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月27日 曆代誌下五章至六章

(2010-04-27 04:01:35) 下一個

一個結束和新開始

曆代誌下五章一節至六章十一節

    所羅門作完了耶和華殿的一切工;就把他父大衛分別為聖的金銀和器皿都帶來,放在上帝殿的府庫裏。

    那時所羅門將以色列的長老,各支派的首領,並以色列的族長,招聚到耶路撒冷,要把耶和華的約櫃,從大衛城,就是錫安運上來。於是以色列眾人在七月節前,都聚集到王那裏。以色列眾長老來到;利未人便抬起約櫃。祭司利未人將約櫃運上來,又將會幕和會幕的一切聖器具都帶上來。。所羅門王和聚集到他那裏的以色列全會眾,都在約櫃前獻牛羊為祭,多得不可勝數。祭司將耶和華的約櫃抬進內殿,就是至聖所,放在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底下。基路伯張著翅膀在約櫃之上,遮掩約櫃和抬櫃的杠。。這杠甚長,杠頭在內殿前可以看見,在殿外卻不能看見;直到如今還在那裏。約櫃裏惟有兩塊石版,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時候,摩西在何烈山所放的;除此以外,並無別物。當時在那裏所有的祭司,都已自潔,並不分班供職。他們出聖所的時候,歌唱的利未人亞薩、希幔、耶杜頓和他們的眾子眾弟兄,都穿細麻布衣服,站在壇的東邊,敲鈸,鼓瑟,彈琴,同著他們有一百二十個祭司吹號;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為一,讚美感謝耶和華;吹號,敲鈸,用各種樂器,揚聲讚美耶和華說,

     「耶和華本為善;

      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那時耶和華的殿有雲充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上帝的殿。

        那時所羅門說:

        「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

         但我已經建造殿宇,

        作你的居所,為你永遠的住處。」

        王轉臉為以色列會眾祝福,以色列會眾就都站立。所羅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親口向我父大衛所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他說,「自從我領我民出埃及地以來,我未曾在以色列眾支派中選擇一城,建造殿宇,為我名的居所;也未曾揀選一人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但選擇耶路撒冷為我名的居所;又揀選大衛治理我民以色列。」所羅門說,「我父大衛曾立意要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殿。耶和華卻對我父大衛說,「你立意要為我的名建殿,這意思甚好;隻是你不可建殿;惟你所生的兒子必為我名建殿」。現在耶和華成就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國位,是照耶和華所說的,又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殿。我將約櫃安置在其中,櫃內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

    在曆代誌這一段經文之中籠罩著成就的氣勢。聖殿已經建成了。現在這個敬拜的地方,連同與正確使用它分不開的平安、安全、以及繁榮,為上帝賜的一個最後印記.約櫃被帶到它旅程的最後階段。

    約櫃升入聖殿的記載,很能顯示曆代誌的結構是多麽緊湊。這裏沒有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史實。相反地,與曆代誌上十五、十六章密切相關,使它清楚表明,現在所報導的,是在那裏所開始的工作的完成。這兩段文章的結構是相似的。每一段都有實際運送約櫃的記載,強調禮儀的正確性(代上十五1一十六3;代下五2-10);每一段都報導有讚美和慶祝的行動伴隨著約櫃的到來(代上十六4-36;代下五11-14,而代下五13下半節回應代上十六34所記詩歌的疊句);每一段都按不同的形式反映上帝的計劃,是要所羅門,而不是要大衛興建他的聖殿(代上十七1-15;代下六1-11)。兩段記載之間關係的密切,是曆代誌作者最後表明的,隻有所羅門才能合法地把約櫃奉祀到它最後安置之處。

