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月十五日 聖經士師記二十一章

(2010-03-15 04:49:31) 下一個

便雅憫人恢複地位

士師記廿一章一至廿五節

    1以色列人在米斯巴曾起誓說:“我們都不將女兒給便雅憫人為妻。”2以色列人來到伯特利坐在上帝麵前,直到晚上放聲痛苦哭,3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阿,為何以色列中有這樣缺了一支派的事呢?”4次日清早百姓起來,在那裏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5以色列人彼此問說:“以色列各支派中,誰沒有同會眾上到耶和華麵前來呢?”先是以色列人起過大誓說:“凡不上來米斯巴到耶和華麵前來的,必將他治死。”6以色列人為他們的弟兄便雅憫後悔,說:“如今以色列中絕了一個支派了。7我們既在耶和華麵前起誓說,‘必不將我們的女兒給便雅憫人為妻,’現在我們當怎樣辦理,使他們剩下的人有妻呢?”

8又彼此問說:“以色列支派中誰沒有上米斯巴到耶和華麵前來呢?”他們就查出基列雅比沒有一人進營到會眾那裏,9因為百姓被數的時候,沒有一個基列雅比人在那裏。10會眾就打發一萬二千大勇士,吩咐他們說:“你們去用刀將基列雅比人連婦女帶孩子都擊殺了。”11所當行的就是這樣,要將一切男子和已嫁的女子盡行殺戮。12他們在基列雅比人中,遇見了四百個未嫁的處女,就帶到迦南地的示羅營裏。

13全會眾打發人到臨門磐的便雅憫人那裏,向他們說和睦的話。14當時便雅憫人回來了,以色列人就把所存活基列雅比的女子給他們為妻,還是不夠。15百姓為便雅憫人後悔,因為耶和華使以色列人缺了一個支派。

    16會中的長老說:“便雅憫中的女子既然除滅了,我們當怎樣辦理,使那餘剩的人有妻呢?”17又說:“便雅憫逃脫的人當有地業,免得以色列中塗抹了一個支派。18隻是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女兒給他們為妻,因為以色列人曾起誓說,‘有將女兒給便雅憫人為妻的,必受咒詛’。”19他們又說:“在利波拿以南,伯特利以北,在示劍大路以東的示羅,年年有耶和華的節期。”20就吩咐便雅憫人說:“你們去,在葡萄園中埋伏。21若看見示羅的女子出來跳舞,就從葡萄園出來,在示羅的女子中各搶一個為妻,回便雅憫地去。22他們的父親或是弟兄若來與我們爭競,我們就說,‘求你們看我們的情麵,施恩給這些人,因我們在爭戰的時候沒有給他們留下子女為妻;這也不是你們將女子給他們的,若是你們給的,就算有罪。’”23於是便雅憫人照樣而行,按著他們的數目從跳舞的女子中搶去為妻,就回到自己的地業去,又重修城邑居住。24當時以色列人離開那裏,各歸本支派、本宗族、本地業去了。

        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這段古怪的敘述,從許多方麵看,都適合作為士師記末了幾章的結束。就像前麵幾段一樣,解經家必須對經文中的驚人特寫,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釋,避免作過多或過少的取舍。在聖經上找到類似的情形實在不多。

(一)

    這是第三次本卷書回顧在伯特利放聲痛哭的主題。首先是在二章一至五節談及,再在二十章廿六節提過。在每一段經文中都談到獻祭(及獻燔祭),似乎是為了合法地向耶和華獻祭。據我們所知,至少申命記的觀點認為這時的聖殿的地位可疑,這一點令我們猜想士師記突出的這部分,不僅解釋了聖橡之所以稱為哭橡那麽簡單;聖壇邊的一切不愉快事情,暗示了基本上的不穩定。

    然而,哭泣在本章的結構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像二十章的一連串戰爭一樣,故事的敘述相當重複。可能是因合拚了不同的資料來源的緣故。這也足以解釋為什麽用兩個不同的辦法,去為便雅憫人提供妻室。但另一方麵,對於不上米斯巴之人的重複質詢(5及8節),解釋了民眾極度哀傷的經文。與此同時出現的是一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及方向上的不明確。

(二)

  在這離奇故事的所有人物中,基列雅比人最值得我們的同情。由於他們對抗族中的一個支派的行動,而令整族的勢力削弱了,所有的支派同路下跌——為了修補與便雅憫之間的裂痕而付出撲滅外約但某些人的生命的代價。情形很像是搶了彼得之物去補足保羅。這種情形也令我們想起我們的政治領導人物,他們常是過分的熱衷於自己的理想,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時,他們告訴我們需要更徹底實行他們的政策,而不是減少。

