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三章一至十七節
1『以後,我們轉回,向巴珊去。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出來,在以得來與我們交戰。2 耶和華對我說:「不要怕他!因我已將他和他的眾民,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像從前待住希實本的亞摩利王西宏一樣。」3 於是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也將巴用王噩和他的眾民都交在我們手中;我們殺了他們,沒有留下一個。4那時,我們奪了他所有的城,共有六十座,沒有一座城不被我們所奪。這為亞珥歌伯的全境,就是巴珊地噩王的國。5 這些城都有堅固的高牆,有門有閂。此外還有許多無城牆的鄉村。6 我們將這些都毀滅了,像從前待希實本王西宏一樣,把有人煙的各城,連女人帶孩子,盡都毀滅;7 惟有一切牲畜和城中的財物都取為自己的掠物。8那時,我們從約但河東兩個亞摩利王的手,將亞嫩穀直到黑門山之地奪過來,9(這黑門山,西頓人稱為西連,亞摩利人稱為示尼珥。)10就是奪了平原的各城。基列全地,巴珊全地,直到撒迦和以得來,都是巴珊王噩國內的城邑。11(利乏音人所剩下的隻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鐵的,長九肘,寬四肘,都是以人肘為度。現今豈不是在亞捫人的拉巴嗎?)
12『那時,我們得了這地,從亞嫩穀邊的亞羅珥起,我將基列山地的一半,並其中的城邑,都給了流便人和迦得人。13其餘的基列地和巴珊全地,就是噩王的國,我給了瑪拿西半支派。亞珥歌伯全地乃是巴珊全地;這叫作利乏音人之地。14瑪拿西的子孫睚珥占了亞珥歌伯全境,直到基述人和瑪迦人的交界,就按自己的名稱這巴珊地為哈倭特睚珥,直到今日。15我又將基列給了瑪吉。16從基列到亞嫩穀,以穀中為界,直到亞捫人交界的雅博河,我給了流便人和迦得人,17又將亞拉巴和靠近約但河之地,從基尼烈直到亞拉巴海,就是鹽海,並毗斯迦山根東邊之地,都給了他們。
從希實本再向前進,以色列人跟著和巴珊小國發生衝突;顯然的,這次並沒有嚐試避免衝突或有談判的餘地,因此,我們揣測,在希實本的那場戰役已經震驚了它北邊的鄰邦,巴珊的統治者噩,決心要和以色列人作戰。巴珊是另一個亞摩利人的王國,因此,他們無疑地認為以色列敵視所有的亞摩利人。無論如何,以色列在這場戰役裏也得了勝利,仇敵不僅被打敗,更被完全消滅(3 ,6 節)。
第二場勝利明顯是特別值得記念的,原因有兩個。主要的原因是它使得整個外約但河都落入以色列人手中;基列和巴珊(10節)的名稱包括了從亞捫北邊直到黑門山(8節)的整個地區,這一帶至今還是一個主要的地理分界線。另一個原因是被打敗的王噩,異常高大的身軀所留給人的回憶。這個異常巨大的身軀可從一件駭人的博物館陳列品中看出,這件珍品後來於亞捫人的首都拉巴出現(11節),拉巴就是現代的安曼。這件遺物,約四米長,一般都認為它不是一個『鐵床架』,而是玄武岩石棺(basalt sarcophagus) ——一種『石頭製的棺材』。顯然的,像這樣一件瑣細的事並沒有宗教教訓的用意;它證明了這位聖經的作者對他國民已往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是一種可引發出許多宗教的見解的興趣。今天,我們中間許多人在參觀博物館或古代的紀念碑時,都會懷著某種興趣,但這常常是一種孤立的興趣;可能一個陣亡的將士的紀念碑會使我們感激前一代人所作的犧牲。以色列人感激的是上帝,在他們看來,勝利完全是上帝所賜的,有時則是神跡一般。
讓我們記得,這位說話者是摩西;十二至十七節中描述摩西已將最近征服的亞摩利人的領土,按照各支派排列好。一旦以色列人在整個『應許之地』定居下來,大都分的支派的地區都位於約但河的西邊,但流便和迦得卻完全在約但河以東;而瑪拿西則跨過了河,有半支派的土地在約但河以東(12節以下。編者注:約但河以東即外約但,英文都用Transjordan) 。在本段裏,以色列人在約但河以東的土地仔細地被繪製成圖。摩西在以色列人進入巴勒斯坦本土前去世,但這裏清楚表明,戰勝亞摩利人以及編排支派的土地背後的權威是來自摩西:在約但河以東定居,乃是征服全地的象征。對於以色列人,重要的是他們征服的背後有摩西的權威,因為他不僅是他們的第一位民族領袖,同時也是一位先知;換言之,是直接與上帝接觸的人。這樣,他們就有把握以色列人的組織當它發展時是有著上帝的祝福在其中。
組織和結構對任何社會都非常重要,對基督的教會和對古代以色列一樣重要。但有趣的是,新約中沒有提供我們一個清楚的教會組織的藍圖;相反的,甚至『使徒』這樣重要的職稱的定義也不清楚,而且有問題。在我們的教會任何宗派明確的組織背後,沒有第二位摩西站在那裏。但是,新約卻指出,不斷在動工的聖靈,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神聖指引。適應和願意接納新的環境,是真心承認上帝權威的教會的特征。