    完成的意義進一步地在所用的一些言辭中表明出來。譯作「他完了」(五1)的那個字是wattish-lam,在語言學上它近似所羅門的名字。兩者都強烈地暗示「平安」(shalom)的概念。所以,「作成了」按目的的意義而言,隻是一個結束。它給新的東西有個開始,給好事有充份的機會——因為正如我們在上麵所見,平安(shalom)暗示一切的豐富與喜悅,是上帝在創造人類時最深切的目的之一。在六章十節的另一雙關語,暗示了類似的概念。在「現在耶和華成就了他所應許的話「與」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國位「這兩句話中,用楷書刊出的詞語希伯來文是同一個動詞(意思是「出現」[rise」或「站立」[stand])。膚淺地誦念一下,這話看起來可能在所羅門方麵是自負之辭。然而,這決不是這節的意思。其要點乃在於藉著重複來強調耶和華現在已建立了環境,在這環境裏麵他的子民能享受他願意賜給他們的一切,同時能按真理敬拜他。甚至五章十三節那個詩句中,曆代誌不同於列王紀上八章,其罕見的更改之一、似乎是審慎地指向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將來。這一章最後一段經文使人聯想起摩西,在會幕建成時他不能進去,因為會幕被雲彩遮蓋,而且會幕裏麵充滿了耶和華的榮光(出四十34-35)。現在,當約櫃進入它的安息之所時,聖殿中充滿了雲彩,眾祭司像摩西一樣,不能在其中供職,因為邢和華同在的榮光充滿了聖殿。這種對摩西的聯想,其要點是暗示所羅門時代與摩西時代一樣,上帝子民是在那同樣新的而又偉大的事件邊緣了。

    因此,這一段裏的一切事都集中在一起,表明一個要點:即所羅門的登基是以色列新時代來臨的預告。現在,像慣常一樣,曆代作者並不興趣於描述所羅門王朝的偉大本身。所羅門給當日的以色列帶來的財富,是他帶給他後來的社會能夠延續的保證。的確地,他的工作本質上就是使新的一代都有機會,藉著順服上帝而獲得「美好生活」。為了這個理由,我們可以說當前這一段經文是一個開始同時又是一個結束,因為它不但是上帝對以色列發出計劃已完成的訊號,也變成其後那些君王故事的一個參照點。對於他們每一個人的問題都是:他們是否能藉著順服而獲得上帝的祝福。而且,曆代誌作者的目的,是向他那個時代的人提出這個挑戰。

    對於我們的時代,也是如此。約櫃的真正.意義,從曆代誌看來,正如五章十節清楚表明的,是代表上帝和以色列之間在西乃山所立的約,和在那種立約關係中,對以色列要求的標準。曆代誌就是這樣對我們今日的教會發出挑戰。教會和以色列認識的是同一位立約的上帝;不過教會終極地是仰望加略山,而不是回顧西乃山。教會在偌多方麵類似以色列,約櫃這樣安排也許主要傾向於假定上帝的委身。當然,每逢我們想到教會像「它」,這信息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使人得慰藉的。然而,教會是「我們」,是「你和我」。擺在我們麵前那些改變人——我們和別人,使成為適合於為上帝的國而活的可能性是無限量的。我們若愛我們的主,就要遵守他的命令(約十四15)。懂得上帝祝福的可能性——按屬靈的意義被理解為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而非主要是政治層麵的平安——也是無可限量的。(約十四提供了與當前這一段饒有意味的相應經文,把順服與平安的概念連結在一起。)

    這樣看來,在這裏一方麵是聖經中似乎自相矛盾的話,而在另一方麵卻是對上帝為人類所定旨意的認識,認識到它最後要在「新天新地」(啟廿一1)中才能作成。現在沒有必要去解答這似非而是的雋語。但是曆代誌作者主要要向我們表明的,乃是:對現代人而言,這是經曆和順服必經之途。

所羅門的禱告

曆代誌下六章十二至四十二節

    所羅門當看以色列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舉起手來。所羅門曾造一個銅台,長五肘,寬五肘高三肘,放在院中;就站在台上,當著以色列的會眾跪下,向天舉手,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阿,天上地下沒有神可比你的;你向那盡心行在你麵前的仆人守約施慈愛;向你仆人我父大衛所應許的話,現在應驗了;你親口應許,親手成就,正如今日一樣。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阿,你所應許你仆人我父大衛的話,說,「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遵守我的律法,像你在我麵前所行的一樣,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現在求你應驗這話。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阿,求你成就向你仆人大衛所應許的話。

   「上帝果真與世人同住在地上麽?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惟求耶和華我的上帝,垂顧仆人的禱告祈求,俯聽仆人在你麵前的祈禱呼籲;願你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應許為你的名的居所,求你垂聽仆人向此處禱告的話。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

