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約改革及決定性戰役
列王紀下廿三章一至三十節
1王差遣人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2王和猶大眾人與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祭司、先知,和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耶和華殿裏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3王站在柱旁,在耶和華麵前立約,要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眾民都服從這約。
4王吩咐大祭司希勒家和副祭司,並把門的,將那為巴力和亞舍拉,並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裏搬出來,在耶路撒冷外汲淪溪旁的田間燒了,把灰拿到伯特利去。5從前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城邑的邱壇和耶路撒冷的周圍燒香,現在王都廢去,又廢去向巴力和日、月、行星(行星或譯作十二宮),並天上萬象,燒香的人;6又從耶和華殿裏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7又拆毀耶和華殿裏孌童的屋子,就是婦女為亞舍拉織帳子的屋子,8並且從猶大的城邑帶眾祭司來,汙穢祭司燒香的邱壇,從迦巴直到別是巴,又拆毀城門旁的邱壇,這邱壇在邑宰約書亞門前,進城門的左邊。9但是邱壇的祭司不登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壇,隻在他們弟兄中間吃無酵餅。10又汙穢欣嫩子穀的陀斐特,不許人在那裏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11又將猶大列王在耶和華殿門旁、太監拿單·米勒靠近遊廊的屋子、向日頭所獻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日車。12猶大列王在亞哈斯樓頂上所築的壇和瑪拿西在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築的壇,王都拆毀打碎了,就把灰倒在汲倫溪中。13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人可憎的神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築的邱壇,王都汙穢了。14又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將人的骨頭充滿了那地方。
15他將伯特利的壇,就是叫以色列人陷在罪裏、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的那壇,都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16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裏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汙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17約西亞問說:“我所看見的是什麽碑?”那城裏的人回答說:“先前有神人從猶大來,預先說王現在向伯特利壇所行的事,這就是他的墓碑。”18約西亞說:“由他吧!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不動他的骸骨,也不動從撒瑪利亞來那先知的骸骨。19從前以色列諸王在撒瑪利亞的城邑建築邱壇的殿,惹動耶和華的怒氣,現在約西亞都廢去了,就如他在伯特利所行的一般;20又將邱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21王吩咐眾民說:“你們當照這約書上所寫的,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守逾越節。”22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王、猶大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23隻有約西亞王十八年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
24凡猶大國和耶路撒冷所有交鬼的、行巫術的,與家中的神像和偶像,並一切可憎之物,約西亞盡都除掉,成就了祭司希勒家在耶和華殿裏所得律法書上所寫的話。25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
26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27耶和華說:“我必將猶大人從我麵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人一般;我必棄掉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說立我名的殿。”
28約西亞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29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幼發拉底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30他的臣仆用車將他的屍首從米吉多送到耶路撒冷,葬在他自己的墳墓裏。國民膏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接續他父親作王。
(一)
約西亞王得了女先知戶勒大的指示,說耶和華必照所讀的書上的話去做,便招聚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公開把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1—2)。他站在柱旁的情形令我們想起亞她利雅篡位後約阿施王的就職禮(王下十一14),但當然也令我們記得約書亞所說石頭可作見證的話(書廿四27),這境石頭“聽見”上一次同樣關鍵性的全國大會報告。
