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3月21日 撒母耳記上十四章

(2010-03-21 05:00:46) 下一個

以色列得勝

撒母耳記上十四章一至廿三節

    1有一日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對拿他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那邊,到非利士人的防營那裏去。”但他沒有告訴父親。2掃羅在基比亞的盡邊,坐在米磯侖的石榴樹下,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3在那裏有亞希突的兒子亞希亞,穿著以弗得。亞希突是以迦博的哥哥,非尼哈的兒子,以利的孫子;以利從前在示羅作耶和華的祭司。約拿單去了百姓卻不知道。4約拿單要從隘口過到非利士防營那裏去;這隘口兩邊,各有一個山峰,一名播薛,一名西尼。5一峰向北,與密抹相對;一峰向南,與迦巴相對。

    6約拿單對拿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裏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7拿兵器的對他說:“隨你的心意行罷,你可以上去,我必跟隨你,與你同心。”8約拿單說:“我們要過到那些人那裏去,使他們看見找們。9他們若對我們說,‘你們站住,等我們到你們那裏去,’我們就站住,不上他們那裏去。10他們若說:‘你們上到我們這裏來,’這話就是我們的證據,我們便上去,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們手裏了。”11二人就使非利士的防兵看見,非利士人說:“希伯來人從所藏的洞穴裏出來了。”12防兵對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說:“你們上到這裏來,我們有一件事指示你們。”約拿單就對拿兵器的人說:“你跟隨我上去,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裏了。”13約拿單就爬上去,拿兵器的人跟隨他;約拿單殺倒非利士人,拿兵器的人也隨著殺他們。14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起頭所殺的,約有二十人,都在一畝地的半犁溝之內。15於是在營中,在田野,在眾民內,都有戰兢,防兵和掠兵也都戰兢,地也震動,戰兢之勢甚大。

    16在便雅憫的基比亞,掃羅的守望兵,看見非利士的軍眾潰散,四圍亂竄。17掃羅就對跟隨他的民說:“你們查點查點,看從我們這裏出去的是誰?”他們一查點,就知道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沒有在這裏。那時上帝的約櫃在以色列人那裏。18掃羅對亞希亞說:“你將上帝的約櫃運了來。”19掃羅正與祭司說話的時候,非利士營中的喧嚷越發大了。掃羅就對祭司說:“停手罷。”20掃羅和跟隨他的人都聚集,來到戰場,看見非利士人用刀互相擊殺,大大惶亂。21從前由四方來跟隨非利士軍的希伯來人,現在也轉過來,幫助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以色列人了。22那藏在以法蓮山地的以色列人,聽說非利士人逃跑,就出來緊緊的追殺他們。23那日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一直戰到伯亞文。

    盡管所有不利的環境,但掃羅與非利士人首次交鋒,結果以色列得勝。在掃羅錯誤地獻祭之後,說故事者無疑把掃羅的勝利視為約拿單的功勞;或者說是因為上帝,他使約拿單獲勝。掃羅被描述為毫無所知和困惑的人(16節以下),無決斷力或急躁(18節以下),並且沒有勇氣和決定(20節)。但是,約拿單卻顯示他對上帝的信心,這是他的父親所缺少的(6節)。事情好像是約拿單和他的拿兵器的人發現一條可通過深穀的窄徑,藉著它可以逐個除掉非利士人的防守關隘;其他的非利士人因此十分驚慌,這種驚慌引致他們跌入地震的騷動中(15節)。這是一個肯定的記號(他們相信的),證明上帝與以色列並肩作戰。非利士人的輕蔑和挖苦(11節)是粗枝大葉的錯誤。這裏形容他們為未受割禮的人部分是簡單的事實;行割禮是很普遍的習俗,不但是以色列人,其他古時的民族也有這種習俗,然而非利士人以不遵守這種習俗而著名。但是這裏的形容有宗教的意義在內;很可能“異教徒”(heathen)最能表達希伯來文的原意,這些沒有上帝的不信者,怎能戰勝上帝的軍隊以色列。

    這種戰爭的神學對我們今天不大可能適用。甚至在舊約,事實上在大衛之後,沒有任何戰爭可以稱為“聖”戰,列在耶和華旌旗之下。看來上帝同意的戰爭,除了摩西時代拯救被欺壓的百姓出埃及,以及大衛領導下建立完全獨立的國家之外,並沒有擴展到其他方麵。新約描寫基督徒的戰爭,是屬靈和道德的戰爭,而非國家性的:“因為我們不是對抗人,而是對抗天界的邪靈,就是黑暗世代的執政者、掌權者,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弗六12,現代中文譯本)沒有一位新約聖經的作者向基督的教會呼籲,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的壓迫和革命,正如龔漢斯(Hans Kung)所說:“不是暴力的策略,而是非暴力,才是從耶穌基督的榜樣演繹過來的。”但在掃羅和大衛的時代,上帝透過以色列向全世界表明他的旨意,隻有當以色列脫離非利士的管轄,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能奏效,放戰爭是惟一的方法。但戰爭有時(雖不是常常如此),卻可能是兩種罪惡中較少的罪惡(the lesser of two evils)。

