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
2020 (207)
2021 (328)
2022 (226)
2023 (215)
2024 (244)
2025 (12)
離開台灣前的最後一天,早上起來磨磨蹭蹭。手裏有一張朋友給的美展票,地點在鬧市,想著去看看吧,來了台北居然沒去101附近轉一轉。但我一向對這些人造的景點,尤其是高樓大廈不甚興趣。昨天去淡水,純屬臨時起意,結果很滿意。隨手發了個微信感歎我這次獨行的無計劃無目標。感謝微信,讓我與外部世界保持分秒聯係。親戚馬上回我:沒去見女王頭?快斷了。我“嗯?這是啥意思?“ 一搜,就決定了今天的行程: 野柳地質公園。好在台灣小,地圖上看著不近,其實不遠。
著裝,出門,搭公車。從淡水沿著北海岸一路往北往東,不僅見到無敵海景,還從過去的小漁村而今發展的頗具規模的城區中穿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野柳。
台灣的海岸線彎曲,地質多樣化,所以沿途海景真的很美。可惜公車車窗玻璃太髒,拍不清:
插一句歪個樓:台北的摩托是有名的,馬路上開的人很多,實在是又吵又鬧又髒,不喜歡。不過經過地鐵站時那兒有個停車場,讓我注意了一下摩托車的車牌,有標明“台灣省”,有意思:
中午12點半,抵達野柳,是個漁港小鎮,站在鎮口,讓我想起羅大佑的歌《鹿港小鎮》,雖然兩地並無關連,但我主觀地認為都是漁港,所以聯想。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
鎮口船塢,漁船尚未出航:
從鎮中穿過,走向野柳地質公園,經過廟宇:
到了!
野柳為大屯山脈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從金山遠眺,猶如潛入海中的巨龜,故又名“野柳龜”。其因波浪侵蝕,岩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燭狀石,壇狀石,豆腐石,蜂窩石,壺穴,溶蝕盤等各種奇特景觀。
和我一起觀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我真慶幸沒有錯過如此美景!
石像海景
壇狀岩:因為外觀像是一柱擎天的巨型香菇,因此又稱為擎天柱,全區約有180餘個,完整記錄壇狀岩的演育曆程 —— 岩層露出海麵,應受海水日夜的腐蝕,隨著時間的流逝,砂岩裏質地堅硬的結核,慢慢的露出,再經風吹日曬雨淋以及強烈東北季風的吹打,形成無頸、粗頸、細頸和短頸等不同形態的蕈狀岩,這些不同的形態,正代表著岩石不同的演育過程。女王頭是其中代表性的地形景觀。
著名的女王頭,最佳拍攝角度人滿為患,我沒耐心等,找了個人少的角度“到此一遊”吧。說是2040年左右因為風蝕的作用,“頭”會斷掉掉下來。
網絡上的最佳角度:
蜂窩岩:岩石表麵上的生物碎屑溶蝕,再經海水將溶蝕洞侵蝕成千瘡百孔的模樣
薑石:為岩石中較堅硬的鈣質岩塊,周邊較鬆軟的岩層,因海水長期淘洗而剝落,加上地層擠壓出縱橫交錯的裂縫,留下表麵嶙峋崢嶸似老薑的外觀
壺穴:在海蝕平台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壺穴,其產生是因海水夾帶的石粒,落進岩石凹穴,在海浪的帶動下石粒向下鑽蝕,形成一窪窪的垂直洞穴。由於壺穴內積滿海水,引來藻類、小雨、小蟹悠遊其中,宛如一方小小的世外桃源。
燭台石: 野柳特有海蝕景觀。燭芯是岩層裏較硬的石灰質球形結核,在海水雕蝕下逐漸露出,且在周圍衝激出環狀溝槽,海水沿環槽向下雕蝕,切割出圓錐形的燭台。這是我最喜歡的區域。
黃昏時回台北等公車,感覺很奇特,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人。我原來以為我會有點害怕,結果一點也沒有,反而是始終睜大眼睛盡量多看多觀察。這把年紀了,社會經驗足夠讓我能及時嗅出周圍氣氛而做出適當的反應。經過鎮口,中午抵達時停滿的漁船已經全部出海,隻剩靜靜的海水在碼頭等待他們再一次的歸航。
第二天一早,我踏上了回滬的歸程。從我居住了5天的公寓窗口再望一眼淡水。我會再來。