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月23日 曆代誌上廿一章

(2010-04-23 04:36:29) 下一個

選定聖殿基址

曆代誌上廿一章一至卅一節

    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他們。大衛就吩咐約押,和民中的首領,說,「你們去數點以色列

    人,從別是巴直到但,回來告訴我,我好知道他們的數目。」約押說,「願耶和華使他的百姓比現在加增百倍。我主我王阿,他們不都是你的仆人麽?我主為何吩咐行這事?為何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呢?」但王的命令勝過約押就出去,走遍以色列地,回到耶路撒冷,將百姓的總數奉告。以色列人拿刀的,有一百一十萬;猶大人拿刀的,有四十七萬。惟有利未人和便雅憫人沒有數在其中;因為約押厭惡王的這命令。

    上帝不喜悅這數點百姓的事,便降災給以色列人。大衛禱告上帝,說,「我行這事大有罪了;現在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耶和華吩大衛的先見迦得說,「你去告訴說,耶和華如此說,我有三樣災,隨你選擇一樣,我好降與你。」於是迦得來見大衛,對他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可以隨意選擇:或三年的饑荒,或敗在你敵人麵前,被敵人的刀追殺三個月,或在你國中有耶和華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華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毀滅。現在你要想一想,我好回複那差我來的。「大衛對迦得說;「我甚為難;我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裏,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我不願落在人的手裏。」

    於是耶和華降瘟疫與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死了七萬。上帝差遣使者去滅耶路撒冷;剛要滅的時候,耶和華看見後悔,就不降這災了;吩咐滅城的天使說,「夠了,住手罷!」那時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那裏。大衛舉目,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天地間,手裏有拔出來的刀,伸在耶路撒冷以上。大衛和長老,都身穿麻衣,麵伏於地。大衛禱告上帝,說,「吩咐數點百姓的不是我麽?我犯了罪.行了惡;但這群羊作了什麽呢?願耶和華我上帝的手攻擊我,和我的父家;不要攻擊你的民,降瘟疫與他們。」

    耶和華的使者吩咐迦得去告訴大衛,叫他上去,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為耶和華築一座壇。大衛就照著迦得奉耶和華名所說的話上去了。那時阿珥楠正打麥子;回頭看見天使.就和他四個兒子都藏起來了。大衛到了阿珥楠那裏,阿珥楠看見大衛,就從禾場上出去,臉伏於地,向他下拜。大衛對阿珥楠說,「你將這禾場與相連之地賣給我;我必給你足價,我好在其上為耶和華築一座壇,使民間的瘟疫止住。」阿珥楠對大衛說「你可以用這禾場,願我主我王照你所喜悅的去行;我也將牛給你作燔祭,把打糧的器具當柴燒,拿麥子作素祭;這些我都送給你。」大衛王對阿珥楠說,「不然,我必要用足價向你買;我不用你的物獻給耶和華,也不用白得之物獻為燔祭。」於是大衛為那塊地平了六百舍客勒金子給阿珥楠。大衛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使火從天降在燔祭壇上。耶和華吩咐使者,他就收刀入鞘。

    那時大衛見耶和華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應允了他,就在那要獻祭。摩西在曠野所造之耶和華的帳幕和燔祭壇,都在基遍的高處。隻是大衛不敢前去求問上帝;因為懼怕耶和華使者的刀。大衛說,「這就是耶和華上帝的殿,為以色列人獻燔祭的壇。」

    敘述準備建築聖殿的主題繼續著。我們已經看見賜給大衛的應許是所羅門會主持建殿(十七章),和大衛的征戰會怎樣對這計劃有貢獻(十八至二十章)。現在,到了廿一章,建殿的基址選定了。在這一章有極多其他重要的資料,以致這一章的中心目的,在初次閱讀時可能會被錯過的。然而曆代誌作者已煞費苦心(比平行經文撒下廿四章的作者更加費力),使人看見本章所有事件,怎樣為那個目的效力。而且在末了,我們看見建殿地點的發現奧妙非常,是經曆罪、審判與憐憫的情節才得到的。(下麵三個小分段都適於作每日默想之用。)

犯罪及其原因(廿-1-6)。

    (甲)大衛的罪,按其性質及其介紹的方式,都值得注意。突然間撒但登場了。因為他在舊約很少出現(隻在這裏,伯一至二章,以及亞三12),他的登場就顯得更加引人注意。他的名字表明他是控告者,但他狡詐的本質在此顯示出來了:引誘人行惡,再加以控告。(請比較他在約伯記的角色。)

