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二月十二日 聖經民數記廿二章至廿四章

(2010-02-12 03:50:53) 下一個

巴蘭和巴勒:緒論

    第廿二至廿四章整段是關於以色列的命運,但那些主角從未與這個民族接觸,並且他們全不是以色列人。這一段在人物和來源方麵,顯然有別於這本書的其餘部分。它不是一個短插曲,而是一篇有情節的故事,並且也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甚具戲劇性和高潮之效,而且毫無疑問有曆史根據。但是它看來(如經常看到的)存著多於一種的說法。這幾章反映幾個來源,這些來源曾經被合並產生目前的經文,它們有些可能遲於巴蘭時代。我們必須考慮這段的混合特征,以便於我們今天去評估它的信息。

    巴蘭(Balaam)這個名稱似乎是從『咽下,吞噬』這詞根的意思衍生出來的,有時候僅形容消化的程序,而有時則隱喻民族的毀滅(例如:伯二十15,出十五12,民十六30以下)。它不是一個以色列名稱,有人曾經提議說它是比拉(Bela)的別稱,也稱為比珥的兒子,並在創世記卅六章卅二節被確定為以東的王。另外也有提議他是根據種族的神隻來命名,或者因為他專門以給人咒詛為職業,故被冠以『吞咽百姓』的綽號。

    在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中,巴蘭可能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敘利亞文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翻譯,稱他為『假先知』。在申命記廿三章四至五節中,很清楚地暗示巴蘭同意去咒詛以色列人,但是被耶和華阻止(也參見書廿四9-10,尼十三2)。約書亞記十三章廿二節也把他當作為以色列人所殺的『術士』。遲些在民數記(卅一816)中,甚至暗示他因為『在巴力毗珥的事件』的駭人背叛(廿五1-15)而遭譴責。後來,在猶太人的先祖的言論( Sayings of the Fathers)中,有一種說法,形容他是『殘忍的』和『充滿欺詐』,包含『世界上無處可容』的意思。再者,新約隻反映主要的傳統。我們不知道啟示錄二章十四至十五節的實際背景,但是內容似乎與巴蘭事跡的非聖經來源有關。彼得後書二章十五至十六節告訴我們,巴蘭堅持為代表上帝的工作而收取金錢(比較猶11節)。盡管他嘴裏說了祝福的話,他被視為上帝百姓的惡敵。許多注釋家曾經盡力研究廿二至廿四章的言外之意,並且推斷巴蘭的軟弱或者不忠實的原因。我不以為他們是對的。但是讓經文為自己說話好了。當我們讀至卅一章十三至廿四節時,要再次考慮這一點。

巴勒雇用巴蘭:行動一

民數記廿二章一至十四節

     1 以色列人起行,在摩押平原、約但河東,對著耶利哥安營。

     2 以色列人向亞摩利人所行的一切事,西撥的兒子巴勒都看見了。3 摩押人因以色列民甚多,就大大懼怕,心內憂急,對米甸的長老說:『現在這眾人要把我們四圍所有的一概舔盡,就如牛舔盡田間的草一般。』那時西撥的兒子巴勒作摩押王。5 他差遣使者往大河邊的毗奪去,到比珥的兒子巴蘭本鄉那裏,召巴蘭來,說:『有一宗民從埃及出來,遮滿地麵,與我對居。6 這民比我強盛,現在求你來為我咒詛他們,或者我能得勝,攻打他們,趕出此地。因為我知道,你為誰祝福,誰就得福;你咒詛誰,誰就受咒詛。』

     7 摩押的長老和米甸的長老手裏拿著卦金,到了巴蘭那裏,將巴勒的話都告訴了他。巴蘭說:『你們今夜在這裏住宿,我必照耶和華所曉諭我的回報你們。』摩押的使臣就在巴蘭那裏住下了。9 上帝臨到巴蘭那裏,說:『在你這裏的人都是誰?』10巴蘭回答說:『是摩押王西撥的兒子巴勒打發人到我這裏來,說:11「從埃及出來的民遮滿地麵,你來為我咒詛他們,或者我能與他們爭戰,把他們趕出去。」』12上帝對巴蘭說:『你不可同他們去,也不可咒詛那民,因為那民是蒙福的。』13巴蘭早晨起來,對巴勒的使臣說:『你們回本地去吧,因為耶和華不容我和你們同去。14摩押的使臣就起來,回巴勒那裏去,說:『巴蘭不肯和我們同來。』

    (一)

    受到以色列人的成功和逼近所威脅,摩押王從『恐懼』中采取了行動,並且警告他的鄰國,說以色列人在數量上占優,他們暫停行動,隻是為了探查他們下一個要征服的領域。他傳話給『米甸的長老』,他們都為此而擔憂、決定聯同征詢巴蘭的意見。巴勒怕的是以色列人將要『遮滿地麵』,這個短語在出埃及記十章五節和十五節中曾用來形容蝗災。

    使者前去邀請巴蘭來為他們的主人工作,他們旅行到毗奪這個『大河邊』(5 節)。英文標準修訂本替最後這個『河』字把頭一個字母加上大寫,因為它本身通常是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中文和合本譯作伯拉大河:譯者注)。如果這是正確的話,那麽毗奪很可能是亞述年鑒中稱為毗特路(Pitru)這座城市,它座落在幼發拉底河上。然而那路程有四百裏之遠,如果巴蘭騎驢行走,是一段非常長的距離(21節)。武加大譯本(Vulgate,即聖經的拉丁譯本)也許感覺到這點難以解釋,沒有把這個詞當作毗奪一地,而把它當作動詞『解夢』的分詞,如此產生了『比珥的兒子巴蘭,這個占卜的』一句翻譯。關於『在亞帽這個地方』(“in the land of Amaw”)一句,更無法確定,因為此地在敘利亞、撒瑪利亞和武加大三本譯本中都稱『在亞捫人之地』(“in the land of theAmmonites”),這裏作了最輕微的經文改變而方便解釋(譯者注:中文和合本沒有譯出這個地名,而用『巴蘭本鄉那裏』代之,請比較第5節的不同譯本)。但是這再一次看起來好像用比較為人熟知的名字取代較不著名的,而且不很令人信服。事實是我們不怎麽能確定巴蘭住在那裏。

