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MY的博客

為自己的生活做個紀錄
個人資料
shpari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每日一影 - 羅馬尼亞故事片“核磁共振”

(2025-09-13 22:15:46) 下一個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很有現實意義:

影片《核磁共振》:曆史不會重演,但往往出奇雷同 - 轉自360娛樂:

作者:胖Bear

《核磁共振》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名羅馬尼亞小鎮男子馬提亞為了賺錢養家,離開家鄉羅馬尼亞,遠赴德國的屠宰場打工,不僅錢少,還得吞忍當地人的歧視與羞辱,讓他憤而返鄉。 然而,不久後小鎮也來了三名南亞移工,看似純樸且虔誠的小鎮,卻再度上演似曾相識的故事。

克裏斯汀穆基:屢獲戛納影展肯定的羅馬尼亞新浪潮導演

羅馬尼亞導演克裏斯汀穆基可說是坎城影展的熟麵孔,早於 2002 年首部電影《幸福在西方》就入選戛納導演雙周單元。 隔了五年,交出第二部電影《4月3周又2天》,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並贏得全球各大國際影評協會的最佳影片與歐洲影藝學院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2012年,他推出自編自導電影《靈欲告白》,不僅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編劇及最佳女主角,更代表羅馬尼亞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16年第五部電影《畢業風暴》更讓穆基奪下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堪稱戛納影展常勝軍。

通信達軟件2025中文版免費下載-全新升級

《核磁共振》為導演相隔五年再度回歸坎城影展之作,原文片名「R.M.N」取自羅馬尼亞語「核磁共振顯影」的縮寫,以冷冽的視覺美學、精準切入的敘事手法,剖析當前歐洲移民潮的殘酷現實,電影裏充斥著深植於人性的傲慢與偏見,引發一件又一件的排外悲劇。

《鯨魚馬戲團》與《核磁共振》的共通性: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

在觀賞穆基的《核磁共振》時,片中出現幾場小鎮居民集會抗議以及失控爆走的村民在夜晚裏挑起紛爭,尤其是人們聚集在一起,空氣中彌漫的未知恐懼氣氛時,無不讓人聯想到同為東歐電影的《鯨魚馬戲團》。

雖時空背景不同,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表現卻十分雷同,皆很排斥。 與貝拉塔爾《鯨魚馬戲團》那場暴動戲不同,穆基則以一場長達 17 分鍾一鏡到底的商議集會,將小鎮平常壓抑許久、埋葬很深的矛盾與偏見一次爆發,將小鎮爭議事件延伸至全球化、移民潮、種族主義、排外思想,甚至是國族議題,把電影的格局瞬間放大好幾倍,實屬本片最為精彩的一場戲。

《核磁共振》的「重複性」:人們深植於內心的偏見與歧視

《核磁共振》有趣的看點是「重複性」,從開場男主角遠赴德國工作被人恥笑「吉普賽人」,到返鄉後,小鎮居民對於移工人身攻擊與歧視,透過身分轉換,對比角色心境上的微妙變化。

遠離黴變煩惱,這款除濕器讓您享受清新每一天!

男主角馬提亞並未對此事件出聲,他隻是靜靜地目睹一切發生,在他眼前再度上演。 這也意味著在不同時空背景下,人們仍然因為未知,而產生恐懼,並帶入自身的偏見,排斥任何自己不知道的人事物,以求安穩與安定。

一張張男主角父親的核磁共振照片,代表著羅馬尼亞現今所麵臨的問題,而導演穆基則一針見血地表露出國家的病灶。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