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月19日 曆代誌上十一章

(2010-04-19 04:15:41) 下一個

尋求上帝的人

曆代誌上十一章一至四十七節

以色列眾人聚集到希伯侖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你的上帝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侖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侖耶和華麵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

大衛和以色列眾人到了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那時耶布斯人住在那裏。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決不能進這地方。」然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就是大衛的城。大衛說,「誰先攻打耶布斯人,必作首領元帥。」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先上去,就作了元帥。大衛住在保障裏;所以那保障叫作大衛城。大衛又從米羅起,四圍建築城牆,其餘的是約押修理。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

以下記錄跟隨大衛勇士的首領,就是奮勇幫助他得國,照著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的話,與以色列人一同立他作王的。大衛勇士的數目記在下麵:哈革摩尼的兒子雅朔班,他是軍長的統領,一時舉槍殺了三百人。

其次是亞合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他是三個勇士裏麵的一個。他從前與大衛在巴斯達閔,非利士人聚集要打仗。那裏有一塊長滿大麥的田,眾民就在非利士人麵前逃跑。這勇士便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

三十個勇士中的三個人下到磐石那裏,進了亞杜蘭洞見大衛;非利士人的軍隊在利乏音穀安營。那時大衛在山寨,非利士人的防營在伯利恒。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裏的水.打來給我喝!」這三個勇士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恒城門旁的井裏打水,拿來奉給大衛。他卻不肯喝,將水奠在耶和華麵前,說:「我的上帝阿!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如此,大衛不肯喝。這是三個勇士所作的事。

約押的兄弟,亞比篩,是這三個勇士的首領。他舉槍殺了三百人,就在三個勇士裏得了名。他在這三個勇士裏是最尊貴的,所以作他們的首領;隻是不及前三個勇士。

有甲薛勇士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行過大能的事,他殺了摩押人亞利伊勒的兩個兒子;又在下雪的時候下坑裏去殺了一個獅子。又殺了一個埃及人,埃及人身高五肘,手裏拿著槍,槍杆粗如織布的機軸;比拿雅隻拿著棍子下去,從埃及人手裏奪過槍來,用那槍將他刺死。這是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所行的事,就在三個勇士裏得了名。他比那三十個勇士都尊貴,隻是不及前三個勇士。大衛立他作護衛長。

軍中的勇士,有約押的兄弟亞撒黑,伯利恒人朵多的兒子伊勒哈難,哈律人沙瑪,比倫人希利斯,提哥亞人益吉的兒子以拉,亞拿突入亞比以謝,戶沙人西比該,亞合人以來,尼陀法人瑪哈萊,厄陀法人巴拿的兒子希立便雅憫族,基比亞人利拜的兒子以太,比拉頓人比拿雅,迦實溪人戶萊,亞拉巴人亞比,巴路米人押斯瑪弗,沙本人以利雅哈巴,基孫人哈深的眾子,哈拉人沙基的兒子約拿單,哈拉人沙甲的兒子亞希暗,吾珥的兒子以利法勒,米基拉人希弗,比倫人亞希雅,迦密人希斯羅,伊斯拜的兒子拿萊,拿單的兄弟約珥,哈基利的兒子彌伯哈,亞捫人洗勒,比錄人拿哈萊;拿哈萊是給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拿兵器的;以帖人以拉,以帖人迦立,赫人烏利亞,亞萊的兒子撒拔,流便人示撒的兒子亞第拿,他是流便支派中的

一個族長,率領三十人;瑪迦的兒子哈難,彌特尼人約沙法,亞施他拉人烏西亞,亞羅珥人何坦的兒子沙瑪、耶利,提洗人申利的兒子耶疊,和他的兄弟約哈,瑪哈未人以利業,伊利拿安的兒子耶利拜、約沙未雅,摩押人伊特瑪、以利業、俄備得,並米瑣八人雅西業。

要緊的是體會到對曆代誌來說,大衛和所羅門時代是多麽重要。他們占了從本章直至曆代誌下九章的一大段——六十五章中之廿八章。這個數字顯示:曆代誌並不是一部將以色列史平鋪直敘的曆史書,而是為作者那個時代尋求可效法的模範。掃羅已放在這個天秤上稱過,並且顯出虧欠,因為他不「求問耶和華」。大衛和所羅門,從基本上看,現在被介紹為確實求問耶和華的人(請比較代上四10,16)。這並不是說,他們本身是完全的。曆代誌作者無意為了大衛和所羅門本身,而把他們加以理想化。他所更加關注是以色列。他是問,在以色列曆史中,有什麽人能應用於他當時的民族,就是那個比較晚近從巴比倫返回、其聖殿已重建、其本身在政治上還軟弱而且受人控製的社會呢?對王國時代的輝煌——因為它是不會減損的——的回顧,便描出了在上帝心目中的以色列之逼真的圖畫。這幅圖畫的中心是聖殿、約櫃,和正確的敬拜體係。以下幾章都詳論這些事情。