描述約西亞嚴肅保證的一段文字,為申命記的精彩部分提供含意深遠的摘要。“他的誡命、法度、律例”令我們想起申命記十二章一節所說要謹守遵行的律例典章(雖然句法上有了修改,在前麵的幾章已多次提及)。這裏的“盡心盡性”也令人聯想到申命記六章四至六節的經文——“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而“這書上所記的約言”是指申命記對十誡的說法(申五6—21)。申命記將上帝在何烈山對以色列作口頭傳授(申五2—4)及寫在石頭上所立的約(申九9)以及他藉著摩西傳達的律法與教訓加以劃分。第一句清楚的反映了大衛在本卷開始(王上二3)對所羅門的囑咐,也提醒我們很少聽到在他以後出現的諸王有類似的關懷。
(二)
隨著約西亞的實際改革事件後的敘述(4—20),令這一論調更具積極性與明確性。有一個特別的例外是,我們在列王紀中所讀到的每一個新祭禮在這裏又仔細列出;對每一個被整肅的錯誤革新都有報導。其中有一些還作了扼要的複述,例如四至五,十至十二上及十九節。犯了罪的名字——亞哈斯與瑪拿西(12節下),所羅門(13節)與耶羅波安(15節),便受到指責。約西亞為以色列與猶大四百年來宗教上積聚的惡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法。令人驚奇的一個例外是王下十六章十至十八節所報導的亞哈斯改革,雖然這位君王是犯了罪的名字之一。或者,這個屬於大馬色靈感所啟發的祭壇,並不是主要的曆史學家為這些書卷所預備的原有部分。
留下最大篇幅去改正耶羅波安在伯特利的錯誤行為(15—20)並不值得驚奇。我們的曆史學家將分裂的以色列全部曆史形容成生氣盡失,且蓄意把猶大較為近期的錯誤事件歸咎於以色列引進的歪曲敗壞傳統。但是這高潮在所羅門受辱罵及指責之中達成了,而所羅門的奢侈生活也加速了耶羅波安的反叛,還有耶洗別在撒瑪利亞助長腓尼基宗教傳播之前,所羅門已在耶路撒冷敬拜西頓女神。提及書中的人物時,倒沒有人對王朝建立者大衛加以批評。書中除了敘述大衛帶約櫃進耶路撒冷一事之外,就沒有記載其他的宗教改革。但是列王紀上下二卷對於所提及的諸王在宗教上的職責,大多給予負麵的批評。
(三)
列王紀中對大部分保持表麵緘默,卻引起曆史學家關注的問題,從逾越節這件事恰當及明確地顯示了(21—23)。雖說逾越節是被擄後期間猶太人一個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期,在約西亞以前絕少提及。事實上,聖經隻提及第一次逾越節(那是離開埃及的時候——出十二章),第二次(離開西奈的時候——民九章)及後來以色列人在約書亞領導下越過約但進入應許地舉行的一次(書五章)。我們的作者認為這個慶典以後就不是那麽重要了。
寫在“兩者之間”的約西亞故事似乎像是在追溯以往之惡習而將其改正過來。但是字裏行間暗示,這件事實際上是為百姓將來的宗教生活奠定基本條規。成功的曆史,像成功的喪禮一樣,不是為死了的人而是為活著的人安排的。祭司希勒家在列王紀下廿二至廿三章的“背後”扮演了重要角色,雖不加以詳細描述,卻是重複提及,含意著將來猶大不再是由一個失勢的國王統治的國家,而是一個以宗教著稱的省分,擁有一位令人矚目的大祭司。
(四)
約西亞自己的收場來得突然。他死於與埃及王法老之戰(29—30),使戶勒大神諭的後麵部分無法實現(廿二18—20);這一點經文中不加解釋。實際上必須說明的是即使戶勒大的部分神諭實現了(猶大傾覆),它的實現方式也一樣令人驚奇。因為如果上帝的決定是由瑪拿西所惹動(26—27),有人會期望約西亞逐一解開他自己及他祖先糾纏不清的邪惡,讓天秤傾向另一邊。
理想的公正政績與米吉多戰役令人沮喪的敗亡所形成的矛盾,在以後數百年中挑起宗教方麵的推測。(曆代誌下卅五章二十至廿五節所作的擴大敘述,增加了約西亞周圍的氣氛,且對於耶利米為他寫哀歌加以稱讚)。這難題甚至提供原有的“刺激性”,產生啟示錄十六章十六節所說的哈米吉多頓(米吉多平原),善惡二軍的最後決定性之戰就在這裏進行。
猶大的最後諸王
列王紀下廿三章卅一節至廿五章三十節
31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哈慕她,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32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33法老尼哥將約哈斯鎖禁在哈馬地的利比拉,不許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又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34法老尼哥立約西亞的兒子以利亞敬接續他父親約西亞作王,給他改名叫約雅敬,卻將約哈斯帶到埃及,他就死在那裏。
35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征取金銀,按著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36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西布大,是魯瑪人毗大雅的女兒。37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廿四1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然後背叛他。2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毀滅猶大,正如耶和華籍他仆人眾先知所說的。3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麵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4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5約雅敬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紀上。6約雅敬與他列祖同睡。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7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幼發拉底河都奪去了。
8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年十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尼護施她,是耶路撒冷人以利拿單的女兒。9約雅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親一切所行的。