    有趣的是巴勒索性稱呼以色列人為『有一宗民從埃及出來』(5節)。他既沒有提到她的上帝,也沒有提到是他從埃及拯救以色列出來的。是他對此一無所知,還是他根本清楚知道但不肯說呢?無論如何他認為以色列的威脅具有相當危險性,因此差人到頗遠之處尋找著名的先見,並聘請他來咒詛以色列。

    咒詛是用來對付任何可能在將來對抗某人的人(例如撒下十八32,但四15-16),或者用於即時對立地位的雙方(例如耶十25,詩卅五4-8,七十九6-12),而且真的表達了人們渴望上帝(或者眾神)分擔某人的信念,相信需要毀滅或傷害敵人。巴勒確信咒詛的話將會如他們所講的那樣有效,因為在古代祝福和咒詛一般被視為一旦發出就不能收回;參見創世記廿七章卅三節。所以如果巴蘭咒詛以色列人,巴勒將會得到安全。

    (二)

    在這方麵有了保障後,使者帶著標準修訂本稱為『占卜的禮金』出發了(譯注:中文和合本作『卦金』,見7節)。這裏有兩件事需要說明,第一件事是『禮金』的數目在經文中並無提及,也沒有欽定本的『酬報』的數量。經文僅僅說他們拿著『卦金』。第二件事則是,正如許多爭論曾提及的,我們必須了解這裏所謂的『禮金』,對於專業的預言者,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帶著『禮金』並不一定暗示巴蘭貪財或者邪惡,彼得後書和猶大書(見最後一段)背後的傳統忽略了這個事實,即專門從事這種職業的人有權去收費。撒母耳記九章七節以下記載掃羅因為沒有可送給撒母耳的而茫然不知所措;在列王紀上十四章一節以下,耶羅波安差遣妻子帶著禮物送給先知亞希雅;又列王紀下八章八節以下,巴蘭王把相當多的財富拿去贈給以利沙。明顯的事實卻是:正如故事本身所彰示的,巴蘭遲些(18節)拒絕了這筆巨大的財富,全心全意傳講耶和華的信息。

    一個更加令人困惑的問題是,為什麽巴蘭稱呼他的神也用以色列的上帝的名字,也就是耶威(Yahweh) ,或者通常翻譯作:『耶和華』;要記住他不是以色列人。在對話中,他也經常這樣稱呼以色列的上帝(例如廿二8,13)。這個發現是奇異的,而從那獨特的以色列名稱轉稱為一般的『神』,也很奇怪,後者不會使我們感到那麽驚訝。眾注釋之中可歸納為四種理論:

    (甲)這幾章背後的資料來源或編者把巴蘭當作耶和華的敬拜者,因此他是以色列的朋友。

    (乙)巴蘭不僅要尋求自己的眾神和巴勒的神隻,也需要尋求耶和華,試看誰最有能力。因此他發現以色列上帝的力量,並且呼喊他的名字。

    (丙)以色列的耶和華也偶然地選擇向非以色列人啟示他自己(比較出十八章[葉忒羅];賽四十五1 ;伯一20等等經文),因此我們在這裏有一個真正啟示的示例。

    (丁)編者不能接受這樣的神諭竟不從耶和華而來,所以他把耶和華的名字放在巴蘭口中,盡管原來沒有這個意思。

    最後的解釋是最令人滿意。但它實際上卻是次要的一點。雖然巴蘭可能不知道,然而耶和華感動了他。結果是他拒絕去見巴勒,因為他意識到以色列所領受的祝福,並非一個咒詛能夠消弭的。

巴勒雇用巴蘭:行動二

民數記廿二章十五至二十節

    15巴勒又差遣使臣,比先前的又多又尊貴。16他們到了巴蘭那裏,對他說:『西撥的兒子巴勒這樣說:「求你不容什麽事攔阻你不到我這裏來,17因為我必使你得極大的尊榮。你向我要什麽,我就給你什麽;隻求你來為我咒詛這民。」』18巴蘭回答巴勒的臣仆說:『巴勒就是將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行大事小事也不得越過耶和華——我上帝的命。19現在我請你們今夜在這裏住宿,等我得知耶和華還要對我說什麽。』20當夜,上帝臨到巴蘭那裏,說:『這些人若來召你,你就起來同他們去,你隻要遵行我對你所說的話。』

    可以明由,從巴勒的角度看,也許他以為巴蘭拒絕前來,隻是表示引發他的力量不足夠。所以他差派更有威望的使者回到巴蘭那裏,答應給他『極大的尊榮』。從這種對形勢的表達看,也許形容巴勒性格的篇幅,比巴蘭更多。巴勒估計,如果巴蘭肯來咒詛以色列人,他將來會更著名。的確,這實在是極大的諷刺,因巴蘭的名聲傳開,是由於神差遣他祝福以色列人,早被肯定了。

    巴蘭的第二個回應十分精彩,那是任何一位信徒都夢想能夠為耶和華而作的聲明『行大事小事』(譯注:英文譯作“do less or more”,參見18節)這個成語是典型的希伯來式,意思簡單說,是他除非首先有『耶和華的命令』,否則他不能作任何事。這樣說著,他就邀請使者當天晚上接受他的款待,待他再一次尋求耶和華的旨意。以前他曾經被禁止前去,現在他獲準與邀請者一起,附帶的條件是他保持完全忠於上帝的計劃。巴蘭是要作為耶和華的使者,要在巴蘭和他的同盟麵前宣告他揀選和祝福以色列。正像耶和華能掌管甚至潛在著危險的形勢,並加以使用來彰顯他的榮耀。這就是此段插曲的美妙之處:至終得到極大尊榮的,將不是巴蘭,而是永生的神,以色列的上帝。

上帝向巴蘭說話:天使和驢

民數記廿二章廿一至卅五節

    21巴蘭早晨起來,備上驢,和摩西的使臣一同去了。22上帝因他去就發了怒;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敵擋他。他騎著驢,有兩個仆人跟隨他。23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手裏有拔出來的刀,就從路上跨進田間,巴蘭便打驢,要叫它回轉上路。24耶和華的使者就站在葡萄園的窄路上;這邊有牆,那邊也有牆。25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就貼靠牆,將巴蘭的腳擠傷了;巴蘭又打驢。26耶和華的使者又往前去,站在狹窄之處,左右都沒有轉折的地方。27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就臥在巴蘭底下,巴蘭發怒,用杖打驢。28耶和華叫驢開口,對巴蘭說:『我向你行了什麽,你竟打我這三次呢?』29巴蘭對驢說:『因為你戲弄我,我恨不能手中有刀,把你殺了。』30驢對巴蘭說:『我不是你從小時直到今日所騎的驢嗎?我素常向你這樣行過嗎?』巴蘭說:『沒有。』

