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
2020 (207)
2021 (328)
2022 (226)
2023 (215)
2024 (244)
昨天聽廣播,有一主題是“你為什麽喜歡紐約,尤其是在疫情之下”,聽眾可以打電話也可留言,這是紐約圖書館組織的活動。
我也就順著這個思路想了一下,我為什麽喜歡紐約?
我是1999年開始定居紐約。這以前來過紐約很多次,沒有喜歡過。也曾有人介紹過一位定居紐約的上海人給我,他還專門飛來我當時居住的城市看我,但紐約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也還曾勸過一位剛來美國就想去紐約的朋友不要去。我當時對紐約的印象就是髒,亂,差,還是個大染缸,因為聽到的壞新聞太多了。在此生活了二十幾年後,我的看法變了。紐約是大熔爐,包羅萬象,你總可以在此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二十幾年,紐約本身也是變化很大,越變越好。不過接下來的未來會如何,還真不好說。
1999年因為工作關係,正式搬去紐約。第一年是住在皇後區,每天上班坐地鐵單程要一小時,很不喜歡。天天想著再過一段時間就走人。後來一位好朋友也從別的州來紐約與我匯合,我倆在同一個律師事務所工作。她當時在上西城找到了一個Room For Rent 的好deal,房東人很好。我倆經常在一起吃吃喝喝逛逛,晚了我就在她那兒留宿。隨著在紐約的時間越長,走的地方多了,感覺開始慢慢變了。覺得在紐約住,就必須是住在曼哈頓才能體會出它的好。於是我也時時注意在曼哈頓的出租信息,後來搬到了地獄廚房,離時代廣場很近。每天上下班是步行的距離,頓時覺得很爽。沿途經過劇院區,時代廣場,再穿過洛克菲勒中心,沿著第五大道走幾個街區就到了辦公室。做了差不多一年半左右的租客,工作也穩定了,開始準備買房。看了很多,後來買的在上東區的第一個公寓房是“一見鍾情”,所有細節符合我的要求和期待,當場給Offer,第二天把自己的經濟狀況信息全部傳給賣家,他也是爽快人,自己又是大樓的管理委員會成員,所以一切進行的很快很順利。幾年後買了第二個,還是在上東區,因為住慣了,一切都很熟悉也喜歡。
2020,新冠疫情猛擊全球,隔離隔離,社交距離,戴口罩,盡量不要外出,等等等等。住在曼哈頓的好處顯現:去到哪裏都是可以步行的距離,不用乘公交。帶著口罩走在大街上,不用擔心會被傳染,因為是 Open Space。我走過從上東區一直到華爾街,最北走到過125街,從東到西貫穿,也走過幾次曼哈頓橋和布魯克林橋到布魯克林去,穿過中央公園從上東到上西城更是家常便飯。
在曼哈頓的街上走路,既健身又安全,尤其是目前,我喜歡。疫情期間,各博物館一開館,我就全部走了一遍,找回一點以前正常狀態下的生活習慣。可惜的是劇院還都不開門,以前每年都去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音樂會,話劇等還是看不到,也不知還要等多久。百老匯我倒是不太懷念,我一直不是太into 百老匯表演。
那天經過中國城,偶然發現了了這個小畫廊,英國藝術家 Yinka Shonibare 的作品, 很可愛,環境保護的主題:
Earth Kid (boy) -
Water Kid (girl) --
Fire Kid (girl) --
Air Kid (boy) --
大都會博物館,夏天的周末我會經常去,自我變換一下身份,重溫作為遊客的感覺,也喜歡博物館裏的氛圍:
八月底大都會博物館恢複開館,迫不及待趕了個早,那天一開館就進去,直衝它的天台花園,正在展出的墨西哥藝術家Hector Zamora的作品“牆”,為的是早晨的光線好:
那天乘Water Taxi去下城,水中看曼哈頓:
家附近的星巴克,隻有外賣無內坐:
William B Helmreich 的這本書是我行走曼哈頓的導航圖,可惜他也於今年早些時候逝於新冠病毒:
2020快要過完了,等待著我們的2021會是怎樣呢?不知是該期待還是不期待!
不過住在那麽小那麽破的地方很難受,交通擁擠。
說實在比較優劣,老中喜歡紐約的還不如去上海深圳
有些人喜歡:同性愛喜歡,因為比較包容。不會開車的喜歡。喜歡中國食物的喜歡。沒有車的喜歡。
有些人不喜歡:喜歡戶外生活的不喜歡,沒有地方打獵,開車,車沒有地方停。
在中西部上學時第一次來紐約玩,緊張得要命,覺得要進入毒梟和搶匪的世界了。來了覺得沒那麽可怕,挺喜歡的,但也覺得太亂了不習慣。
後來住紐約的好友說得定下心來住六個月以上,你就會喜歡啦。如果還是不喜歡,就是真的不喜歡了,就算了。
還真是這樣。在曼哈頓找到工作後越來越喜歡這個充滿動感和多元化的地方。可惜我後來買房還是隨大流去了NJ。好在在Bergen,很近,周末時不時就進城逛逛,成了生活裏一個亮點。寫博客也專門開了一個《紐約紐約》係列。當然啦,住得再近還是外人,和New Yorker不能相提並論。
謝謝你介紹的書。
看看高線公園,有幾顆樹,於是就被追捧,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