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的祝福
申命記卅三章一至廿九節
1 以下是神人摩西在未死之先為以色列人所祝的福:
2 他說:耶和華從西乃而來,從西珥向他們顯現,從巴蘭山發出光輝,從萬萬聖者中來臨,從他右手為百姓傳出烈火的律法。
3 他疼愛百姓;眾聖徒都在他手中。他們坐在他的腳下,領受他的言語。
4 摩西將律法傳給我們,作為雅各會眾的產業。
5 百姓的眾首領,以色列的各支派,一同聚會的時候,耶和華在耶書侖中為王。
6 願流便存活,不致死亡;願他人數不至稀少。
7 為猶大祝福說:求耶和華俯聽猶大的聲音,引導他歸於本族;他曾用手為自已爭戰,你必幫助他攻擊敵人。
8 論利未說:耶和華啊,你的土明和烏陵都在你的虔誠人那裏。你在瑪撒曾試驗他,在米利巴水與他爭論。
9 他論自己的父母說:我未曾看見;他也不承認弟兄,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
10他們要將你的典章教訓雅各,將你的律法教訓以色列。他們要把香焚在你麵前,把全牲的燔祭獻在你的壇上。
11求耶和華降福在他的財物上,悅納他手裏所辦的事。那些起來攻擊他和恨惡他的人,願你刺透他們的腰,使他們不得再起來。
12論便雅憫說: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同耶和華安然居住;耶和華終日遮蔽他,也住在他兩肩之中。
13論約瑟說:願他的地蒙耶和華賜福,得天上的寶物、甘露,以及地要所藏的泉水;
14得太陽所曬熟的美果,月亮所養成的寶物:
15得上古之山的至寶,永世之嶺的寶物;
16得地和其中所充滿的寶物,並住荊棘中上主的喜悅。願這些福都歸於約瑟的頭上,歸於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頂上。
17他為牛群中頭生的,有威嚴;他的角是野牛的角,用以抵觸萬邦,直到地極。這角是以法蓮的萬萬,瑪拿西的千千。
18論西布倫說:西布倫哪,你出外可以歡喜。以薩迦啊,在你帳棚裏可以快樂。
19他們要將列邦召到山上,在那裏獻公義的祭;因為他們要吸取海裏的豐富,並沙中所藏的珍寶。
20論迦得說:使迦得擴張的應當稱頌!迦得住如母獅;他撕裂膀臂,連頭頂也撕裂。
21他為自己選擇頭一段地,因在那裏有設立律法者的分存留。他與百姓的首領同來;他施行耶和華的公義和耶和華與以色列所立的典章。
22論但說:但為小獅子,從巴珊跳出來。
23論拿弗他利說:拿弗他利啊,你足沾恩惠,滿得耶和華的福,可以得西方和南方為業。
24論亞設說:願亞設享受多子的福樂,得他弟兄的喜悅,可以把腳蘸在油中。
25你的門閂(或譯:鞋)是銅的,鐵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26耶書侖哪,沒有能比上帝的。他為幫助你,乘在天空,顯其威榮,駕行穹蒼。
27永生的上帝是你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他在你前麵攆出仇敵,說:毀滅吧。
28以色列安然居住;雅各的本源獨居五穀新酒之地。他的天也滴甘露。
29以色列啊,你是有福的!誰像你這蒙耶和華所拯救的百姓呢?他是你的盾牌,幫助你,是你威榮的刀劍。你的仇敵必投降你;你必踏在他們的高處。
(一)
第卅二章摩西之歌現在接著就是摩西之祝福;第卅三章整章被認為是摩西所作另一首詩歌,是他臨死前對以色列人的子孫之祝福。這裏的內文,祝福之意義遠比分離時之說再見多得多;這裏之情景和創世記廿七章麵對的情景相似,那裏記載雅各騙取父親原本要賜給哥哥的『祝福』。以掃激烈的反應(創廿七34-41)充分顯示臨終祝福是如何令人重視的一件事——就如今天某人在遺囑中將財產遺留某人所受到的重視一樣。摩西的祝福事實上是一個屬靈之遺囑,它不是給摩西自己的兒子的,而是給全國的,包括同時代的人及(尤其是)將來的後代兩方麵。創世記四十九章中可以找到一個類似之情景:雅各的祝福。在那章裏,雅各預知他兒子們的命運(或更恰當地說,在莊嚴祝福行動中決定他們的未來);但這些兒子不隻是個人,他們是以色列各支派的祖先。在摩西以前,那些支派並未組成一個國家。因此,摩西以祝福再次強調上帝為各支派決定未來,這看來完全恰當。(這裏沒有提到西緬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後來歸入了猶大支派:十七節簡短地提及以法蓮和瑪拿西之名字,但在十三節約瑟之名字被理解為就是他們。)