    31當時,耶和華使巴蘭的眼目明亮,他就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手裏有拔出來的刀,巴蘭便低頭俯伏在地。32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你為何這三次打你的驢呢?我出來敵擋你,因你所行的,在我麵前偏僻。33驢看見我就三次從我麵前偏過去;驢若沒有偏過去,我早把你殺了,留它存活。』34巴蘭對耶和華的使者說:『我有罪了。我不知道你站在路上阻擋我;你若不喜歡我去,我就轉回。』35耶和華的使者對巴蘭說:『你同這些人去吧!你隻要說我對你說的話。』於是巴蘭同著巴勒的使臣去了。

    (一)

    巴蘭清晨騎著驢出發到摩押去。我們今天對一隻驢會說話感到困惑,但是活在舊約時代的人,很快便能意會這段文字也不是關於『驢』的。事實上此處的要點是,傳送上帝的信息的媒介並不重要,隻有信息才是重要的。使用一隻驢或一位天使,並沒有關係。

    奇怪的是,上帝既已命令巴蘭前去,經文卻在廿二節說他『因他去』,就發了怒。此處也許應翻譯為『當他去』來代替,暗示在路上發生了一些事情,也許是巴蘭在態度和欲望方麵,使上帝不悅。另一方麵,也不難假設這裏有別處的資料來源,證明巴蘭受到批評,而二十節背後的訊息,則顯示了對他較為仁慈的處置。然而,不論事情如何發生,一個『耶和華的使者』被差遣來作為巴蘭的『仇敵』(adversary),這個強烈的用詞後來出現在『撒但』這個名字中,它是上帝的仇敵。參看約伯記一至二章,在那裏撒但是上帝在天庭裏的仇敵,它的任務是要呈案控告人類(隻有在舊約時期以後,撒但才逐漸稱為另外的名字,即魔鬼)。

    (二)

    巴蘭所騎的驢看見天使並且多次躲避,因此被什麽也沒有看見的巴蘭打了。這是一出好戲,給讀者預備了故事的高潮,可以與此對照的是列王記下六章十五至十八節中記載以利沙和他仆人的故事,以及保羅在使徒行傳九章三至七節的轉變。在這些故事中,也有那些不能看見和不願看見的人。

    第二次是天使出現在『窄路上』,而驢因嚐試從旁邊擠過去再次被打了。然後出現第三次,最後天使的幹預發生在一個更窄的地方,驢沒有辦法躲過去。這隻驢猛然臥倒下去,並且第三次被巴蘭所責打。當時巴蘭二次被邀請去看驢所看見的和所意識到的;驢兩次使得他躲過手裏握著刀的天使。在這個緊要關頭,耶和華『叫驢開口』,這樣就講出話來。以西結書三章廿七節和卅三章廿二節所記載耶和華委派以西結所用的表達方式,與此處相同,這十分有趣。這一點肯定了先前指出的要項,即耶和華揀選誰為使者是不重要的。

    天使說他來作巴蘭的對頭,因為他的行為是『邪惡的』。這個希伯來詞(譯者注:中文和合本譯作『偏僻』,參見22節)再次在約伯記十六章十一節出現,而似乎有『猛然拋去』(“to throwprecipitately”)的意思(譯注:中文和合本作『扔到惡人手中』)。敘利亞文的譯者解出同一動詞的相異形式,作出了極佳的解釋:『因為你直向我撞來』(請比較新英文聖經)。然而,某些學者相信另外一個相似的詞更接近原意,意思是『成為邪惡』。標準修訂本『邪惡的』(“perverse”)一詞采用了這個解釋,這也為其他的古代譯本所沿用。不管準確的意義是什麽,巴蘭從天使那裏得知,這隻他所要殺掉的驢如何救他免死。

    可悲的是我們也經常在所走的道路上犯錯,瞎眼,看不見上帝的警告,直等到她使用眾『驢』來阻止我們。我們再次記起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一章廿七至廿九節所說的話:

    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麵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巴蘭懊悔並表示要回家,但是天使代上帝傳話並命令他繼續前去。上帝在二十節那裏已經命令他『去』做他所吩咐的,天使的訊息是他隻可以『講』賜給他的話。也許在命令中,有一重點的改變,暗示了作為先見的巴蘭,把自己的話攙在耶和華的話中,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因此耶和華中途攔截他,並且糾正他。

巴蘭向巴勒說

民數記廿二章卅六至四十節

36巴勒聽見巴蘭來了,就往摩押京城去迎接他;這城是在邊界上,在亞嫩河旁。37巴勒對巴蘭說:『我不是急急地打發人到你那裏去召你嗎?你為何不到我這裏來呢?我豈不能使你得尊榮嗎?』38巴蘭說:『我已經到你這裏來了!現在我豈能擅自說什麽呢?上帝將什麽話傳給我,我就說什麽。39巴蘭和巴勒同行,來到基列·胡瑣。40巴勒宰了(原文是獻)牛羊,送給巴蘭和陪伴的使臣。巴蘭的到來,對巴勒來說,必然是極大的滿足,但同時也有些挫敗的感覺。無疑他感到自尊心受損,因為他第一次提出的『尊榮』曾被拒絕。無論如何,他在還未等到巴蘭抵達城裏之前,就走出去在半路上迎接他。

巴勒立即講話,叱責巴蘭當初沒有馬上回應他的邀請。難道巴蘭沒有意識到他巴勒是多麽重要嗎?但是巴蘭的回應十分奇妙,他提醒巴勒世上事物的重要性的真正次序;而在整個插曲中,上帝的旨意是最重要的因素。他根據天使在卅五節中所給的指示回答,並且給先知的預言提供了所能找到的最好解釋。廿三章五節清楚地表明:『耶和華將話放在巴蘭口裏』(英文直譯,譯者注),在廿三章十六節再重複一次。先知米該雅有一次也被一個王強迫去說他想聽的話,但要假以耶和華的名去講。他的回答也差不多:『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耶和華對我說什麽,我就說什麽。』(王上廿二14)