    提到撒但,我們不但麵對著一樣特殊的罪,也碰到關於罪本身起源的陳述。我們這一段經文在這方麵,比創世記三章論罪的起源,敘述更詳細。在那裏蛇(與撒但認同)出現的情形沒有加以解釋。在那裏,像在這裏一樣,視為當然的是有一個居心不良的敗壞人者存在。聖經對由一位善良且全能的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邪惡怎能存在的哲理問題,給我們提供明確的幫助不多。其實,聖經更關注顯示邪惡曾怎樣用一種明確方式來運用它對人類的影響力(創三章),以及那影響力怎樣持續下去(正如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我們在前麵已經看見大衛這個「合上帝心意的人」跌倒了。在這裏我們瞥見了他那些行動後麵的因果連鎖。以弗所書深知血肉是卷入靈戰的(六10以下),而且在三條戰線——即世界,肉體,和魔鬼(二2一3)都是易受攻擊的。在人口調查的事情上,大衛讓撒但獲得了一次勝利。基督徒也是易受攻擊的,像大衛一樣。爭戰的表征有其隱秘性。所以讓我們提高警覺,免得我們也淪落在其中。

    (乙)罪的起源,是不很難加以理解,曆代誌在這裏與它的來源撒母耳記下廿四章一節不同,在那裏說是耶和華自己激動大衛。有時人說,曆代誌顯示猶太教中開始有二元論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中,魔鬼被認為是一種獨立對抗上帝的能力,是善惡相爭根源之間的衝突,就如波斯與希臘之宗教的情形。然而,把撒母耳記下廿四章一節,與曆代誌上廿一章一節作一比較,則並未引致這樣的結論。相反地,它正與約伯記的開場白顯示的:在靈界那邪惡的代理者後麵和上麵,上帝仍然統管一切。這是與二元論對抗的,因為它結果是肯定的指出:一切的惡,無論是如何邪惡和強而有力,最後都屈服於善的能力之下。當人麵對舊約中指明上帝是罪的始作俑者時(就如在撒下廿四1中說的),要緊的是把兩者的關係牢記於心。那些像這樣說的章節其實是說,以色列的上帝並不容許有對手支配他所創造的世界,而那些章節的存在,乃是給那些被邪惡勢力重重包圍的人,提供確實的盼望(請比較詩八十八篇那未得到解救的憂鬱,然而在那裏對上帝講話的唯一事實,乃是唯他是抵抗任何其他權勢的生命線)。那遮蔽在創世記三章和曆代誌上廿一章的邪惡實際起源的幔幕,從未完全被揭開過。上帝的善良在他施行審判的情況中得勝,是當前這一章發展的主題,正如我們在後麵將見到的。

    (丙)關於撒但激動大衛這一點,還要作進一步解釋的是,這裏並沒有意思要為他開脫罪名,正如有人所暗示的。

    相反地,大衛自己在本章兩次承認(8節,17節),刑罰臨到他的百姓,責任全在他本人。非但人人都有錯,而且都設法諉過於別人(請比較亞當,見創三12)。也許比大衛的罪更加深印在他生命中的,乃是他的悔改(請比較撒下十二13及以下各節,和詩五十一篇,關於同一事件相聯的標題)。我們用他完全向自己的缺陷悔改的意願,表達我們自己在上帝麵前對道德失敗的感受,這是我們的正確的反應。羅馬書七章二十節出現一個類似的問題,保羅在那裏說他去作他所不願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作的」。這也是在一個較廣泛的範圍中,直率地承認個人犯罪的責任的經文:例如,羅馬書二章六至十六節。

    最後一點,大衛在這種清形犯罪的性質究竟是什麽呢?經文對於這一點沒有作出清楚的答複。進行人口調查,這件事本身顯然沒有什麽錯(請比較出三十12;民-2)。甚至有人爭辯這次人口調查大概有軍事目的(這是由約押和眾軍長執行調查的事實暗示的,見2節),而這樣做成為幹罪的理由;由於民數記一章的人口調查也有這種目的,而且我們已經看見大衛的軍事行動大致都受讚揚的。我們若是一定要找出一種合理解釋的話,就必須留意動機。這段經文大抵暗示大衛因自己的軍事力量,已變成自高自傲,而且倚靠自己的勇武有為這無疑是在獲得許多勝利之後的一種自然的反應。約押說的話(3節)暗示百姓在人數上的強盛是上帝的事,而且大衛應滿足於自己受委派的角色。大衛的自負帶來的諷刺是:當刑罰臨到時,這自負便直接引致他的那些有形資源的削弱(14節)。真正的力量和增強力量的方法,乃是承認它是從上帝而來。