(一)應許實現了

一至三節,開頭這幅圖畫,把大衛登基為王這件事,置於一個應許得以實現的地位上(第3節,「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可能是指撒上十五28;十六1。大衛王朝事實上是那更基本的應許——妥拉或摩西五經,特別是申命記(例如,十一24,25)的主題:平安充滿那塊土地——的巔峰狀態。而且,這是攻取申命記所記各族之一耶布斯人的家園耶布斯的重大意義(4-9節),以色列人要把那些人逐出那地。然而,耶布斯人早期曾力抗以色列人的進攻。所以,這地現在落入大衛手中的事實,是藉摩西所給以色列人的那個應許完全應驗的象征。

在這一章和以下幾章中的那些戰事的片斷,都有一種類似的公用(特別是那些與非利士人的戰爭,這些非利士人在第十章最後見到他們在中心地帶造成報複性的破壞)。正如關於大衛那些勇士的名單和故事所表明的,曆代誌作者再次把他可用的資料加以計劃編排,為的是說明他的焦點。一至九節,主要是概述撒母耳記下五章一至十節。十至四十七節,則是從撒母耳記下廿三章引伸的。在這種情形下,他大概比撒母耳記作者更接近曆史的實際。不過,最具重大意義的倒是他給撒母耳記一至四章的故事,作了節略。這幾章記載掃羅的王朝,並不是立即全麵被大衛所繼承,而是還要經曆了一段時期,由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繼位,統治著以色列國大部分地區(撒下二8以下),而且還確實與大衛進行著長期的戰爭(撒下三1)。掃羅勢力的衰落是逐漸的,而且掃羅的勢力與大衛對抗,實際上在掃羅家不再構成真正威脅很久之後,還繼續下去(撒下二十章)。大衛征服以色列的敵人同樣是逐漸的。曆代誌在這裏略過(不過它在代上廿九27特別提及)大衛作王四十年中,攻占耶路撒冷以前,在希伯侖作工七年的事實。

相反的,曆代誌所描繪的,是一幅以色列人迅速征服,同時又在它的王朝統治之下聯合起來的圖晝。我們再要強調的是:曆代誌並不是抹煞史實,乃是挑選並簡化史實。甚至攻占耶布斯的報導,都沒有加以潤飾(與撒下五 6 及以下各節作對比);這段記載的簡略,顯示出對上帝應許實現的一切抵抗,是多麽枉費。所以,曆代誌正是藉著它的省略,來表明應許實現的必然性和徹底性。這並不是說事情到此便完結了。攻占耶布斯故事的焦點,不在於那次勝利本身。這個故事乃是指向那個日子,那時耶路撒冷,作為上帝選擇用來「立他名的居所」(申十二 5 ),將要作為敬拜的中心。為了這個目的,約押「修理」那城——按字義是「使之有生命」。占有那城便有生命。那些物質方麵的結構,都要為這個目的效力。生命更豐盛的啟示,上帝在將來還會賜下的。但舊約作者已知某些它的豐盛(請比較尼十二 43 ),而且曆代誌作者在此熱切地預期著的。

(二)領袖

大衛是一個真正的領袖。從第二節眾人所作的聲明就極其清楚了。甚至當領導權屬於掃羅時,實際上是大衛率領以色列,並使上帝子民在贏取嗣產上獲得進展。而且情形總是這樣,職位的擁有與真正的權力,並不是同義詞。許多總統和君王一直以來,都是幕後不露麵之操縱者的傀儡。在教會裏麵,占據高位,並不是屬靈品德的保證或徽章(不過並不是不能和諧共存的)。然而,正如以色列成群歸順大衛一樣,人們是會發現、並且追隨那些身上有上帝能力的人。甚至在把王位頒給他時,他們意識到他擁有的領導權柄,並不是他們給他的。就是他作了王,其日見強盛的原因,乃是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第9節)。

連稱呼大衛的那些詞語,即牧人和君王(第2節),都見證這一點。「你必牧養」一語,其實是翻譯希伯來文的一個動詞(tir'eh,即「你將牧養」;在舊約裏麵,通常譯作「牧人」的那個字是ro’eh,其實是同一動詞的分詞)。這個概念在兩方麵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在選擇牧人作為領導模範的概念上,含有謙卑與專心照顧的意思。這個詞也常常應用於以色列諸王身上,藉此說明他們是多麽壞,沒有盡他們真正的職責,非但沒有保持並增強他們的身份和能力(請比較耶廿三1-4),反而分心旁騖,追求外在的榮譽地位,就如世人追求的那樣,乃是對基督徒的一種試探。追求那些名譽可能的結果,是喪失了真正的身份。其次,這個動詞的形式,又再次提醒我們,任何負有責任或職位的人,特別是在教會中,若沒有與追求的目標相應的活動,便是徒具虛名。以色列人並非隻是把榮譽頒給大衛(不過那確實是榮譽——耶穌自己豈不是取用同一尊稱嗎?參約十章),而且表明信任他確實是會為他們行事。(「君」:“Prince”這個名字?應了這個要點,在這裏還不是「王」“King”字。它也指明真正的卓越,並沒有君王顯赫的含意。)