巴勒當然期待著巴蘭能說咒詛的話,但這隻是一種推測,主要視乎巴蘭本身知否將求祝福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巴蘭給巴勒的回答如何加強故事的戲劇性。當他申述自己的立場時,使用一般的稱呼『神』,而不是『主』這個親切的名字,因此巴勒還不知道他要毀滅的那國的神,是獨一的真神,是在他背後掌管的主宰。

    巴勒預備了一些舉行儀式的食物,包括了作為獻祭用的牲畜和獻祭的鄉宴。這是向他致敬示意的程序的一部分,表示巴蘭是巴勒王授命的使者(比較撒上九22以下)。巴勒甚至希望讓巴蘭與當地的領袖在祭宴上同吃,把他引進『摩押神隻的群體』,使他因此與摩押的神產生關係。然而巴蘭如今在耶和華的名下,抵製這種宴樂的用意,並且斷然地說他沒有自己的權柄,隻能說『上帝』向他說的話。

    在這整個情景中存在著緊張和諷刺,但也存在著值得注意的信息。當試探的壓力和引誘四圍環繞時,記住巴蘭的話是明智的:『上帝將什麽話傳給我,我就說什麽話。』

巴蘭不能咒詛以色列

民數記廿二章四十一節至廿三章十二節

    41到了早晨,巴勒領巴蘭到巴力的高處:巴蘭從那裏觀看以色列營的邊界。

     1 巴蘭對巴勒說:『你在這裏給我築七座壇,為我預備七隻公牛,七隻公羊。』2 巴勒照巴蘭的話行了。巴勒和巴蘭在每座壇上獻一隻公牛,一隻公羊。3 巴蘭對巴勒說:『你站在你的燔祭旁邊,我且往前去,或者耶和華來迎見我。他指示我什麽,我必告訴你。』於是巴蘭上一淨光的高處。4上帝迎見巴蘭;巴蘭說:『我預備了七座壇,在每座壇上獻了一隻公牛,一隻公羊。』5 耶和華將話傳給巴蘭,又說:『你回到巴勒那裏,要如此如此說。』6 他就回到巴勒那裏,見他同摩押的使臣都站在燔祭旁邊。7 巴蘭便題起詩歌說:巴勒引我出亞蘭,摩押王引我出東山,說:來啊,為我咒詛雅各;來啊,怒罵以色列。

     8 上帝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耶和華沒有怒罵的,我焉能怒罵?

     9 我從高峰看他,從小山望他;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

    10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誰能計算以色列的四分之一?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

    11巴勒對巴蘭說:『你向我做的是什麽事呢?我領你來咒詛我的仇敵,不料,你竟為他們祝福。』12他回答說:『耶和華傳給我的話,我能不謹慎傳說嗎?』

    (一)

    兩個人走到『巴末——巴力』(“Bamoth-baal ”,中文和合本譯作『巴力的高處』,參見廿二41,譯者注)去觀看這個引起巴勒深切關注的民族全貌。從英文標準修訂本我們可能假定『巴末——巴力』是一個城鎮或地區的名稱。但是這想法一點不正確。這個詞組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巴力的高地』,並且意指在多山的鄉村中,有一個特別預備的天然高出的位置,從許多意義上推斷,這種作法的起源是來自在這樣的地方,祭司或者先知可以獲得最有利的條件去聽見聲音與上帝溝通;從這高高豎起在清新空氣中的地方,最便於觀看星宿、雲彩或者群鳥的移動,而這一切都被用於解釋神明的旨意。巴勒帶著巴蘭到此地,並且因此寄予一個清楚的意圖。

    為了廣泛地咒詛,當然希望巴蘭清楚地能夠看見以色列人(比較廿三13和27),所以他們登上高處去取得所需要的遠景,而希伯來經文說巴蘭看見『末端』的百姓(中文和合本譯作『以色列營的邊界』,譯注)。英文標準修訂本把這點解釋為最靠近他的人們,因此翻譯作『最靠近的百姓』,而某些譯本則指相反的極端,因而有『最遠(邊界)的百姓』,意思是他們全體。有人爭辯說,隻有藉著看見他們全體,巴蘭能說他在廿三章九至十節中所說的話。無疑他隻能單憑著他們的人數而有一個印象,而他看見他們的一部分,並且知道那隻是一部分。但是事實上廿三章十三和廿七節的意義使之更清楚,如果這裏頭被理解為他們所有的意思,那麽巴勒在後兩個場合(即十三節和廿七節所指的場合)看來得到這樣結論:反對的人數眾多,嚇壞了巴蘭,因此帶他到不同的地方,在那裏隻能看見他們的少數,希望這樣將鼓勵他去坦然地咒詛。這個王就是如此徒然地和悲慘地想要操縱先知。

    巴蘭安排建造七個祭壇,和要求相同數目的公牛和公羊作獻築用。他把巴勒的祭牲放在每一個祭壇上作為某些『燔祭』。雖然標準修訂本說他們兩人獻祭,但是這說法不符合三,六,十四,十五,十七和三十節,這些經文都暗示隻有巴勒一人,而且希臘文譯本很肯定在第二節指出隻有巴勒自己。巴蘭實際上離開巴勒,事先進到山上去尋求上帝的旨意。當時的情況顯然是他要去單獨接受他的曉諭。這種希望『遇見』耶和華的願望也在出埃及記三章十八節,五章三節,和阿摩司書四章十二節等經文的語言表達出來,述說耶和華都來和他的百姓說話,所以明顯的是,巴蘭也希望從上帝得到曉諭。耶和華臨到他那裏,並把話傳給他;所用的短語,正如我們以前見到的,特別是在以西結書中記載的。

    (二)

    當巴蘭開口說話時,他以一種優美的詩體形式『講論』。他一開始就宣布自己對即將說的話和事件不須負上責任他是被『引』出他的家和他的居住地。他曾經被召來『咒詛雅各和斥責以色列』,這兩個平行的名字是所有四個神諭的明顯特征(廿三10,21,23,廿四5 ,17)。互相平行是這種典型的詩的特色,但是『雅各/ 以色列』的平行,隻有其他兩位先知有此特點:以賽亞書四十至五十五章(出現十七次),和彌迦書一至三章(出現四次)。在這裏有三個名稱被用於『咒詛』或者類似的意思,強調巴勒迫切希望除掉以色列。