    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如此,那些似乎要成為我們的力量的,很容易便成了我們的較弱。據說,有個牧師到一個新的和有潛質的地方教會就任時,歎息自己的才能無用武之地,而他得到令他驚異的忠告是:要為那種環境「讚美主」!主無疑用不同的角色裝備他的百姓(請比較弗四11-12;林前十二),而且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的恩賜。但在一切之上,最大的力量乃來自承認我們所有的較弱(林後十二10)。

刑罰與憐憫(廿一7-17)

    在這一章其餘的經文中,刑罰與憐憫這兩個主題之間,有一種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二者最後對明白聖殿的目的都是不可缺少的。刑罰是更加明顯的題目,因為瘟疫毀滅了七萬「以色列人」(14節)。記錄這個數目,顯示這刑罰是要算在大衛的罪咎上。在這裏,正如在烏撒的事件上一樣,大衛的罪對他手下的人造成災禍。

    不過,刑罰雖然重,卻有一個意義,就是那真正的主題憐憫。因為這一章終極的目標都是興建聖殿,在曆代誌看來,聖殿乃是上帝與他子民同在最偉大的象征。不過在這些經節中,我們要從另外兩個方向來看這一點。

    (甲)上帝後侮。我們已注一意到大衛的侮改(1-6節)。現在我們看見上帝將要為耶路撒冷降的「災(惡事)後侮」(譯按:「災」與『惡事』原文同,詳解見下(是平行的。因此,在這一章裏麵,在大衛所行與上帝所行之間,有一種延伸的平衡:大衛在他的人口調查中「數點」百姓,並且後悔他的罪;上帝在刑罰中數點一百姓,並後悔所降的災。由於刑罰可追蹤至那罪,上帝的縮手可追蹤至後悔。特殊的受苦與特殊的罪之間的關係,在這裏不能繼續討論(不過我們在在代誌裏麵將再次遇見這個問題)。耶穌在約翰福這九章三節所說的話(確實如同約伯記一樣),警告我們不要把大衛的遭遇當成一種放之任何環境皆準的原則。然而,指出受苦有管教或教育的層麵,也許是對的(羅五3及以下各節);在曆代誌裏麵上帝對待大衛的做法就是這種情形。基督徒可以期望上帝用各種的方法,使他們變得適合去作他的工作,其中可能包括懲治的成份。困苦艱難其實有塑造品德的意義,我們不應當想去阻礙上帝管教的手。

    上帝「後侮」所降的災,這種概念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在理性上感到有困難,因為這顯然含有(一)他對那些事情多少也有處置失當,和(二)他在道德方麵應受譴責。其實,這兩種情形均屬錯覺。在說到上帝「後悔」時,意思是說從現在起,他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進行了。聖經永不對我們講存在在我們心思中,而最後又決無答複的哲理問題:就是我們怎樣調和上帝的全知,與他對一直要麵對的那頗像「人的」回應問題,聖經乃是向人的心發出道德的呼籲,向人保證,任何人存悔罪的心親近上帝,都必定會得到憐憫的回應。

    另一方麵,懷疑上帝那一方麵德性的不完全,乃是對「災」(ra'ah ,evil,亦可譯作「惡事」,見上)的誤解。不錯,這個字可以指道德方麵的邪惡。但它同樣可以隻是指大災禍。(英文的evil這個字的意思,同樣是含糊不明的,例如,由於自然界的災禍,便可以用這個字來形容在那些受災禍影響的人的經驗中,災禍是一件惡事。)這樣看來,其中並無上帝有罪咎的含意。十五節的意思隻是指上帝停止施行刑罰吧了。

    (乙)上帝的憐憫在這幾節裏麵更進一步地肯定了,所提的刑罰由大衛選擇,而大衛的答複是:他寧願落在上帝的手裏,而不願落在人的手中,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11-13章)。關於這個提法,似乎是頗為空洞的事。在一本這樣著重強調上帝管理以色列和萬國的一切事務的書中,饑荒和被仇敵蹂躪,確實不容易看出其意義有比大衛實際選擇的瘟疫,算為更輕的一種天譴。然而,在大衛與先見迦得之間卻有使交換過於合理化之危險。這件事的要點不是在各種災禍的輕重之間去加以區分,而是產生對上帝憐憫的肯定而且確實是他的憐憫在刑罰之中及時出現。那肯定不是徒然的和無決心的。相反地,它是經過考慮而且是堅決的(「他有豐盛的憐憫」照字義直譯是:「許多都是他的憐憫,非常之多」;「許多」一詞置於句首的位置,是加重語氣的意思,附加的「非常之多」那個詞的意義,是確保不要喪失這要點)。(譯按:中文和合本把二者合譯成「豐盛」,而且不在句首的位置。(大衛以落在上帝的手中為已足,因為他知道上帝的真正本性是有憐憫的。在基督徒經曆的危急關頭,也是如此,是他過去對上帝的認識裝備他應付現在。同樣地,是我們此時此地尋求並學習認識上帝,堅固我們應付將來一切不測事件。