    這段經文困惑的一節是十八節:掃羅有沒有召來聖約櫃,若是有卻又為什麽?根據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他召來“以弗得”而非約櫃,並且許多學者認為很正確,因為兩個名詞在希伯來文很接近,以致被文士在抄寫時所混淆。以弗得是祭司的飾物,用來曉得上帝的旨意(參在下一段十四章四十一節的注釋),如果掃羅盼望求問以弗得,表示他一定被當時處境困惑,並且他很想知道需要采取什麽行動,以便可盡快作決定(19節)。另一方麵,約櫃是用來指引軍隊作戰的(參四3—11);但在七章二節指出約櫃在基列耶琳多年並沒有被移動過。如果這是例外的情況,則可以假定掃羅有意進入嚴肅和莊嚴的戰爭狀態;但當明白形勢後,他明智地不再浪費時間,而馬上開始追捕途中的敵人。

    廿三節總結這次戰爭的意義。在以色列中部分的壓力已消除了,對以色列的士氣和團結造成良好影響(21節)(希伯來人很明顯是非利士人指以色列人的慣用語)。未來還有很多戰事,但作為掃羅長期鬥爭的首次,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不是掃羅帶來的勝利,也不是龐大和不可抵抗的以色列軍隊。如果上帝與他們同在,一小撮膽怯的人也可以行神跡,正如約拿單所意識到的(6節)。同樣,一小群可憐又膽怯的耶穌門徒曾經“擾亂天下”(徒十七6)。

掃羅的統治

撒母耳記上十四章廿四至四十六節

    24掃羅叫百姓起誓說:“凡不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了仇吃什麽的,必受咒詛。”因此這日百姓沒有吃什麽,就極其困憊。25眾民進入樹林,見有蜜在地上;26他們進了樹林,見有蜜流下,卻沒有人敢用手取蜜入口,因為他們怕那誓言。27約拿單沒有聽見他父親叫百姓起誓,所以伸手中的杖,用杖頭蘸在蜂房裏,轉手送入口內,眼睛就明亮了。28百姓中有一人對他說:“你父親曾叫百姓嚴嚴的起誓說,今日吃什麽的,必受咒詛:因此百姓就疲乏了。”29約拿單說:“我父親連累你們了;你看我嚐了這一點蜜,眼睛就明亮了。30今日百姓若任意吃了從仇敵所奪的物,擊殺的非利士人,豈不更多麽?”

    31這日以色列人擊殺非利士人,從密抹直到亞雅侖;32百姓甚是疲乏,就急忙將所奪的牛羊和牛犢,宰於地上,肉還帶血就吃了。33有人告訴掃羅說:“百姓吃帶血的肉,得罪耶和華了。”掃羅說:“你們有罪了,今日要將大石頭輥到我這裏來。”34掃羅又說:“你們散在百姓中,對他們說:‘你們各人將牛羊牽到我這裏來宰了吃,不可吃帶血的肉得罪耶和華。’”這夜百姓就把牛羊牽到那裏宰了。35掃羅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這是他初次為耶和華築的壇。

    36掃羅說:“我們不如夜裏下去追趕非利士人,搶掠他們,直到天亮,不留他們一人。”眾民說:“你看怎樣好就去行罷。”祭司說:“我們先當親近上帝。37掃羅求問上帝說:“我下去追趕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你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裏不交?”這日上帝沒有回答他。38婦羅說:“你們百姓中的長老都上這裏來,查明今日是誰犯了罪。39我指著救以色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就是我兒子約拿單犯了罪,他也必死。”但百姓中無一人回答他。40掃羅就對以色列眾人說:“你們站在一邊,我與我兒子約拿單也站在一邊。”百姓對掃羅說:“你看怎樣好就去行罷。”41掃羅禱告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說:“求你指示實情。”於是掣簽掣出掃羅和約拿單來;百姓盡都無事。42掃羅說:“你們再掣簽,看是我是我兒子約拿單。”就掣出約拿單來。

    43掃羅對約拿單說:“你告訴我你作了什麽事?”約拿單說:“我實在以手裏的杖,用杖頭蘸了一點蜜嚐了一嚐;這樣我就死嗎?”44掃羅說:“約拿單哪,你定要死,若不然,願上帝重重的降罰與我。”45百姓對掃羅說:“約拿單在以色列人中這樣大行拯救,豈可使他死呢?斷乎不可,我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連他一根頭發也不可落地,因為他今日與上帝一同作事。”於是百姓救約拿單免了死亡。46掃羅回去不追趕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也回本地去了。

    我們現在知道,這場戰爭並沒有贏得應有的勝利(看30節);錯誤在於掃羅。事實上,得勝的以色列軍,並沒有歡欣鼓舞和士氣高昂,反而被描寫為困憊(24節),極需要食物。指揮官的責任是保證有足夠的供應品給他的軍隊,但掃羅既身為王,而且也是將軍,他的表現卻很相反,竟禁止他的軍兵進食任何東西。無疑他的動機是好的,但他宣布的咒詛,卻是不需要和愚蠢的;在這裏的圖畫,給我們看見一個人掙紮地為上帝做一些合宜的事,但事實上卻不倚靠上帝,隻憑藉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這在卅一至卅五節有很好的闡明,掃羅謹慎地使他的跟隨者不致犯宗教條例;以色列的律法禁止吃帶血的肉,參見利未記十九章廿六節,但其實隻因饑餓,令致他們違反律法!

