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從四德古今觀

(2010-04-03 03:45:48) 下一個
 

三從四德古今觀  

談到三從四德,人們很自然地認為那是封建社會強加在婦女頭上的精神枷鎖。 何不對三從四德的來龍去脈先做一番了解再討論。
三從四德的曆史淵源: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製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 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製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 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禦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裏的"從"並不是表麵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麵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三從四德的具體內容

  是古代為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穩定社會及家庭關係,提高了人們的素質修養。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按男女內外有別位置和分工
  "內外有別"是傳統社會對兩性最重要的規範。表現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戶)門"為界的"男外女內"--男人在外麵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主持飯食酒漿等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層階級,"外"事是指主持、參與政事軍事(也叫"公事"、"大事"),這是男性貴族官僚的特權,婦女不許涉獵,違反了就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母雞打鳴,是家國的不祥之兆)。在下層,農耕社會小農的典型勞動分工就是男耕女織(如牛郎織女的傳說)。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2)家庭組織的內外區分正好與位置、分工的分別相反男內女外,男主女從等(見"婚姻家庭的內與外"條)。
  婚姻、家庭的"內"與"外"
  家庭是兩性關係的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婚姻是組成家庭的手段和過程。
  婚姻家庭組建的原則是男為內、女為外--以"利內"為目的,就是要利於男方家庭的傳宗接代、和睦興旺。女方的親屬叫"外戚",又說生個閨女是"外人",就由此而來。
  婚姻家庭製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製。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後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幹個妾,如周代禮製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秦朝開始規定了後妃的等級人數,後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製,但曆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官僚也有納妾的特權。平民限製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娶妾。
  內外有別的源流和影響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於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分封製等的製度文明,史稱"周公製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製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而在商朝還有商王的妻婦如婦好等率兵作戰、主持祭祀和農政大事的記錄),叫婦女退回家庭。男女內外有別的製度習俗形成了。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父家長製、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係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三從四德 定義、源流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製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製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禦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三從"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製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係,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係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於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隨從、服從、跟從丈夫。"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齊眉",被讚為"相敬如賓"。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曆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製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在"三從"中,唯有"夫死從子"令人費解,因為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母親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但禮教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這裏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對於死去丈夫的寡婦來說,"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長大,對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遵從,重大事情由兒子做主。春秋時魯國一位寡婦,有九個兒子,歲末祭祀完畢,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據"夫死從子"的禮規,需經兒子們的同意;召集兒子來得到許諾後,她又囑咐九個兒媳看好門戶,說自己晚上一定回來;結果她回家天還沒有黑,就在門外等到天黑下來,被魯國大夫看見,表揚她守禮。孔子的嬸母敬薑也是模範寡婦,事事依禮行事,丈夫、兒子前後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兒子,被孔子讚揚為"知禮"。
  "四德"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裏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製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係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準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範: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複仇"......具備一係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麵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後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隻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麵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誌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準,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樸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準了。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曆來受到讚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曆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饑,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誌》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於45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三從四德"小結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範是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在周代父權製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範。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也就是要婦女既順從又能幹。"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懲罰交互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隨著時代的推移,父權對婦女的控製逐漸讓位於夫權,夫家利益高於父家的利益,對婦女更強調服從、緘默和犧牲,條規也更加具體繁細,婦女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更多。但也應該看到,"三從四德"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本身充斥著矛盾,如強調"從父"時,也需要聽從母親;強調從夫,妻子也"與夫齊等"。特別是"孝文化"的提倡,兒子對母親特別對寡母的尊孝,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至於"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表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鑒之處。
 隨時代的變遷,出現了以下新三從四德。很想知道現在的丈夫和太太是如何看待新三從四德的。
新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錯了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花錢要舍得,太太打罵要忍得。  

本文的目的決不是要強行推銷三從四德,而是希望借此拋磚引玉,能讓其中的可取之處能得到發揚光大. 願成為好太太者,吸取其中的精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