    這並不是抹煞這幾節裏麵有刑罰氣氛的事實。雖然我們從十五節就知道上帝決定寬恕耶路撒冷,天使的刀仍然拔出來直到廿七節。對大衛和長老們來說(16節),刀意味可能的刑罰,而且驅使他們作更加懇切的禱告。這幅圖畫,按一種意義而言,也是要表達刑罰的公正。大衛和長老們的禱告,以及隨即為獻祭所作的預備,在說明刑罰所以沒有來臨的原因。上帝以他的憐憫回應人心中的哀求,在這裏是代求的形式,並且提供一種方法,使罪能藉此得贖。

為罪所作的預備(廿一18-31)

    廿一章最後一段奠定了所羅門要建殿的地點,這個地點一直為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熟知的聖殿山,不過現今有兩座回教寺建於其上。在大衛時代顯然沒有在那裏獻祭敬拜的傳統。那個地方隻是一個禾場,而且必須買下來。這一段的中心是廿四節,大衛在那裏說,「我……不用白得之物獻為燔祭」。注釋家們特別提及大衛與阿衛楠之交易,與創世記廿三章亞伯拉罕與赫人以弗侖之交易之間相似之處,後者還涉及麥比拉的田地。在那裏的交易也是賣者先提議白送那幅士地(創廿三15;代上廿一23,這不可能出於東方人傳統的先禮貌之後成交。正如麥比拉田地的購買,乃是作為亞伯拉罕子孫占有迦南的一個印記——不過按更高的意義而言,那占有乃是上帝所賜與的;因此阿珥楠禾場的購買,乃是以色列為將來敬拜的地方作出昂貴協議的一種預示——不過那也是耶和華的一種賜予。這是以色列眾先知所傳偉大主題之一,即隻擁有宗教的裝飾,而無對上帝作出全心順服的回應,是毫無價值的(請比較賽一11及以下各節,摩五21及以下各節;詩五十7及以下各節)。瑪拉基揭露那些獻無任何代價之祭牲的人的宗教,是欺詐的宗教(瑪一13-14)。大衛本能地明白後來耶穌所作那樣強烈的解釋,即作門徒若不付代價便是冒充的(路九23-25)。

    按與上帝直接的關係而言,還要強調的是服從的代價與目標的代價之間要加以區分。在大衛的悔罪,求情和購買禾場的事上,我們已看見順服的代價,這種代價由願意與上帝相交的人所經曆的。目標的代價是藉著聖殿以及所要實施的獻祭體製象征的。那體製並不是新的。它始自摩西時代(29節),而且大概繼續在基遍的邱壇上(或聖所中)施行。但在本章有重新肯定的意思,就是上帝為他的百姓已預備了一種贖罪的方法。那些禮儀證實上帝決心要對付罪。那決心,與任何人的悔罪等等都沒有關係,一直是上帝與人類之間複和的一個基本特色。我們知道這決心藉基督之死而達於頂點;而舊約的禮儀乃是轉瞬即逝的影兒(請比較來十1-18)。然而上帝在舊約時代的決心,對於那個時代是真實而且有效的。而且當大衛築壇並求告耶和華時(26節),天使終於收刀入鞘(27節)。

    附注:

    本章的數字,與撒母耳記下廿四章的那些數字略有不同。人口調查的數字是一百一十萬,而不是一百三十萬。而且采場的代價是金子六百舍客勒(譯按:中文本同),而不是銀於五十舍客勒。曆代誌在此大概按傳

    統的方式使用那些數字。一百一十萬大概代表所數的十一個支派每支派平均十萬人的整數(約瑟被分為兩個支派,就是以法連和瑪拿西,而利未和便雅憫支派則被省略了)。另一方麵,六百舍客勒是根據每支派分擔五十舍客勒的數字,強調耶路撒冷屬於一個理想的以色列整體,並非隻是在返回故土時期實際代表的那些支派。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