    在卅七節我們發現,掃羅采用正確的步驟來確定上帝的旨意。暗示他召一位祭司來使用以弗得,它是一件特別的衣服,內裏藏有兩樣東西,分別稱為烏陵和土明(參出廿八30)。我們不太確切知道這是什麽東西,怎樣使用,但在四十一節清楚指出,確實可以透過它來得到答案,正如卅七節指出的一樣。這件工具與四十二節的掣簽很有關係。接著,掃羅首先想維持他嚴肅的誓言來取悅及順從上帝,甚至不惜用他的兒子的生命作代價;其次他用謹慎的態度來確定上帝的旨意。但最後他的跟隨者公然反對他,使他沒能實現。

    我們不必懷疑講故事者,像任何現代的讀者一樣,完全讚同約拿單的生命將被浪費。整個情況應該可以避免出現;帶諷刺意味的是掃羅在前一章出於自己的意願不順從上帝,但現在,他發現若要遵守會很沮喪。他配不配作領袖的問題再次出現;一個導致他的百姓廢棄他的決定的人,不能夠成為理想的統治者,掃羅顯示不單沒有依靠上帝,他也沒有與以色列軍隊聯成一氣。

    四十六節可以簡單說是事實,點出這場戰爭的結束;或許我們可以將它作為整段經文的注釋,帶出因為掃羅不大明智的決定,這一次使非利士人較輕易地逃掉了。後麵的解釋支持了三十節中對約拿單早期的評論。這故事是上帝管理人類事務的一個有趣的例子;以色列得勝,因為上帝在事前已經決定,但上帝因為掃羅的行動,容許削弱這次勝利的效果,這件事,正如許多曆史事件一樣,具有雙重的意義。

掃羅的成就

撒母耳記上十四章四十七至五十二節

    47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常常攻擊他四圍的一切仇敵,就是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和瑣巴諸王,並非利士人;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48掃羅奮勇攻擊亞瑪力人,救了以色列脫離搶掠他們之人的手。

    49掃羅的兒子是約拿單、亦施韋、麥基舒亞,他的兩個女兒,長女名叫米拉,次女名叫米甲。50掃羅的妻,名叫亞希暖,是亞希瑪斯的女兒。掃羅的元帥,名叫押尼珥、是尼珥的兒子;尼珥是掃羅的叔叔。51掃羅的父親基士,押尼珥的父親尼珥,都是亞別的兒子。52掃羅平生常與非利士人大大爭戰;掃羅遇見有能力的人,或勇士,都招聚了來跟隨他。

    聖經作者不想讀者忽略掃羅的才幹和成就,雖然他有一些個人的缺點,事實上掃羅在作為戰士和將軍這方麵,並沒有失敗。經曆各次戰鬥,我們看見他很成功,並且帶給以色列有很大的利益。四十七節簡略地說,他的仇敵不單是亞捫人(猶如在十一章),當然也包括非利士人,尚有幾個民族由士師時期開始時常敵視以色列。摩押和以東是亞捫細小的鄰居,在外約但南部;瑣巴乃是極北部亞蘭帝國之一個小國(看地圖一)。在四十八節介紹的亞瑪力人,他們不像其他民族一樣是侵略者,而是遊牧民族的搶掠者,他們使得孤離的農場和農夫遭受大的損害,尤其是在以色列南部的邊緣地帶。他們主要的目標乃是搶掠:我們將在十五章和三十章再次遇見他們。

    四十九至五十二節讓我們看見有關掃羅家庭的一些細節;他的兒子亦施韋可能是撒母耳記下二章八節同一位的“伊施波設”。這張名單上的名字是資料性的,有些細節暗示掃羅地位的穩固。他有幾個兒子和女兒,表示他不缺繼承者;他也不缺乏支持他渡過水深火熱大能的戰士。他的未來和他的王朝,看來相當有保證。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一係列的名字,我們見到許多的名字,是設立在大衛及其寶座之間的絆腳石。

    其中的許多人,事實上在未來大衛的故事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伊施波設和押尼珥阻止大衛統治全以色列,但隻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在其中有兩位事實上支持大衛對抗掃羅的——米甲(嫁給大衛和約拿單(成為大衛最好的朋友)。故此表麵是不可靠的;掃羅的地位並不那麽穩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大衛將接替他作以色列的王。而且這支計劃增強掃羅和以色列力量的軍隊,剛好以大衛作高級軍官,有助他的興起和受他的影響。雖然掃羅完全控製以色列,但他不能預見有競爭者會興起,也不能預見他自己的家庭對競爭者的態。總之,他不能掌握他的命運,也許這個教訓可以在箴言廿七章一節中找到:“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