    但是為什麽是雅比人遭遇不幸?故事說他們不參與二十章災難性的事件,雖然該章好像暗示了相反的說法,把住基列地的眾人都包括在內(二十1)。為什麽這個故事作此宣告呢?如果可以撒開故事發生的次序而用較為幻想方式去看事情,筆者假定,他們是為了將來與掃羅聯係起來而付出高貴的代價。這城邑的名字在聖經中出現過四次。討論利未人之妾被斬成碎塊時,我們曾提及掃羅在撒上十一章也以類似的行動,對亞捫人的王拿轄的殘酷威脅雅比作回應。撒上卅一章十一至十三節提及雅比城,將掃羅的屍體從非利士人那裏取回,並給予禮儀的埋葬,以此善報他。當大衛聽到雅比人的虔敬行為時(撒下二4),他似乎並不太肯定他們對他是否忠心:

    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的士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 (撒下二5—7)

    我猜測這些話隻是對最後所提出的消息——你們不要忘記,我現在是王——作禮貌上的引進。最後,撒下廿一章描述大衛默認掃羅家過分的虐待仇敵非利士人,也簡單提及雅比人從非利士人那裏偷走掃羅的屍體(12節)。任何城鎮,對掃羅的感情好於大衛的,都不會有好信譽。

(三)

    搶去示羅舞娘為妻的事有它的意義,而不僅是為了惡意的回憶。地中海一帶的其他民族間也流傳著類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傳說中的羅馬人搶奪附近古意大利中部色賓(Sabine)的婦女,起源於羅慕拉(Romulus)親自組織的搶妻團。也許更為相似的是一個希臘故事,說麥新尼(Messene)的男人在節期中抓住處女進希臘女神廟裏。十六至廿四節記載處女是在大節期間在示羅大祭壇邊跳舞時被搶的,這一點可以說明這段記述是根據古代習俗寫成的。酒會中充滿異國情調,行為舉止與日常規範不同,容許一定程度的浪漫色彩。如果在以色列傳統的某一階段中,這種行徑出現問題,就說這事隻發生過一次,而且是在受控製情況下出現,或可減輕其令人反感的程度。

(四)

    對於士師記十九至廿一章民眾大會為以色列人麵對的問題所提供的解決辦法,學者之間的評論有極不相同的意見。筆者認為部分學者對於以色列十二支派聯盟的看法過分理想化。當後來的王以及他宮廷中的官職標誌產生了不受歡迎抗衡力時,上帝能夠藉著士師或拯救者的合適助力,通過它的議會去統治。舊約聖經的部分傳統,對君王製度的確抱持了敵視的態度,有一部分則對它采取漠不關心的中立態度。但是在士師記最後兩章之前,我們看不到有任何以色列人在行動上同心合力的描述。

    我明白這是作者有意要讀者對民眾會議的商議感到吃驚。他在本經卷最後一章最後一節提醒讀者這一切事發生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那可能隻是說百姓沒有王便無所顧忌的依照自己的見解去做。但原意不是如此。“隨自己的意思”而行,在上帝眼光中是錯誤的。雖然如此,反掃羅的宣傳和暗示,好像提及猶大的伯利恒,倒令筆者覺得寫這幾章的目的,不在期待任何君王施拯救,而是盼望掃羅之後有一位合適的王。

(五)

    一般說來,舊約聖經不是隻為過去而談過去。如果是強調在過去某一時代沒有王,所指的可能是指當時沒有王。因此,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城牆倒坍及大衛王朝崩潰,百姓被擄之後的一個時期,都是指沒有王的日子。這一點與我們較早時候的觀察相符合,即士師記的前麵幾章(二至十六章)是申命記的附加資料,本身處在被擄時期。這樣的經文鼓勵我們進一步清楚第廿一章深一層的意義。

    經過了新近一次的流血事件,便雅憫族受盡各方麵的指責,一切等待恢複。便雅憫可能隻是代表一個破壞了而需要重建的社會。但它更像是代表了一件較為明確的事情。提出來的問題是拒絕建立婚姻關係。便雅們可能代表一個社會,無論是在巴勒斯坦或在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中(Diaspora),它都必須克服被擄的命運,都必須在支派之間建立關係。士師記末了部分的“彌賽亞”作王的理想,也是一種普遍的理想。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