(三)合上帝心意的人

十五至十九節的記載是奇特的,而且在許多注釋書裏麵,往往作了不合宜的解釋。大衛表示想喝伯利恒那口井裏的水,而「這三個勇士」為了要打水,便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然後,大衛又不肯喝那水,並且「將水奠在耶和華麵前」。奠(譯按:中文聖經別處譯作「倒」,見下)的象征是從以色列人儀式生活的領域中引伸出來的。血「要倒(奠)在地上,如同倒水一樣」(申十二16,24),因為血被認為或視為包含了受造之物的生命(申十二23,請比較創九4;利十七14),所以不可以喝血。一隻動物為了獻祭或在其他情況下被宰殺時,總要流盡他的血(獻祭時,血是灑在壇上,參看利一5)。大衛在這種情況下這樣做的要點是:因為那水是人冒著性命危險去打來的,它是與血一樣寶貴,所以不應當飲。

但是,這並不是整個故事的意思。對大衛來說,把這水倒出來,當然並沒有儀式上的必要性。他若是真正需要水,他大抵就會把它喝掉了。大衛為自己和自己的軍隊要是沒有預備足夠的水,那確實是難以令人相信的。他真正的願望——並沒有被那「三個人」察覺到,他們在這裏探測他們的領袖之心意所顯示的遲鈍,極似那衝動的使徒彼得,他不懂得主的心意——是更深一層的;那就是他應占有伯利恒。而且在這一點上,他又再次顯示出他是適宜領導上帝子民的。無疑大衛出於思念他的家園,或是他表達那熱望中的一部分;把這一段記載放在這裏,曆代誌是強調大衛多麽渴望伯利恒能屬於以色列。這種渴望是屬靈的。它的意思是說,上帝子民應實際擁有上帝為他們預備的一切。這種渴望應當盡量與他自己蒙上帝揀選,在所賜之地作王的身份相稱。同時,在這裏也是作基督徒領袖的模範——作領袖的特征是希望信徒發現那在基督裏的寶藏,並且使那在基督裏的寶藏成為他們自己的。保羅的書信和禱告中,顯示他像大衛一樣(林前一4、以下,西二1以下)。

(四)團結而且慷慨之民

我們在上麵已經注意到:把勇士名單羅列在這裏的理由之一,要顯示出上帝子民根據他的應許是有能力勝過仇敵的。然而,這些名單還有另外一個目的。我已經說過,曆代誌無意把大衛和所羅門,為了他們本身的緣故把他們加以理想化。他所關注的乃是以色列。曆代誌作者雖然省略了掃羅死後,以色列國內隨之而來的分裂,他對於那種情形是十分清楚的。真以色列的定義是基於它忠於大衛家,他對於這個前提確實是十分堅定的。基於這個理由,在羅波安統治下國度分裂為二,耶羅波安管理背叛的北方(代下十19)。雖然如此,但他仍堅持:正確地了解以色列,是應該以十二個支派為基礎的。而且,大衛之勇士的名單,反映了真以色列那個廣大的基礎,他們來自全國各地(詳情請參閱較大的注釋)。這樣,進一步的要求是:全以色列都要支持大衛。雖然有舊的分歧和成見,在這裏所奠下的根基將作為基礎,使曆代誌作者能夠為以色列的統一作出懇求。

追隨大衛的人並非全是以色列人,這一點也是意義重大的;四十一節的烏利亞是赫人,四十六節伊特瑪是摩押人,卅九節的洗勒是亞捫人。上帝的子民不但是團結的,而且是開放的。鑒於申命記廿三章三節的嚴厲規定,名單中包含了摩押人和亞捫人是特別引人注意的;不過這種包含誠然是有限期的,因為申命記也論到對寄居在以色列中間的外(國)人要同等對待(十四29)。在這裏也開始叫人看見上帝的子民接納人和國際化的精神。

(關於那三個和那三十個勇士,經文有殘缺,使人很難知道那三個是誰,以及他們與那三十個有怎樣的關係。標準修訂譯本以雅朔班為三勇士的首領( 11 節)——依照希臘文譯本,即不依照希伯來原文——這樣做大概是對的,所以,同一個人在撒母耳記下廿三章八節則稱作約設巴設。另兩個是以利亞撒和沙瑪,後者在曆代誌的經文中大概失落了。請比較撒母耳記廿三章十一節。標準修訂譯本又再次不依照希伯來原文,在二十節以亞比篩為三十個勇士的首領(譯按:中文本亦然),似乎也是對的。不過,三十個勇士的領導權,實際上可能時時有改變的。請比較代上十二 4 , 18 )。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