10那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兵上到耶路撒冷,圍困城。11當他軍兵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12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仆、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13巴比倫王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裏的寶物都拿去了,將以色列王所羅門所造耶和華殿裏的金器都毀壞了,正如耶和華所說的;14又將耶路撒冷的眾民和眾首領,並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萬人,連一切木匠、鐵匠都擄了去;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15並將約雅斤和王母、後妃、太監,與國中的大官,都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了;16又將一切勇士七千人和木匠、鐵匠一千人,都是能上陣的勇士,全擄到巴比倫去了。17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
18西底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哈慕她,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19西底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照約雅敬一切所行。20因此耶和華的怒氣在耶路撒冷和猶大發作,以致將人民從自己麵前趕出。
廿五1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他作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全軍來攻擊耶路撒冷,對城安營,四圍築壘攻城。2於是城被圍困,直到亞底家王十一年。3四月初九日,城裏有大饑荒,甚至百姓都沒有糧食。4城被攻破,一切兵丁就在夜間從靠近王園兩城中間的門逃跑。迦勒底人正在四圍攻城,王就向亞拉巴逃走。5迦勒底的軍隊追趕王,在耶利哥的平原追上他;他的全軍都離開他四散了。6迦勒底人就拿住王,帶他到利比拉、巴比倫王那裏審判他。7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鋼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
8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十九年五月初七日,巴比倫王的臣仆、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來到耶路撒冷,9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戶家的房屋。10跟從護衛長迦勒底的全軍就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11那時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城裏所剩下的百姓,並已經投降巴比倫王的人,以及大眾所剩下的人,都擄去了。12但護衛長留下些民中最窮的,使他們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
13耶和華殿的銅柱,並耶和華殿的盆座和銅海,迦勒底人都打碎了,將那銅運到巴比倫去了,14又帶去鍋、鏟子、蠟剪、調羹,並所用的一切銅器,15火鼎、碗,無論金的銀的,護衛長也都帶去了。16所羅門為耶和華殿所造的兩根鋼柱、一個銅海,和幾個盆座,這一切的銅,多得無法可稱。17這一根柱子高十八肘,柱上有銅頂,高三肘;銅頂的周圍有網子和石榴,都是銅的。那一根柱子,照此一樣,也有網子。
18護衛長拿住大祭司西萊雅、副祭司西番雅,和三個把門的,19又從城中拿住一個管理兵丁的官(或譯作太監),並在城裏所遇常見王麵的五個人和檢點國民軍長的書記,以及城裏遇見的國民六十個人。20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將這些人帶到利比拉、巴比倫王那裏。21巴比倫王就把他們擊殺在哈馬地的利比拉。這樣,猶大人被擄去離開本地。
22至於猶大國剩下的民,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剩下的,巴比倫王立了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作他們的省長。23眾軍長和屬他們的人聽見巴比倫王立了基大利作省長,於是軍長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尼陀法人單戶蔑的兒子西萊雅、瑪迦人的兒子雅撒尼亞,和屬他們的人都到米斯巴見基大利。24基大利向他們和屬他們的人起誓說:“你們不必懼怕迦勒底臣仆,隻管住在這地服事巴比倫王,就可以得福。”25七月間,宗室以利沙瑪的孫子、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帶著十個人來,殺了基大利和同他在米斯巴的猶大人與迦勒底人。26於是眾民,無論大小,連眾軍長;因為懼怕迦勒底人,都起身往埃及去了。
27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使猶大王約雅斤抬頭,提他出監;28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29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麵前吃飯。30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分,終身都是這樣。
(一)
列王紀的最後部分詳述約西亞死後二十二年,四王相繼登猶大王寶座的事。第一與第三位王約哈斯與約雅斤作王三個月後被廢,前者為埃及尼哥所廢,且另立約雅敬,後者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廢,另立西底家。新立的二王均在位十一年。
從作者對希西家,瑪拿西和約西亞的廣泛描述及清楚的評價以至最後的幾章,我們所處理的報導似乎是直截了當。這正是筆者認為難以描述對這幾章的印象的真正原因。他們對於邦國的消失感到滿不在乎是不可能的。或者他們相信約西亞受的致命打擊令猶大自己身受創傷,使她以後的行動隻不過像是斬了首的死屍上所產生的痙攣。約雅敬與西底家隻是傀儡,強調這一切隻屬虛幻不實。我們要從聖經上其他記載找到合適的心態——
從前人煙稠密的城市,
現在孤零零地躺在那裏;
從前為世界所尊崇,
現在像寡婦一樣寂寞。
從前是諸省之後,
現在淪落成為奴婢。
她整夜痛哭,淚流滿麵。
從前知己的朋友們,
現在沒有一個來安慰她。
她的盟友都出賣她,
都成為她的仇敵!