計劃未來
申命記三章十八至廿九節
18『那時,我吩咐你們說:「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已將這地賜給你們為業;你們所有的勇士都要帶著兵器,在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前麵過去。19但你們的妻子、孩子、牲畜(我知道你們有許多的牲畜)可以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的各城裏。20等到你們弟兄在約但河那邊,也得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所賜給他們的地,又使他們得享平安,與你們一樣,你們才可以回到我所賜給你們為業之地。」21那時我吩咐約書亞說:「你親眼看見了耶和華你上帝向這二王所行的;耶和華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國照樣行。22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上帝。」
23『那時,我懇求耶和華說:24「主耶和華啊,你已將你的大力大能顯給仆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什麽神能像你行事,像你有大能的作為呢?25求你容我過去,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黎巴嫩。」26但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不應允我,對我說:「罷了!你不要向我再提這事。27你且上毗斯迦山頂去,向東、西、南、北舉目觀望,因為你必不能過這約但河。28你卻要囑咐約書亞,勉勵他,使他膽壯;因為他必在這百姓前麵過去,使他們承受你所要觀看之地。」29於是我們住在伯毗珥對麵的穀中。』
這部分是本書曆史前言的終結;事實上,它是一篇前瞻性的段落,想像已經完全征服巴勒斯坦和約書亞的領導(在摩西死後),同時它預示了摩西的去世;他將葬『在伯毗珥對麵的穀中』(三29,參卅四6)。就敘述的順序,申命記第三章直接連接卅四章,第卅四章一節直接承接三章廿九節;但是,本書的編排是將組成申命記主體內容的所有律法合並在一起,這些律法是從第四章開始。
十八至二十節講到流便和迦得的勇士,他們剛剛得了他們支派在約但以東的地業,他們很可以放棄參加占領巴勒斯坦的主要戰鬥;他們擁有許多的牲畜(19節)需要繼續看守;在此定居以及好好享受他們產業的吸引力必然很強烈。要記得以色列人是統一的,所有支派必須參與民族的戰爭。以色列是眾支派的聯盟,紛爭和分裂永遠是一種危險;這和美國南北戰爭麵臨的問題有些相似。力量總是隱藏在聯合之中;派係的利害關係決不容許將國家的需要和責任棄置不顧。
對約書亞的指示(21節以下)概括在『你不要怕』這句話裏,在麵臨一場重要戰役的前夕,這是極為自然而明智的信息,它決不是陳舊的和無意義的話,因為它建基在經驗上,是最近勝利的經驗。這勝利不是希望而是應許。而且,這信息是給曆代的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將一直是一個小國,經常會受到較大的國家威脅。他們並非能贏得每戰的勝利,決非如此。但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鑰句可在二十節中找到:上帝定意要讓他的子民得享平安。在上下文中,這句話方便地概括了勝利,保證和平,以及應許之地的定居,這地很快就要被稱為『以色列地』,不再是『迦南地』。不論往後的年代和世紀裏政治如何變遷,這地仍將是他們的土地,即使當他們被外國皇帝課以重稅的時候,甚至在第六世紀當他們有許多人被擄而流放於巴比倫時,回歸的路有一天也要向他們開啟:以色列人的土地永遠是他們的『家園』。如希伯來書四章中所領會的,以色列人的這個『安息』隻是部分的和不完全的;但是那不是申命記三章中的出發點。
最後,這一章為摩西的死作一個準備。以色列人極可能一直覺得,摩西的死不是時候,也不得其所;就好像許多英國學童覺得納爾遜(Nelson,英國海軍大將,曾戰勝拿破倫,但就在那次海戰中殉職編者注)在他達成最偉大勝利的前夕被殺害一樣。這是長留在一個民族的記憶中,並且代代相傳的故事。無論如何,這不是舊約僅有的一段討論摩西去世,並強調這是上帝的決定的經文。民數記二十章二十節將摩西時機未到就先死,描寫成是對他的一個懲罰,但這裏卻著重說明它是對以色列人的懲罰(26節)。即使這樣,以色列人也不會無人領導(28節)。不論他們怎樣失敗,上帝的子民決不會喪失他的引導,他的應許也不會取消。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