    然而廿二章卅八節的意思是,巴蘭不能夠滿足巴勒的需要。他的措辭是簡單的,卻是深奧的。以色列人是『獨居』的民,正如標準修訂本所指出(中文和合本也這樣記述——譯者注)。她是耶和華特殊的百姓(比較出十九5 ,摩三2) ,也知道自己是。因此在孤單的意義上,她是不孤獨的,但在獨一無二的意義上,她是獨居的民。

    巴蘭繼續說,這些百姓是不可計數的。『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呢?』這是用提問的方式回憶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我要使你這後裔多如地上的塵土。』雅各本身也接受這同樣的應許(創廿八14),而在此巴蘭講到這應許已經應驗。然而標準修訂本的下一行包含一種接在這種誇張之後未必可信的含意。『四分之一』的以色列人,可能是廿二章四十一節中的『營的邊界』的另一特殊的不同形式,倘若翻譯是正確的話。藉著稍為重讀經文,有人提議用『民眾』一詞代替『四分之一』,但是標準修訂本的注腳『灰塵』(“dust clouds”)實際上已是最好的提議。在另外的閃族語言中它是基於類似的詞匯。

    這篇神諭以巴蘭方麵希望『如義人之死而死』作結尾有些奇怪,很像這些話雖然是從巴蘭說出來的,但它們並不是神諭的一部分。在他傳講神諭之後,他希望他自己的命運好像以色列人,他確信以色列將來的安全和幸福。標準修訂本正如大多數的翻譯,把這些希伯來字解釋為『終』(“end”),那就是『生命之終』,但如果不接受這是原來神諭的一部分,那麽它能夠如希臘文譯本在這裏所翻譯的,並且如標準修訂本在耶利米書卅一章十七節,用『兒女』(“descendants”或譯作『後裔』)來代替。巴蘭要他的後裔將來能像以色列人在上帝的祝福下享受喜樂和安全。

    這是第一個神諭。絲毫沒有強烈的措辭,它隻是清楚地表達了耶和華在以色列一邊的形勢。巴蘭再次說他所作的回報是如何不能越過耶和華告訴他的。巴勒感到強烈地被挫敗,他意識這神諭事實上違背他的願望,並且是以色列化裝的祝福。在結束時有一值得注意的是,『領』巴蘭來的巴勒,在這裏反而是耶和華『領』他。耶和華和巴勒之間的鬥爭雖然變得更加強烈,但是最大的祝福仍然會臨到以色列民。

巴蘭必須祝福以色列

民數記廿三章十三至廿四節

    13巴勒說:『求你同我往別處去,在那裏可以看見他們;你不能全看見,隻能看見他們邊界上的人。在那裏要為我咒詛他們。』14於是領巴蘭到了瑣腓田,上了毗斯迦山頂,築了七座壇;每座壇上獻一隻公牛,一隻公羊。15巴蘭對巴勒說:『你站在這燔祭旁邊,等我往那邊去迎見耶和華。』16耶和華臨到巴蘭那裏,將話傳給他;又說:『你回到巴勒那裏,要如此如此說。』17他就回到巴勒那裏,見他站在燔祭旁邊;摩押的使臣也和他在一處。巴勒問他說:『耶和華說了什麽話呢?』18巴蘭就題詩歌說:巴勒,你起來聽;西撥的兒子,你聽我言。

    19上帝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

    20我奉命祝福;上帝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

    21他未見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見以色列中有奸惡。耶和華——他的上帝和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

    22上帝領他們出埃及;他們似乎有野牛之力。

    23斷沒有法術可以害雅各,也沒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現在必有人論及雅各,就是論及以色列說:上帝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

    24這民起來,仿佛母獅,挺身,好像公獅,未曾吃野食,未曾喝被傷者之血,決不躺臥。

(一)

    巴勒再作一次努力。他希望這位『上帝』會好像他所相信的神隻那樣,在第一次曉諭之後將會有不協調和反覆無常的情形,但是他認識到以色列的上帝是貫徹始終和信實的(19節)。事情不會有改變,即使巴勒把巴蘭帶到『別處』去看那邊界上的以色列民,也似乎不減其民之威嚴。這些百姓的上帝是不會說謊或者改變他的心意的。

    『說謊』這個詞在希伯來文中有一種特別的隱意,它最好從以下兩段經文中,藉兩位先知所表達的做個比較:在以賽亞書五十八章十一節中,它被比喻為一個不能再出清甜之水的泉源,它將會使以色列『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接著在哈巴穀書二章三節中,它被用於一個看來像要失敗,但是並沒有失敗的神諭中:『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這個詞實際上是關於尚未應驗的應許,但明顯卻不是說謊。巴蘭說:上帝不像凡人,他不會不堅定他的應許。他也不是『人子』,意思是像新英文聖經在以西結書中對這個詞經常出現的翻譯,『不免一死的人』(“mortal man”)。『後悔』這個詞實際上的意思是『難過』(“to be sorry”)。以色列的上帝從來不會無知或者感情衝動地行事,所以他永遠不會難過。比較撒母耳記上十五章廿九節。

(二)

    在廿一節中,巴蘭說到耶和華與以色列同在,『並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短語。它的意思是否以色列人已經聽見,並且也許高興地看見歡呼耶和華為他們的王,正像新英文聖經所翻譯的:『在他們中間好像王的歡呼聲』(譯者注:中文和合本更接近這個意思而譯作:『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中古世紀一位偉大的注釋家拉西(Rashi)有另外一個建議,他把『呼喊』(“shout”)這個詞和許多其他的意思為『同伴』或者『朋友』的詞聯係起來。按照他的意思,巴蘭是說他們的王的良善或者慈悲臨到他們。假定有這樣的意思存在,新英文聖經的注腳可以二者選一地翻譯作:『賜給他們王的關懷』。這樣也同樣得到有吸引力的畫麵。

    英文版廿二節以一種吸引人注意的現在式的用法作開始,在此,上帝被描寫為一直帶領著以色列人進入自由的上帝。在定居期間,出埃及的經驗是一直繼續下去,而幹擾以色列就是幹擾耶和華的救贖工作。以色列被描寫為有『野牛』的角(譯者注:中文和合本譯作『野牛之力』),著重在強調其不可馴服(伯卅九9以下)和危險(詩廿二21),但是這裏的措辭也許是指在其力量和強壯方麵。欽定本有『獨角獸』的記述,一種現今所了解的神奇動物,在公元一六二年相信還存在著。