猶大人民是可憐的奴隸,
被迫離開了家鄉。
他們流浪異域,
沒有安居的土地。
他們四麵受敵,
沒有逃避的出路。 (摘自現代中文譯本,哀一1—3)
(譯者按:此譯文之譯筆讀來較為貼切)
這些年間,小猶大就像現代許多更小邦國一樣,被卷進大國之間的混亂衝突中。事實上,一直以來的情形就是這樣,但現在,連偽裝獨立的事也絕口不談。離耶路撒冷現場有更多更大的事件發生。長久以來的統治者亞述為巴比倫王國所擊敗。首都於公元前六一二年淪陷,法老王於公元前六○九年驅軍北上,在米吉多遭受到約西亞抵擋,這一次進軍是企圖加強舊敵的餘民去反抗這新威脅。這種藉著保持平衡使米所波大米敵人中立化的計劃失敗了,巴比倫於公元前六○五年在敘利亞的迦基米施擊敗埃及。猶大自動地在他們控製之下,但是當法老占據西南麵的迦薩時,對巴比倫作背叛行動的企圖無法得逞(廿四1)。一直到公元前五九八年,尼布甲尼撒王終於揮軍恢複了局勢(廿四10—11)。
(二)
列王紀最後的這一部分所真正關心的事,從這個記錄與另外兩段相若的聖經報導作比較時可以看到。耶利米書最後一章(五十二章)幾乎與列王紀下廿四章十八節至廿五章三十節的記載完全相同。但是與廿五章廿二至廿六節的記載不同(耶四十至四十三章對此有更詳盡的解釋),耶利米書五十二章廿八至三十節對所擄的民數與列王紀下廿四章十四及十六節的記載顯然有了出入。
曆代誌作者的曆史結尾一章(代下卅六章)較為簡短(共廿三節),實際上提及先知耶利米(卅六12,21),而且從較為後期的觀點去敘述。曆代誌作者是將資料來源或縮短或者重寫,但在列王紀更詳盡的故事中標出那書的一些特殊標誌。對約哈斯的介紹並不突出,隻說他也“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廿三32);而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特別受到指責(廿四3)。列王紀且更詳盡的提及殿裏的寶物被拿去,見廿四章十三節(與代下卅六加比較)及廿五章十三至十七節(與代下卅六18—19比較)。這一點的確令人驚奇,因為在崇拜的事上,特別是對耶路撒冷聖殿的裝飾方麵,正常來說,曆代誌作者是更表關注的。
這兩方麵的曆史雖然字眼的應用很不相同,卻都是以前瞻的態度結束。波斯的古列王在公元前五三九年推翻了巴比倫王國之後,曆代誌作者能對其古列宣言及應許在耶路撒冷建殿的事加以報導。列王紀的最後幾節(廿五27—30)顯得相當神秘。這段經文報導巴比倫新王(他稱呼自己為以未米羅達)使被擄的約雅斤獲得高位,作為他在公元前五六一年登基的特赦之恩。對被擄者來說,對將來的期望有所警惕是聰明的做法。令人有點驚奇的是此書對一個被指責為效法父親行一切惡事的王(廿四9)竟寄予厚望。總之,這幾節經文是作者們的隱名“簽署”,他們也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他們宣稱自己是猶大人民(廿五21下),以別於留在猶大或被遷移到埃及的敵對派(22—26)。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