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
2020 (207)
2021 (328)
2022 (226)
2023 (215)
2024 (244)
連看了兩部電影和電視劇,反映美國藥的研發、其中的商業利益、FDA的介入;病人、病人家屬、醫生、藥品推銷、等等。看了後真不知該相信什麽!就看自己的命硬不硬了!聯想到新冠疫苗接種,我們都是小白鼠。
轉一篇在微信上看到的別人寫的劇評:
竟然有一部劇,把我的憤怒點和無力感都推到極致——那就是《成癮劑量》。它不僅艾美獎加身,IMDb 8.6、豆瓣9.4分的高分,實打實是那種“顛覆認知,逼你反思”的美劇天花板。
這部劇之所以讓人忘不了,是因為它毫不避諱地揭開了美國藥企最黑暗的那一麵。薩克勒家族+普渡製藥瘋狂地勾兌所謂新藥OxyContin,靠著天花亂墜的廣告和花式忽悠醫生,把原本為止痛研製的“良方”生生造成年複一年的成癮災難。三十多年裏,無數家庭因此分崩離析,上癮、絕望、甚至走向死亡。
看劇的時候你會懷疑,這些劇裏有的騷操作,現實裏真的發生過嗎?答案是——有過,而且更甚。虛假宣傳、幕後操盤、輿論洗腦,一步步把無數普通人推向深淵。有些痛就算不屬於你,也會讓你心疼到掉眼淚。
導演將時間線剪成三條——1996年藥企起步、21世紀初危機爆發,到2019年法律追責。每一段都像在拆炸彈,每一個角色都能讓人共情到牙尖:
- 有人是貝琪那樣本來誌氣滿滿的年輕人,隻因工作失誤用了一顆止痛藥,生活就此崩塌,家人也漸行漸遠。
- 有醫生本想救人,卻被假數據騙得團團轉,最後甚至成了“幫凶”。
- 檢察官團隊頂著壓力調查藥企,步步為營,卻也不斷碰壁。
他們各自掙紮,卻都在一張更大的網絡裏,被操控、被裹挾。
劇裏最讓我痛的是:成癮不隻是藥物問題,更意味著無數人用麻痹去和心裏的傷痕妥協。每個想逃避現實痛苦的人,其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選擇。有的人徹底淪陷,有的人哪怕一步一滑,最後還是想努力“爬出去”。
有一幕貝琪望著鏡子,掙紮著說“我還能變好嗎”,真的刺到心底。劇集靠真實的人物和命運反複提醒我們:麵對人生的困局,逃避隻是暫時不痛,真正的走出往往是包含眼淚、勇氣和自省的。
- 真實事件改編,社會共鳴直接拉滿,讓人看完忍不住想查更多資料。
- 多線敘事,緊湊高能,群像人物都有血有肉。
- 藥物問題隻是浮冰,背後探討的是家庭、體製、人性的脆弱,劇情後勁超級強。
- 看完你不僅會陷入憤怒和悲傷,更會多一份理解和溫柔,麵對自己跟世界的痛處。
強烈建議有時間一定要刷一遍《成癮劑量》,哪怕隻為確認那些“你以為不存在的真相”,現實中其實早已悄悄發生。如果你對社會、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一點點好奇與共情力,這部劇看完會讓你變得更柔軟、更清醒,也更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