    廿三節的思想接在廿一節之後,意思是因為上帝與他的百姓同在,因此不能夠用『施魔法』或者『占卜』去反對他們。這可意味著如新英文聖經所說的,任何一種被禁止的行動,都不被允許存在『於以色列中』。但是與標準修訂本比較起來,這種說法是軟弱;標準修訂本有:巴蘭本身是有專業水準的先知,認為不允許有這樣的行動去『反對以色列』,因為她被耶和華引導直到如今。

    最後以色列被與稱霸稱王和可怕的『母獅』與『公獅』相比較,母的和公的用於強調她的安全,因此上帝完全掌管著。這形像在廿四章九節被用於上帝本身,但是經常被用於上帝名下的以色列(例如創四十九9 的猶大支派,申卅三20的迦得支派)。再沒有比試圖進攻以色列人更愚蠢的了,因為它將好像使自己去麵對野獅子。

    這篇神諭被以簡潔的字句很好地總結在廿三節下半節之中,新英文聖經明智地把它們譯作:『現在是論及雅各和以色列的時候,「看哪,上帝為他們行了何等的大事!」』在申命記卅二章廿三至廿七節中,耶和華啟示說,他隻有抑製自己,不把犯罪的以色列人驅散。否則會導致人們不相信他曾行神跡救贖他們,並安置他們定居在迦南,簡言之,百姓否認他曾經『作成所有這一切』。對於上帝的百姓,這是一種警告,但同時也是極大的盼望。我們今天是否也有信心相信耶和華將向這個世界顯明他在掌管著呢?第廿三節同樣的詞語也用於哈巴穀書一章五節:『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

巴蘭預言

民數記廿三章廿五節至廿四章九節

    25巴勒對巴蘭說:『你一點不要咒詛他們,也不要為他們祝福。』26巴蘭回答巴勒說:『我豈不是告訴你說「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必須遵行」嗎?』

    27巴勒對巴蘭說:『來吧,我領你往別處去,或者上帝喜歡你在那裏為我咒詛他們。』28巴勒就領巴蘭到那下望曠野的毗珥山頂上。29巴蘭對巴勒說:『你在這裏為我築七座壇,又在這裏為我預備七隻公牛,七隻公羊。』30巴勒就照巴蘭的話行,在每座壇上獻一隻公牛,一隻公羊。

     1巴蘭見耶和華喜歡賜福與以色列,就不像前兩次去求法術,卻麵向曠野。2 巴蘭舉目,看見以色列人照著支派居住。上帝的靈就臨到他身上,3 他便題起詩歌說:比珥的兒子巴蘭說,眼目閉住(或譯:睜開)的人說,

     4 得聽上帝的言語,得見全能者的異象,眼目睜開而仆倒的人說:

     5 雅各啊,你的帳棚何等華美!以色列啊,你的帳幕何其華麗!

     6 如接連的山穀,如河旁的園子,如耶和華所栽的沉香樹,如水邊的香柏木。

     7 水要從他的桶裏流出;種子要撒在多水之處。他的王必超過亞甲;他的國必要振興。

     8 上帝領他出埃及;他似乎有野牛之力。他要吞吃敵國,折斷他們的骨頭,用箭射透他們。

     9 他蹲如公獅,臥如母獅,誰敢惹他?凡給你祝福的,願他蒙福,凡咒詛你的,願他受咒詛。

(一)

    本段較為可悲和滑稽地以巴勒在一種恐慌中開始,他要求巴蘭如果不能使自己咒詛以色列,至少不要祝福他們。但是巴蘭立場堅定地持守他向上帝的承諾:凡他所說的,皆為上帝所托付的。下決心到底,巴勒嚐試另外一個有利的地點作最後的咒詛的努力。同樣的獻祭過程被定了下來,並照著執行。所以背景被設立在為了完全地或者最終破滅巴勒的希望。巴蘭現在這樣確信耶和華的旨意,所以他拒絕『像前兩次』那樣去尋求神明。『像前兩次』這個短語可能意思是『像前麵那樣』(撒上三10),或者『照習慣』(撒上二十25),而可能後者是這裏的意思。耶和華是那樣強烈地對待他,使他放棄他一貫的——而且是必須的尋求訊號的習慣。

    一種很有趣的史實是,敘利亞文的民數記手抄本,在第二節之前插入這樣的一行字,其上說:『我們的救主耶穌顯現(主顯節)的一段經文』。其他的傳統有這方麵的不同形式,表明這一章如何廣泛地玻早期的教會解釋為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猶太人的他爾根(Targums,譯者注:即舊約的亞蘭文,即敘利亞文注釋)也采用一種彌賽亞的解釋。在會堂和教會兩方麵看來,以下的兩段神論都是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關於巴蘭講話時的情況有過許多爭論。標準修訂本有『眼目睜開的人』短詞,但是卻包括了二擇其一的注腳。學者們嚴肅地提出了共五種不同的希伯來語的解釋,其中有三種可以在標準修訂本中找到。它們可以概括如下:

    (甲)他的眼睛是睜開的——這是通常的解釋,也在敘利亞(即巴蘭)譯本中可找到。這種見解在第四節最後一句平行的意思中找到支持。其意思是:或者他是在一種凝視著的精神恍惚狀態下去看見他的『全能者的異象』;或者他有清楚的異象。

    (乙)他的眼睛是閉著的——藉著使用一種希伯來詞根(這詞根的意義見耶利米哀歌三章九節之中)使它與武加大譯本一致。這個意思可能是:他在一種像睡著的恍惚狀態,或者他是在一種隔絕所有使他分心的禱告的形態,以致他不期待通常圍繞著他的預兆,而期待他裏麵的靈的啟示。

    (丙)他的眼睛是完美的——藉著把單一的形容詞分裂成為兩個詞去給出這個形容詞的另外的詞根,來得到與七十士譯本和他爾根譯本相一致。新英文譯本的『清楚』看見,看來是采用這種解釋。那樣,其意思將是:他的異象是準確和可以信賴的。