    「人若得罪鄰舍,有人叫他起誓,他來到這殿,在你的壇起誓;求你從天上垂聽,判斷你的仆人,定惡人有罪,照他所行的報應在他頭上;定義人有理,照他的義賞賜他。

    「你的民以色列若得罪你,敗在仇敵麵前,又回心轉意承認你的名,在這殿裏麵向你祈求禱告;求你從天上垂聽,赦免你民以色列的罪,使他們歸回你賜給他們和他們列祖之地。

    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你的名,離開他們的罪;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的罪,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賜給你民為業之地。

    「國中若有饑荒、瘟疫、旱風、黴爛、蝗蟲、螞蚱,或有仇敵犯境,圍困城邑,無論遭遇什麽災禍疾病,你的民以色列,或是眾人,或是一人,自覺災禍甚苦,向這殿舉手,無論祈求什麽,禱告什麽;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赦免,你是知道人心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待他們(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使他們在你賜給我們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你,遵行你的道。

    「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從遠方而來,向這殿禱告;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

    「你的民若奉你的差遣,無論往何處怯,與仇敵爭戰,向你所選擇的城,與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求你從天上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使他們得勝。

    「你的民苦得罪你(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你向他們發怒,將他們交給仇敵擄到或遠或近之地;他們若在擄到之地想起罪來,回心轉意,懇求你說,「我們有罪了,我們悖逆了,我們作惡了」;他們若在擄到之地盡心盡性歸服你,又向自己之地,就是你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和你所選擇的城,並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你民的禱告祈求,為他們伸冤,赦免他們的過犯。我的上帝阿,現在求你睜開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

          「耶和華上帝阿,求你起來,

        和你有能力的約櫃,同入安息之所;

        耶和華上帝阿,願你的祭司披上救恩,

        願你的聖民蒙福歡樂。

          耶和華上帝阿,求你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

        要記念向你仆人大衛所施的慈愛。」

    約櫃已來到它最後的安息之所,聖殿現在便按一種強有力和模範方式,為它首要的目的——禱告——所使用。在一種意義上這是一幅畫,畫中的所羅門像巨人一樣跨越了這一段。誠然,在他擔任的代禱角色和準祭司的身份中,使我們再次聯想到摩西。(請比較出卅二章摩西為剛愎的以色列人所作的代禱。)然而比這人的偉大更重要的,乃是他這偉大的委身禱告行動。我們已注意到在曆代誌以前那些極具決定性場合的禱告(代上十七16-27;廿九10-19)。所羅門的這篇禱告也許是這兩卷書裏麵中心的禱告,因此它在這兩卷書中確實是最具重大意義的,甚至還包含了曆代誌之救恩神學的本質。

    禱告在這個時候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關於禱告,有兩點可以概括的說一說。

    (甲)禱告的主體,按某種意義而言,是禱告的本身(19-21節)。我們稱所羅門的禱告為「模範的」禱告,就是這個理由。這個禱告設想以色列在將來的世代,而且照習慣在聖殿裏禱告尋求上帝。禱告是上帝與他子民之間維持不斷的關係的最緊要的工具。禱告使那些已存在的應許活躍起來。請注意所羅門的第一個祈禱(16-17節),是怎樣的要求上帝遵守他已經作出的那些應許。不錯,所羅們能證實上帝確實已開始遵守那些應許(15節);而且他所說的那種情況,也許是遵守那些應許憑他所能想像的一個高的狀態。然而,他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懇求上帝繼續遵守他那些應許。這一段極多言及禱告在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不覺得上帝是至高無上,而且無論如何都會照他所喜悅的而行,我們便覺得禱告沒有價值,便沒有理解到禱告是上帝為人類所定的基本目的,就是我們應與他願意我們做的事認同並樂意做那些事。當所羅門在禱告中提及將來的世代,便是再次想像到那些老早所應許的事情(26-27節)。

    與觀察這個模範禱告的特性有關的最後一點,是它的熱切性。禱告的特性並不是藉著許多不同的思想或是極合邏輯的程序來表明的。它專注於一個偉大的主題(那主題更常是無名的)。但引人注意的正是這種專注。這個禱告表達一種渴望,就是將來的世代必須找到上帝並得到他的祝福;而那種渴望在所羅門不肯放棄他的主題,或用模糊或含混措辭禱告時,充分表明出來。在我們的禱告中,準備把多少我們的情感力量和我們的時間,擺在上帝的麵前呢?可能這是衡量我們對所禱告的真正渴望的程度。

