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與嗎哪
出埃及記十六章一至卅六節
1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間,汛的曠野。2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3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
4耶和華對摩西:『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份,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5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6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7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了;我們算什麽,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8摩西又說:『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他都聽見了。我們算什麽,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耶和華發的。』
摩西對亞倫說:『你告訴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就近耶和華麵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10亞倫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11耶和華曉諭摩西說:12『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13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14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麵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15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什麽,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麽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16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裏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17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18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19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什麽人留到早晨。』20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21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
22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23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24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裏頭也沒有蟲子。25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罷,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著了。26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27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什麽也找不著。28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誠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29你們看,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什麽人出去。』30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
31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樣子像蕪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32摩西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要將一滿俄梅珥嗎哪留到世世代代,使後人可以看見我當日將你們領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33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存在耶和華麵前,要留到世世代代。』34耶和華怎麽吩咐摩西、亞倫就怎麽行,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35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36俄梅珥乃伊法十分之一。)
許多年青基督徒,當他們委身基督的時候,發覺自己麵對許多限製,有些清楚地是由於教會的傳統,有些卻是聖經的要求。他們因為不了解那些較老的教友適應這些拘束,視之為當然,故他們感到不舒服,甚至反叛明顯增加。
這種情形大致上也是以色列人的心態,他們一旦進入陌生的曠野生活,雖然此地的拘束是物質的而不是倫理性與靈性的。他們可能以為摩西長期在米甸作牧羊人,對他們的苦境並不了解。在瑪拉的怨言是可以原諒的。水為民生所必需,麵對著一個沒有可飲的水源,不免使人失望,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以琳憩息時,較安舒生活的希望漸長,卻又為汛的曠野的實際情形所挫折。這名字汛(Sin)與希伯來語的邪惡當然沒有關係。
雖然並未提及他們陷於饑饉,但在他們離開埃及一個月後,他們必然是隨身口糧已經減到應急配給的程度了。他們回想埃及是很自然的事,在埃及,照碑文說,奴工吃得相當飽,雖然他們在那裏也必然抱怨。不過我們可以原諒他們那過分的誇張。他們在埃及不會常常有肉吃,隻是民數記十一章四至五節的類似經文,卻特別提到容易有魚吃。希伯來字basar含義廣泛,足以包括一切肉食。這裏沒有受到上帝的責備,因為雖然請求的方式有錯,其內容則是合理。
這裏上帝所賜的是雙重的:有鵪鶉和嗎哪。前者是特別的,而且隻在民數記十一章卅一至卅三節再提及一次。除它們在固定時間到來之外,並沒有什麽神奇之處,因為西乃半島位於它們每年移棲的路上。基督徒一般都經驗到,上帝特殊的恩惠總是與自然事物相聯係,而且以及時顯示出其特點。
關於嗎哪的主張很不一致。今天流行的說法是,在西乃有一種活像聖經所描述的嗎哪的東西。它是在沙漠常見的灌木檉柳枝上生長的,兩種介穀蟲的蜜露分泌物。在約瑟夫的猶太古代史中已敘及。白度英人稱之為嗎呐(mann)。其他類似的現象也有過記載。
我們看見出埃及記有這麽多本質上基於自然現象的神跡,便可能無顧忌地否認會與現代的觀眾有任何關聯。但是有充分的理由使我們拒絕對嗎哪的純粹自然主義的解釋。說聖經不過把一個簡單得多的事件誇張,也是很不適當。
現代的『嗎哪』隻在初夏,而且隻在西乃有限地區有之。有時經年不見。如果留存下來,它不生蟲(20節,新英文本,新國際本),溫度高了也不熔(21節),和聖經所說的嗎哪的規律性與數量有所區別,它不具有適應個人需要的能力(17一18節),而且又適應守安息日的需要(22一27節)。雙倍(22節)並非由於百姓故意收集,而是為安息日的需要。可能在主禱文中『我們日用的飲食,求父今日賜給我們』的祈求,是回顧這事,因為它的意思可能是,『求父今日賜我們日用所需的飲食』。
在接受與拒絕這個故事之間沒有中立地帶。與出埃及記其他神跡相似,上帝使用現代的『嗎哪』,但是它的紀錄卻超出我們所能解釋。在我們說出『純粹虛構之前,我們要記得它與四福音書記載的神跡,給五千人吃飽以及在迦拿變水為酒都有關聯。
在靈性上,它鼓勵曆代的基督徒認真地思想基督的話,『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衣食)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並且永不失望。
顯然的,第卅二和卅三節中的『留到世世代代』的命令,是放在製造會幕之後的,但是按希伯來曆史的習慣,它常記載在有關嗎哪的紀錄之後。到了所羅門的時代,裝嗎哪的罐子不見了,我們不知道是如何不見,和何時不見了(王上八9)。『安息日』一詞也可能是稍後才采用的一個名詞;參看二十章八至十一節對這名詞的處理。
如果要問,為什麽嗎哪的供給要這樣的限製,第四節回答了,在那裏,標準修訂本是誤導的。譯文應為,『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新國際本,新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