    (丁)他的眼睛是嚴厲的從阿拉伯詞根,意思是『嚴酷的臉』得來的,可以假定它是強調眼前的事情既嚴肅又沉重。

    (戊)他的眼睛是有惡意的——也是從同一個阿拉伯詞根的另外一個形式,意思是『被激怒』得來的。換句話說巴蘭是不願意去祝福,但又必須去祝福而別無選擇。

    也許第一種翻譯,好像標準修訂本翻譯的那樣,是最好的。巴蘭已經藉上帝第一次睜開了他的眼睛,並且很明智地開始預言。他接著進一步在上帝的能力和同在下,去給出他的『國書』(credential)。他宣布說聽見『上帝的言語』,又宣布他看見『全能者的異象』。在這種形勢下,影響他承認曾『仆倒』。這個『仆倒』是什麽意思呢?它可能暗示其意思是:(甲)在一種睡著或恍惚狀態(比較創十五12,伯四13);(乙)在俯伏崇敬的狀態(比較士十三20);(丙)在靈的能力之下(比較賽八11,結三14)。也許第一個意思是這裏所指的,意思是在一種好像昏迷狀態,『但』卻是『眼睛睜開的』。這種想法是指在上帝的靈的能力之下,他的所有都被奪去,惟有留下全能上帝的啟示。

    如果我們在基督的教會中,能夠把所有的阻隔都除去,惟獨看見他和單單聽他的話,這是多麽榮耀!

(二)

    巴蘭展開他的『演講』,以先知的異象論到以色列好像一群在耶和華指引下美好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百姓。在當時的會堂中,第五節被大聲在每天清晨崇拜開始時誦讀著。那裏隨著有一種看起來好像暗指伊甸樂園的生活;比較以賽亞書一章三十節,五十八章十一節。我們可以把『山穀』改譯作『棕櫚樹』取代之。事實上,東方的園子大部分由樹木和高大的灌木所組成,並用它們來遮蔭,而不是有許多花卉。

    第七節的經文是令人困擾和複雜的。第一句很明顯是簡單地想像一個人,他有許多水在他的井中,而且足夠使用,也就是一幅豐饒的畫麵。有趣的是希臘、敘利亞和他爾根譯本,把它當作彌賽亞的預言:『有一個人將出自他的種子,而他將統管許多國家……。』不少學者喜歡把第二句的『許多國家』讀作『眾水』,包括隻要少許改變經文即可。格萊(Gray)提出一種技巧的建議,他保留希伯來文作為『他的種子』的輔音,但是讀不同的元音使之成為『他的膀臂』。接受讀作『國家』詞句,他的翻譯則成為:『而他的膀臂統管許多國家』,意思是他將統治他的敵人;比較以賽亞書三十章三十節,四十八章十四節。這個『他』字,正如在第八節,當然是指以色列,帶有一種軍事方麵的和政治上成功的語氣。譯作『射透』這個動詞(“pierce through”)真正的意思是『壓成碎片,粉碎』,而且不是配合談論『箭』。藉著再次改變元音,我們得到希伯來文作為『獅子』的這個詞,這樣產生了像新英文聖經的翻譯:『把他們的手足壓得粉碎』。

    與廿三章什四節(以及以前的經節)的戰爭能力的圖畫相反,最後那裏出現一幅威嚴、和平的圖畫。這預言的結尾在最後兩行是絕對的和有權威性的。它回應和再一次加強了以撒在創世記廿七章廿九節給雅各(以色列)的祝福中已給的應許,而這個祝福依次回應和使記錄在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三節中,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開始起作用。我們可以不關心這一段經文中的好戰的弦外之音,但是上帝的百姓將被『祝福』和不被『咒詛』的應許將被確立,在這樣的見解下,全世界其餘的民,當他們對上帝的百姓作出回應時,也將是『祝福』而不是『咒詛』。

巴蘭再次預言(Ⅰ)

民數記廿四章十至廿五節

    10巴勒向巴蘭生氣,就拍起手來,對巴蘭說:『我召你來為我咒詛仇敵,不料,你這三次竟為他們祝福。11如今你快回本地去吧!我想使你得大尊榮,耶和華卻阻止你不得尊榮。』 12巴蘭對巴勒說: 『我豈不是對你所差遣到我那裏的使者說:13「巴勒就是將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也不得越過耶和華的命,憑自己的心意行好行歹。耶和華說什麽,我就要說什麽」?』

    14『現在我要回本族去。你來,我告訴你這民日後要怎樣待你的民。』他就題起詩歌說:          比珥的兒子巴蘭說:眼目閉住(或譯:睜開)的人說,

    16得聽上帝的言語,  明白至高者的意旨,看見全能者的異象,眼目睜開而仆倒的人說:

    17我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他卻不在近日。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

    18他必得以東為基業,又得仇敵之地西珥為產業;以色列必行事勇敢。

    19有一位出於雅各的,必掌大權;他要除滅城中的餘民。

    20巴蘭觀看亞瑪力,就題起詩歌說:亞瑪力原為諸國之首,但他終必沉淪。

    21巴蘭觀看基尼人,就題起詩歌說:你的住處本是堅固;你的窩巢做在岩穴中。

    22然而基尼必至衰微,直到亞述把你擄去。

    23巴蘭又題起詩歌說:哀哉!上帝行這事,誰能得活?

    24必有人乘船從基提界而來,苦害亞述,苦害希伯;他也必至沉淪。

    25於是巴蘭起來,回他本地去,巴勒也回去了。

(一)

    巴蘭的第二次『揭發的內容』是舊約中最有趣和最具爭論的一頁,充滿了爭論的內容。更進一步,傳統的觀點認為十五至廿四節組成一篇完整的神諭並不真正可信。把這段經文分為四篇分開來的短篇神諭,或者至少分為四個部分的神諭是比較好的做法。就是(甲)十五至十九節;(乙)二十節;(丙)廿一至廿二節;(丁)廿三至廿四節

    巴蘭對巴勒說『我豈不是對你說』,指著前麵廿二章十八節,並且隨後準備要離開。巴勒藉著命令他『快回』(“flee”)老家,暗示他有意懲罰巴蘭。巴蘭隨即冷冷地說,他是準備好要回去,但是隻有等再一次給以色列人祝福之後才回去,而這一次是自發的。一點也不害怕,巴蘭冒著進一步激怒巴勒的危險。請注意巴蘭那種隨便的和無憂慮的狀態,指著『我的百姓……這些百姓……你的百姓』(14節,譯者注,中文和合本的翻譯略有不同,英文標準修訂本的『我的百姓』,和合本譯作『我要回本族去』)。然後像他在第三次神諭中所做的,他開始說預言。巴蘭是在上帝委托下說話,因此他所講的好像一位『明白至高者的旨意』的人所說的。換句話說,他得到了啟示,因此他知道上帝關於以色列的旨意;他是在上帝的計劃中。先知阿摩司用以下的修辭表達這種相同奇妙的特權:『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秘指示他的仆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摩三7)