    (乙)本章關於禱告的第二個要點是,觀察建殿的真正目的所看到簡單事實。請注意一再出現的片語:「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或「他們在這殿裏向你祈求禱告」(20,24,26,29各節)。這是設想那些想禱告的人將要尋找禱告的地方。然而把這點當作舊約宗教的外表主義的一個例證便是誤導的,因為它的用意適得其反。它含蓄地表示,是禱告,而不是獻祭,才是聖殿的基本功用。而且這裏所稱讚屬靈的活動,是由多次提及聖殿非上帝真正居所這事實證明的,誠然,甚至天尚且不足他居住。這個事實通常都或多或少同時暗指以色列人是「向這殿」禱告(例如29,30節)。

    這樣看來,人與上帝的關係在這裏完全是屬靈的。固然有外在的機構,但機構本身決不能產生上帝與人之間有意義的關係。上帝「知道世人的心」,而且希望他們能真正誠實的回應(31節)。

(二)

    因此,這是論到禱告的神學。那基本的前提包含在十四節裏麵,那裏說,上帝向那些「盡心行在你(上帝)麵前的」人守約。這種關係,在這裏及別處都表明完全是雙方的,而且不準有權宜的辦法。上帝的委身已證明出來,而且仍然願意這樣。二十節(請比較40節)表明所羅門要上帝的眼睛張開日夜看顧這殿。目的是要他經常留心他子民的禱告。(這種想法通常由「張開」這片語的形式所強調,這片語在原文是用被動分詞——「被張開」——暗示習慣地、而且無間斷的準備聽。)所羅門知道,上帝就是像這樣看顧聖殿。而且他賜給人的聖殿,就是他那方麵的保證,用他已經立他的名在那裏的意義來表明(20節),也即他必定時常都會接納。但是這種情形,是必須由以色列方麵相應的經常行動來滿足的。聖殿充份象征的價值,乃是作為上帝和以色列相互尋找的焦點(請比較代上廿八9)。

    然而,禱告更明確的主題,是和以色列人犯罪的結果相關聯。以色列經常忠實禱告這幅圖畫(21節),很快便讓位給一幅以色列人悔罪禱告的圖畫。在所羅門對後世與上帝的關係的整個觀念中,這是一種暗示,或許是一種預感;即後世的特性是不忠,而不是它的反麵——一種由那些世代之記載所帶來的印象,這種印象是曆代誌下其餘大多數節所專注的,而且是曆代誌作者心目中的所羅門的禱告所密切關注的。所以,所羅門再三複述的一個特殊的劇情說明是:以色列犯罪,上帝便除掉立約上所列舉的那些祝福(結果在戰爭中失敗並且被擄,見24節,幹旱,見26節;饑荒,瘟疫等等,見28節)。以色列回心轉意(或悔改)並且祈求——所羅門對此加上他的祈求,要求上帝赦免並廣複祝福。在這種模式中有一種規律,就是在一再出現的語句中似乎有一種頗機械性的重複:例如「你的民因得罪你,……使天閉塞」(26節)。在這裏所羅門的禱告又是與曆代誌下其餘的經文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將要看見國家的命運,在這個或那個王的統治之下,怎樣經常與王的公義或邪惡有直接的關聯。這是不是那形成新約的背景之猶太教的律法主義的開端呢?

