例如說國王屈膝跪著祈禱,而舊約時代祈禱的正常姿態是站立、伸出雙手,或趴在地上以額頭點地。像許多以後的祈禱(或以前的)一樣,它對聖經傳統中的一些主要時刻加以采用及調整。

    他最初選用的題目“平安”(56節)在好幾處的經文中出現。這個字有時是指仍未達成的目標,就像摩西提醒以色列人(申十二9)還沒有到達所賜的應許地,或上帝警戒悖逆的世代(詩九十五11)說他們斷不得進入他的安息。所羅門差遣人去見推羅王,說,“耶和華我的上帝使我四圍平安,沒有仇敵,沒有災禍”。約書亞也在類似情況之下奪取迦南(書廿一44)。所羅門所想的可能正是那種“平安”。當然在約書亞記的下一節(廿一45以及廿三14)的下一個主題中提及“應許賜給以色列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

    所羅門於是用舊約聖經上少用而為我們所熟悉的字眼。他祈禱“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很可能是想起詩篇四十六篇的話: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

        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

    也或者是他想起以賽亞為期待中更後期的大衛後裔所取的奇妙名字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七14)。但這是樂觀主義的措詞,是不可多得的宗教經驗高潮。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與基甸一樣對上帝使者的反應產生共鳴,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麽?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那裏呢?”(士六13)。所羅門期待著平安的日子再臨。

    最後(八60)他再次提醒我們迦密山的以利亞及眾民對降火燒燔祭的反應(王上十八39),即是“耶和華是上帝、耶和華是上帝”,還有以賽亞所說的話:“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賽四十五5—6)

(三)

    其後王與以色列眾民一同在耶和華麵前獻各種大祭(62節及以下),作為聖殿奉獻禮。獻這些祭時需用殿前院子裏的特大祭壇,有些人認為這祭壇在岩石頂,是奧瑪圓頂大寺仍然可以見到的部分。按曆代誌作者的觀點(代下三1)及回教傳統,這塊岩石正是摩利亞山,亞伯拉罕幾乎在那裏殺死他的獨生子做燔祭獻上(創22)。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