在一方麵,申命記卅三章再次肯定了創世記四十九章。從另一方麵來看,它重新肯定三十二章那首預言之歌。摩西之歌結尾確信上帝至終將擊敗以色列人之仇敵,而將勝利和幸福帶給他們。第卅三章此刻將這信息應用至各支派的將來,再度加強了這個信息。
雖然不可能為這章各層次及其組成部分訂定日期,但它如何形成則很容易看出。各支派的祝福(6-25節)很可能是在以色列人曆史不同時期中逐條宣告的。例如各條敘述之間長短差異甚大及風格迥異就暗示了這點。然而,如我們所見,它們被收集且置於一起。二至五節及廿六至廿九節,實際上各自形成獨立的一首詩歌。這些詩可能本身有其精神,但它為支派祝福提供一個完美的寫作的背景。下一個階段是以第一節作編輯的一個導論,增訂這首詩歌使之成為申命記全書之一部分。
順便一提,我們應當注意,從這角度可見申命記卅三章之結構及發展,這樣形成的本身,並不排除摩西為其作者。理論上,他對三階段之每一階段都負有責任。然而,我們必須嚴肅看待本章之證據:廿三節已將拿弗他利排列在加利利湖旁,而廿二節則將但排列於東北(巴珊);在士師統治期間,但人遷徙至離這一帶以南很遠的地方(參士十八章)。盡管如此,先知的洞見當然也沒有被排除;但是第四節說得似乎是關於摩西,而非摩西所作。如前麵所說,欲了解申命記,摩西之權威比他是作者更重要。
(二)
詩歌中之導論(2-5節)很古老也充滿象征之意味,因此這部分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怪異或晦澀的。的確,它的意思有些隱晦和未定(見英文標準修訂本之注腳)。總的畫麵是一幅莊嚴之皇家行進之行列,耶和華本身在這個行列中為王(5節)。這行列從西乃出發,朝北進行至以色列地,這裏以它古時候的名稱稱之為耶書侖(如卅二15)。上帝伴隨著他的朝臣,身後跟著他的臣仆。臣仆當然是他的子民以色列人,朝臣則是那千萬名天軍(幾乎可以肯定,我們必須將『從萬萬聖者中來臨』改為『與萬萬聖者一同來臨』,2節,參考新英文釋本)。在進入應許之地時,他們已經擁有摩西的律法,這律法在應許之地成了以色列人生存之立憲基礎。上帝當然自始至終為王,但在某種實際意義上,他隻在他的領土——應許之地作王。本段決非否認上帝擁有宇宙或永恒性之統治權;而是將隱喻擴大以說明以色列人和上帝的特別關係,耶和華像是一位一般人間的君王,進入他合法國土,且在那裏建立他的律法。
從各方麵來看,上帝和以色列人這幅圖畫是個隱喻,但它同樣可能反映一個不時舉行之實際儀式,這儀式在古代以色列可能每年舉行一次。若是這樣,則可能有個實際的遊行(雖然肯定不是從西乃一路遊行下來!)在一個特別的集會上,百姓的眾首領集合一起觀禮。甚至可能,藉一些禮儀方法,耶和華再度登基為王;詩篇四十七篇常被認為和這類儀式有關。我們可將申命記卅三章二至五節看成禮儀之一部分。
但這一切都是臆測;我們對古代以色列人的風俗及禮儀之真相所知極其有限。但不論如何,就某種意義而言,上帝在以色列作王這是清楚的,雖然他始終是宇宙的主宰。我們很容易認為這是個似是而非的說法,但有兩個實際的論點必須說明。第一是藉此概念可強調上帝對其子民的親密及對他們的愛(3節)。用基督徒的術語來說,道成肉身和聖餐禮在基督裏帶我們與上帝更親近。第二個教訓是,就某方麵而言,上帝隻在他的律法受到珍視且被遵守的地方作王,這點在申命記中不難看出。耶穌所說上帝的國的教訓同樣強調(雖然上帝為宇宙性之君王)有許多人在他的國度以外,需要進入這國度。
(三)
流便(6節)是最年長的支派(參創廿九31-35),但在人數上卻是最弱的一支派,此地的祝福意識到這一曆史事實。倘若我們像現代中文譯本將它重譯『雖然他們人數稀少,願流便不致滅絕』。猶大(7節)在早期曆史上曾處在不同壓力之下;它因迦南人的城市占據了狹長之一片土地而與北方支派隔開。這裏祈求上帝將猶大『連接』(中文和合本譯作『引導他歸於』,編者注),這個祝福在大衛統治時代應驗了,大衛征服了耶路撒冷。因此,開頭的兩個祝福是尋求上帝保護有關的支派。
