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3月21日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

(2010-03-21 04:58:55) 下一個

非利士人的爭霸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一至七,十五(下)至廿三節

    1掃羅登基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時候,2就從以色列中揀選了三千人,二千跟隨掃羅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隨約拿單在便雅憫的基比亞;其餘的人,掃羅都打發各回各家去了。3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非利士人聽見了。掃羅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說,要使希伯來人聽見。4以色列眾人聽見掃羅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又聽見以色列人為非利士人所憎惡,就跟隨掃羅聚集在吉甲。

    5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就上來在伯亞文東邊的密抹安營。6以色列百姓見自己危急窘迫,就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7有些希伯來人過了約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掃羅還是在吉甲,百姓都戰戰兢兢的跟隨他。

    15掃羅數點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16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並跟隨他們的人,都住在便雅憫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營在密抹。17有掠兵從非利士營中出來,分為三隊,一隊往俄弗拉向書亞地去;18一隊往伯和侖去;一隊往洗波音穀對麵的地境向曠野去。

    19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伯希伯來人製造刀槍。20以色列人要磨鋤、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裏去磨。21但有銼可以銼鏟、犁、三齒叉、斧子、並趕牛錐。22所以到了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裏有刀有槍的;惟獨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單有。23非利士人的一隊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

(注意:有關八至十五節的注釋,請看下一段)

    十二章的應許和警告,成為掃羅整個統治的背景。第一節是概括,就像列王紀各王的慨述一樣(例如王上十五1,9以下)。很不幸有兩個數字從內文中被刪除,可能因為它們在早期版本難以辨認,故此我們不能知道掃羅登基有多長時間。

    開始的七節聖經和本段的下半部(由15節中開始),指出掃羅統治時不同的背景。非利士人的威脅有三方麵很重要:

    (一)他們現行的管轄。這裏很清楚敘述非利士人可以隨時隨地進入以色列境地,這次他們入侵密抹(看地圖二),以色列境地的心髒地帶,與掃羅的家鄉基比亞相距不遠,這裏同時清楚看見他們有策略地將防營設在以色列領土內。第三節的防營(garrison)這個字可作總督(governon,正如新英文聖經這樣譯),但無論如何,非利士人現在的總督要用防營來支持和防衛他自己,並且加強他的權力,故翻譯的問題不能影響這一點。

    (二)他們軍隊的數量。第五節的數字表麵上看,會有點疑問,很可能希伯來語的千字作一個軍隊的“單位”,實際上較千為小。雖然如此,非利士人可以聚集三十個單位的馬車和六個馬兵單位,沒有提及那龐大的步兵行列;要對抗這一切,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單卻隻能聚集不超過三個步兵單位(2節),事實證明非利士人有很強的軍隊,但以色列雖然是個較大的國家,她卻隻是一個農業國家,甚至沒有正規軍隊,相對之下,對以色列人相當不利。

    (三)他們較佳的裝備。除了他們擁有效力如二十世紀的坦克車的馬匹和馬車,非利士人還有較佳的個人武器,因為他們有遠見預先在全地壟斷鐵匠的生意(19—22節)。這樣,以色列麵對一隊更強大和裝備更佳的軍隊,他們怎會有得勝的希望呢?許多人對這次勝利完全失望(6節),掃羅也很恐懼,怕所有人會逃跑,引致他采取緊急的行動;正如比較第二節和十五節可以看見,他的軍隊有相當程度的減少。

    史太林(Joseph Stalin)有一次蔑視地問:“教皇!他能夠得到多少地界呢?”他低估了宗教的力量,犯了很嚴重的錯誤,這是連許多無神論的社會學家也得承認的。以色列有一種內在的聯結,使她有力量打敗非利士人;但在目前的緊急情況下,需要用真正信心的行動相信會立即得勝。無論如何勝利至終會來到——不單是因以色列內在的團結,也是因為上帝並不站在龐大軍營的一方。

誰統治以色列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八至十五節上

    8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9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帶到我這裏來。”掃羅就獻上燔祭。10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問他好。11撒母耳說:“你作的是什麽事呢?”掃羅說:“因為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12所以我心裏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13撒母耳對掃羅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14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15撒母耳就起來,從吉甲上到便雅憫的基比亞。

    在這種緊急琛境下,於是掃羅準備去迎戰——在還沒有獻祭牲給上帝。就如我們都熟悉的全國祈禱日,好像在第四章那樣,早期以色列相信戰爭不單需要上帝的引導和保護,而且要在他的旌旗下為達成他的旨意,他才與他們同在。軍兵要保持聖潔(參見廿一4以下)。故此預備獻祭是很重要的,否則會引起上帝的憤怒,並且軍隊在出發前就失去士氣。

    撒母耳在十章八節提出來的囑咐已被當作耳旁風。經文中沒有清楚解釋究竟他有否比他所定的日期稍遲來到,或者他是在指示發出七日的最後一刻才來到。但無論如何,很明顯掃羅急於領導他的一小隊軍人去抵抗敵人,故此他不再等候撒母耳,於是他自己獻上燔祭。結果立即引致兩位領袖的爭辯。掃羅在此有三方麵的錯誤:

    (一)缺乏信心。實際上,他信賴他小小的軍隊;他信賴軍事策略,他計劃與非利士侵略者周旋,然而以色列惟一的盼望乃是上帝。

    (二)濫用職權。掃羅不是祭司,即使作王也是無權主持獻祭儀式;移交以色列政治領導權的時候,撒母耳仍然謹慎地繼續擁有全部屬靈和宗教權柄。事實上掃羅以為他是君王,最少在緊急時可以執行他選擇的任何角色。這是一個非常主要的錯誤。

    (三)不順從。撒母耳指出掃羅的行動,不隻缺乏信心或者濫用王的權力,雖然兩者也都成立,但最主要是他不順從上帝。這裏清楚指出不聽從撒母耳,即是不聽從上帝,他透過先知傳達他的吩咐。掃羅再一次被提醒,真正的以色列王是上帝,掃羅自己也有要順服的,正如他的百姓順服他。若非如此,撒母耳說這是很愚拙(13節);為國家的利益著想,統治者需要很有智慧,不論籍著他們與生俱來的才幹,或是藉著好的輔導(無論是從上帝或是從人而來)。掃羅隻此行動,便顯明他的愚拙,故此他不適合作領導。撒母耳毫不遲疑地,預言掃羅會失去他剛剛得到的國度(14節),在撒母耳記上,十四節首次暗指大衛,雖然目前還是間接地提及。

    我們有點覺得撒母耳的判斷尚未成熟,何況掃羅的行動也有一些藉口。撒母耳記上顯示掃羅是個好的士兵,但不是個好的王。因他不順從上帝立即被公開指責,是要作為其後的國家及領袖們的鑒戒。以色列——一個近東弱小的國家,她最終的希望絕對是上帝的掌管。同樣,教會也一樣軟弱,不能夠盼望成功,除非她的領袖們完全依靠上帝,與他同工。

    在某種意義上,這段經文提出一個問題:誰統治以色列?在另一個意義上,這個問題是更為個人的:掃羅能否克製他自己,或者他被環境所支配?後一個問題與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關係,無論我們的社會地位怎樣卑微,當環境或個人的興趣似乎朝向不同方向時,我們的原則會否堅定,我們良好的動機是否可靠?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