    要答複這個問題,重要的是要知道曆代誌在舊約的聖約神學的框架內是守正不阿的。(當前這一段與王上八22-53相應的經文,在詳情上差異很小,而且列王紀與申命記的神學近似是眾所周知的。)上帝和以色列之間任何關係的基礎,最終都隻能是上帝的守約和施慈愛(14節)。上帝在建立這種關係的行動之先,必須有以色列的順服。正如我們已經特別提及的當順服出現時,它是以回應的形式出現的,那回應是十分個人的,所以順服是不能由一係列指定的行動構成的。我們能夠藉著思考甘三節的「判斷」和「義」的概念所指意思,進一步明白這種思想。

舊約的審判神學,也許在詩篇中有最好的例證。審判的概念,在現代的讀者看來是充滿著可怕的預感,卻是詩人所確信而又歡樂地去尋求(詩七6-8;十七2,標準修訂英譯本譯的vindication[辯句]代表同一個字——mishpat——這個字通常都譯作「審判」judgment)。這是因為在舊約的聖徒看來,審判有拯救的含意。拯救往往是脫離仇敵,不過對我們的論點來說是附帶的。它所包含主要意義是:拯救是基於聖徒與上帝之間一種已經存在的關係——由上帝的約所厘定的關係。標準修訂英譯本在詩篇十七篇二節譯的vindication(譯按:中文和合本譯作「判語」)是企圖捕捉這個意義。mishpat詞,有時也能譯作right(公義,或正直) ,甚至譯作cause(原因或使之),正如在我們的經文中卅五節和卅九節的情形(譯按:中文和合本分別譯作「使他們得勝」和「為他們伸冤」)。這最後兩節顯示:所羅門在他的禱告中想到這種審判。上帝必定會垂聽悔罪的以色列的禱告,不是因為藉著禱告,他們便值得獲得他的恩寵,而是因為他回到他最初對他們的「約」中。

關於義的概念也能作類似的觀察。舊約的人,我們往往發現他們為自己的(公)義辯護(正如我們已引證過的詩七和十七篇)。然而,我們若考慮舊約的整體,便清楚可以看出他們意思不是指他們擁有與生俱來或固有的義,使他們蒙上帝接納。詩篇一百四十三篇把這要點作了很好的說明。在那篇詩第二節寫詩的人承認——與我們當前這一章卅六節的語調很相似——」在你麵前凡活著的人,沒有一個是義的」。他的義是基於上帝的公義(1節),仰賴他垂聽他的懇求(這個詞給我們提供另外一點相似之處)。這種視上帝的公義為拯救的概念,對了解舊約有高度說明的作用,並且十分接近新約關於上帝對待人類的觀點(羅三21-22)。在詩篇一百四十三篇寫詩的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功勞向上帝求助,而是根據他立約的身份,正如他靠求助於上帝的信實和他的公義(1節)所表明的。約伯也論到他的義,而且確實是籍著他的mishpat,權利),來到上帝麵前。即便如此他也深深意識到自己是有罪的(伯十四16-17)。他的義也(含蓄地)是基於「約」。這不但是了解詩篇第七和十七篇最好的方法,也是了解義,就是所羅門懇求上帝當以色列人在禱告中向他轉回時加以承認的。

(三)

    四十一、四十二節所羅門最後的話語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在這裏所記載的禱告與列王紀上有所區別。正像在曆代誌上廿八章(請參閱住釋),我們發現那裏參照詩篇一百卅二篇,那篇詩說到上帝進入他的安息,正像約櫃在聖殿中找到它的居所。在這裏引進這幾節的作用,是表明所羅門並不認為,曆代誌作者也不認為,由於約櫃的到來上帝的應許便終於應驗了。那裏仍然需要有一個禱告,就是祈求上帝繼續記念他對大衛堅定的愛,意思是他應當把這種愛也向他的子孫表明出來。反過來說,在大衛和所羅門時期,再沒有相同的和平與公義時期,這事實也許是要充份指出,而且作為暗示曆代誌作者描繪在所羅門時代,上帝在錫安「安息」的圖畫已經有某種末世論的意義(威廉遜[Willamson]的見解);那就是說,仍然有一種上帝與他子民盼望的「安息」,有某種在他當時尚未實現的事實。

    「你的祭司」和「你的聖民」(41節)要分別地「披上救恩」和「蒙福歡樂」。「祭司」和「聖民」之間暗示這時並沒有嚴格的區分。(出十九6已經說明全以色列為「祭司的國度」。)其要點毋寧說是整個國家都應展現上帝的救恩和良善。這一點與禱告中所強調外邦人的地位(32節及以下各節),和我們已經看見及將要看見(代下九章)論及以色列對萬國的見證互相關聯。「信實之民」自然和不可避免地說到他們的上帝的卓越和美好(請參考林後五14)。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