利未(8-11)是不同的一個支派;它是個祭司支派,本身沒有支派的領土。這個祝福的語氣暗示,在開始的時候,其他以色列人多少蔑視或忽視了這些利未人。不管怎樣,這個祝福強調他們對上帝的忠貞(9節),同時也引導人注意上帝賜予他們在以色列中之角色。首先,他們是探知上帝旨意的管道,用的方法是烏陵和土明(8節)。這是祭司的器具。它正確的操作技術無人知曉;但我們卻可看出它如何被用於像撒母耳記上十四章卅七至四十二節之故事裏。其次,利未支派具有教育之功能,特別是將聖約之律法教導以色列民眾。第三,利未人負責崇拜的禮儀(10節)。在尋求保護及提高利未人的角色的同時,此祝福也關心以色列人靈性之福祉;倘若以色列人將利未人置之不理,則他們實際上是使自己和上帝的旨意、律法及崇拜脫離了關係。在任何時代,鄙視上帝的仆人與鄙視上帝隻差一步。
便雅憫(12節)是所有支派中最年幼(參創卅五16-26),它也從未成為一個大支派。然而,它決非軟弱無力,也非無足輕重。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掃羅即是一個便雅憫人。這祝福透露了一種沉著自信的語氣。
以法蓮和瑪拿西這兩個約瑟支派(13-17節)位於巴勒斯坦之中央,這一帶欣欣向榮,擁有肥沃之土地及大量的人民。此祝福為這一切感謝上帝,且承認以法蓮之重要性,它是『與弟兄迥別之人』(16節,英文直譯為:『他是弟兄中之王子,編注)。所羅門死後,當王國一分為二,以法蓮在北國中是最有勢力的支派,它比猶大國更大更強。亞述人至終將以法蓮及整個北國打垮,但直到主前七二二年之前的兩個世紀內,這些祝福是完全應驗的。
西布倫和以薩迦在十八和十九節中連在一起。後者顯然靠海上貿易而繁榮,位於內陸之西布倫則以一個吸引許多朝聖者之聖所最為著名。有趣的是,這聖所被稱為『獻公義的祭』的地方,盡管申命記一直強調以色列全地隻有那個獨一之聖所。有可能這裏的聖所沒有受到拜偶像之風或其他連帶之習俗所影響。它被認為座落在他泊山上。
(四)
對迦得 、但、拿弗他利及亞設其餘支派之祝福大致相同(20-25節)。這裏形容所有這些支派分享了以色列人一般之繁榮。藉著廿六節,二至五節的詩歌被繼續下去,它的主題同樣是有關以色列(或耶書侖)之福祉。詩人滿心感激,他意識到以色列人擁有一位獨特且無以倫比之上帝(26節),因此,他們特別蒙上帝寵愛(29節)。基督徒很容易分享這種感情,他們常將上帝無微不至眷愛的象征(27節開頭)看為寶貝。本節後半的得勝或不如說是得勝主義,較為不合我們的口味;第廿九節結尾也是如此。
明顯的,這詩歌反映了以色列曆史上的一個經濟繁榮及政治穩定的時代;仇敵並非不存在,但他們未能構成嚴重的威脅。在這背景下誦讀這首詩,我們更能了解它的情感。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幾乎都扮演一個防衛的角色;它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國家,而是經常被迫擊退入侵者和抗拒侵略。勝利意指安全與和平;擊潰入侵軍隊帶來一個繁榮的機會。我們住在安穩且繁榮國家裏的人,不可蔑視軍事在以色列人思想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事實。
而且,更重要的是記得申命記卅三章之背景。這詩無疑產生於一個繁榮的時代,但在拚入申命記後背景就極為不同,因此,它的功用也大不相同;這時候上帝子民的命運正處在最低潮的時候。它是發行申命記(如果我們敢於用『發行』這詞語)的那些人之信心的度量,他們仍然相信他們的上帝是無可倫比的,也仍然相信繁榮和勝利將屬於他們。從申命記信息的觀點讀這詩,顯示這詩是篇非凡信心及信靠的文件;它也重新加強申命記對忠於聖約及遵守上帝律法之呼籲,因那是獲得來日祝福與幸福惟一可能的途徑。
最後,本章之展望值得注意。甚至在被擄至巴比倫之前,某些以色列支派必然幾乎消失或完全消失。猶大國隻包括便雅憫及猶大兩支派。然而,沒有任何申命記版本認為省略任何支派的祝福是適當的。猶大從未忘記上帝的子民是比他們本身大得多之實體,在已住曆史及未來曆史中(他們肯定)莫不如此。這種透徹之看法是信靠上帝及察覺其目的所必須的。在今日西方之歐洲,我們常對教會人數緩慢且持續之衰退感到悲觀;但在世界其他地方情形卻大不相同,而我們也應當分享『為教會爭戰的人』擁有的得勝信心。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