(二)

    巴蘭看見某位在將來要變成偉大的勇士之王。在希伯來文中是沒有中性的狀態,因為每一個名詞或者是男性的,或者是女性的,即使是無生命的物體也是如此。所以像現在這樣簡潔的象征性的段落,是很難於確定代名詞到底是他或者它。在十七節中,標準修訂本已經確定最後兩句是中性的,但是在那裏『它』最好是譯作『他』,就像這一節的第一句。但是這個『他』所指的是誰呢?是以色列?將來的一位領袖?或是彌賽亞?所有這些注釋都曾被提過,但是首先必須考察整節經文。這裏的行動不是為了最近的將來,因為這個人或者視為人的是『不在現時……不在近日』。然而,這裏有一條線索,它將藉著一位王來行動,而不是以色列人本身,在這裏將包括一顆『星』;而星的出現,在古代東方一般認為是表示君王的出現。

    『王權』是另一位君王的隱喻(參見詩四十五6 ;摩一5 8)。 但是這位王,這位勇士,是誰呢?在曆史人物中,很明顯是指大衛王,根據撒母耳記下八章二節記載,他曾決定性地打敗摩押人;根據撒母耳記下八章十三至十四節,他又曾打敗西珥(以東的另一個名字)。但是巴蘭怎能知道他,而對於巴勒這又有什麽相幹?也許巴蘭預言以色列的王有一天將興起,他將攻克整個以色列當時穿越的領土,而這個一般的預言後來被修整,使之更適合大衛王。

巴蘭再次預言(Ⅱ)

民數記廿四章十至廿五節(續)

(三)

    在二十節中我們有一種關於『亞瑪力』的隱密神諭。在希伯來文中這裏完全沒有動詞,所以英文的時態必須補充進去。亞瑪力為『諸國之首』是以什麽意思呢?幾乎不可能因為他們是那個地區最強大的國家,或者是最古老的。很可能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最先與以色列人打仗而這個意思與出埃及記十七章八至十五節相符合。這篇神諭因此是一篇簡單的預言,論到一個凶悍的遊牧民族的最後毀滅,而這個民族曾抓住以色列人在曠野較弱的時機,攻擊過她。

    接著在廿一至廿二節中出現關於『基尼人』的神諭,基尼人是另外一支遊牧民族,他們緊密地與亞瑪力人相關連(例如撒上十五6)。然而,他們通遇摩西的嶽父也與以色列緊密相關(參見士四11)。因此,掃羅和大衛兩人都設法去幫助他們(撒上十五16;三十29)。不過他們也都因為反對以色列而被注定從那個地區的曆史上被消除。他們定居在高山地帶,高居在磐石上,易於守衛且比較安全。這種特性也在以東作為一個較廣闊的社群,記載在俄巴底亞書三至四節中,那裏有『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的句子,與這裏的關於基尼人的『窩巢作在岩穴中』相平行。

(四)

    他們的遷移要一直來到『亞述』,這個名稱在解釋上曾引起很大的困難,因為亞述隻有在公元前八、九世紀才出現在以勒斯坦地區。新英文譯本為了免除用亞述,改變經文為:『你們在我麵前必須在這裏住多久呢?』但是這一種逃避多過翻譯。接著第廿三至廿四節出現一個反對這個勝利者『亞述』本身的神諭,以及一個同盟者叫作『希伯』,它將被從『基提』來的艦隊和軍隊所毀滅。這是所有神諭中最難明白的。有人以為廿三節是後來插進廿一至廿四節的原來之整個神諭中,換句話說,亞述將要至高無上地統治,直到上帝賦予她的目的成就,其時也正是她自己被懲罰的時刻。其他人爭論廿二節最後一句要從關於基尼的神諭中拿掉,並把它放到最後的神諭中。如此這個神諭的開始將成為:

          他繼續他的演講,並說:

          『亞述將擄去你們多久呢?

          哀哉!當上帝指派他[在特定的時間] 行動時,

          誰還能存活呢?』

    這樣,最後的幾節預先論到亞述帝國的興起,那時包括以色列人在內,將會有一段時期在該帝國統治下,並且將視此乃為上帝的允許和他的計劃。這樣將符合舊約的觀點稱:是上帝和隻有上帝自己支配萬國(摩九7),事實上他在最後懲罰亞述之前,使用她去懲罰以色列(賽十5-11)。這裏的含意當然不是此神諭從巴蘭說出來的原意,而是後來加入他的預言中的。

(五)

最後,『基提』是什麽(或者是指誰)?這個字來自希臘文稱呼居比路的基巡這個地名,開始時被用於指居比路或者指居比路人。在舊約聖經中,它一般比較多指那些不僅生活在居比路而且居住在沿著北地中海沿岸的人民,以及那些從這些地區來的侵略者,著名的馬其頓人(參見瑪迦比壹書一章一節)。在死海軸卷那個時代,『基提』是指任何當時的外國勢力,通指羅馬人。而『希伯』又是什麽呢?根據創世記十章廿一至廿五節,他是所有閃族人的祖先;而根據創世記十一章十四至廿六節,他隻是一位希伯來人的祖先。然而在現在經文的上下文中,它很可能不是指不同的民族,而是(正如這個字可能有的意思)指『那一邊的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是指幼發拉底河那邊的地方,事實上是亞述的另一名稱。這樣,就使得單數的『他』在下文中有意義,藉著它預告亞述將反過來落在上帝差派另外的民族手裏,作為他的計劃繼續展開的一部分;這個民族來自這些島嶼和地中海北部沿岸。

這些非常複雜的經文也許不都是從巴蘭口裏說出來的(雖然它們都預告了以色列的敵人的命運)曾給學者們帶來無窮盡的困擾。讀者希望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參考一部更大的民數記的注釋書。我們也已經注意到,它們先被猶太人、後被基督徒多次解釋為彌賽亞的預言。現在,我們將不會有許多人把這樣的解釋看得太嚴重,但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附注7,那裏我提出某些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著作作為例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